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日。何幼琦先通过《小盂鼎》、《庚嬴鼎》的铭文间接地推算出康王元年(前
1013 年)和成王元年(前1030 年),然后依据《史记·周本纪》“既克殷
后二年。。武王病。。有瘳而后崩。。。周公乃行政当国,。。行政七年, 
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的记载,逆算断定:“克殷之年,当在成王元年前
七年又二年”。即前1039 年,并算出大战就发生在这年的元旦(正月甲子胐)。
所以说,武王伐纣是一次利用节日,出敌不意,远途奔袭的成功战例(《周
武王伐纣的年代问题》,载《中山大学学报》1981 年第1 期)。
一个历史年代的推算竟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并提出了19 种考证结果, 
这在史学研究中是非常罕见的现象。虽然上述诸说结论迥异,但各有所据, 
难道武王伐纣的年代真是纷纷然而不可定一吗?正确的年代只能是一个,但
究竟是哪一年,还有待于努力探讨。
(黄显功) 
周穆王到过西域吗? 
大约1700 年前,时当西晋太康年间,在河南汲县的一座战国古墓里,盗
墓者意外地发现一批埋藏了五六百年的竹简,有数十车之多,计十余万言。
经人整理,写定为75 篇,《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即其中两篇,而《穆
天子传》又是唯一能完整保存至今的。
《穆天子传》说的是西周兴盛时的穆王,命御者造父驾着八骏西去邀游, 
穿天山,登昆仑,见到了西王母,在瑶池受到了盛情款待,举觞歌诗,流连
忘返。来回行程3。5 万里,历时543 日。所说有日期、方向、地名、里数, 
以及西域部落、语言和物产等等,所以当时人颇信其为实录。然自唐宋起, 
有人怀疑此传系后人伪托,并非信史。于是围绕着《穆天子传》,人们进行
了涉及广泛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周穆王游历到西域,是否真实?《穆天
子传》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西王母之邦在什么地方?“她”是神、是人还是
其他?下面,我们概要地介绍一些情况。
(一)周穆王游历到西域是否真实? 
一种意见认为,周穆王原是个雄心勃勃的旅行家,有史载为证。《左传》
谓其“欲肆其心,周行天下”,而使天下的道路都印上自己的车辙、马迹, 
《史记·秦本纪》说,造父善御,得八骏,穆王使驾而西巡狩。。。《赵世
家》又进一步说:“见西王母,乐之,忘归。”可见《穆天子传》的故事绝
非无本之木,周穆王之西游,正是西周盛时影响波及西域的反映,近人断其
为小说、伪书,岂非数典忘祖乎!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是汉武帝时张骞历经千辛万苦

才开辟出来的,西周时代,无论是道路、交通工具,还是边疆的民族关系等
等,都无法使这位穆天子到达荒远的西域。司马迁记穆王西巡狩事于《秦本
纪》和《赵世家》,而独于穆王自家的《周本纪》中却只字不提,这恐怕不
是无意的疏漏。
(二)《穆天子传》是何时的作品? 
有人认为《穆天子传》是秦汉时的作品,而以汉武帝以后的可能最大。
因为只有在张骞通西域以后,作伪者才能具备西域地理方面的知识和材料。
也有人主张是东汉时的作品,因为该书所用的以日记事的起居注形式,是东
汉以后才产生的。与以上说法截然相反,有人认为《穆天子传》是周穆王的
史官所为,也就是说,这是西周时的作品。
还有人认为,《穆天子传》是战国时的作品,并断定是赵国武灵王时人
所为。其背景是赵武灵王的西北略地。赵国本有造父御穆王的传闻,经过武
灵王打开雁门通道等的刺激,再加上《山海经》中有关昆仑丘和西王母神奇
描绘的启示,于是赵国学者把事实、想象和神话杂糅在一起,铺陈出这部穆
天子的游记来。其目的,或是想为赵武灵王的西北略地进行鼓吹、美化,而
托古于前代的穆王了。
另有人则从多方面论证了《穆天子传》是春秋末战国初时的作品。比如, 
从该传用的文字来着:“皇”字,只作形容词,意为美盛,而不单独作名词
用;“帝”字,只代表着“上天”,而不代表“人君”。这正是春秋以前的
习惯。这两个词含义的变化都发生在战国。所以,《穆天子传》大抵诞生在
春秋末战国初,《春秋》问世之后,《左传》问世之前。
(三)西王母之邦在何处?西王母所指为何? 
西王母的传说起源很早,在先秦及秦汉时,颇为盛行,前后经历了一个
由人到神,乃至确定为女性的演变。对穆王见到的西王母,众人说法也不一。
有的说是神话人物,有的说是世俗凡人,而且不一定是女性,有的认为西王
母是某一部落的译音,有的认为是国名。还有的指出,西王母的切韵,与突
厥“始波罗”可汗之原语(“王权”之意),颇为相近。这样,西王母还可
能是西域某部落的酋长。
西王母之邦在何处,更是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说:(1)极西至喀什
噶尔;(2)未出长城;(3)示巴女王国,今阿拉伯;(4)不出塔里木流域; 
(5)天山南路;(6)不出青海;(7)亚西里亚;(8)欧洲大平原华沙附
近;(9)新疆和阗之东。另有人认为,《穆天子传》所记西域地名间的里数, 
与《汉书·西域传》和《魏书·西域传》大略相符,以此折算,则西王母之
邦,约在乌拉岭东吉里吉斯高原这个范围内。
此外,人们还对穆天子西游在返途经的地点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也是各
执其辞,莫衷一是。
关于《穆天子传》的研究,对先秦的历史地理、民族关系,乃至中西交
通史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相信,有志者一定还会为此而继续探索, 
努力不懈。有关《穆天子传》的种种历史之谜,也总有一天会被人们解开。
(田雨) 
太伯是吴国的开创者吗? 
春秋末期,长江下游曾出现一个显赫一时的诸侯国。它就是多次北上争

霸的吴国。关于吴国的开创者,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
得很明白。司马迁认为,地处南方的长江下游的吴,是所有诸侯国中资历最
深的西周姬姓同姓国。所以在《史记》中,吴太伯列为世家第一。
《史记》记载:太伯(一作泰伯)和他的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的儿子, 
季历的兄长。他俩为了成全父亲想传位于季历的意愿,出奔到南方荆蛮,文
身断发,不再回去。季历后来被立为继承人,他的儿子昌就是有名的周文王, 
在周文王手里奠定了灭商兴周的基础。“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
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死后, 
传位于弟仲雍。传到仲雍的第四代孙周章时,北方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 
“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
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史记·吴太伯世家》)司马迁
讲得很清楚,太伯、仲雍的后代一封于吴,一封于虞。所以司马迁说:“余
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荆蛮句吴在哪里?《吴
地记》说:“太伯居梅里,在阖闾城(今苏州)北五十里许。”《后汉书·郡
国志》刘昭注:“无锡县东,皇山有太伯家,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旧宅, 
井犹存。”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常州条下记着,无锡县“东三
十九里有梅里山,吴太伯葬处”。皇山、梅里山,就是今天的无锡县鸿山, 
梅里即是离鸿山不远的今天的梅村,那里至今有规模宏大的太伯庙,鸿山上
的太伯墓也完好保存至今。这些情况历来为各种当地志书所传载。
至清代,学者崔述在《丰镐考信录》中对太伯奔吴之事提出否定意见。
到30 年代,又有人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卫聚贤等在《吴越文化论丛》中即提
出了太伯、仲雍根本没有到过无锡的论点。认为太伯所奔之地只在陕西、山
西南部的范围之内。其理由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太伯、仲雍不可能穿越
千山万水及方国部落而无阻碍;也不可能到那语言不通,风俗迥异的荆蛮部
落中去立足并当君长。后来童书业在《春秋左传研究》中进一步提出“大伯
(太伯)、虞仲皆虞国之初祖,大伯、虞仲所奔为山西之虞,而非‘荆蛮’ 
或江苏之吴”。所以太伯、仲雍没有到过江南,他们是山西虞国的始祖。
1954 年在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了12 件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宜侯
矢簋》腹内底上有长达120 多字的铭文。铭文记载了周康王观看武王伐商, 
成王东巡的图画以后,卜问南方的宜地。在合会南方各方国时,改封虞侯于
宜地为侯。周康王还进行了丰厚的赏赐,有酒、弓、矢、礼器等。特别重要
的是赏赐了土地和奴隶。
围绕《宜侯矢簋》的出土,又引起了对太伯奔吴问题的讨论。总的来说, 
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种认为“宜侯”就是虞侯,也就是周初封于虞的诸
侯的后代,而这个虞国是太伯、仲雍创立的。太伯无后,传于仲雍,仲雍又
称虞仲,因封于畿内,所以他的后代称为虞公,而《宜侯矢簋》的铭文中称
自己的父亲为虞公就是证明。宜侯矢从畿内改封于宜,宜、吴古音同,于是
成为吴的始祖。这个说法否走了太伯、仲雍奔吴之事。第二种说法肯定了太
伯、仲雍奔吴之事,并且从《宜侯矢簋》及江苏南部的考古资料出发,证明
了太伯、仲雍奔吴是可能的。但认为太伯立国的地点不在无锡梅里,而是在
南京、镇江地区,确切他讲是在丹徒。这是一种新的说法。第三种看法,唐
兰在《宜侯矢簋考释》中指出,矢和周的声母是很接近的。认为宜侯矢,即
是虞侯矢,也就是虞侯周章。周章是在武王和成王时被封虞侯的,为了不与
北方的虞相混,30 多年后的康王时改为宜侯。这个看法又从考古角度承认了

《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载。
所有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太伯、仲雍所奔究属何方?吴国的开创者
究竟是谁?“宜侯”究竟是谁?要完全否定司马迁关于太伯、仲雍奔吴的说
法,还是有困难的;主张太伯、仲雍所奔为山西之虞,无论在文献上、考古
上的证据也还不十分充分。目前史学界对太伯、仲雍奔吴的看法还是各执一
辞,在行世的有关著作中,就含有以上的不同说法,没有统一。近年来江苏
省考古学会年会也围绕吴文化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而它的彻底解
决,还有侍于太湖流域地下考古的进一步展开和对文献的更深入的研究。
(徐志钧) 
越王勾践是否夏禹的后代? 
春秋后期,越王勾践统治的越国崛起于东南沿海。他奋发图强,覆灭吴
国,进而北上中原,与齐、晋会盟。越王勾践的军队横行于江淮之间,鲁、
宋、卫等小国都朝服于他,周天子命他为诸侯之长,成为煊赫一时的春秋最
后一霸。可是,越国是怎样建立的?越国的第一代君王是谁?越王勾践的祖
先究竟是何许人?对于这些问题,史书上记载不一,学术界也众说纷纭,至
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一种流行的意见认为,夏禹治水,周行天下,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
南)召集会见诸侯群臣,后病故葬在那里。到夏禹的第四代孙少康时,为了
奉守夏禹的祭祀,就封他的小儿子无余于会稽,这样就建立了越国,无余是
越国的第一代君主,世袭传位而至勾践。《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称勾践是
夏禹的“苗裔”(即子孙)。《汉书·地理志》也说粤(越)地“其君禹后”, 
把越国国君都当作禹的后代。《吴越春秋》中有《越王无余外传》,详细记
述了无余为祭夏禹而受封的经过。今浙江会稽山麓还有大禹陵,相传就是夏
禹的葬地。
越国国君为夏禹后代的传说,历来有不少学者提出过怀疑。其理由大致
有如下四点:一是传位的世代太少。《史记》说无余“后二十余世,至于允
常”(勾践的父亲)。清人钱大昕指出:夏少康至夏桀传了11 代,商汤于纣
王传了30 代,周武王至敬王(与允常、勾践同时)又传了25 代,共有66 
代之多,而越国传位却只有20 余代,这是“理所必无”(《廿二史考异》卷
四)。二是夏朝的活动范围在北方。据《逸周书·度邑》、《战国策·魏策》、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等文献记载,夏人居住的中心在今山西南部和河南
西部。以理推测,夏禹不可能远至今浙江省的会稽山,并安葬于此。三是风
俗习惯不同。夏人属于北方民族,而越人属于南方民族。越人都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