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1000个细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城市的1000个细节-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与人气的胶合,迫人奋激,震人心魄,引领着人的血液跳舞。我以为一个城市的年轻,正该有气势和魄力,大概这就是上海给人的最为生动的直观感受。

  240

  上海太让我留恋了,哪怕只是在纸面上翻翻各路过客的留言,哪怕只是看看各路人马对它的挑剔或是嘲讽———我以为,上海是中国当得起任何责难与质询的地方。

  鲁迅《上海的少女》,开篇就说:“在上海生活,穿时髦衣服的比土气的便宜。如果一身旧衣服,公共电车的车掌会不照你的话停车,公园看守会格外认真的检查入门券,大宅子或大客寓的门丁会不许你走正门。所以,有些人宁可居斗室,喂臭虫,一条洋裤子却每晚必须压在枕头下,使两面裤腿上的折痕天天有棱角。”

  241

  鲁迅先生又说:“然而更便宜的是时髦的女人。这在商店里最看得出:挑选不完,决断不下,店员也还是很能忍耐的,不过时间太长,就须有一种必要的条件,是带着一点风骚,能受几句调笑,否则,也会终于引出普遍的白眼来……所以,凡时髦女子所表现的神气,是在招摇,也在固守,在罗致,也在抵御,……她在喜欢,也在恼怒……”

  242

  周作人对上海的印象跟他老哥比也好不到哪里:“上海滩本来是一片洋人的殖民地,那里的文化是买办流氓与妓女的文化,压根儿没有一点理性与风致。这个上海精神便成为一种上海气,流布到各处去,造出许多可厌的上海气的东西。”

  243

  一直是上海风花雪月象征的张爱玲说:“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

  244

  余秋雨的《上海人的尴尬》也被广为引证:全中国都有点离不开上海人,又都讨厌上海人,这种无法自拔的尴尬境地,也许是近代史开始以来就存在的。“精明、骄傲、会盘算、能说会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外、瞧不大起领导、缺少政治热情、没有集体观念、对人冷漠、势利、吝啬、自私、赶时髦、浮滑、好标新立异、琐碎、市侩气……如此等等,加在一起,就是外地人心目中的上海人。”

  245

  上海本土持续有影响的王安忆则说到了具体的上海豫园:(她)是供人欣赏精微、欣赏小的妙处,针眼里有洞天。山重水复,作着障眼法,乱石堆砌,以作高楼入云,迷径交错,好似山高路远。它乱着人的眼睛,迷着人的心,它是炫耀技巧和聪敏的。

  246

  杨东平《上海人与北京人》说:上海人的性格特点是:机敏、行动快,具有中国人所没有的不拘泥于过去历史的性格,其中有些人爱虚荣,外表的气派重于实质的内容,有刹那主义的倾向,他们创意优异,但有时也擅长玩弄技巧,也就是说,也有可能进行不负责任的交易,上海人还喜欢乘势推展的步调,不习惯于朴实和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

  247

  这些分析算是一个意见的集合,然后来说说上海的根:大名鼎鼎的余秋雨为上海找到的一个源头是这样的:

  “早期的上海人也就是华亭人。……我认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明代进士徐光启,他可算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上海人……今天上海人的某种素质,可在徐光启身上找到一些踪影。”接着,余秋雨说,这位对儒学侵淫很深的年轻人拜访了传教士利马窦,知道了“宗教、天文、历法、数学、兵器、军事、经济、水利、无所不及”,然后还“痴痴迷迷”地与利马窦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

  248

  徐光启当然可以算是上海人的精神之祖,这可能也很巧合,因为他最初的学问是跟数学有关的,可以就近习得“对实际效益的精明估算”,他又是最早跟外国人“混”的,所以,上海很容易就在这两方面跟全国其他地方拉开了距离。



/* 44 */
  外滩     

  249

  我到过松江华亭,这地方实则还有一个人,如果是他成为上海人的精神之父,情况又会朝向什么方向呢?也许与今日就大异其趣了,但可惜的是,他死时太小了,不足以当得父亲之任,而且死的时代又靠得太后了。此人就是抗清的小将夏完淳,被捕后毫无惧色,大骂汉奸不止,所留《南冠集》悲怆凄烈,绝不是今日上海的那些风花雪月可比的。

  250

  上海确实是有着很浓的洋风气的所在,外滩一带的欧洲古典风格的建筑群素有“万国博览会”之称,这也使得上海很有文化底蕴似的。洋人带给了上海人太多东西,因为这地方就是一个最早能大规模跟洋人接触的地方,很多种语言,很多种肤色杂汇于此,这跟一个从僻远边野进城的乡民炫耀的资本差不多,卫慧也许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都该去锻炼身体。我想,其逻辑大致是这样的:中国人跟在洋人屁股后边干了太久的事,受气也是提面子的事,毕竟,洋人是从更“文明”的国度来的,这个上海人还是有鉴别的,外国人走了,轮到上海人自己抖起威风来。因为早先什么都见识过了,一切都照着外国的规格来,面子能撑到多大就是多大,所以卫慧有她骄傲的道理。

  也因为有着这个底子,时装风潮、游乐方式,或者吃穿用度吧,上海天然地就该引领全国时尚。

  251

  外滩最好说清楚点,这个被称为“世界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临江大道,始建于1845年,当初主要是海关银行、洋行报馆、港口码头、饭店总会的集中地,今日的外滩还主要是以此为基础,并成了上海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252

  我把前后两次到上海拍就的照片与画片上的老上海反复比较着,指认着它的神秘,亲近着它的独特———这是我热爱上海的主要方式。

  有些地方现在已不能去,当年也去不了,但你总是想去,那是一种寻找与融入的冲动,比如那个由英、美租界结合而成的公共租界和独立的法租界,进入它就是进入旧上海的一百年时空。西风滋生,洋气蔓延,各种高视阔步的洋人,跑马飞车,各种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早期现代派、折中主义的“万国建筑”杂陈其间,洋橱窗洋文洋货,路牌、店招与广告,这一切都把五洋杂处的大上海交融成了一个真正的国际性大都市。

  253

  靠着模仿老上海赚钱的电视或电影都学会了《夜上海》,这是那个年代的声息,是那个年代喉咙里的渴望,那个年代的心跳,舞榭歌台,红灯绿酒,声色流波,窄窄的嗓音,尖细的唱针,就为着在半明半暗的夜晚,给不尽的情欲一个交代。

  254

  上海教会了人们享乐,“不到大世界,枉来大上海;淳淳海派风,浓浓上海味。”这说的是号称“远东第一游乐场”的“大世界游乐中心”,它曾给几代中国人带来奇妙体验、童年幻想以及对城市的憧憬。戏剧、木偶、皮影、杂技、魔术、哈哈镜、小吃……你能想到的玩乐都能在此找到。想想,在中国,在近代,还有什么盛况堪与一比?

  255

  老杂志,老封套,《良友》,或是旧上海月份牌,或是香烟、肥皂与花露水的广告,图片上的女子大都一例的短袖,雪白的臂膀,明眸俊秀,体态娇媚,仿佛侧着身只为着要把你往她怀里引。她的袍角是生着风的,她的嘴角是微微笑着的,她的眼波,则定是斜斜地飞来,想把你勾着的。许多人就是从这些老广告女郎开始爱上上海的。

  我的情况也差不多,可是,一到上海,我却只顾着寻找最现代的风情———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扑面而来的,容不得躲闪,也不需矜持,你的视线就在它的色彩之中了。

  256

  上海的历史,总是就近地引诱着你,逼使着你去尽可能地了解它。

  旧上海多黑帮,多灯红酒绿,多男女浪漫,多欲望纠缠,合在一起,就是上海风情,《花样年华》、《情深深,雨濛濛》、《像雾像雨又像风》以及更早的《风月》、《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胭脂扣》、《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日出》《海上花》啦,都是用来怀旧的,或是在某种意义上意淫的。

  于是,张曼玉、巩俐、梅艳芳、陈冲、叶玉卿、周迅、赵薇,一人一个上海,或露个虎牙,或扭个腰肢,或涂个红嘴,或抛个媚眼,或亮个乳沟,或脱个半身,或剪个开衩,都是欲望梦想中上海的细节。

  257

  高开衩的旗袍是上海的招牌。有人说它是一种厚重的、老于世故的美,“细瘦浑圆的衣型下最适合包裹一颗受着欲念和矜持双重煎熬的心”。不错,是这样的,胡蝶要把它改良成从旁边开衩,大概鲁迅是知道的,所以,要顺着开衩往大腿根部一点一点地递进嘲讽。



/* 45 */
  旧上海     

  258

  旧上海,旧中国的花花大世界,公认的冒险家乐园,最常用的词汇———也是同时供批判和引人羡慕的———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笙歌艳舞,尔虞我诈,很多人只要能把这些词中的一个跟自己挂起勾来,就不会抱恨终生了。

  老上海,大上海,还因为它和世界特别是巴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作过认真统计:它们同是历史文化名城,都崇尚文化、艺术和思想自由;他们都拥有着众多的大学、文化机构和文化名人;他们都拥有各种宗教的经典建筑;都擅长烹饪,崇尚优雅和时尚;都有标志性的塔;有著名的咖啡馆;都有蜿蜒几公里的著名大楼;都有一流的剧院,有堪称一国之最的商业大街,甚至大世界和迪斯尼都是一一对应的……

  259

  卖臭虫符是上海的一个老行当,臭虫俗名臭虱,亦名虫壁虱,“香娘子”,上海人喜爱睡棕床,但无奈臭虫太多,常常把人咬得鼻青脸肿,而且被咬的还多半是穷苦力,于是,卖臭虫符的人应运而生。这些精明的小贩一再强调臭虫符必须回家后方可打开,否则不灵,于是有买者赶紧乘车回家,打开纸包来看,却见内里写着两个大字:勤捉。

  260

  套皮包也是老上海一门职业,其法是偷、骗、抢三者的结合,常常的情形是这样的:在轮船码头或火车站,突然过来一人,朝一位妇女怀中的小孩头上一巴掌,挑起事端,小孩的母亲当即不依,肇事者就一边赔罪,一边掏出五元钱说要给孩子买糖吃,并强行将钱塞在小孩手中,妇女随后低头一看,原来放小皮箱的地方却只放着一只咖啡色的大皮箱。妇女又惊又怕地正要查看,于是又过来一位西装革履的先生,说这箱子是他的,正在这时,又来一个穿铁路制服的青年对妇女说:“还在这吵哩,我明明看见有人把你的皮箱拎走了,还不快跟我去追?”妇女就跟假冒铁路人员去追,西装先生乘机拎起大皮箱———原来这只是个空套子,是为了把妇女的小皮箱套进来罩着眼目的。

  261

  套皮包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记不清是哪一年,总之是前几年,上海的某条街道上张布出这么一条横幅:如有人从后边拍你的肩头,千万别回头。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骑车人在等绿灯时,一人从后边拍,在你一回头的同时,前边车兜里的东西就被另一人顺手牵走了。这事普遍到要拉横幅,也是一奇。

  262

  最初把上海当作国际大都会的主要是外国人。爱狄·密勒总结得很好:“上海,这华洋杂处的大都会,这纸醉金迷的游乐场,这遍地黄金的好地方,正是冒险家的乐园……最愚蠢的人到了上海不久,可以变得聪明;最忠厚的人到了上海不久,可以变得狡猾;最古怪的人到了上海不久,可以变得漂亮;拖着鼻涕的小姑娘,不多时可以变成卷发美人;单眼皮或扁鼻子的女士,几天后可以变成仪态大方的太太。”

  这些说法在类似《子夜》的小说中有着充分的表达。

  263

  上海曾是个花花世界,嗜嫖成风,贾客、名士、官员、包括革命者,没有不喜欢嫖的,公开的方式就有叫局、吃花酒、打茶围、听书、吊膀子,其中有些“科目”也为工匠车夫之类的人而设,大家都有得玩,玩得火的,还要争风吃醋,不惜倾家荡产也要把个花花妓女娶回家去,娶头牌戏子大概就是这么来的,当然,戏子历来都是跟文化嫖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