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耍尽阴谋诡计而未能全逞?如何在纷然杂陈的大量历史记载中理出一个头
绪,至今还是一个问题。
(杨善群) 
周公祈求代死、纳册金縢之匮是否事实?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放言》诗曰: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此处所谓周公恐惧流言一事,原见《今文尚书》之《金縢》篇。该篇之
大略为:武王于灭商次年生重病,周公即向祖宗太王、王季、文王祈祷,愿
以身代死。后将书写祝词的典册纳入“金縢”之匮(以金质绳索捆束的箱匣), 
并诫史官不可语人。次日武王病愈。后武王死。成王继位,周公摄政,管叔
等放出流言:“周公将不利于孺子。”于是周公“居东二年”。不久,周公
作《鸱鸮》一诗送给成王,表明自己惨淡经营的苦心。但成王仍不理解,因
之惹恼了上帝。是秋,庄稼长得很好,但将收获时,忽然雷电交加,狂风大
作,庄稼倒伏,国人大恐。成王与大夫们穿上祭天的礼服,打开金縢之匮, 
取看文书,发现了周公祈求代死的册书,知道了周公的忠心,于是成王出城
亲迎周公。上帝因之息怒,是年庄稼丰收。
该篇所表现出的天人感应、人鬼相通的迷信思想,自属荒诞,但其中某
些问题是真是伪,却引起了大家研究探讨的兴趣。
(一)周公祈求代死并纳册金縢之匮是否事实,目前尚难定论。被后世
誉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史记》在《鲁周公世家》中不仅详载了武王病, 
周公祈求代死的金縢之事,而且还有这样一段:“初,成王时少,病,周公
乃自揃其蚤沈之河,以祝于神曰:‘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
其册于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成王发府, 
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此段不见于其他典籍。三国时谯周以为,此
与《金縢》所述本为一事,因“秦既焚书,时人欲言金縢之事,失其本末”, 
误传为此。而唐代司马贞认为虽“经典无文,其事或别有所出”;如果真是
如此,那么,周公就是两度祈求代死了。
除《史记》外,后世一些史籍亦基本肯定此事,历代经学家更是对此深
信不疑。前举白居易之诗即持肯定态度。
而另外一些学者对该篇却提出不少疑问。如北宋程颐认为该篇“意多浅
晦”,“疑其不可尽信”。其后王廉、王夫之、袁枚等也都提出一些理由疑
为伪作。近代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在论《尚书》各篇的写作年代时,也曾指出
《金縢》篇“文体平顺,不似古文”,“决不是东周间的作品”。如果真是
如此,那么《金縢》即为后世崇拜周公者根据传说增饰而成,其真实性就很
可怀疑但是,仅从文体上辨别真伪,也还不是无懈可击的。明代郑瑗在《井

观琐言》中即已指出:《尚书》词语聱牙,盖当时宗庙朝廷著述之体,用此
一种奥古文字,其余记录答问之辞,文体又自寻常。他举出一些例子证明此
点,并指出后世亦是如此。近代有的学者亦持此种观点。
因此,《金縢》是否为伪作,仍难定论;而《金縢》所述之周公代死一
事的可靠性究竟多大,亦很难断定了。
(二)假如《金縢》所述基本为事实,那么,周公是诚心代死呢,还是
玩弄某种欺世盗名的把戏呢?这也是一个难以搞清的问题。明代李贽在《史
纲评要》中概述金縢之事后,评曰:“周公何故好名,作此俑人也。”弟代
兄死,子代父亡,周公在这方面算得上一个始作涌者。顾颉刚也曾指出《金
縢》中的周公好像“是一个装神作怪的道士”,他的祈祷祖宗“仿佛用了糖
果哄小孩似的”。
一般他讲,周公玩把戏的痕迹不难看出。祈祷之后,纳册于匮而又诫史
官不可语人,这真是欲扬之先抑之;纳于金縢之匮而非别处,其用心亦不可
谓不深。“天道示警”后成王马上去开看金縢之匮,可见该匮是盛放救命法
宝的器具,到了关键时刻就会被打开,而对其中的册书,人们是会深信不疑
的。周公深知此点,所以纳册于匮,只能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求鬼问卜,装神作怪, 
也许还是虔诚的表现,纳册于匮也许正是符合礼仪的行为。因此,周公究竟
是诚心代死,还是玩弄把戏,也还是无法最后断定的。
(三)关于“我之弗辟”与“周公居东二年”的训释及《鸱鸮》的作者
问题。这点也关系到金縢之事的真伪。
周公听到管、蔡流言后说:“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于是“居
东二年”,对此向有不同的解释。
一是将“辟”释为“行法”(如王肃《<尚书>注》、《伪古文尚书》
孔传),或释为“君位”、“掌握政权”,将“居东”释为“东征”。此种
训释的问题在于似与全篇旨意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因为既然周公掌握了政
权,进行东征,能对管、蔡“行法”,何以又逗留不归,只能作《鸱鸮》以
明志,待天变促成成王的亲迎呢? 
二是把“辟”释为“避”,“居东”释为“避居东都”,这种训释虽似
合于全文旨意,但又与某些语句难以吻合。因为前有“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
于国”,后又有“罪人斯得”之句,如果不把“居东”释为“东征”,也是
难以讲通的。当然,如果“罪人斯得”不是指管、蔡被诛而是指另外的我们
目前尚不知道的事件,也许是能讲得通的。
三是太史公作《鲁周公世家》时,将“我之弗辟”句改为“我之所以弗
辟而摄政者”,这里对“辟”字的训释同二,而句意却同一。
《鸱鸮》是否为周公所作也是很值得怀疑的。该诗为“豳风”中的一篇。
《诗序》承袭《尚书》之说,曰:“《鸱鸮》,入周公救乱也。成王未知周
公之志,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焉。”但近代有人认为此说并无
确证,不足为凭。
总之,金縢之事或有或无,周公祈代成王死是真是伪,直至目前尚难作
出明确的结论。
(于联凯) 
庞涓是否指挥过马陵之战?

公元前343 年末,魏国联合赵国向韩发动进攻,韩国求救于齐。次年, 
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师,发兵攻魏而救韩。魏国指挥这次战争的是将
军庞涓,他见齐军来援,便释韩而调头迎击齐军。齐军在孙膑的策划下,施
出行军减灶之计,即第一天行军营地有10 万灶,第二天军队后退减为5 万灶, 
第三天再退缩减至3 万灶,装出一副怯弱畏战的样子。庞涓行军三日见此情
景,心中大喜,日:“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逃亡过半矣!”乃
弃其步兵,与其轻骑锐卒兼程倍进来追逐齐军。孙膑估计魏军在黄昏时当至
马陵(今山东莘县西南),就在那里布置伏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
孙膑设下包围圈。又把圈中的一棵大树斫去树皮,而书写上“庞涓死于此树
之下”八个大字。庞涓在当晚果率魏军追至马陵,见树上书写文字,乃点火
想看个究竟。未等庞涓读毕树上之字,埋伏在两旁的齐军万弩俱发,魏军顿
时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到,齐因此而乘胜大破魏军。这段脍
炙人口的马陵之战的故事,载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它充分显示了齐
国军师孙膑的足智多谋和魏军统帅庞涓的莽撞无能。
然而这段史实是有问题的。据1972 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汉简《孙
膑兵法》,魏将庞涓早在马陵之战前11 年(前353 年)的桂陵之战中,已被
齐军生擒。该竹简的《擒庞涓》篇记:当时魏军将攻赵都邯郸,使将军庞涓
带甲8 万出击。齐国为救援赵国之难,亦派将军田忌、军师孙膑率甲兵8 万
击魏。孙膑为迷惑敌人,先派“不识事”的齐城、高唐二大夫进攻守备森严、
“人众甲兵盛”的平陵。结果齐二大夫未进入平陵城郊,在路上就遭到魏军
的袭击,大败而被杀。这样,魏国对齐的来犯,开始麻痹而轻敌。接着,孙
膑派遣轻快的战车西驰魏都大梁之郊,“以怒其气”;并分散用少量的士卒
跟在战车后面,以“示之寡”,显现出齐军的弱小。经过这样的一番布置、
欺骗之后,在全力攻赵的魏军统帅庞涓,“果弃其辎重”而率其轻骑锐卒昼
夜兼程,回师救大梁之危而来与齐军决战。于是,“孙子(膑)弗息而击之
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南),而擒庞涓”。《孙膑兵法》对于在桂陵之战中
生擒庞涓的事实是叙述得很清楚的,它是孙膑弟子在当时所记,不容有什么
怀疑,既然庞涓在桂陵之战时已经当了齐军的俘虏,如何能在马陵之战中再
任魏国的将军指挥作战?既然庞涓己在桂陵之战时中了孙膑的伏兵狙击之
计,他怎么会不吸取教训,在马陵之战时再次上当? 
查《战国策·魏二·齐魏战于马陵》章云:“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
魏,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同章又记齐张丑曰:“今战胜魏,覆十万之
军,而禽(擒)太子申。”这里记马陵之战,都没有提到庞涓为将指挥魏军
以及他的下场,似乎庞涓未曾参与这次战役。《战国策·宋卫·魏太子自将
过宋外黄》章述:“魏太子自将,过宋外黄”,有外黄徐子对太子说:“今
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并莒,则富不过有魏,而贵不益为王;若战不胜,则万
世无魏。”后太子犹豫不决,勉强上阵,“与齐人战而死,卒不得魏。”这
段记载,又明确告诉我们,马陵之战是魏“太子自将攻齐”,而没有庞涓为
魏将之事。至于《战国策·齐一·田忌为齐将》章云:“田忌为齐将,系梁
太子申,禽庞涓”;《孙膑兵法·陈忌问垒》篇记孙子曰:“用此者,所以
应猝窘处隘塞死地之中也,是吾所以取庞。。而禽太子申也。”这两条记载, 
都是总括桂陵、马陵两次战役而言,说明田忌为齐将和孙膑用谋略所取得的
战果。而司马迁不察,把庞涓和太子申都当作马陵之战时魏军的统帅,遂造

成庞涓被生擒后又任将出战和两次被孙膑的伏兵击破的误会。故台湾学者徐
培根、魏汝霖在《孙膑兵法注释》中认为:“马陵之战指挥魏军的当为太子
申,而不是庞涓”,揭开了这个千古的谜团。
不过,司马迁在《史记》的许多地方都提到马陵之战时庞涓为魏将。如
《魏世家》述,当时魏“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战争结果,魏
“败于马凌,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庞涓”。《田敬仲完世家》又记,此次战
役齐“救韩、赵以击魏,大败之马陵,杀其将庞涓,虏魏太子申”。《六国
年表·魏》在马陵之战当年并载:“齐虏我太子申,杀将军庞涓。”在《孙
子吴起列传》中,司马迁又把这次战役的经过,写得如此栩栩如生,他必然
另有所据。
有的学者认为,庞涓在桂陵之战被齐生擒后,可能不久就获释放,因此
到马陵之战时能又任魏将,与孙膑再次交锋。这就像春秋时秦穆公的三帅孟
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被晋俘获后又被释,不久即再次率师伐晋一样。有
的学者还考证,据《水经·淮水注》引《竹书纪年》,在桂陵之战的次年, 
魏惠王调用韩国军队,击败齐,宋、卫的联军于襄陵,齐国不得已而清楚将
景舍出来向魏求和。庞涓之被释放归魏,应即在此时。
魏将庞涓曾否参加马陵之战,是司马迁误解《国策》,错记入史,还是
被俘又释,再次上阵指挥?探究历史事实的真相,当进一步认真的辨析。
(徐小谊) 
赵高为何乱秦政? 
赵高是秦始皇和二世皇帝宠信的权臣,他居高位后,声势显赫,一时权
倾朝野,著名的“指鹿为马”的故事就是指他玩弄权术,蒙骗君臣。很多历
史学家认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王朝——秦朝的灭亡, 
多少与这个人物篡权误国有关。
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述说赵高的身世云:“赵高者,诸赵疏
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 
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 
赵高能进入秦王朝中央政权机关,是因为他“通于狱法”,这一点符合
了“喜刑名之学”的秦始皇的胃口,遂得始皇宠信。以后赵高私下勾结公子
胡亥,蓄谋利用胡亥作为篡权工具。秦始皇出巡途中病死于沙丘。临死前, 
令赵高作书通知远在上郡监军的长子扶苏至咸阳会丧并嗣位,诏书未发出, 
秦始皇已死,赵高对李斯进行威胁利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