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文坛群星-诺贝尔文学奖史话(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文坛群星-诺贝尔文学奖史话(下)-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暗示这家咖啡馆像一个营营不息地骚动着的蜂房,它也就是整个马德里社会的缩影。

  塞拉最拿手的是长篇小说,但短篇小说也写得颇具特色,《不受赏识的艺术家》(1952)选自他的短篇小说集《风磨》(1955),作者巧妙地将“流浪汉”体小说的传统风格与现代的叙事笔法相融合,描述了西班牙战后“饥饿的年代”里马德里的小市民生活。故事中的那些小人物在贫困中迫于生计干起各种营生,有的甚至企图投机取巧、钻营名利双收的艺术行当,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小说全篇充满辛辣的讽刺,不肯放过哪怕一个揶揄的机会,这便是塞拉的,也是“流浪汉”体小说的典型风格之一。

  塞拉的创作领域广泛,涉足多种体裁。其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憩阁疗养院》(1943)、《小癞子新传》(1944)、《考得威尔太太和儿子谈心》(1953)、《圣卡米洛》(1969),短篇小说集《飘过的那几朵云彩》(1945)、《十一个有关足球的故事》(1963),以及诗歌、散文、剧本、游记等多种。

  由于文学上的杰出成就,塞拉曾多次获得西班牙各项重要文学奖金。

  拉丁美洲第五位获奖人

  ——1990年获奖者:[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Octauio Paz)

  瑞典文学院1990年10月11日宣布,墨西哥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翻译家奥克塔维奥·帕斯因其文学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体现了一种完整的人道主义精神”,“将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的美洲文化、西班牙征服者的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融为一体”而授予他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继米斯特拉尔(智利,1945)、阿斯图里亚斯(危地马拉、1967)、聂鲁达 (智利,1971)、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1982)之后的第五位拉丁美洲获奖人。

  帕斯于1914年3月31日出生在墨西哥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律师,曾出任墨西哥革命时期著名将领萨帕塔驻纽约的代表,母亲是西班牙人,后家道中落,青少年时期在经济拮据的生活环境中度过。

  帕斯曾就读于天主教学校和墨西哥大学。十七岁开始文学创作,曾和一些文学青年创办《诗歌车间》等诗刊,并在上面发表诗作。稍后,赴当时西班牙语文学界著名人士云集的美国,潜心研究西班牙语美洲诗歌,开始对西班牙语美洲诗哥的继承与创新进行认真的思考,1937年,赴西班牙参加世界反法西斯作家代表大会,认识到诗歌不仅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感情和愿望,更应表达全人类的命运和理想。这一年,在法西斯飞机狂轰滥炸的恶劣环境下,出版诗集《在你明净的阴影下》。1945年,出任驻法外交使节,结识聂鲁达、萨特、加缪等著名作家。此后,又历任驻德参赞、驻印度大使等职。在此期间,不断变化创作思想,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象征主义、结构主义以及中国的阴阳说、印度的佛教思想都在他的作品中留下痕迹,从而形成帕斯诗歌的独特风格。

  1957年,其代表作长诗《太阳石》问世,震动国际诗坛,被认为是当今世界诗歌巨作。其他主要作品还有诗集《野生的月亮》(1933)、《人类的根源》(1937)、《石与花之间》(1941)、《在世界边缘》(1942)、《有限的自由》(1949)、《狂暴的季节》(1958)、《白》(1967)、《东山坡》(1969),散文集《孤独的迷宫》(1950)、《弓与七弦竖琴》(1957)、《门户朝向阳野》(1966),文学评论集《胡安娜·伊内斯·德拉克鲁斯修女或信念的陷阱》 (1982)等。帕斯还是一位勤奋的文学翻译家,曾将美、英、日、瑞典、印度、中国的著名诗人,其中包括李白、杜甫、王维、元稹的作品从英文译成西班牙文。由于文学上的成就,帕斯曾于1963年获比利时国际诗歌大奖,1980年获墨西哥奥林·约利兹特利文学奖,1981年获西班牙塞万提斯文学奖。

  南非女作家的荣耀

  ——1991年获奖者: [南非]纳丁·戈迪默(Nadine Cordimer)

  从1901年算起,诺贝尔文学奖已历经九十一年的历史,待到1991年来到的时候,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意外地飞越到南非,降落到六十八岁的女作家纳丁·戈迪默的头上,这不仅是南非和作家本人的荣耀,而且使爱好文学与和平、主张种族平等的人的感到快慰。

  戈迪默1923年11月20日生于南非德兰士瓦省约翰内斯堡的一个矿山小镇斯普林斯。他的父母都是来南非定居的犹太人。戈迪默自幼喜欢读书,九岁便开始写一些诗歌和小故事,这些“作品”刊登在当地报纸的儿童栏里。她十五岁时在约翰内斯堡的一家周刊上发表了第一篇成熟的短篇小说《明天再来》,此后不断发表新作。她的小说涉及南非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她说:“从一开始,我就利用了我的背景,我过去写的一切都与我所知道的事物有关。” 1946年她去约翰内斯堡进入威特沃特斯兰大学。1948年她二十五岁时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面对面》,同时开始了一次短暂的婚姻生活,并生了一个女儿。1950年她的作品在几家美国刊物上发表后,反映强烈,美国出版商纷纷向她约稿。1952年美国出版了她的短篇小说集《毒蛇的温柔声音》,1953年又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说谎的日子》,这标志着欧美文学界对她的重视。她从此主要靠笔耕为生。1954年她与商人莱因霍尔德·卡塞尔结婚,生下了儿子雨果。戈迪默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作家,自从她出版第一本书以来,四十多年来平均每隔一年便出一本书。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六英尺土地》(1956)、《利文斯通的伴侣》(1971)、《小说选》(1976,获法兰西国际文学大金鹰奖)及长篇小说《陌生人的世界》(1958)、《尊贵的客人》、 (1971,获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自然资源保护论者》(1974,获布克奖)、《博格的女儿》(1979)和《天性使然》(1987)等。其作品曾迭获欧美文学大奖,她本人也曾被选为美国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和国际笔会副主席。

  戈迪默始终对现实生活倾注了莫大的注意力。她的作品主要展示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所带来的普遍恶果。在她看来,这个制度不仅否定了占人口多数的黑人的基本权利,而且毒化了全部人际关系,使得处于统治地位的白人种族中的大多数正直成员也无法正常地生活。她早期的作品贯穿了一种社会人道主义,这一时期写成的《陌生人的世界》(1958)就歌颂一种人与人友爱的理想。由于写了白人与黑人之间的亲密友谊以及黑人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危险,此书曾被南非当局查禁达十年之久。五十年代末,戈迪默曾在非洲全境广泛旅行,到过埃及和即将独立的比属刚果 (今扎伊尔)。这次旅行使她认识到,在非洲决定历史命运的是大多数黑人而不是少数白人。她善于把南非现实中的种种极度痛苦和矛盾溶进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画像。比如在《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她刻画了一个反对革命的心烦意乱的地主。在《博格的女儿》中则描写了一位死于狱中的白人进步人士的女儿的遭遇。她说:我并不是在写种族隔离制,而是“写碰巧生活在那个制度下的人”。擅长心理活动的描写,对生活细节有一种巴尔扎克式的细腻观察,是戈迪默作品的一大特色。在种族主义猖獗的南非,她的作品不仅受到黑人的赞赏,而且得到许多白人的喜爱。戈迪默198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自然变异》共分十九章,每章均有标题,下面又分成若干节。从故事发展上看,前六章主要描写女主人公海丽拉少年时代的生活;七至十二章主要描写海丽拉孤身进入社会后为谋生所作的努力以及因情人雷伊的牵连不得不离开南非而流亡,从而结识了大批南非浪亡的革命者,爱上了黑人革命领袖之一惠拉,结了婚,以惠拉被南非当局暗杀结束。最后七章描写成熟了的海丽拉在欧美及非洲为南非黑人解放事业奔走奋斗的经历。最后以她望着南非新国旗缓缓升起的场面结束,小说了充满爱国主义激情,是戈迪默较有影响的代表作。

  戈迪默创作活动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她不再满足于直接逼真地描写现实,而是采取了一种被称为“预言现实主义”的手法。比如在1981年出版的《朱利的子民》中,她就讲述了在未来爆发的南非的全面种族战争中,一对开明的白人夫妇和他们的孩子依赖于一个从前的黑人仆人及其乡亲的故事。而她1987年出版的最新长篇《天性使然》,以一个白人女郎投身于黑人解放事业的故事为线索,向我们提供了一幅南部非洲社会与历史的全景画。她不仅写了过去和现在,而且写了在南非建立起一个黑人掌权的新的共和国的场面。评论界认为这是她最成功的一部作品。这本书被《时代周刊》评为1987年在美国境内出版的五本最优秀的严肃小说之一。

  多元文化作用的结晶

  ——1992年获奖者:[加勒比海] 德里克·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

  1992年12月10日,斯德哥尔摩举行了隆重而盛大的庆典,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指出,授予沃尔科特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是由于他的诗“大量散发光和热,并深具历史眼光,是多元文化作用下的产物”。他获得这一世界性的殊荣,也可以说是多元文化作用的结晶。

  沃尔科特1930年生于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岛中的圣卢西亚岛。这个1979年才获得独立的岛国,面积六百余平方公里,人口十二万。沃尔科特本人有英国、非洲与荷兰血统,使用英语,多种文化在这里交叉,然而他的国家缺乏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于是,沃尔科特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分裂”者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是祸也是福。祸是没有祖先传给他固定的遗产;福是因此他可以不受羁绊地靠自己去定位。“沃尔科特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为他的文化环境定了位,并通过它们向我们每一个人说话”这是瑞典文学院对他的评语。

  在欧洲传统方面,沃尔科特崇尚希腊古典文化和英国伊丽莎白时代诗歌传统,然而他并不以此为自己的家传衣钵。他笔下的“爱琴海”实际上是热带的加勒比海,他笔下的荷马与希腊英雄则是印第安巫师和加勒比海渔夫。同时,在他诗中也表现了他与非洲的血缘关系和反殖民主义的激情。

  我曾诅咒大英政权的喝醉的军官,在非洲与我爱的英语之间

  我该如何取舍?

  是背叛二者,不是把二者给我的都交还?

  我怎能面对屠杀而冷静?

  我怎能背向非洲而生活?

  沃尔科特终于成了一个“亚当”式的诗人,以为万物命名的气度和魄力去开创加勒比海的西印度群岛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他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声音,也为世界诗歌作出了贡献。

  沃尔科特在诗风上不随俗,当诗趋于“反诗”而显得艺术性“式微”之际,作为“边缘诗人”的沃尔科特自行其是,独树一帜地表现出丰富华美的诗风,这是由诗歌语言、音乐因素、绘画因素的奇妙交织形成的。在语言上,他吸收了伊丽莎白时代古典诗的富丽与巧妙,而西印度群岛的多语言背景更加使其丰富多来;在音乐性上,他在格律诗已经过时的二十世纪使用因变体而现代化的格律写诗,大量采用半韵、偏韵和谐声,以丰富的音乐形成如歌如诉的律动感;而沃尔科特又是一位画家,尤以水彩画见长,他的诗与画一样,充满鲜明热带色彩与形象,使读者感到仿佛漫步于法国印象派的画廊。

  沃尔科特是一富于爱心的诗人,尽管异化主题、海难主题隐隐贯串在他的诗中,但他诗中同时又有一种生活的厚实感和韧性的活力,使人得以海难余生。

  沃尔科特出版的诗集有:《诗25首》(1948)、《给青年人的墓志铭:诗章 12》(1949)、《诗集》(1951)、《在绿夜里》(1962)、《诗选》(1964)、《海难余生》(1965)、《海湾》(1969),自传性叙事长诗《另一种生命》(1973)、《海葡萄》(1976)、《星苹果王国》(1979)、《幸运的旅客》(1984)、《仲夏》(1986)、《1948——1984年诗选》(1986)、《阿肯色的约言》(1987)。叙事长诗《奥梅罗斯》(1990)。最后这部诗长达七卷六十四章,是作者自己最满意的一部。此外,沃尔科特还有不少剧作。

  沃尔科特目前执教于美国波士顿大学,每年夏季则住在西印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