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业、地产业等多种业务,被列为香港十大超级富豪之首,个人财产总值达25亿美
元。

    李氏控制的公司股票总值,占香港股市的15%。

    1928年,李嘉诚生于广东省潮州市,父亲做过小学的校长,家境清贫。11岁
时,日寇入侵,父亲带全家避难来到香港。不久,父亲因贫病交加,客死异乡。
临终时,父亲把家庭的重担托付给了长子李嘉诚,殷切嘱咐他“做人做事,要有
骨气”,“失意勿灰心,得意毋忘形”。

    年仅13岁的李嘉诚为了维持一家五口的生活,只得退学打工,过早地踏入社
会。后来,又由朋友介绍到一家小型塑料厂当推销员。

    李嘉诚没有因生活艰难而放弃学习,他坚持夜间去读夜校。在夜校,他的学
习成绩优秀,并学成了一口流利的英语。他不怕吃苦,每日工作时间都在16小时
以上,后被升为工厂经理。这一段生活经历,对他以后开创事业起了非常重要的
作用。

    李嘉诚23岁时,除了负担全家的生计之外,开始有了一定的积蓄。

    于是,他毅然辞去了工厂经理之职,仅用7000美元创办了一家专门生产玩具
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名为“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毅然转产塑料花,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塑料花工厂,一
举赢利数千万港元。从1960年起,李嘉诚又将大量资金投入地产业,并很快成为
香港房地产的巨子,长江塑料厂也扩展成了长江实业集团。

    李嘉诚的经营道路是香港经济起飞的一个缩影。

    □广纳人才与客户1950年,年仅22岁的李嘉诚毅然辞去了一家塑料制品厂的
经理职务,准备自闯一番天地。50年代的香港,已初步繁荣,商号林立、霓虹闪
烁。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各地来港开创事业的人不计其数。李嘉诚觉得自己
已具有经营塑料制品厂的经验,而且塑料制品业属新兴产业,发展势头看好,因
而决定继续开办塑料制品厂。他用他积蓄多年的700O美元租了一间不大的厂房,
并制一块牌匾,这样,长江塑料制品厂便正式开业了。

    李嘉诚深知,光凭借这样简陋的条件,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并非易事,摆在他
面前的经营道路是异常的艰辛和曲折。建厂之初,他便为自己定了一条必须严格
遵循的经营法则:江河不择细流。这也就是他把厂名写为“长江”的缘故。偌大
的市场,涓涓细流何止千万,怎样才能使这些细流汇入“长江”?他为此而日夜
在香港的大街小巷奔波着。工厂的主要产品是小型塑料玩具和家庭用品,进货琐
碎,利润微薄,许多批发商不愿承接业务。

    他便带着样品走街串巷,与街头摊贩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这些业务量虽然都
不大,但积少成多,足以维持工厂的生产。他又很快改进产品,保证质量,取得
了人们的信任,因而产品的市场在逐渐扩大。在长江塑料制品厂,无论怎样小的
业务客户,都会同样受到李嘉诚的尊重,同样有资格对产品挑三拣四、评头论足,
同样能享受周到的服务。有时,一笔小小的业务甚至不够包装服务费用,他依然
坚持不改初衷。他的这种做法果然使客户日益增多,胜过任何形式的广告宣传。
对于批发商,他则以质量信誉取胜。

    遇到个别客户资金一时周转困难,他总是予以体谅。他宁愿自己克服困难

    筹措资金,也决不采用过分的办法损害与客户的合作关系。时至今日,长江
实业有限集团已规模宏大,但所有的经营仍一如既往,仍然坚持着“重视所有客
户”这一原则。

    创业之初,为了节省资金,李嘉诚身兼数职,日夜工作,既管理厂务,又经
营推销,十分劳累。成为“香港首富”后,他也仍然坚持节俭,不事奢华。他戴
着普通的手表,住着20多年前置办的住宅,不在公司领取薪金和任何福利津贴。
有一年的夏天,他的儿子利用暑假在“长江”工作,曾经开玩笑地对爸爸说,他
是全公司待遇最低的职员。李嘉诚笑着说:“不,我才是。”

    他在经营中广纳人才,不囿于家族亲朋。如集团副主席麦理思是剑桥大学经
济系的高材生,英籍管理专家马世民是企业的支柱。在长江集团近300 名主要的
经营管理人员中,有100 人是外国人,其余的则是年富力强、精明能干的香港人,
而李嘉诚家族中极少有把握实权者。李嘉诚在经营中,既广纳客户又广招人才,
双向吸引,不择细流。这就奠定了长江集团全面起飞的物质基础。

    □先人一步枪占塑料花市场50年代中期,“长江”已初具规模,有了相当的
经济基础。李嘉诚又开始为“长江”的起飞谋划,即寻找一个可供发展的市场契
机。

    一次李嘉诚偶然去探望一位商界朋友,那位友人刚从欧洲归来,李嘉诚很想
和他谈谈外国的塑料制品市场情况。走进客厅,一蓬艳丽无比的“鲜花”立刻吸
引了他。凭着他多年经营塑料制品的灵感,他立刻意识到,这是几乎可以乱真的
塑料花。这次拜访收获很大。他得知,如今欧美市场已悄然兴起塑料花热,家家
户户、办公地点均以摆设塑料花木为时髦。他预料,这个时尚会很快覆盖整个欧
美市场,而且会迅速地波及到东南亚各国,它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可观。

    事不宜迟,告别友人后,李嘉诚立刻启程赴欧美市场进行实地考察。

    从欧洲归来后,他已争取到一大批海外订单,必需的设备也已在运输途中。
“长江”的转产准备工作业已就绪。第一批塑料花上市后,震动了整个香港的塑
料制品业。但多数人们持观望态度,想等待市场的稳定。趁着这一有利时机,李
嘉诚全力以赴,扩大生产,当年的营业额就达到 1000 万港元。不久,在香港的
商市,到处都有“长江”的塑料花争奇斗艳。第二年,他建成了高达12层的工厂
大厦和高大厂房,创建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塑料花制造工厂。在此后的七年里,
他不断推出塑料花的新品种、新款式,虽然有愈来愈多的厂家参与竞争,但其品
种、质量无无法与“长江”

    相比。

    面对塑料花市场的一片繁荣,李嘉诚又预感到花市萧条将很快到来。

    于是他当机立断,果断地放弃赢利颇丰的塑料花制造业,率先退出市场。

    正如他所料,塑料花滞销很快席卷香港,许多厂家都陷入危机之中,或是徘
徊在破产的边缘。“长江”不仅避过了这次经营危机,而且从经营玩具业中又赢
利了1000多万美元。他的抢先占有和及时退出的做法,都有比别人棋高一着的经
营谋略。

    在塑料花经营初战告捷后,李嘉诚又开始把目光转向房地产业。他深信,香
港的房地产业将会由于其特殊的商埠地位而日趋上涨。1964年,香港银行陡起风
潮,至1967年发生骚动,市场经济跌入最低点,房地产

    业因价格暴跌,损失尤为惨重,因而一时几乎无人问津。他却处之泰然,反
而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一再购进地皮、楼寓,而且只买不卖。他的做法令香港商
界同行瞠目结舌。至1972年,香港经济开始稳定和复苏,而此时的“长江”集团
已拥有35万平方英尺的房地产业。此时,李嘉诚已轻而易举地成为了香港房地产
业的巨子。

    李嘉诚在塑料花制造和房地产业经营中的两个“第一”,为他带来了巨大的
财富,“长江”集团也一跃而成为了香港华资集团的首富。

    □股市风云中的虚虚实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嘉诚的财富迅猛增长,成为香
港商界的一条“猛龙”。70年代末期,这条“猛龙”准备“过江”了。

    李嘉城运用他的全部智慧,为“长江”的发展制定了三大战役,决心在股票
市场上一举获胜。他果断地调用大量资金收购上市股票,第一个目标是“九龙仓”。
他不动声色,悄悄地通过各种渠道收购所有“九龙仓”

    的上市股票。“九龙仓”属英资怡和财团,在香港颇具实力,拥有电车公司、
轮渡公司以及码头、货仓、酒店业等多种行业,利润丰厚。李嘉诚知道,他用大
量资金收购股票的消息迟早会引起怡和财团的警觉,因而必须争取在怡和财团警
觉之前,尽可能多地获得“九龙仓”的股票。果然,怡和财团很快觉察到了有人
企图控制“九龙仓”,且来势不小。在惊恐之余,怡和财团急忙请汇丰银行出面
筹措资金,以争取股票的控制权。此时,李嘉诚立即将所购股份全部让出。这样,
一收一放的结果,李嘉诚净赚5900多万港元,取得了初战的胜利。

    第一个战役虽然利润丰厚,但所经营的物业不太适合李嘉诚胃口。按照李嘉
诚的计划,这次收购以“九龙仓”上市股票的真实目的只是为了筹措资金,壮大
声势而已。他的第二个目标是“青州英坭”也是一家老牌英资公司,以经营房地
产开发为主。他采取了同样的手法,悄然地收购了“青州英坭”的全部上市股票,
几经周折,达到了25%的股票拥有权。“青州英坭”最初对此事掉以轻心,继而
又以为李嘉诚不过是重玩“九龙仓”

    的把戏,故而对“长江”集团的做法不予理会。他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
轻易地取得了成功。凭借这25%的股权,他顺利地进入了“青州英坭”董事局。
几个月后,“长江”与“青州英坭”达成了一起合作开发房地产的协议。

    紧接着,李嘉诚又发起第三大战役,目标是“和记黄浦”洋行。这一次收购
“和记黄浦”上市股票,动用的资金多达6。3 亿港元,收购股票达9000万股。
“和记黄浦”是香港五大洋行之一,历史悠久,资金雄厚,并享有种种特权,拥
有多种产业。1979年9 月25日,是香港经济史上重要的日子。这天,香港汇丰银
行将英资“和记黄浦”的22。2%的股权割售给了“长江”实业集团。这条新闻轰
动了海内外的经济界。它表明英资集团对香港金融业的垄断已被打破,华资集团
已悄然崛起,开始可以与英资集团相抗衡。至1984年,李嘉诚已拥有“和记黄浦”
4O%的股权。至此,“长江”集团的资产也跃居为香港华人企业之首。李嘉诚在
三次购股票的战役中,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战略战术,变化多端,虚实相间,被香
港报界和商界誉为“猛龙过江”。至1984年,“长江”集团的资产已跃居香港华
人企业之首。

    七、世界船王包玉刚包玉刚是世界上最大的航运业巨头之一,被香港商界誉
为“世界船王”。他拥有2000万吨的商船队,还拥有地产、码头、货仓、酒店等
无以计数的陆上产业,总资产在100 亿港元之上。

    包玉刚是上海商人包兆龙的次子,1918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由于战乱,他
曾辗转于衡阳、重庆、上海等地,先后就职于中央信托局、重庆矿业银行、上海
银行。就是这一段金融工作经历,为他以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知
识。

    1955年,已经37岁并有四个孩子的包玉刚,不顾家属亲友的劝阻,毅然由金
融业转营航运业。他认为地产业的投资是保守的,只能靠收租。

    航运业是“活”的,是一种世界性的业务,资产可以移动。而且航运的业务
范围涉及财物、科技、保险、贸易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后来,包玉刚以77万美
元买下一艘旧船,更名为“金安号”,成立了“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从此,
他便开始了航运业的经营生涯。

    包玉刚并非航远世家出身,且又是中年转营航运,曾被同业讥笑为“不懂航
运的旱鸭子”。但包玉刚执着追求,而且一反海派经营的规范,用银行家的稳健
作风经营着极富冒险性的航运业,反而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获得了前所未有
的巨大成功。同时,他还以稳健的经营作风,取得了银行的最大信任与合作,从
而为其航运业的起飞增添了双翼。

    包玉刚在航运业的成功实属罕见,他的经营之道也确实不同凡响。

    □与汇丰银行形成是完美的合作1937年7 月,全国抗战爆发,包玉刚被迫中
断了他的大学学业,来到衡阳。当学业无继,生活无着,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
幸运地找到了一份银行职员的工作。时隔不久,日本侵略军的铁蹄又践踏到衡阳。
他只好随着逃难的人群逃往山城重庆,一路上吃尽了颠沛流离之苦。在重庆期间,
他继续从事银行职员工作。由于他热情聪慧、积极肯干,并且精力过人,很快便
赢得了上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