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股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代八股文-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庄暴陈贾之辈,岂有良谋。齐之臣无可以矣。正惟齐之臣无可以,而势且坐以待毙,其望夫子也更深。
  盖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也,可乎、不可乎?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于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丁酉浙闱题)袁昶《于湖小集》卷二载《沤移拟墨》
  匡鲁政以王道,因自述为学之次第焉。
  夫政必出于学,德礼其本,政刑抑末耳。而学为成德,又有年力次第焉,非进欲善鲁政,退欲善鲁政哉?
  今夫政术与学术,一源而已。政学分而天下响乱,于是法家兵家者流,驱一世于忮,忍严酷之域。而纲沦、四维蠹、九流浊焉。于是三代德厚礼让之风,澌减尽矣。
  政学合而天响治,天子仁圣,朝有巨儒,淑一身以淑一世。于是提挈纲维,整齐流俗,而三代之风,稍稍复还旧观。
  而惜乎宗国之不用宣圣,徒令吾夫子,自壮游以至垂暮,独善其身,托之空言,而未施之行事,以兼济天下也。虽曰人事,岂非天命哉。
  何者,鲁国有孔子,盖以唐虞三代列圣之心为心,执德之枢,绸礼之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往绝圣继业,平生行藏之志,不轻以语人,盖欲成已成物,由是而成天下亹亹之功,古今绵绵之行者也。
  匑匑如畏,铭汤盘而箴武机,有东京鱼藻之义焉。温温试吏,正卫名而讽康盗,有西方榛苓之慨焉。退居宗国,矶矶著书,檠由材而铸颜卓,有龟山斧柯之叹焉。
  王周于鲁,元公之泽,德修于用志不分,行成于尽性至命,岂仅润一身而已哉。涧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试以验之当今之天下,其消息何若?今夫德也者,内得于己,外得于人者也。礼也者,三代之王,七制之主,其灿然之迹也。握其原而后政官、形官之事,秩然就理矣。
  大君者,天之宗子,其大臣则宗子之家相,先生虑夫有司百职之不可以智术驾御也,于是乎纳八政于三德。虑夫黎民百姓之不可以刑法鞭笞也。于是设为礼仪三千,以救刑条三千之敝。出礼则入刑,出刑则入礼矣。
  其虑变也详,其布泽也厚,故不言而民信,不介而民学,有耻且格。德礼之入人也如是。
  乃降至季世,六典之官、教养之具荡然,阴符茁矣,竹刑用矣。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民生蹙矣。道齐之具,恃政与刑,民反而获免,虽免而无耻之俗,嚣然不可改也。于是穆然而追溯道德齐礼之世,盖犹是三代之民,而不获被三代之泽,非鱼藻之义,榛苓之思哉?
  孔子年十五入大学,十七而孟厘子属其于往学礼,三十而问礼于柱史,四十二去齐景,反乎鲁而昭公薨、定公立,鲁之卿士,僭离正道,政刑淆矣,周公之德衰矣。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受业者弥众,是时孔年五十矣,岂三代而上,政教出于一,生民获跻仁寿之域;三代而下,政教歧而为二,生民备罹涂炭之苦,天实命之,然哉然哉!
  洎一试中都,为司空、跻大寇,摄相事。正卯诛、齐倡、市政修饬,外户不闭,于是复将三代德礼敦厚之风,砭后世一切政刑苟且补苴之敝,駸駸乎得行其志,千载一会矣,时孔子年五十六矣,乃道不行,鲁卒不可为。
  遂去适卫,周流列邦,无所遇,至鲁哀三年,而孔子年六十矣。去鲁先后十四年,而复返鲁,年届悬车,为国三老,情虽见文,梦不撸ЪАS谑钦氚偌遥虼瘟眨叭蛔孕鸾滦抟担┪脑祭瘢鄞纾凰暝虏痪樱灾狙Ф⒍螅缡钦哂心辏蛔灾常灾链有乃夭挥猓缡钦哂钟心辍
  孝乎惟孝,是亦为政。材与不材,将居其闲。优而柔之,使自饫之。怡然理顺,涣然冰释,始元终麟,笔削千春,尊周王鲁,杨榷三古。终其身不改其志学之日,即终其身皆乐天知命之日也。
  学成而不推其用于一世,行成而天下不被其泽,非龟山斧柯之寓言而何?
  盖自政与学函而为一,流三代之恺悌,盪秀世之毒螫,一切牵补度日,架漏过时,轻用夷速变夏之政令,废黜不用,天下吏治,蒸然复于古,大专槃物,风行偃草,世运密移也。一变至鲁,再变至道,微斯人吾谁与归乎?
  抑自政与学歧而为二,怀利器以不试,操幽兰以扬光。默数童颜介立,白首潜读,混欣戚齐物我之襟怀,澹乎自持。吾生望道尚苦未之见,小雅道缺,日西方算,既老而传矣。大道之行,三代之英有焉。余——吾未之逮耳。
  然则德礼之衷,盖叹鲁也;自叙为学,知我者其天乎?元圣素王,天命之矣。记者比物属词,次第书之,岂漫然哉?岂漫然哉?
  (渐西村人自记:此连章题,既不可写成两撅,横风吹断;又忌剪裁作六比,两两对勘。藻缋潢眼,索索无真气。然若一气衔接,融洽而分明,又于题之界画不合,理法不清。家塾课卷,多不满意,因率笔拟作一首,久不作制义,廓落无范,深于此事者,得毋笑其倒绷孩儿耶?)
  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字。此第举成数言之,古人修词之义如此。勿泥看。读汪容甫《释三九说》乃知之。又此章是孔子七十后语可知,故文中写出无限感慨。日西方暮,用郑司农七十后戒子益恩书语。(渐西村人又记)
  第十章:名家名作碎锦
  清代近三百年中,所有名家、名人、大学问家、大诗人无一不是受八股教育,在八股文严格训练下培养出来的,其间不知有多少名人、名作,这篇中只选了少数几则,都是片段,略加介绍说明,供参阅赏析。因其都不是完整的选文,只是零星段落,因题作“名家、名作碎锦”。
  清代考试,从八股文中,不只是看文章好坏,而且能看到作者的性格、才华、品行、气魄,未来发展等等。鉴赏水平高的主考,阅文如老吏断狱,一眼能看透作者。现从所举的各段文字中,读者亦可想像一下作者的感情、思路、形象,也是很有趣的。
  题目:《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作者:胡任舆(康熙辛酉科江南解元)
  起讲下二比:
  “勋业者,君相之遇合也。禹皋伊旦,当时若无此遭遇,岂遂淹没以终老,天壤甚大,倘必有所待而后抒怀,设所如不偶,将毕生无自见之期矣。
  景物者,达士之功名也。黄农虞夏,今日岂异此风期,安见熙皞之难再,人物依然。如其无所待而皆快意,将动与天游,任目前皆自得之志矣。”
  后二比:
  “性情之际安往?不得,忽然而值此时,忽然而娱此境,任耳目间之取携,而生平不尽啸歌之致,此其气象,类不在三代以下也。将点狂也,不几于道欤?
  宇宙之故安在?可执,如必暮春而后为其时,必童冠而后为其人,必咏归而后为其境。自命旷观之高致,而寄情犹滞形迹之间,此其气象,不过隐者流也,将点深也,不犹之乎浅欤?”
  末段:
  “论者谓点之志,与夫老安少怀之志,微有合者,故亟与之然。而夫子当日惟是喟然嘉叹,至其所以兴者,终未言其故。”
  韩英评曰:“曾点暮春风浴一段,神理最难体会,作文者最难得恰到好处,惟康熙辛酉科,江南出此题,解元胡任舆,识解独超,会心自远。”
  按题目是《论语》中《先进》篇的著名章节。孔子和学生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一齐坐着,孔子让学生们说说各人的志愿,原文写的非常传神。子路抢先说,冉有、公西华随后说,孔子都表了态。在三人说时,曾点还在鼓瑟(曾点字哲)。可见孔子和学生们坐谈时自由自在,很从容。据《朱注》:“四子侍坐,以齿为序,则点当次对,以方鼓瑟,故孔子先问求、赤,而后及点也。……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自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现在人读《论语》这段文字,对孔子所说“吾与点也”,表面是能欣赏的。但过去把孔子认为是至高无上圣人的时代,对于这种表面上看似消极的表态,近于老庄、入于掸,所谓“可怜曾点惟鸣瑟,独坐春风咏不休”。胡任舆文中则充分从积极方面发挥,故得到试官的赏识。据《制艺丛话》记载:清初大学者、诗人朱彝尊最不喜欢看八股文,他是翰林出身,自然也有人送时文给他看,他稍微一看就丢在一旁。而这科是他作主考,却以此文得元。也可见朱彝尊对时文的观点了。
  题目:《道之以德》节
  作者:顾南雅
  起比:
  禁之勿为小人,与引之共为君子,其意同而厚薄分焉。天下为意之厚者,为不忍负耳。而此不忍负之心,遂足验天良于草野。
  法立而使之避,与身率而使之从,其情同而浅深判焉。天下惟情之深者,为不能忘耳。而此不能忘之见,已足流教化于大同。
  后比:
  但见愚者奋之于前,愚者化之于后,以为见责于国典,犹可言也。见弃于圣人,不可言也。有可弃之实,而圣人不遽弃之,则尤不能安也,而愧悔之心交集矣。
  而且由愧悔而生勉强,由勉强而至自然,以为负罪于朝廷,犹可言也。负疚于吾心,不可言也。有省疚之明,而吾心终益疚焉,则尤不能安也。而修能之念弥殷矣。
  钱竹汀叙其时文云:浩浩落落,直出胸臆。不为阉然媚世之态,而光采自不可抑。
  纪文达得此卷,恬吟密咏,再三不置。
  按此题出自《论语》《为政第二》:全章书是“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道是引导的意思。政是法制禁令,齐是一律,即用刑律来统一人的行为,使之不犯法。免于刑罚,而无所羞愧,虽不敢为恶,而为恶之心未尝忘。礼、是品节礼法,以道德教育要求,民耻于作恶,格是至的意思,即能作到。意在强调道德教育。朱注谓:“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始终,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使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实际历代以来,直至今天,也还是法制禁令和道德教育二者都有。虽各个时代二者程度不是等同,但总未超越孔子所说的范围。题目只出后三句。重在论“道之以德”三句,其论证对比“禁之”、“引之”、“法立”、“身率”,及推论“见责”、“见弃”、“愧悔”、“勉强”、“自然”的层次在今天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的同时,不也是一样的吗?十分清楚,不能斥之为空论。
  题目:《宽则得众……》一节
  作者:袁枚
  中比:
  “当缔造之年,天意苍茫,谓帝王之自有真,亦群雄之所不服,乃数年而刻诈者败,又数年而失事机违民情者亦败,后舞前歌,而登封受禅者,仅一人焉。夫用人不过爵禄,杀人不过兵刑,何足消磨豪杰哉?及父老携杖而谈王风,史官援笔而为实录,不得不推本于豁达为怀,推心置腹,当机立断,正直无私,以为有此数大德,而当年足以王矣。
  在委裘之日,宝禄初膺,谓中兴之自有期,亦官家所乐闻,乃误于刑名法术者半,误于宦官宫妾者又半,风雨下通,而馨香上奏者,仅数君焉。夫前有祖宗之忠厚,后有子孙之经营,此际尤征学问哉?乃诏诰之事已颁,起居之注已定,莫不叹为法纲何疎,嫌疑何寡,早朝晏罢,啼笑皆严。观其行此数十年,而太平不必问矣。”
  梁章钜评云:“袁简斋、枚雄于诗文,不愧才子之目,而时文尤健,乃谈举业者,往往訾之,余以此夏虫井蛙之见耳。余最爱诵其《宽则得众……》一节……义蕴不必渊深,而是何意态,雄且杰,岂寻常行数墨者所能梦到?”
  按本题《宽则得众》一节,见《论语·阳货》,下《论语》第十七篇,原章云: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信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所谓“宽则得众”一节,即“宽、任、敏、惠”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