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经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申论经验-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笔墨集中于解释问题的要害,即问题的本质所在。这样就不致使文字停留在事物的表面,隔靴搔痒,而把问题说清说透。

(二)   适当运用驳论

在立论性评论中,适当运用驳论,就是通过批驳所立观点的对立面,来论证所立观点的有效性。这其实是一种“反证法”。这样做,可以增强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的表现效果;还可以强化正面说理,起到支持正面观点的作用。

(三)   例文解析

2005申论考试第三题第2小题:“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从给出的文章题目《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来看,属于正面论述的题目,适合写作立论文。下面,我们通过对“参考例文”的剖析,来说明立论文的写作特点。

 

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

 

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而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发展差距。解决农民问题,缩减城乡差距,国家出台了多种政策、办法。概括起来就是两种思路:第一,以国家扶持为主,帮助农村农民发展生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完善制度,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二,鼓励和扶持农村地区劳务输出,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国家扶持为主,帮助农村农民发展生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完善制度,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这一思路正指向了多年来农村农民问题长期解决不好的根本原因——结构问题,体制问题。原来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关系、城乡结构必须改变。要改革原来计划经济体制渗透到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形成的体制,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大市场,真正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农民问题。首先,现行的户籍制度把农民人为地分成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是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性依据,是形成目前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条件,本身是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的。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农民背着“农业户口”的身份,怎么参加市场竞争。这种落后的过时的户籍制度,是造成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主要原因,也是亿万农村劳动力进城后只能作为农民工,引出诸多社会问题的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也必须先改革户籍制度。其次,现在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多年沿袭下来的,重城市轻乡村,重东部轻西部,重上层轻基层,这是形成城乡关系、地区关系不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体制性原因。要解决农村农民问题,必须按照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原则,改变目前仍在沿用执行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可见,以国家扶持为主,帮助农村发展生产,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完善制度,是解决农民问题的非常重要的战略思路,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出路所在。

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第二种思路,就是鼓励和扶持农村地区劳务输出,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取消城乡两种对立的户籍制度,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管理和服务。使农民从土地、农村解放出来,使农民尽快变为非农业户口,特别是为那些具备初、高中文化水平的乡村青年,提供进城务工的机会。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时常被雇佣者随意克扣工钱或拖欠工资等;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健康保障;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技能和素质;确立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伤保险制度;确立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分配办法;帮助建立一个具体的进城务工人员组织。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无疑将促进城乡经济的高增长。

解决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一个是以政府扶持为主导,通过政策、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摆脱贫困;另一个思路,是鼓励农民自发地走出土地、走出农村,走出一条城市化的道路。这两种思路,充分考虑了解决问题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搭建了农民走向富强的阶梯。

作者:北京京金路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研究员

  六步探问法即做什么(主题)?为什么做(原因)?在何处做(空间)?何时做或按什么次序做(时空);谁来做(主体);用什么手段来做(方法)。 

  六步探问法主要运用在申论考试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阶段。

 
 
 
   
 
 
 
  六步探问法在申论考试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应用:

  (1)发现问题。对给定的不同信息资料材料进行分析,结合现实实际,发现主题现象存在的问题。

  (2)明确问题。发现问题是思维之初始过程,还必须对问题加以明确,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予以正确表达和归纳。

  (3)提出假设。明确问题之后,为了解决问题,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成材料,对如何解决问题提出各种方案、假说、方法,要尽力想出各种可能性,但要有一定依据,不能乱想。

  (4)验证假设。对提出的假设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双重论证,以明确其正误,并加以完善。

  (5)形成结论。假设经证实后,可据此作出结论,有的结论往往是多次反复的结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