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1000个细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城市的1000个细节-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87

  在上海人的眼里,保姆只是一种极为低级的职业。上海一个现今相当有名的女作家,第一次见面就给我抽大麻,我只想跟她聊聊她第一次到上海做保姆的事情,结果她大为生气,大麻也不给我吸,还拂袖而去。我十分奇怪,这有什么好丢人的呢?常人感觉丢人,你一个作家怎么也这德性?而且我问这话也有我的道理,毕竟我可是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这些我都还从没叫过一声苦,有啥?交流一下嘛?

  288

  男人可以不怎么穿,但一定要得体,有棱有角,要看得见牌子,头要修剪,衬衣要烫,扣子要得法,皮鞋更不得马虎,总之,衣冠禽兽、人模狗样都不是骂人,这是为别人着想,当然,只有一个例外,如果你是名人,你就可以穿得很随意了,这又成了别人为你着想。每一个环节都是有利益交换的、比照着的、互动着的,这也是一种规则,一种公认的秩序。

  289

  上海人重利益,重到要把利益看得甚于一切。和上海人谈生意,见面不用客套直接进入主题。我以为这里边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一切交给市场来办,利益会阻止人们做坏人,利益会自动调节社会的需求与冷热,利益可以使合作更单纯,等等。说白了就是上海人市场经济的观念比其他地方人吃得透,不相信人,不相信德,只相信制度与规矩,从这一点来说,深圳离上海确有很大的距离,它的观念就没有这样彻底,所以,深圳有时会爆出一些让人齿冷的低级新闻,或是出现一些政府不作为或乱作为。

  至于上海人骂人“小瘪三”,加上前边的“阿乡”,都直指贫穷为不齿,其实全国人民心同此理,不过是一两个称呼的不同而已。

  290

  上海的市侩气当然也有我很不喜欢的,第一,他们还礼太快了。别人上门送情,必出门就还礼,没有合适的礼品也要临时去买,大致价格相当而略贵些。我曾接到一个上海姑娘托我转给另一个要结婚的四川姑娘的礼物,上面还连着一个标价牌,我一把就扯了。后来想起来确实不该把这个小牌子给扯了。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习惯不好呢?在天津一章中我还会说,急于还礼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表现。

  291

  上海女人见人有一个习惯,那就是盯着对方的衣服看,把这当作阅读一个人秘密的所有材料,我是后来才注意到上海姑娘原来真是为了穿着而不惜倾家荡产的,所以,不是有人说嘛?上海女人所有行头都在身上,家里着火也不用着急!不过烧之前她们肯定会给财产保个高额点的险。

  292

  人们常爱说鸡窝里飞出金凤凰,这句话用在上海女人身上再合适不过。她们总有办法用仅有的金钱达到最佳的着装效果。当年流行全国的假领子、假袖子就是上海人在那个物质极端贫乏年代里的伟大发明。



/* 49 */
  上海女人     

  293

  上海女孩的圆滑、成熟和老于世故是早于其他地方的女孩的。她们对男人永远是带着驾驭者的神气交往。上海的小男人应该感谢上海女人的一手缔造。

  294

  上海女人上商店可不仅仅是去购物,它本身就是一种休闲的方式,去看看最新款式,去吸收点新潮元素,如此等等,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法国老牌时装杂志的《EILE》大陆版在1988年就在上海创刊了。

  295

  上海人一直跟着美国人看《欲望城市》,城市,国际大都会,就该从欲望上去想办法,让每个人都充满欲望,当然,这是这部电视连续剧的被拔高了的意义,它的教育意义更多的是在更细小的地方。比如,它教会了更多的普通上海人到大宾馆去吃早点,他们只要踏进这个地方,本能地东张西望了,他们于是就已被训练得差不多快优雅了,因为他们又比别的地方人更多地掌握了“你用什么来证明自己”的方法,不用再说吃啦穿的形而下之物,欲望首先是为望眼而生的,其中心词只有两个:看与被看。

  296

  上海人的大都市特色也包括一般不往家里带客人,有人说这是因为上海的房子都太小,不好意思把客人带回来。我不这样看,皮蓬跟乔丹打了近十年球,去过乔丹的家吗?科比跟奥尼尔做队友也不短,只去过一次,还惹了事。家是什么啊?贫穷时代互相取暖的一个容器,而且比心理容器更管用,这说明心灵的层次很浅,所以,才把将别人带回来视为一种友谊。

  297

  上海人是超越了这个的,是比这要求更多的。他们去一趟北京、香港,回来会炫耀吗?不会,能记起的反而是香港人如何对上海的钟情,至于北京或是其他外地,要对上海集体贬损,他们才不会在意。想想,你要说某人的城市不好,会有多少地方的人会跳起来!可上海不会,你尽管骂,说不定再过几年,他们还会为你骂它而给你设个什么奖项。

  298

  调侃上海人的一些小市民习气也是全国人民的一大乐趣,什么上海会议代表抢会议餐;即使是个会议照,上海人也想法往中间靠;还有,上海人请客,如果不是生意上的,有可能会把你叫去一家没什么人的餐厅,点几个菜,看着你慢慢地吃,然后一边说,我吃过了。实际上,他带你到这家餐厅也是早就侦察好的,他甚至还有第二备案,就是那里比这更便宜,只不过,算算车费又确定了这里。

  想想,这又怎样呢?上海人不酗酒,会享受,不与同学一起消费,即使消费也要看好是不是平摊。这不好吗?

  299

  光说上海人重实用还不准确,因为他们还要讲求浪漫,这就使得他们的生活总是像安排在一方邮票上似的。比如,本是用来吃饭的餐厅,他们硬要从中去生出求婚的功能,而且是哪个年龄该上哪家餐厅,都分得一清二楚。

  300

  上海在很多地方都很对我的胃口,比如,他们比较服大哥,不论你通过什么方式证明了你是大哥,他们就会对你另眼相看,给你当众挤牙膏,端洗脚水,旁若无人,好像是你帮他看清了他的本事,比如只适合做买办什么的。当然,他是有野心的,他只是暂时服你,为的是从你这里学两手,日后他一定会想法去生个自己的圈子,也当一回大哥。

  301

  这就是规矩,必须要照办的,从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就说明它是禁得起考验或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上海有好几年都没有像北京似的到处翻挖开修了,一次性搞好,一次性形成规矩,这才是最省力的,我哪怕只为这个也极喜欢上海。

  302

  我喜欢上海人还因为他们常常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做出你意想不到的事,或是你想做而不敢、不方便做的事。两人闹翻了,从前的交往便都要用来当众清算,什么哪天哪天你帮我买回来一兜子馒头,而我另一次是给你买回的花卷,你虽然只抽了我两支烟,但比你给我的三支烟还多出几分钱,算这种帐时上海人都很认真,利益基础没有了,友谊、感情全都四散凋零。正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303

  上海人的很多生活习惯与性格还与他们的居住有关,最典型的是石库门建筑,没有专门的用餐地方,没有厕所,也没杂物间,几口人把房子用木版隔一下,做什么都不敢用劲出声,公用的龙头处、倒尿间总是挤挤密密,眉毛不对眼睛,瞅着瞅着就不顺了,或吵或闹,总之别扭几下,心里的窝囊翻个个儿,人就要舒服一些,这也就是上海人谈事情前的计较,主要是为着后边顺气。



/* 50 */
  螺蛳壳里做文章     

  304

  上海人还特别善于螺蛳壳里做文章,虽然房子窄小,却一样能装修的别有洞天,我曾去过一个上海朋友的家,在拐过几个弄堂快要晕头转向之时终于被朋友领到门前,说是门,但窄的只能一个人通过。10平米不到的小房子被分为1室1厅,厅里音响柜电视沙发书桌一应俱全,而卧室则被非常巧妙的半吊到了空中,朋友戏称为袖珍跃层,当然,一个活动竹梯是必不可少的。

  305

  上海人守时,懂得节约时间,这有殖民时代的生活节奏影响,也跟后来上海的钟表业发达有关———别小看了这一条,我从前跟父亲抱怨说我时间不够,父亲常常都是这样回答我:时间不够用,再去买只表。这表就主要指的是上海牌。

  306

  钟表是很准确的东西,当然也古板,他们没什么表情,木讷而工于心计,按部就班地做着一切,所以幸好他们懂算计,算计着一切,也就不怕没什么根,有这么市民化的生活,一切就已足够了。当然,钟表还带来“显摆”,有点品味的一两样旧式家具,几个老祖传下的座钟或老式唱机,一遍一遍地擦得锃亮,供在最显眼的位置,把个上百年不到的年轻古董硬生生地显摆成金不换。这就叫懂生活。

  307

  关于时钟,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说的是上海航运业的一个工人,司职舵手,由于担心迟到,所以,一口气买了5个闹钟,置放在卧室里,这都不奇怪,奇怪的是他还一口气坚持了35年,我觉着这事真的只有上海人能做出来。

  至于5口闹钟,现在都已被收入上海博物馆了,而在这35年当中,这些闹钟坏过没有,它的主人没有说。

  308

  在上海挤车,还不如说在大城市挤车的经历都差不多,有什么办法呢?不挤上不去,常常都是这样的,车还未到站,人群就贴着车身一分一寸地跟着,把着,脑袋使劲往门上靠,这是最里边的一层,或说是被推来搡去的人群眼中的就快得到实惠的一群,每个人都想成为这一群中的一个,都想搭上这一辆,都奋力向利益中心挤过去,于是,紧张、愤怒、责骂、木讷、懊恼,比较起来,当然宁要实惠,也不要这一堆情绪上身。

  309

  上海人老说“不得了啦”,其实屁事没有,也许是张三走路溅了几脚泥,也许是有人赶了一头骡子从巷道进来了,总之,都“不得了”,这其实是洋人时代的一个活的语言化石,只有犯了跟洋人有关的事,那才真不得了,至“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就有点吓傻了,这样,又过了几十年,才又恢复了“不得了”。

  310

  上海有一个知名的交响乐团,比起北京的同类乐团来,上海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供它生长得很好,最近的新闻是把个音乐厅整体平移了一下,想想别处直播定向爆破,而它直播的却是连地气也一并搬移,这就足以给人一个信心,即使海平面再上升,把上海淹了,也还可以整体平移出一些东西,当然这也提醒上海,金茂之类的大楼也许就不要再修了。

  311

  上海到底有多大吸引力?最近的一个出租司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份独特而珍贵的参考样本:仅仅是因为听客人抱怨了几句在上海如厕难,这位司机就茶饭不思地只想着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随后,他花了两年时间绘出了几十公斤的上海厕所分布图,拿到测绘局一问,不标准,于是,他又推倒重来,并邀约上了别的出租司机,又耗时费神若干,终于完成。

  这份上海厕所地图后来就刊印成了书,并在短短的几天中,就销售了数万册。

  312

  上海人还有一点是跟现代意义上的公民习惯靠得很近的地方,那就是不涉他人是非,不露自己隐私,使自己和他人都有一定的安全距离。这个习惯在学术上的养成余秋雨说得很明白:“在文化学术领域,深得上海心态的学者,大多是不愿意去与别人‘商榷’,或去迎战别人的‘商榷’的。”当然,他自己可能是个例外。

  313

  我来不及说更多的东西,但有一样必须要说,那就是上海的房地产,很热的产业,可是在它的广告上,经常能看到“配套一般”、“生活环境有待改善”等字样,我以为到处看谎话看多了,看上海人这种实话反而有些不习惯了,我想,这可能跟上海居住着一个提倡说真话的老人有关。

  314

  对了,最后还应该提一笔上海的小吃,上海的小吃之精妙决不逊色于其他城市,而且当年只有在上海你才能花半两粮票尝半块月饼,这可是全国都绝无仅有的,比起北京的大葱都要成大捆的卖不知要先进多少!

  上海的小吃里我比较钟情小笼包,热腾腾端上来晶莹剔透小巧可爱的让你不忍下箸。当然灌汤包也不错,只是吃的时候要小心,我就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