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1000个细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城市的1000个细节-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像北方人一样见面就亲热,那是矜持,一种胆小害羞的遗传,是一种保留并留着点余地的市侩,总之,都是做不了大事情的先天不足。

  522

  方方讲过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武汉故事:1967年8月1日,武汉市几乎所有的大学和中学,还有军队和工厂都组成了自己的游泳队伍,要横渡长江,因为要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两次在武汉横渡长江(传说毛主席在武汉横渡时还表演了坐在水面搓脚,大家以前只知道他老人家可以平躺在水面上一动不动),所以不但声势要大,而且要全民参与。



/* 76 */
  枪声一响     

  523

  闲话少说了,总之,那天枪声一响,满怀革命豪情的武汉人民就开始了前赴后继地跳水,由于充血得太过厉害,所以,都只顾着往水里跳,往前冲。结果,前边的入水还没游开去,后边的就又煮饺子似的跳下来了,这样,很快,后跳下的就把前边的人踩到了水里,当然,能冒出头来的不多。岸上的人也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的严重,可是没有什么人可以阻止一种已经生发开去的崇高的革命激情。这样,到最后清点人数时,有人说死了几百人,有人说又没死那么多,但毋庸置疑的是,好几个家庭的人是一个活的也没有了。

  524

  还有一件事虽不发生在武汉,但我一定要记下来,是从《人民日报》上看到的,时间你可以去查:1980年11月8日。事情说的是1976年,天门,128人进入一个班学习,这是一个很有冒险或是实验性质的什么班,总之,班长的要求是,每个学员一个昼夜只准计划性地大小便各一次,超产部分自己喝掉,当然了,每个人都不想超产,这样,到结业时,有6个人就死了,还有17人从此残废……

  525

  武汉的方言中使用最多的是“铆起”,意为“不断”、“使劲”,也指一种赌博时的胆量,比如,“敢不敢把你的手表铆起”,就是要赌个大的。“尖”,意为小气,“带把子”,意为骂人,这些意思跟西南地区的用法没什么两样,真正武汉的方言“聒(音夸)天”,意为侃大山,“拐子”指老大,“水客”指“内奸”,又引申为“假货”。“格把马”,意为“他妈的”这才是他们的特色。

  526

  在武汉还遇到一件事也值得一记,一家火锅店里,一对青年男女吃得十分懒散,你喂我一片,我还你一嘴。我当然很不喜欢在川渝之外的火锅,就支了耳朵细听,男的正发誓誓死不分,女的就打老比方,两人落水,先救妻子还是先救老妈,小伙子一撒口就不要妈了。女的十分高兴,笑得满脸青春无悔。

  我勉强吃得半饱时,突然发现煤气罐胶管子不知为什么着了火,正一点一点烧烤着火锅桌上的爱情,于是大喝一声:煤气罐要爆!一时满座惊飞,千钧一发之际,男青年一拳砸了玻璃,跳出窗外就跑。我立即抓起脱下的衣服,一下捂熄了火苗。这才将早已吓得魂飞天外的女青年拉起来,轻声安慰说:不要紧了,去把你那王子找回来吧,估计跑累了。

  不一会,男青年惊魂未定地回来了,满脸木然。女青年刚说了一句:你一个人跑了……眼泪随即就上来了。男青年就去扶女青年的肩头,女人哽咽着把肩头一耸动,把那只刚搭上去的手抖下来,随后,女人便开始撒泼,叫男的滚蛋,男的就嗫嚅着半天,终于像鼓起勇气说:还没结账哩。

  我不稀罕你给!女青年愤怒地说。

  不!今天AA制!男青年很认真地说。

  527

  武汉之俗气在女孩子的穿着上最明显,20年前,武汉女孩不知是只学会了欣赏各种连衣裙的外表,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穿起来连一点常识也不顾及,怎么说呢?那时的武汉女孩穿裙子竟不知要穿衬裙,并且又都喜欢着一条花花绿绿的内裤,看一次,就差不多把胃口倒完了。

  528

  我关注现在的武汉纯粹是因为周小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把音乐当成了我的专业,因此残疾指挥大师舟舟让我倍感兴奋。我以为武汉暂时还只有这一个世界级的名片。



/* 77 */
  迎客松     

  529

  安徽最亲切的形象便是它的迎客松,各种画报、展览厅、国宾馆,会客厅,都可看到她的身影,这当然有一个转化,那就是由树的不怕困难,挺拔向上,直立高洁,风骨雅俊,化身成好品行的人,于是,迎客松就这样被拔高成了中国人的形象。

  530

  安徽省地跨南北,淮河、长江横贯该省,北与山东、河南为邻,南有吴越江浙,所以该地百姓的民风和性情和其他省份相比就丰富了许多,既有齐鲁大汉的粗犷,又不乏江南水乡的妩媚,因而这里既出草莽英雄如陈胜、吴广者,也有婉约、自成一体的文化流派桐城派,文化名流如胡适、张恨水等等。

  531

  去过黄山的人相信都会被其雄奇秀丽、变化万千的景色所陶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皖南的山水同样孕育出皖南人与众不同的民风,其中,崇尚教育是其最大特色。你如果去过皖南的老村落,就会强烈感受到其治学齐家的重教之风,无论洋洋大户还是柴门小院,都无一例外,所以这里才会才子辈出,文人云集。

  532

  其实,安徽,或是传统意义上的徽州,一直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刘安、老子、庄子、曹操、华佗、包拯、朱元璋、吴敬梓、胡适、吴汝纶、詹天佑、黄宾虹、陈独秀、陶行知、胡适、张恨水、林散之、杨振宁等等。而且安徽人才跟其他地方的有一个明显区别,那就是多复合型,哪怕是一个理科学者,其人文素养也极其高深。

  533

  在徽州,“十户之村,无废诵读”,也就是“贾而好儒”,这也是一种地方的特点。明一代学者,徽州人汪道昆《太函集》解释说:夫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夫人毕事儒不效,则弛儒而张贾;既侧身飨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弛贾而张儒。一弛一张,迭相为用。

  534

  顾炎武《肇域志》谈到赶考的徽州人曰:“短褐至骭,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这些人虽千里赴京,却常有可能家资万贯。因为节俭在他们已成了一种习惯。

  535

  徽州素有“七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园”之说。土地上耗不出更多的活路,不向外想办法,只有饿死。因此,徽州人一直就有外出打拼挣命的传统,时间既久,命运眷顾了这个集群,造出了徽商的繁华,也算是一种回报。

  536

  “徽俗多行贾,矜富壮,子弟裘马庐食,辐辏四方之美好以为奇快。”(汤宾尹《睡庵集》),他们“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但也因为这种严酷,反而在更大的范围内给了他们更多的生存空间,俗谚又说了,在整个长江沿线,“无徽不成镇”。

  537

  徽州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徽州民居、徽剧等许多内容,安徽民居,从文化意义上讲,就指的是徽州民居,而徽州民居,又以“宏村”为最,相传,这个村子是晚清年间(约是道光与咸丰年间)京都一个王族因感仕途暗淡,后从商发家而修建的,其特点是村子依山按牛形而建,村中格局精妙,水系发达,山泉自每户门前水道流过终年不断,然后汇入村中心的一个湖中,是为牛肚;而村落的白墙青瓦,又是刻意要造出俨然一群白鸽散栖于山林的景象。总之都算是大手笔。



/* 78 */
  女贞牌坊     

  538

  徽州到处都可见到女贞牌坊。男人早早就出门去,当然他们都还要回来,所以都在家中娶媳妇,安徽绩溪人胡适对此说:徽州一直就有“一世夫妻三年半”的说法。

  539

  徽州人好戏,似乎是因为发了财而把它当作家庭娱乐的。他们不但迷昆剧,纷纷蓄养家班,日夜张弦,似乎很快又听腻了,又转而扶持为文人不齿的花部,居然硬生生地造出一种新的大众趣味来,以至于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进京献艺后,又闹出四喜、春台、和春等四大徽班进京,徽州人于是因为他们的商业天分做后盾,把他们在文化上的地域好恶变成了全国时尚。

  540

  现在的京剧,其前身就是徽剧,正是“四大徽班”进京才造出来的,当时徽班的大人物就是“大老板程长庚”,一进京就立住了脚,把一个地方戏变成了京都王族的主要娱乐项目。

  541

  安徽还有黄梅戏,其象征人物就是董永与七仙女,黄梅戏本是起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慢慢演变成了百余年前的黄梅戏,然后代代相传,这当然是跟它的名师辈出有很大的关系,自严凤英始,马兰、吴琼、韩再芬等紧紧跟上,所以,黄梅戏至今不死。当然,要指望它还能有多兴盛,也不大可能。

  542

  徽笔、徽墨、宣纸、歙砚。文房四宝几乎都出自安徽,比如徽墨,其原料是一种特殊的植物,用来产生黑烟,民间有从皇宫流传出来的朱砂墨之说,通体朱红,专供皇帝用于批改奏章敕令、点科、出兵文书等重要文件,字色红艳,如鲜血飞舞,所以,徽墨一产生,即被点为“御墨”。

  543

  徽墨的鼻祖是胡天注,就是龙井乡适之村的二分胡氏,牌号就是“胡开文”。这个近两百年的老店,至今也可在全国各地见着它的分号。不论怎么说,这都是跟文化有关的一点稀奇事。

  544

  宣纸也是民间工艺的一次闪光,造纸术发明后,无数人都在试验一种易于作画、吸水程度极佳的纸品。大概在唐宋时期,宣州一个农村造纸作坊主,在一个极偶然的情况下发明了宣纸的制造技术,后来就将产在宣州的这种纸称为宣纸。

  545

  安徽也是个出产茶叶的地方,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之类是其翘楚。有茶的地方不一定有富贵气象,但一定有安闲气,而这安闲又是可以看作是从黄山云雾中化开来的。

  546

  安徽灵壁县还产灵壁石,又名磬石,自然形成,粗圹浑然,色泽黑黝居多,以色纯为上。石质坚硬,扣之有声,古有作钟磬,因而又名“八音石”,我曾在成都某大师的佛堂听“蜀中第一琴王”演奏过一块这样的石头,空蒙渺远,断非人间之声。而且此石上有许多小坑洼,注水少许可数月不干,而插香其上,则烟雾缭绕,久久不散,真不愧为“天下第一石”之称。2004年5月,一块“锦绣中华”的灵壁石还曾标价1998万元售出。

  547

  说了这么多安徽的历史文化,现在再来说说安徽的人。说到安徽人的精明,与别省又有很大不同,皖北人的精明体现在耿直又不失灵活,当年被贫穷折磨得无以为生的小岗村人第一个偷偷搞起包产到户,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更不用说从秦即开始的农民起义喊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呼?”都与皖北人的灵活与识时务密不可分。

  548

  而皖南人的精明则表现得更为丰富,那里不仅出文人才子,更有大批的徽商以皖南人的精明为他们的成功助力。民间有一句话叫“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十个湖北佬,不及一个安庆佬。”描画的正是皖南人的精明。



/* 79 */
  皖南女子     

  549

  记得第一次去皖南,那还是80年代,我惊艳于皖南女子的秀美,那是一种生于灵山秀水的美,无需雕琢,自然天成。尤其是那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是别处无法见到的(虽然我曾游历大半个中国,见识美女无数)。不过老天爷并不公平,那儿的男人就非常不幸的又矮又黑,尤其是皖南山区。所以当我十多年后故地重游,赫然发现昔日的美女已荡然无存,讶异之余,复又豁然,看来美女的聚散同样难逃经济规律的左右。

  550

  说了这么多皖南皖北,统归一处,重点还是来说说省会合肥,合肥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城市,它既不同于皖北,也不同于皖南。它们的民风和民俗有时相差万里。

  如果你是一个外来的客人,你很难了解合肥人的本来面目,这倒不是说合肥人善于伪装,而是合肥人在待人处事上的内外有别。不过合肥人的内外有别与北京人的正好相反,北京人对外人(包括外地人)非常歧视和冷漠(近年来已大有改观),而合肥人对外人却非常热情,尽管平日里他可以为一点小事和同事勾心斗角拼个你死我活,也可能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