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民谣志 作者:李鹰 编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校园民谣志 作者:李鹰 编著-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故事里的树》咏唱的似乎是那个快乐的童年。郁冬的《离开》有一些摇滚的味道,旁边的创作者心情 
      手记中写到“有时候我们离开家,就是为了去感觉想家的滋味”。北大的廖岷则写出《等人就像在喝酒》。 
        另一首金立的歌曲是《我们相识》,避开了分离,只谈相识。《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则是一首非常好的 
      毕业歌曲。这首歌是高晓松在原来的大学同学毕业的时候写的。当年的大学同学给他打电话,说要毕业了, 
      大家聚聚吧。放下电话,高晓松进了厕所。出来的时候,对当时在他家的老狼说,我写了首歌……据说他在 
      同学面前唱这首歌的时候,大家禁不住泪流满面。高晓松是一个很擅长抓题材的人,《同桌的你》写的是异 
      性之间介于友情和爱情之间的朦胧,《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写的是同性之间的真挚友谊。 
        沈庆的《青春》是校园民谣的代表作品之一,但是《青春》的流传程度却远远不及《同桌的你》。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 
        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 
        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就这样一去不回 
        没有谁暗示年少的我那想家的苦涩滋味…… 
        这首歌的旋律非常简单,简单到没有副歌,只是一段相同的旋律反复吟唱着,却不会让人感到厌倦。很 耐听的作品。 
        专辑中其余的两首歌《上班族》和《流浪歌手的情人》都是高晓松的作品,一首现实主义,一首理想主 
      义。上班族的生活是枯燥而又幸福的,流浪歌手的生活是浪漫而又虚幻的。 
        《校园民谣1》的成功,在于它清新朴素的独特风格,以及它那打动所有人的真情实感。之前大陆本土创 
      作从信天游开始,到1991年的摇滚风,流行过的音乐都是激昂甚至暴烈的。可校园民谣与之前的流行歌曲完 
      全不同,甚至有点儿低吟浅唱,给人以娓娓道来之感。它唱的那个年代,每个人都会经历;它唱的那些故事 
      ,每个人也都似曾相识。而这一切正在离我们远去,越来越难以挽留。从这一点上说,《校园民谣1》的出现 
      不仅是在形式上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同时也填补了人们情感中的某一空白:那里有最美丽的青春,以及由 
      此而来的刻骨铭心的一切记忆。《校园民谣1》澄清了中国大陆校园民谣,尤其是大学校园民谣的概念,总结 
      了它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一批优秀的作者、歌谣和曲目,也由此揭开了大地唱片制作《校园民谣》系 列的序幕。 
      前言(4) 
        《校园民谣1》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超出了大地唱片的预料,但黄晓茂却不这样认为。在多年后接受媒 体采访时他说: 
        当时我就预感到了。我从来不会做很多事,可能做一件事之前要想很多,但是我真要做的话,我是蛮有 
      信心的。之前对这些东西都做了很充分的了解、调查,对我们的企划概念作了深入的分析,当时做了这样一 
      张唱片,我就知道它会引起大家普遍的关注。我个人做的几张唱片现在看起来是无足轻重的,而且是不足挂 
      齿的。但是目前“校园民谣”还是大地唱片标志性的产品,大家提到大地唱片都会提到“校园民谣”。他们 
      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大地唱片就没有“校园民谣”,我相信没有校园民谣,可能大地唱片不会到现在还 是有这样的名气。 
        时过境迁。1994年那场民谣风暴已经离我们的视线越来越远了。黄晓茂成了华纳唱片的经理;沈庆成为 
      某美国公司在中国的高级经理,着力发展数字电视的业务;高晓松已经成了高晓松导演;而老狼在著名歌手 
      的路上惬意地走着;郁冬还在做他的音乐……假设把高晓松、沈庆、老狼、郁冬比喻成那场风暴的大将,那 
      黄晓茂就应该是统领吧。黄晓茂曾说过:“客观来讲,校园民谣的概念确实是我们提出来的。”他这里提到 
      的我们,应该是指“大地唱片”当时执政的刘卓辉和他以及大地公司的所有员工。他们携手立起了一面写着 
      “校园民谣”的大旗,而高晓松诸人在这面大旗下呐喊冲锋,并在中国歌坛杀出了一块阵地…… 
        大地公司接下来连续发行了《校园民谣2》和《校园民谣3》,却远远没有《校园民谣1》红火。直到有些 
      人说,校园民谣的衰落是由于其他唱片公司粗制滥造的跟风之作。 
        校园民谣衰落于跟风,这话不假,但这里面也有大地唱片本身的原因,自从刘卓辉和黄晓茂离开并自组 
      了“字母唱片”后,把持《校园民谣》方向的已经不是最初的人了。那时候大地似乎没有搞明白一个道理: 
      这种根植于校园的音乐,如果离开了学生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可能。 
        《校园民谣2》里面的作品全部出自高晓松、沈庆、金立、郁冬四人之手,和《校园民谣1》中的作品相 
      比只是略显逊色,但是这里几乎已经没有了学生歌手。当然专业歌手的技巧性可能更强一些,可是校园民谣 
      本身并不是靠技巧取胜的,专业歌手的演绎版本与学生受众之间存在着一道看不见的隔膜。《校园民谣3》走 
      得就更远了,连词曲作者也放弃了学生,虽然也是由三宝、洛兵这样的实力人物打造,其结果也只能是惨败 
      。学生的耳朵是雪亮的,仅靠“校园民谣”这一品牌支持市场已经不现实了…… 
      大地传说(1) 
        1988年,刘卓辉为Beyond乐队填写了《大地》这首歌的歌词,获得了当年香港的十大金曲奖。1990年, 
      刘卓辉和朋友合资,在大陆成立了新音乐公司,自然而然,他给新公司取名为大地制作有限公司。 
        大地唱片是第一家将港台完整的签约、制作、包装歌手模式引入大陆的制作公司。他们当时订立的经营 
      方针是签约国内歌手,将制作完成的专辑授权给国外公司代理各个国家及地区的全权发行工作,而且最初也 是按照这个方向走的。 
        大地大张旗鼓地招贤纳士,签约的第一个合作歌手是常宽,当时他已准备就绪录制《重新计划现在》那 
      张专辑。虽然刘卓辉在这张专辑里所做的工作只是帮助常宽聘请了香港的录音师及安排香港导演到北京给他 
      拍了四首MTV,但他还是很快把这张唱片的东南亚地区的发行权卖给了EMI。EMI在1989年的时候发行了崔健的 
      《一无所有》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相信这也是他们仅用20分钟的时间就定下来要发行《重新计划现在》 的原因。 
        大地公司第一炮就此打响了。刘卓辉马上签约了艾敬,然后找了黄晓茂、王迪、艾迪、刘效松等一大批 
      人,在1990年的12月底冒着严寒干了两个星期完成了前期录音。然后拿着前期到香港做了后期,所有工作完 成的时间是1991年1月份。 
        而在我们印象当中,真正听到艾敬的《我的一九九七》是在1992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专辑制作完成 
      的时候,刘卓辉还是找的EMI,而这次EMI的老板几乎是用同样的速度就否决了他。值得一提的是当初艾敬的 
      主业并不是唱歌,而是演戏。1989年她主演了广东电视台的电视剧《情魔》,1990年在中戏进修的时候又拍 
      了台湾汤臣公司的电影《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这部电影还参加了1991年9月的东京电影节。 
        有两位大导演分别为艾敬这张专辑中的两首歌拍过MV,张元给她拍了《我的一九九七》,另一个人其实 
      更著名的是他的摄影师身份,顾长卫为艾敬拍了《流浪的燕子》的MV。 
        最后这张唱片卖给了香港的维京唱片。之前台湾滚石也想过要购买,但因为一拖再拖便宜了维京。但维 
      京告诉刘卓辉,维京的中文唱片部要等到1992年6月份才会成立,这等于专辑《我的一九九七》又要拖后出版 
      。在版权已经授权给别人的情况下,刘卓辉和艾敬只能继续等待。还好那时候维京已经给了保底预付款,刘 
      卓辉又能搞其他唱片了。与此同时,原来和他合资搞大地的股东看到公司一年来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提出 了退股。 
        刘卓辉于是又找到了原来的旧老板兼好朋友、永生音乐的黄怀钦入股,占25%。其实“大地”这个名字, 
      最早就是黄怀钦1989年时与刘卓辉开玩笑说要合作的一家公司的名字。 
        1992年春天,等得已经实在不能再等的刘卓辉开始犯愁,想筹措资金把《我的一九九七》的版权从维京 
      买回来。这时候台湾一家刚成立不久的音乐公司波丽佳音曾给过他希望,不过这个希望很快就破灭了。因为 
      那个时候大陆和台湾在文化领域的合作还有很大的差异。此时的大地唱片已经签约了何勇和陈劲。不过没多 
      久,何勇和“大地唱片”就解约了。因为当时台湾滚石唱片的张培仁在大陆成立了魔岩公司,主攻摇滚乐和 
      新音乐。何勇觉得自己的音乐风格更适合魔岩唱片,于是选择了解约大地投奔魔岩,并最终成为“魔岩三杰 ”之一。 
        就在这个时候,刘卓辉的一个朋友加入了香港智才集团,负责开拓大陆文化市场的工作。智才集团因为 收购了金庸的明报集团而一鸣惊人。 
        在看了《我的一九九七》、《流浪的燕子》的MV和三个歌手的专辑录音带后,智才集团负责全中国文化 
      项目的董事陈冠中约了刘卓辉见面。智才是一个资产数以亿计的大集团,而大地只是一家小公司,所以合作 
      的方式只有一种—全面收购。双方在经过数轮谈判之后,智才收购了大地的所有股份,而刘卓辉自己被聘请 
      担任大地的副总经理,全面负责唱片公司的业务。在这种情况下,大地唱片一下子由一家小公司变成一个财 
      团下属的子公司。有了大财团的支持,从刘卓辉于1992年7月1日正式上任开始,大地唱片马上大张旗鼓地干 了起来。 
      大地传说(2) 
        另一种有关大地唱片起源的说法,是刘卓辉作为艾敬的男朋友,同时也为了进入大陆音乐界才成立了大 
      地公司。这从大地唱片在最初几年间对艾敬的重点制作中可见一斑。 
        不过大地唱片自1992年起确实对整个大陆唱片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1992年起,在短短几年内,大 
      地唱片凭借其高于大陆水平的超前音乐理念和先进的市场运作机制,一度成为内地唱片行业的一面旗帜。大 
      地在刘卓辉手里捧红了艾敬、老狼、丁薇、景冈山、高晓松、潘劲东、沈庆、郁冬诸多歌手,是大地真正的 
      黄金时代。当时出版制作的知名专辑包括:艾敬的《我的一九九七》、《校园民谣》系列(1、2)、丁薇的 《断翅的蝴蝶》、景冈山的《我的眼里只有你》,等等。 

        大地唱片登陆北京,以及它所携带的策划、包装、签约、版税、MV宣传等全新概念,在不久的将来便彻 
      底更新了大陆歌坛的操作思路和想法,使这片全球最大的音乐殖民地第一次向海外高度发达的娱乐产业靠拢 
      ,并直接和间接地成就了大陆音乐圈公认的“九四辉煌”。那的确是一个让人心跳的特殊时期,艾敬(《我 
      的一九九七》)、于文华、尹相杰(《纤夫的爱》)、毛宁(《涛声依旧》)、高林生(《牵挂你的人是我 
      》)、陈琳(《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老狼(《同桌的你》)、杨钰莹(《轻轻地告诉你》)、罗琦( 
      《回来》)……各类风马牛不相及的音乐类型一并走红,而区别于传统政府音像公司的独立唱片制作公司也 
      是在那一年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上台,各地流行歌曲排行榜纷纷出笼,传媒全面介入娱乐报道,演出市场一片 繁荣。 
        1994年4月份,《校园民谣1》还没出,刘卓辉就离开了大地,和黄晓茂自组“字母唱片”,从那时开始 
      大地唱片逐步衰落,进入“无刘卓辉时代”。坊间还流传大地唱片衰落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因为当时大地的 
      母公司智才集团旗下媒体的宣传方向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