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像杂草一样疯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918-像杂草一样疯长-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对她(小雪)的身体充满热切的渴望,就像蒲松龄先生笔下那只紧追屠夫篮筐里剩下的那块肉的饿狼一样。     
    我认为,喜欢一个人,爱一个人,就必须进入那个人的身体,两个人达到这种水乳交融天人合一亲密无间的境界才有资格称得上叫“爱”或者“喜欢”。    
    对慕容娅则是:“我想和她做爱。我想赶快去上海。我想赶快去找她。”而且他还为自己的纵欲而自豪:    
    让女人爽快地惊声尖叫吧!我们是做爱的特殊爱好者。我们乐此不疲。     
    我也怀疑自己是不是在纵欲了。我奇怪自己的身体怎么还没有垮掉?    
    非自然的习弊、城市中的蜗居生活,读小说,看电影,渴求知识和爱情,过强的性欲要求,或其它既伤害身体又为道德所不容的犯罪习性(“我自慰,所以我快乐”已经挑战了道德的界限)……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神经烦躁的庄小鱼,是无辜的吗?或者说这正是对他的一种更为深刻的罪孽的正当的惩罚?    
    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状态!这是对一切柔弱灵魂的折磨!     
    四、身体病态:    
    “我清楚的知道自己已经永远失去了健康,从上到下来看看:近视1000度,鼻炎,咽喉炎,肺炎,胃炎,肠炎,胆囊炎,现在又加上前列腺炎,最下边还有脚气,我真有一种体无完肤的感想。”     
    “我”被诊断为青壮年前列腺炎,后来通过药物刺激,才可以重振雄风。这一切都无可争议地证明了,生理上的病态是如何引导起了心理、精神上的病态,而反之亦然。    
    个人认为,这部作品就像一个狂人一直在做着一个黑色的梦,在而且一直诉说着神秘的梦话或呓语,而我们都在外围,似乎清醒着,而谁又知道呢,说不定我们才是真正的梦者。因为,帕斯卡尔说:    
    “我们自以为苏醒着的这一半生活,谁又知道是不是一种稍稍有别于梦的梦呢?”    
    作者:叶小开,江西人,现为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


书评让崇高去死吧

    让崇高去死吧,因为生活不过是一段谎言    
    ——读青春伤痛小说《像杂草一样疯长》    
    涸 辙    
    许久不读小说了,因为恐惧。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生活是如此难以被信任之前,小说已经在用它犀利的文字嘲笑我们的天真了。语言或者叙述的力量是如此可怕,它们将现实生活不断地分析、解构,以至于生活甚至不能完整地保留一个细胞大小的真实情节。有什么东西是真实的?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问这些问题本身就很愚蠢。因为生活也许只是一段谎言,我们可以选择的只有两条路:被他人欺骗或者自我欺骗。    
    《像杂草一样疯长》比起一部小说来,更像是一个咒语。没有过多修饰的简约文字组合出的却是一个遭受诅咒的世界。庄小鱼的生活是一个个接连不断的漩涡(谁的生活又不是这样呢?),受力必多(弗洛伊德用语,指性欲)支配的爱情是这些漩涡中最难挣脱的部分。子柔、小雪、慕容娅、刘影……这些女人们的出现和她们美丽迷人的身体让主人公纷乱的生活更加纷乱。庄小鱼爱的是哪一个?或者哪几个?他称小雪“我的爱人”,他称子柔“我心爱的人儿”,对慕容娅和刘影,他也有不同的亲密称呼。也许庄小鱼爱的根本就是他自己。    
    记得之前曾在哪本书中读过:男人的本性就是尽可能多的占有异性。当然这种判断基本上是基于人的生物性和男人延续自己的“种”的最原始需要。庄小鱼真实地演绎了男性的原始需要,他赞同萨特“我就是喜欢年轻漂亮的女性”的说法并且付诸实践。在性和爱没有区别的世界里,感情就像一块儿肮脏的抹布,早已被随手丢弃。    
    这个充满谎言的世界一直存在着,庄小鱼不过是其中一条随波逐流的鱼儿罢了。但他绝不是唯一一条随波逐流的鱼儿,就像乌城和黑山大学也不只是两个名词那么简单,它们是一种充满感情色彩的隐喻。乌城是庄小鱼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据说这里的污染世界排名前几位,这里的居民大部分都比其它地方的人短命。据调查,原因是死者的整个呼吸道漆黑一片,几乎变成了烟囱。”    
    污染严重只是表象,更深刻的含义是乌城里充斥着虚伪、欺骗、自私、渎职、性和谎言,这些远比污染更能腐蚀和毒害人群。黑山大学则是乌城里精神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人性的卑劣和丑陋掩盖了作为一个高等学府应有的崇高和光辉。在这样的地方,庄小鱼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是再所难免的。而且作为耳濡目染的结果,庄小鱼也渐渐领悟了黑山大学里的生存法则并学会了妥协。于是庄小鱼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污染,他的呼吸道似乎也慢慢变成了烟囱。但乌城和黑山大学只是个别现象吗?在我们还不了解的其他城市和其他大学,崇高或许也为谎言所掩蔽。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像杂草一样疯长》令我想起许多年前倍受争议的贾平凹的《废都》。而《废都》的主人公也姓庄,庄之蝶。《庄子·逍遥游》中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内篇·齐物论》还说:“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或许这就是这两个主人公名字的由来。但这并不是巧合。中国文人几千年以来想要企及却无法企及的庄子及其思想毫无疑问是他们心中永远的梦。即使在充满谎言的生活中,即使真诚、爱情、友谊、忠贞等美好的东西在这样的生活中早已完全颠覆,做着庄子梦的中国文人们还是希望找到一些属于精神层面的不可或缺的东西。所以,庄小鱼也好,庄之蝶也好,他们争先恐后地要姓庄。或许这就是这部小说在层层的谎言中带给读者的希望吧。潘多拉的盒子虽然曾经被打开过,但人类并未就此灭亡,因为它被及时关上了,希望还在。    
    仿佛有些颠狂的庄小渔似乎写的太真实,甚至无法让人不相信这是完全真实的事情——日记、书信、确切的日期、细节描写……几乎可以让他陷入“自传”、“私人史”、“隐私写作”的漩涡。这不得不让人更加佩服他的勇气和胆量。    
    文中的庄小鱼甚至说:“我希望自己做一个没有隐私的人。无论崇高还是卑贱,无论高尚还是卑污,我都展示给人看,如果有人要看的话。我想自己就是那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成败得失都在我身上了,各位请慢慢欣赏啊。各位可以从我这里学些经验教训,这也是我的荣耀和价值了。”    
    从不避讳什么,从不隐瞒什么。他的不虚伪不矫揉造作,的确如同他在书中所言,写作的动机是“看不惯有些青春文学的惺惺作态”。他认为他们太矫揉造作,或者躲避在虚构的幻境中故作高雅,或者激励模仿现实生活而却力所不逮……    
    真实是一切虚伪的敌人,所以也恐怕难免会有卫道者站出来吧。    
    最后,请允许我对作者在面对残酷现实时的正视能力和一丝不苟地冷静抒写的胆量表示敬意——因为并非每一位写作者都能做到这一点。    
    作者:涸辙,笔名,现为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硕士生,曾在众多文学刊物发表作品。


书评拾起一地青春碎片

    ——读《像杂草一样疯长》    
    李治国    
    不知从何时起,曾经的“青春万岁”已经成了遥远的历史记忆,或许这不仅仅意味着一种理念或者希望的消退,而且是一种生存姿态与生存方式的转移。就在这种转移中,我们突然发现当玫瑰色的青春梦想逐渐褪色之后,留下的只是近乎“残酷”的生存记忆,于是,当年轻人开始放弃宏大的理想追求之后,却迎来了青春的残破、琐碎以致堕落。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钱钟书语)    
    阅读《像杂草一样疯长》,我们感受到的是当下残酷的青春,唤起的却是对往昔追求梦幻的青春的记忆。小说的主角庄小鱼一边在大学里沉沦,一边回忆着往昔的情感,一边在堕落里沉醉,一边对纯洁的感情有所渴望,他既在酒杯中沉醉,又在烟雾中迷失,似乎他那从头到脚一身的病症也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病态的青春,病态的生活。于是,当庄小鱼的青春在像杂草一样疯长之时,生活的草原上却是一片荒芜。    
    就在这样的荒芜感中,我们能够轻易地唤起对上一代人的“青春”的历史记忆。与当下的青春相比,曾经的“青春”生活的确是充满“残酷”,而曾经的“青春”姿态却是那样的昂扬:杨沫的“青春”是反抗的,虽然白色恐怖充斥着青春的角角落落,处处是危机,美丽的生命随时可以中止在某一时刻,但是热情的“青春之歌”从来就没有停息;王蒙的“青春”是激情的,时时刻刻的精神亢奋是那一代青春的特征,即便他们的生活中只有萝卜白菜豆腐,身上的衣服也不是黑色就是灰色,但是这些都挡不住“青春万岁”的呐喊。而相对安逸的庄小鱼,在没有动荡,没有饥饿,充满色彩,充满希望的状态下,却在一遍又一遍地体验着“残酷”,用无聊来打发布满虱子的青春旗袍,这分明是一种倒置,或许,这种倒置并不仅仅是感受的倒置所能涵盖的。    
    于是,我们又注意到了庄小鱼的实际生存,庄小鱼不乏聪明,不乏活力,但是,他看到了鲁村的落后、琐细以致龌龊,同居生活中的锅碗瓢盆也奏不出多么和谐的乐曲,当枪手的经历让他成为不折不扣的骗子,考研的起起伏伏让他彻底忘记了做人的尊严,而师长们的所作所为,也足以让他打消对知识阶层的尊敬,这一路直下的“残酷”,让他完成了一次蜕变,从一个还有激情还有梦幻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充满世故充满狡诈的人物;也让我们于《红楼梦》对梦幻的消解、《儒林外史》对知识分子的奚落、《围城》对家庭的解构之外,感受到了对人生基本原则的挖苦。然而问题是,当我们对人生基本原则也产生怀疑,也在愿意坚持的那些原则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回答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其实,小说也没有给我们答案。在小说最后,庄小鱼来到了他向往的上海滩。当他进入这个城市之际,他又像第一次进入高校的时候一样,埋葬了一段记忆,带来了一段经历,他的行囊其实并不轻松。或许来到之后,是又一次的“迷失”,或者又一次的“寻找”。我们可以说,人生对人生观开玩笑本身就是残酷的,但是生活本身并不残酷,残酷的是我们对生活的感受。但愿当我们对残酷的感觉习惯以后,别对生活变得麻木不仁,这才是最可怕的。    
    不知道来到上海滩后的庄小鱼会怎样,这让人想起了那个留在人们记忆中的许文强,其实不论结局如何,那样的一种打拼,正是庄小鱼们所需要的。假如你也是一个拥有青春或者曾经拥有青春的人,不妨听着刘德华的《上海滩》,品味一下《像杂草一样疯长》,在“疯长”之后,在一番风雨过后,让我们把苦难收入行囊,一起相会在上海滩。    
    作者:李治国, 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现为《经济日报》上海分站记者。


书评油嘴滑舌大氅披裹

    油嘴滑舌大氅披裹下的青春残酷物语    
    ——读庄小渔《像杂草一样疯长》    
    王宏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岁月,绚烂而又充满苦痛烙印的成长时段:稚嫩的生命在体内蓄积足了火山岩浆般沸腾的能量,日日夜夜喷吐着咝咝的热气,等候寻觅着咆哮爆发的时机。大自然的精华在生命窜升的那一瞬间绽放出令人惊叹的五彩奇观,而各人日后歧异纷乱的生命轨迹在那一刻凝聚定型。那是生命一次性、不可逆的过程,其后躯体会趋于僵硬,老化,衰朽,激情会干枯,同样的景象,同样的歌声,同样的眼波再也激不起那份率真的狂喜,那份青涩味十足的绝望,然而,通过林林总总对青春的书写,他仍能或多或少地体味到当年那种特有的氤氲,召回那股迷人的气息。    
    作为一部青春小说,《像杂草一样疯长》围绕着主人公小鱼儿“五年”(四年加一年考研)大学生活为轴心展开。打开书页,许多人期待又会读到前些年《上海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