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第2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小组主办的,李达主编。
11 月7 日,正是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陈独秀为《共产党》创刊号写
了《短言》,相当于发刊词,非常明确地提出“跟着俄国的共产党”。李达、
沈雁冰、李汉俊、施存统等分别化名在《共产党》创刊号上发表《俄国共产
政府成立三周年纪念》、《俄国共产党的历史》、《俄罗斯的新问题》以及
专门介绍列宁的文章。
就在创办《共产党》月刊的日子里,由陈独秀执笔、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的笔杆子们参加讨论,起草了一个纲领性文件——《中国共产党宣言》—— 
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宣言!是筹建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是中国共产党第一
篇重要的历史文献。
《中国共产党宣言》第一部分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指出“共产主
义者主张将生产工具——机器工厂,原料,土地,交通机关等一一收归社会
共有,社会共用”,“共产主义者要使社会上只有一个阶级(就是没有阶级) 
——就是劳动群众的阶级”。
第二部分是“共产主义的目的”,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
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但是要使我们的理想社会有实现之可
能,第一步就得铲除现在的资本制度。要铲除资本制度,只有用强力打倒资
本家的国家”。“资本家政府的被推翻,和政权之转移于革命的无产阶级之
手,这不过是共产党的目的之一部分,己告成功;但是共产党的任务还是没
有完成,因为阶级斗争还是继续的,不过换了一个方式罢了——这方式就是
无产阶级专政”。
第三部分是“阶级斗争的最近状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一
面继续用强力与资本主义的剩余势力作战,一面要用革命的办法造出许多共
产主义的建设法,这种建设法是由无产阶级选出来的代表——最有觉悟和革
命精神的无产阶级中之一部分——所制定的”。“一直等到全世界的资本家
的势力都消灭了,生产事业也根据共产主义的原则开始活动了,那时候的无
产阶级专政还要造出一条到共产主义的道路”。
著名作家叶永烈在《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实》(上海人民
出版社出版)一书中介绍了这篇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宣言部分内容后,继续写
道:“这篇《中国共产党宣言》虽然没有马克思、恩格斯写的《共产党宣言》
那么气势宏伟、文采飞扬,但写得简明扼要、通俗明白。这篇在中国共产党
正式诞生之前写下的宣言,其中的原则迄今仍为中国共产党所遵奉。” 
不过,这篇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没有公开发表过,它的中文稿

原件,迄今不知下落。现存于世的只有英译稿。
叶永烈说,1956 年,当苏共中央向中共中央移交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档
案,内中存有这篇宣言的中文稿。但这一中文稿不是原件,是根据英译稿还
原译成的。译者为“Chang”,亦即“张”(也可译成“章”、“常”、“昌”、
“长”等)。这位不知其名的姓“张”的译者在《中国共产党宣言》前面加
了一段说明: 
译者的说明: 
亲爱的同志们!这个宣言是中国共产党在去年十一月间决定的。这宣言
的内容不过是关于共产主义原则的一部分,因此没有向外发表,不过以此为
收纳党员之标准,这宣言之中文原文原稿不能在此地找到,所以兄弟把它从
英文稿翻译出来。决定这宣言之时期既然有一年多了,当然到现在须要有修
改和添补的地方,我很希望诸位同志把这个宣言仔细研究一番,因为每一个
共产主义者都要注意这种重要的文件——共产党宣言。并且会提出远东人民
会议中国代表团中之共产主义者组讨论。讨论的结果,将要供中国共产党的
参考和采纳。
Chang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十日这位姓“Chang”的同志究竟何许人?叶永
烈认为,要么是张太雷,要么是张国焘。因为在出席远东人民会议的中国代
表团成员之中,只有两“张”。这两人的英语都不错。不过,据中共党史专
家分析,由于张太雷“不仅负责大会的组织工作,而且负责英文翻译”,因
此,由张太雷译出的可能性更大些。至于原先的中文稿,是由谁译成英文, 
已很难查考。很可能是陈独秀写出《中国共产党宣言》之后,由李汉俊译成
英文,交给魏金斯基,而魏金斯基把英文稿带到苏俄。当然,这只是“可能” 
罢了。
总之,《中国共产党宣言》中文稿原件是否还存在人世间?原存于苏俄
档案的那件英译稿,译者究竟是谁?原存的中文稿,究竟是由谁译成英文并
带至苏俄的?这都是党史研究中的课题。
(大海) 
就时篇
《禹贡》何时成书? 
《禹贡》是我国古代最早一部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它开了征
实的一派,为后来的《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以及唐宋以来的许多地
理专著都遵循这一地理记实并以此引伸和发展。因此,《禹贡》在我国古地
理学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禹贡》谓“禹别九州,随山刊木,任
土作贡”。因而孔颖达等旧注疏家把它作大禹治水之后,分别九州,制定贡
赋,由史官记录而成的经典。故称《禹贡》。宋代学者则认为只有首、尾数
句是史官所加之辞,其全文乃大禹治水亲笔所记奏文,是大禹原作于虞,夏
史官加上头尾而编定于夏时,距今已4000 多年了。其实《禹贡》与大禹无关, 
更不是虞代或夏代的作品,而是假托大禹治水而记述古代的地理情况罢《禹
贡》到底著于何时?近代以来对它的成书年代进行探讨的不乏其人,但迄今
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大禹治水时所作。主要论据是从农业生产与土壤的关系角度,推断

其著作年代(邓植仪《有关中国上古时代农业生产的土壤鉴别和土地利用法
则的探讨》,载《土壤学报》5 卷4 期)。这一说法虽早被大多数学者所否
定,这里作为一种看法而列入。
(2)成书于西周时期。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周人所作。辛树
帜亦主张成书于西周的文、武、周公、成、康全盛时代,下至穆王为止。它
是太史所录。时间起于公元前1185 年,终于公元前952 年。上下限超过两个
世纪(《禹贡新解》,农业出版社)。徐旭生也认为有可能成于春秋,更有
可能成于西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附录《读山海经札记》,科学
出版社)。
(3)成书于春秋时期。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认为春秋时孔
子所作。王成祖亦主此说,认为《禹贡》的编写,基本上是孔子依据春秋时
代他所了解的地理范围和生产条件所写成的古文献。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 
年前后。并从《禹贡》内容分析,成书不得早至西周,晚至战国。它是孔子
借以体现他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所写成的(《从比较研究重新估定禹贡形成
的年代》载《西北大学学报》1957 年第4 期;《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
馆)。
(4)成书于战国时期。这一说以顾颉刚为代表,始见他所撰《论今文尚
书制作时代书》(《古史辨》第1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其后又在《禹贡》
全文注释中,认为它是公元前第3 世纪前期的作品,较秦始皇统一的时代约
早60 年,并提出以下论据:①春秋以前对于禹的神话只有治水而无分州,至
战国时,七国扩拓疆域,当时人就把此疆域作为天下,《孟子·梁惠王上》
说:“今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因而也就产生了九州说。②《禹贡》文
中既有内方,又有外方。这是楚国自丹、淅二水间迁都郢(今湖北江陵北) 
后,就今河南叶县南的方城山作为北面设防屏障。则称方城以内的今湖北钟
祥县的章山为内方山;方城以外的今河南登封县的嵩山为外方山。这是楚国
人因设防而定出的名词,而在春秋以前是不可能出现的。③《禹贡》中有菏
水,此水是公元前483 年吴王夫差北上与晋国争霸,在宋、鲁两国间所开一
条连泗、济的人工运河,但《禹贡》今本已改“菏”为“河”,改字的人不
知道“浮于淮、泗”是不能直接通河的,则可知《禹贡》的著作当后于夫差
开河的时代很久,那时(含改字的人)人们早忘记了它是人工河而不是天然
河了。④扬、越二字为双声同义,扬州即越州。公元前512 年吴灭徐,吴北
境才达到淮水。公元前473 年越灭吴,越拥有淮水以南之地,此区域才可称
越州,亦即扬州。⑤直至战国初年,蜀国才和秦国交通,到公元前316 年秦
惠文王灭蜀,始置郡县。《禹贡》中的梁州正是蜀境,显然是秦灭蜀后所得
的地理知识。⑥中国使用铁器时代,始于春秋而盛于战国,而《禹贡》梁州
贡物有铁和镂(刚金,即钢),可证明反映战国时的情况(《中国古代地理
名著选读》第一辑,科学出版社)。史念海也主战国说。认为当成书于公元
前370 年(即梁惠王元年,即位于安邑)至公元前362 年(即梁惠王九年, 
迁都大梁)之间。梁惠王上承晋国旧风,积极称霸,《禹贡》就是魏国人士
在这期间于安邑撰成的。是在魏国霸业基础上设想出来的大一统事业的宏
图。迁都大梁后,或许有所增删修订,不过其著作年代至迟不得晚于公元前
334 年,即梁惠王后元年,因为这一年魏、齐两个在徐州相王,已是两国相
互承认,地位对等。标志着魏国霸业己衰,大一统事业无从谈起,《禹贡》
也就成为陈迹(《论禹贡的著作年代》,《河山集》二集,三联书店)。持

战国说还有郭沫若、李长傅、童书业等等。
(5)成书于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即荀子以后,《史记》以前间(《中
国农业史》初稿第七节《山海经、禹贡、周礼等有关农学的调查研究》)。
(6)成书最早不超过战国,可能出自汉儒手笔,即在班固以前(陈恩凤: 
《中国土壤地理》)。
(7)秦始皇统一后的作品(《中国古代名著选读》所引语,未说明何刊
物何人所主张)。
(8)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初稿春秋时期,流传至战国之世。刘起釪认
为顾颉刚战国说论据较有说服力,但古代史籍总不是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而
往往是经过一个较长流传时期,由前后不同的人递增而成。所以先秦文献往
往反映不同时代的痕迹。《禹贡》主要方面反映战国地理情况,但其中亦有
不少内容不能晚于春秋之时。最后得出《禹贡》初稿反映的是春秋之世地理
情况,流传至战国之世,又有了许多战国时期才有的地理情况,它的全文经
过了不断修订增补的过程。像最前三句和最后两句,如宋儒所说,是最后才
加上去的(《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一卷《禹贡作者》,山东教育出版
社)。
在《禹贡》著作年代的讨论中,持战国说的学者最多,在当今学术界占
优势。甚至在授课或写文章中带有倾向性,但毕竟还是各派林立,各持其说, 
互不折服。当然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概排除其它说法,特别是在先秦古籍中往
往不是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先后经过修订增补而成的这一看法更具有很
大的可能性,因此战国说虽论据较充足,但也非天衣无缝。可见这个问题还
需要深入的探索。
(王天良) 
《黄帝内经》成书于何时?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中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基础理论著作,洋洋20 
万言,集中国古代医学经验之大成,开中医理论体系之先河,历来为医家所
推崇,至今仍被列为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必读的经典性著作。但是,就是
这样一部著名的古代医经,它的成书年代,却从古到今,众说不一。
考《黄帝内经》的书名,在现存的所有史书中,最早出现于《汉书·艺
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今天我们看到的《黄
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而《黄帝外经》则早已亡佚。
《汉书》是东汉班固所撰,但是班固在撰写《汉书·艺文志》时,是以西汉
末年刘散(?—公元23 年)的《七略》为底本的。西晋时的医家皇甫谧(公
元215—282 年)在所著《针灸甲乙经·自序》中写道:“按《七略》、《艺
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可见,在刘歆的《七略》中,肯定已经提
到了《黄帝内经》。由此推断,《黄帝内经》最迟在西汉末期,即公元前一
世纪末已经成书问世。这是《黄帝内经》成书的最后年限。
那么《黄帝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