《21世纪网络生存术 作者:姜奇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1世纪网络生存术 作者:姜奇平-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能把你的负担匀给我,让我也分担一点吗?”去你的。“资本是赚钱的负担”,这只是对发达的信息经济而言,而不是对发展中的工业经济而言的。
  资本不等于钱,也不等于财富。说资本是赚钱的负担,不等于说在信息经济中,钱财也失去了作用。资本是指用工业化的方式利用核心资源,即把钱以物化方式投在生产的迂回路径上;在信息经济中,财富仍然是有效的,只不过最精明的人们把它投在“直截了当地赚钱”上,但已不是把钱当作资本来使用──不是对钱进行迂回的使用。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上网查了查。在www。wed。asiansources。
  /TRENDS/IDEAS/article。cgi?357网址处,刚好碰上一篇亨利·福特的文章,这位美国制造业帝国的领袖在这篇题为《我的商业观》的文中,区分“用于投资的金钱”与“用于服务的金钱”的经验之谈十分精辟。老福特认为,许多商务和大多数服务失败的根源在于这样一种观念,认为金钱的价值就是它用于投资的价格,而实际上,全部商务唯一的基础只能是服务(而不是投资)。两者的区别在于,把金钱用于投资,人们想的是金钱“放”
  在那里就应该固定地得到5%或6%的回报,这是他们根据把钱放入银行的利息比附出来的;而把金钱用于服务,人们关注的是用钱来“做”什么,它的收益多少不是由利率决定的,而是由被服务的顾客决定的。前者使人还没工作就想着回报,为赚钱而赚钱;后者使人把回报当作工作之后的自然结果,关注服务工作本身的好坏。老福特说:我的观点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个人只要把他的工作做好了,他就会从工作中得到回报;把金钱财务放在工作之前,会倾向于扼杀工作,并毁掉服务的基础;金钱应该来自于工作的结果,而不是来自于工作之前。
  金钱不是本,顾客才是本
  “老板只有一个,那就是顾客。他能解雇包括董事长在内的任何员工。只要把钱花到别的公司就行。”──Sam Walton,沃尔玛的创始人转摘自《世界经理人文摘》1997年2月号
  “第二曲线”是建立在“第一曲线”基础上的,没有发达的制造业,想一步实现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直接跨越,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回到农业社会。因此实际情况是:在信息经济中,第一曲线的产业从产量和产值来说,也许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很大的增加;发生变化的只是,它们越来越成为夕阳产业,也就是说,它们占社会财富的份额越来越降低。
  比如:未来的制造业生产的东西可能比今天多10倍,但它们占社会财富的份额可能要从现在的60%降到6%以下。而90%以上的财富将集中到信息经济产业中。一个人也许由于头脑陈旧,不愿意承认这种现实。但没有办法,这正是美国今天正在发生的现实,也就是我们明天必然将要面对的现实。正在发生的事情,不是消灭资本,而是让它退居次席。说“资本是赚钱的负担”,并不是说资本的生产方式将被完全否定。“直截了当地赚钱”作为生产方式是一种扬弃,其中“扬”的方面是指朝阳产业的企业先锋将致力于直接经营的新领域,而其“弃”的方面是指这些先锋们把作为其基础的迂回的部分“放弃”、“外包”给夕阳产业去做。由此形成一种分工:赚钱多的信息产业由智能和能力较高的人占据,以直接的方式经营;赚钱较少的工业产业由智能和能力较低的人占据,继续以资本的方式经营。这令人联想到工业革命中从事新兴工业的人与从事传统农业的人之间的分工。对你个人来说,当信息经济已经成熟的时候,你若仍陶醉在对资本的崇拜中,──和工业革命已经发生,而仍陶醉于田园风光一样──,这就意味着你将继续停留于过去的时代,与从事夕阳产业的人士为伍。
  当然,一个社会总是需要有人去做基础性工作的,你仍然会在其中找到一大批知音和同志,你会做为奉献者,得到全社会同情的致敬。耐人寻味的是,当今世界上,正在形成国际性的分工:信息经济发达的国家依靠信息“直截了当地赚钱”,而让工业化高潮中的发展中国家引进资本进行迂回生。1995年,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首次超过发达国家,正是这样一个标志:发达国家正集体退出以资本为核心的中场,以全力攻入前场阵地。不早不晚,正是在这个时候,发达国家不仅加速开发自己的智力资源,而且恨不得吸干所有能网罗到的发展中国家的智力资源(人才)。美国未来学院院长杨·莫里森有一次同年轻的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教授谈起这个问题,陈章良无奈地告诉他:目前95%在欧美名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北大毕业生拿到学位后都留在了美国和欧洲,而没有回国。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在流失,而报纸上却在为引进了多少多少外资而沾沾自喜。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奇观”──中国和美国都在为吸取了对方的“核心资源”而掩嘴窃笑:中国人认为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源,为把美国的资本大量吸进国内而暗中狂喜;美国人认为信息是最重要的资源,为把中国的人才大量吸进国内而暗中狂喜。结果无非是一种分工,由中国投资建厂,靠工业化迂回生产赚小钱;由美国控制人才和信息,直截了当赚大钱。
  这对中国既是一出喜剧,又是一出悲剧。喜的是中国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期,急需资本,正赶上美国淘汰过剩资本,这有利于中国尽快渡过无法超越的工业化中场;悲的是中国毕竟与美国差了一个浪潮的文明,在国际上现在还只能承当传统产业的主角。对你个人来说,在资本和信息的选择中,同样有悲有喜。喜的是,产业革命为你提供了机遇,你可以利用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整体上处于传统工业化的社会中,靠先见之明,在局部的先进信息产业中捷足先登,抢占先机;悲的是,由于社会产业结构整体上的落后,先行者领先过头(这种“过头”哪怕用美国信息化标准来看,只是与其同步),将有脱离实际,孤军深入,招致失败的危险。当今中国信息提供商(信息服务商)面临的,正是这种两难困境。
  但有一点可能肯定,当你面向21世纪时,哪种选择是面向未来的,就会越来越兴旺;而选择面向过去的,最终必会衰微的,这是毫无疑义的。
  是迂回生产还是直接赚钱:一个技术上的考虑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以资本为核心,进行投资生产;还是以信息为核心,采用外包。
  除了战略上的考虑外,还必须进行战术上的技术分析。戴维德·布尔特与理查德·平克尔顿对此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框架:首先,要考虑“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企业组织”,是成为一个信息化企业,还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企业?企业过分追求自给自足,可能导致管理过度分散而无法有效管理。
  第二,要充分考虑自己生产的成本。要将生产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或增加成本分开;要考虑到制造某产品的生产资金通常会等同、甚至超出设备投资额。
  形势突变时,下列任一情况都会促成对生产还是外包决策的分析:
  ?新产品的开发或改良
  ?供应商表现欠佳
  ?销售额的变化
  ?对先前决策的周期性
  回顾
  摘自1997年3月号
  David。Burt和Richard。Pinkerton
  第三,考虑质量。当所需质量低于市面上的质量水平,这时,就应该自己生产了。
  第四,考虑数量。如果需求量实在微不足道,成本又高,没人愿意生产,加大购买量或寻找合适的替代品可能会划算得多。
  第五,专业知识。做事要做到专业的程度,可能成本上不划算,而且费时太久,不如依靠在研发上投过巨资的专业供应商。
  第六,设计或生产流程的秘密。若企业能经常开发出专利生产流程,则可决定生产而不是外包了。
  第七,劳动力因素。可考虑通过外包的购买决策,将招聘、培训、福利等一系列成本轻而易举地转嫁给供应商。
  第八,生产能力。如果生产所需的投资巨大,较小的企业除外包外往往别无选择。
  第九,对闲置资源的利用。行业不景气时,令闲置设备重新运转,可能比外包有利。
  从总体趋势上来看,在新兴行业中有利于外包的因素正在逐渐增多。这为专业供应商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即使是象宏碁这样的先锋企业,也可以依照处于第一二曲线之间的社会条件,充分利用、而不是放弃原有基础承担起一部分专业供应商的工作。施振荣在其《再造宏碁》一书中,明确意识到这一点。目前,宏碁正在充分利用它在全球的37个电脑组装基地,同象IBM这样的企业联合起来,对抗康柏。
  只有无本才能万利
  人们把“无本万利”常理解为投机。但在直接经济中,只有“无本”(不以资本为核心),才能取得“万利”(社会财富的最大部分)
  “无本万利”从非常态变为常态
  “无本万利”在工业社会的间接经济中,是一种非常态的获利方式。按照常态,只有投入资本,才能获得利润。但有时候,抓住机会,没有投入本钱,照样获得了丰厚的利益。对此,人们用一个半嫉妒、半羡慕的词称之为“无本万利”。
  “无本万利”之所以被视为非常态,是因为它不符合工业社会间接经济的游戏规则。按照这一规则,从起点到目的地,绕的弯子越大,获得的利益就越为社会认可;绕的弯子越小,获得的利益就越为社会所不耻。本,或者说资本,正是间接经济中把弯子越拉越大的中间物的总和。
  但这种“兜圈”规则一旦改变,成为“直线”规则,谁能为社会做出直截了当的贡献,直截了当地获得利益,谁就获得社会的一片喝彩;反之,谁在中途兜的圈子越大,走的弯路越多,就只能被社会斥之为“浪费”、“不经济”。本,资本,作为工业社会的核心生产方式,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没有“本”的积累,人们就会吃光喝光,永远停留在简单再生产阶段;没有“本”的扩张,生产的社会化就无从实现,就不会有成规模、高效率的生产,就不会有社会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但过份依靠吃老“本”的生产方式,也带给人类无穷无尽的烦恼。首当其冲的是生产和消费的脱节,无论是计划还是市场,都不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或是造成市场巨大的波动,或是造成短缺和浪费的并存。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路径越拉长,对契合产消的信息的要求越大,而建立在“本”位基础上的工业生产力,根本无法解决自身带来的信息问题。这正是工业生产力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当工业生产力的内在矛盾突出成主要矛盾后,取而代之的新生产力应运而生,并根据社会需要而发展壮大。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缩小中间路径──缩小产消之间的时间路径、空间路径和人际路径,网络将人们所需的信息瞬间跨越千山万水,穿透层层阻隔,使被资本拉远路径距离的人,马上合在一起。资本使人分离,而网络使人合一。
  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技术代表的,是与“本”位生产力(工业生产力)正相反的,且力量足以扬弃“本”位生产力的新的生产力──信息生产力。因此,正是电脑网络,而不是其它什么技术,成为新技术革命时代最受欢迎的技术。
  “利”作为社会财富,它的分布,从来都是从属于社会生产力的。“本”如果让位了,“利”自然要随着新的主人走。这就是即将导致成千亿美元大转移的背后力量。网络为代表的信息生产力对于“利”的创造和增进作用在于,它为从根本上克服生产的盲目性提供了技术可能,使人类行为提高了目的实现的成功率。从前有一位瞎子拿着棍子去讨饭。瞎子身强力壮,但看不见哪有人家,经常走冤枉路,整天饥一顿饱一顿。有一天,他让一个讨饭的小孩子撞见了。这孩子还很弱小,走不了远路,但他眼睛好。于是,小孩子说:“你背我,我给你指路。”小孩子看得清,因此他们一要一个准。到了吃的时候,瞎子说:“我出力大,我的饭理当归我;你虽然指了路,但却要我背,你那份饭算我背你的工钱,得归我。
  你吃的,自己再去要吧。”小孩子十分委屈,走了就没回来。瞎子把近处的饭都要完了,要去更大范围要饭,第二天,第三天都没要到饭,而且越走越没目标。只好回去找来小孩子,说:“只要我能吃饱吃好,剩下多少,不管是吃的还是钱,都归你。”小孩子认为两人在一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