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第2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武帝与沈约征票事是也。类书之起,当在是时。”将类书的起源推迟到六朝, 
这是第二种说法。
但在后来,又有将它推前到战国末期的,并且认为《吕氏春秋》才是类
书所托始,其说起于清代汪中的《述学·补遗》。接着,辑佚名家马国翰又
推广此意,以为“类书之源,开于秦,衍于汉”,从《吕氏春秋》直到《淮
南子》和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记》、《新序》、《说苑》都是类书。(见《玉
函山房文集》卷三)这是第三种说法。
这两种说法尤其是第三种说法自然要引起争议,并且得出另一种结论, 
最有代表性的是当代著名的文献学家张舜徽。他在《清人文集别录》卷十五
中既以“国翰学殖浮浅,文尤庸劣”,更以“国翰此言,乃由乎不明古书体
例而致谬戾耳”。最后的结论是:“类书之起,昉于明分部类,据物标目, 
盖必推《尔雅》为最先。”又在《中国文献学》中说:“谈到中国的类书, 
应该从《尔雅》算起。至于由最高统治者组织人力,编纂类书,以供自己阅
览,那才是从魏文帝时的《皇览》开始的。”这是第四种说法。
不过,对张舜徽的这个意见也有不同看法的。例如胡道静的《中国古代
的类书》虽承认“此说有其‘类书起源论’的一部分道理”,但“不能视《尔
雅》、《吕览》即为类书”。只有刘叶秋的《类书简说》即上溯《尔雅》, 
并谓“它的分门别类的体例,实开后代类书之先河”。而吴枫的《中国古典
文献学》则只主张应从《皇览》开始,不杂他说。因此,类书到底应断自何

时何书,像古代辞书一类的《尔雅》和古代子书一类的《吕氏春秋》,是否
也能够视为“类书”,或者说“实开后代类书之先河”,还是一个值得进一
步探索的课题。
(钱剑夫) 
古代第一部兵书是何书? 
“兵”字在我国古代有兵器、军事、战斗等含义,人们往往习惯于把古
代军事著作统称为兵书。
中国古代有许多人对军事研究作出了不朽贡献,因而兵书的种类繁多, 
内容也十分丰富,大致包括:用兵谋略、兵制、阵法阵图、水攻、水战、车
战、兵器、器械、用间(侦察和瓦解敌军)、委积(储备),以及马攻、军
医、占卜等。
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军事家,大都自幼就熟读兵书。其中曹操还编写了
《兵书接要》、《兵书要论》、《兵书略要》等研究古代兵书心得体会的论
著。唐朝名将李靖,从青年时期就重视研究兵法。公元625 年,李靖率轻骑
3000,西行数千里,斩首万余,俘兵10 万,生擒敌酋颉利可汗,一举讨平突
厥。他曾经将一生研究兵书,以及将兵书理论用于戎马生涯的经验编著成《唐
太宗李卫公问对》。我国近代军事家蔡锷于1911 年春赴云南任职,奉命为部
队编写训练教材,他辑录了曾国藩、胡林翼有关治兵的言论,名为《曾胡治
兵语录》印发部队,并用于操练,这使滇军战斗力大大提高,在反袁护国战
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兵书不但在中国学术思想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颇
负盛名。几部重要的兵书很早以前就传到了国外,先后被译成日、法、德、
英、俄等文字出版。日本德川幕府时代,很多人多习我国明代赵本学的《孙
子注》。拿破仑在戎马倥偬的战阵中手不释卷地披阅《孙子兵法》。德皇威
廉二世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以后,看到《孙子兵法》曾感叹说,如果在
20 年前读到这本书,就不会落到这样的地步。
的确,我国春秋末期齐人孙武所著的《孙子》,可以说是我国兵书的代
表作,《孙子》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赢得了举世推崇,在我国封建社会,确
立了“兵经”的地位。孙武曾经以自己的兵书指导军事训练。孙武担当过吴
王的军师。吴王首先考察他训练军队的实际才能,特意调集宫中180 名柔弱
娇艳的美女,让孙武现场操练。孙武指挥笃定、调度有方,而且立斩了两名
深受吴王宠爱的不听号令的宫女,这群嬉嬉嚷嚷的美女,很快被训练成部伍
整齐、进退有序的队伍,孙武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成为显赫一
时的霸主。
一般认为《孙子》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兵书,被奉为“百
世兵家之师”。其实,在孙子以前,我国就有大量兵书出现。明代人叶子奇
著《草木子》一书中说“黄帝为兵法始祖”,但是这一说至今尚无佐证。以
实物和文献记载为据,殷商时代,每当遇有征伐、祭祀、巡狩等大事,巫、
史都要替天子向上天和鬼神卜问凶吉,并把卜辞和占卜结果刻写在甲骨上。
商周时代,出现了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金文”,其中也有许多关于军事
与战争的内容。古书《尚书》中有许多篇章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由于战争的频繁,周朝已形成礼、乐、射、御的教育,为提高作战指挥

艺术的兵书便应运而生,当时的《军志》、《军政》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
兵书之一。
相传周代姜尚所撰的兵书《太公六韬》,就是姜子牙总结商、周之际改
朝换代几场大战役后的军事经验而编纂的。共十卷,现尚存六卷。即文韬、
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相传周公旦所作《周礼》也有不少篇幅记
述战争与军事的内容。
本世纪30 年代,一位名叫陆达节的学者,广泛搜集、辑录编著了《历代
兵书目录》一书,共收录兵书1304 部6831 卷。书中所开列的1000 多部兵书, 
绝大部分已经失传。
勿庸讳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由于战争频仍,也由于学术界百家争
鸣,因而也是兵书成熟的时期,《孙子》无论从内容、从篇幅、从涉及到的
军事实践等等各个方面,都超出前人和同时代者。
自从《孙子》问世并在指导军事实践取得重大成果后,出现了专门讲授
兵法和学子外出学习兵法的风气。如战国时代卫国吴起弃文学武,专攻兵法, 
成为继孙武之后又一著名的军事家。他著的《吴子》一书是继《孙子》兵法
后的又一部重要军事著作。
孙武的后代孙膑所著《孙膑兵法》不仅继承了《孙子》的传统理论,而
且还有创新和发展,是当时的一部很重要的兵书。《孙膑兵法》因早已失传, 
有人曾否认它的存在。1972 年2 月,考古工作者在山东银雀山一号汉墓发掘
出了一批竹简,发现了包括迄今所见到的最早的《孙子兵法》和第一次问世
的《孙膑兵法》竹简。
宋代名士曾公亮奉旨搜集整理古代兵法及本朝计谋方略,用了五年时间
编写成一部百科性兵书《武经略要》,后又将武经中的《孙子》、《吴子》
等7 部兵书集中刻印,名为《武经七书》。这本书集古代军事理论精华之大
成,可以说是一部我国内容最丰富的兵书了。但是,在《孙子》、《吴子》
之前,中国已有兵书,究竟哪一部是“第一部”?目前学术界很难说清楚。
(蒋建平) 
邸报是最早的报纸吗? 
报纸的出现是人类漫长传播史上的重大事件。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
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所以我国报纸的历史引起了中外新闻史家的极大兴
趣,其中我国报纸究竟始于何时成为他们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题目。
一般公认中国最早的报纸是“邸报”。据南宋徐天麟所撰《西汉会要》
载,邸的制度始于汉朝。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时,实行分封制。先是分封
异姓王,后来采用各种方式消灭了异姓王,又分封同姓王。被封为王所管辖
的地区,称为“郡国”。各郡国均在首都长安设邸。邸的主要任务是“通奏
报,待朝宿”,也就是负责把地方官吏的奏章呈递给中央,起着下情上达的
中转站作用,同时还作为郡国官员到首都朝见皇帝或办公事时歇脚的地方。
许多中外学者主要根据《西汉会要》的记载,认为邸报在汉代已存在。
这种报纸由邸官手抄发出,故名“邸报”。例如影响深远的中国第一部报刊
史著作《中国报学史》(1927 年)就倾向这种说法。该书作者戈公振后来在
题为《中国新闻事业之进化》(1929 年)的讲演中明确地说:“汉时发明了
纸笔墨等文具以后,于文化的进展上帮助不少;而报纸的滥觞亦复发轫于这

个时候。”英国史学家安东尼·史密斯在《报纸:国际历史》一书中也持这
种观点:中国汉朝的统治者曾安排通过一个有条不紊的收集网,得到他们辽
阔国土上的新闻报道。报道经核正后在称之为“邸报”或朝报的手抄报纸上
发表。有的文章还断定“创始于西汉初期的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
关于汉有邸报的说法,主要根据是从汉代史书中多次发现有关“邸”的
记载而来。邸报虽然与邸联系密切,但毕竟不是一回事。至今尚未找出直接
的记载与证据,证明汉有邸报。这种说法尚待进一步考证。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邸报产生于唐代。《全唐诗话》生动地记叙了这样一
件事:有个叫韩侂的人闲居在家,一天半夜,他的一个朋友兴冲冲前来敲门
报喜,告诉他已被委任为部郎中。韩侂听后陡然一惊,说道:“你弄错了, 
没有这回事。”他的朋友坚持说,没有错,邸报上已经报道了。这段记载讲
的是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的事,与韩侂经历相吻合,这也是目前能找
到的最早出现邸报名称的一段记载。有的报刊史研究者据此认为邸报产生于
唐德宗年代(780—784 年)。有的学者对此提出疑义,一则认为“邸报”一
词仅见于《全唐诗话》这条记载,是为孤证。二则《全唐诗话》为宋人尤袤
所撰,“邸报”一词在宋代方广为流行,宋人写唐代的轶事,可能沿用了宋
人的语汇,不足为据。
还有关于“开元杂报”的记载,这是证明唐朝有报纸的一个比较直接的
证据,这就是唐代散文家孙樵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 年)写的《读开元杂
报》一文。(见孙焦《经纬集》卷三)文中说,他曾在襄汉一带收集到几十
幅抄件,上边记载的都是按日罗列的朝廷动态新闻,没有标题和结语,共有
数百条,以为都是朝廷近事。后来有人告诉他,这是开元(713—741 年)年
间的政事。孙樵找来根据《时政记》和《起居注》编写的《开元录》逐条对
照,果然完全相符。于是,他就把这几十幅抄件命名为“开元杂报”。因此, 
不少研究者断定,唐玄宗时代即有邸报存在。我国史学界对此也有不同看法, 
认为所谓“开元杂报”不过是《开元录》的传抄本而已,顶多是报纸的雏型, 
还不是传播新闻的报纸。
要确凿证明唐朝有报纸,最好的办法是拿到唐朝报纸的物证。
1982 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方汉奇,根据已故向达教授提供的线
索,在新华社伦敦分社记者孙文芳的协助下,在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找到了发
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887 年)的一份《进奏院状》。为唐朝的邸报提供了
罕见的物证。这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距今已有1100 年了。
这份《进奏院状》是马克·奥里尔·斯坦因从我国窃走的一件珍贵文物。
斯坦因是英国人,原籍匈牙利。他从1900 年到1916 年间曾三次深入我国新
疆、甘肃一带进行勘察地理和盗窃文物的活动。这份晚唐邸报就是斯坦因从
敦煌千佛洞盗走的7000 件敦煌卷子中的一件。
原件为一张长97 厘米,宽28。5 厘米的白色宣纸。正面是行文的具体内
容,从右至左上下书写,共60 行,原件后一部分已散失。背面是一位词曲爱
好者誊录的民间文学作品《大汉三年季布骂阵词》文。从报道的内容看,这
是887 年,由当时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一个进奏官从僖宗所在地凤翔发
往沙州(现敦煌)的一份邸报。
归义军的节度使原为张义潮,他于宣宗大中五年(851 年)凭借地方武
装,收复了被吐番占领的土地,因此被升为节度使。张义潮于懿宗咸通八年

(867 年)到长安做官,一直到5 年后死去,其职实际上由他的族子张淮深
担任。按唐惯例,节度使应由朝廷授予旌节,表示正式委任。可是,张淮深
一直没有得到这个政治待遇,为此,他于僖宗光启三年派出60 余人的专使团
赴朝廷要求赐旌节。当时,唐僖宗正在亡命途中。这份《进奏院状》对专使
团紧随皇帝在兴元、凤翔两地的活动情况,作了详细报道,其中讲到专使团
抵达兴元后,即由使团发言人向随驾官员直陈应赐旌节的理由;使团随皇帝
到达凤翔后,以连续7 次打书面报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