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凄凄切切,充满惆怅之感,颇有“门前冷落车马稀”和“落花时节又逢君” 
的苦味,很可能是时人的借托。
李师师在汴京失陷后,还有人说她也被俘虏北上,逼嫁给一个身有病残
的老军为妻,耻辱地了结一生。但也有人说,当时金帅挞懒是按张邦昌等降
臣提供的名单索取皇宫妇女的,李师师早已当上了女道士,自不在此例,所
谓是“师师必先已出东京,不在求索之列,否则决不能脱身”。总之,李师
师是与亡国君主有关系的女子,其情事必也涉及国事,她的故事带有传奇色
彩,所以关于她的传闻轶事也就多了。
(盛巽昌)

董小宛的下落如何? 
明末南京曲院名妓董小宛,可以说是个有相当水平的戏曲演员。当时南
京妓家有“朱(珠)市”妓和“曲院”妓之分,朱市妓身份较低,“曲中羞
与为伍”;曲院妓即所谓“倡兼优”者,擅于戏曲演唱,其中艺术水平较高
者即为“名妓”。明末张岱《陶庵梦忆》“过剑门”一则记载:“南曲中妓, 
以串戏为韵事,性命以之。杨元、杨能、顾眉生、李十、董白以戏名”。董
白即董小宛。
董小宛后嫁给“明季四公子”之一的如皋冒襄(辟疆)为妾。冒襄对戏
曲也有特殊喜好,蓄有一个规模不算太小的家班,常教歌僮排演新剧。吴梅
村有诗“念家山破定风波,郎按新词妾唱歌”,描写他们的相得之状。
清末开始流行小宛入清宫为顺治帝所宠幸的传说和戏剧,因为这不仅关
系到这位名妓的个人命运,而且还涉及到满汉民族矛盾问题,故能长期引起
人们的关心。一般剧中所谓小宛入宫是由洪承畴挟仇报复,当系编剧之虚构; 
但据近人刘成禺《世载堂诗》所称,近代训诂学家和文学家黄侃(季风)在
大学讲授清史时,曾说“小宛入宫,实顾亭林主谋,有献西施沼吴之意”, 
而且“称获确证”,可又“匿不示人”。因而也无法确定其可靠性,只能姑
存一说。后来,孟森(心史)、冒广生等都力辩小宛入宫之妄,因为顺治帝
比董小宛要小14 岁。
然而,证明了董鄂妃不是董小宛,并不能同时解决董小宛下落的疑问。
这个疑问不单单是后人出于对吴梅村的那些与董氏有关的“朦胧诗”的猜度。
张明弼的《冒姬董小宛传》也同样使人感到迷惑。张明弼与冒襄、陈则
梁等“四五人,刑牲称雁序于旧都”,是在南京义结金兰的兄弟。他对于董
小宛嫁给冒襄之前的遭遇,嫁后的种种生活细节,知道得都很详细。文中的
描写也很具体和动人;唯独对她的疾病与死亡只有轻描淡写的五个字:“以
劳瘁病卒”,而且特别申明:“其致病之由,与久病之状,并隐微难悉”。
既曰“久病”,以张明弼的盟兄弟身份不应一概不知;既若不知,尽可不写, 
何必来这么两句!故而罗瘿公日:“非不得已,何至言其致病之由与久病之
状隐微难言!”(《宾退随笔》)而且张明弼似乎还有意无意地引导读者与
冒襄自己的文字联系起来:“详辟疆忆语哀辞中”。其实《影梅庵忆语》和
“哀辞”中对小宛久病之状也同样一笔带过,最为不详。结果弄得疑团越来
越大。而所有持董小宛确病死于如皋的研究者,对这个疑团都未能作出针对
性的解释。
其实,吴梅村的诗也并不是每句都朦胧得不可理解的。比如“手把定情
金盒子,九原相见尚低头”(《古意》),且不管下句究竟是指小宛失节自
愧于冒襄,还是吴梅村自责有负于朱明王朝;上句的“金盒子”按传统的修
辞方法用以象征爱情是无疑的。那么《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之七“钿盒
金钗浑抛却,高家兵马在扬州”,似乎可以理解为由于高杰的乱兵以及由明
末清初的社会动乱引起的兵匪相杂,使小宛和冒襄之间的情爱不得不“抛却” 
了。为避祸乱,冒襄曾挈家至浙江盐官(今海宁县)投奔盟兄弟陈则梁,途
中多次遭险;后来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至今望秦海,鬼妾不曾归”。鬼妾
是谁呢?有人查出冒襄之妾除小宛而外,蔡氏、金氏、吴氏均娶于离乱之后, 
一同逃难之妾只能是董氏。《影梅庵忆语》中也有一段着重写了“秦溪蒙难”

之状:“遇大兵,杀掠奇惨”,“姬之惊悸瘁阇,至矣尽矣”。要不是有什
么奇祸落到了小宛头上,不至于使一路上始终比较镇静多智的她惊悸如此。
有的研究者认为,也许董小宛就是此时落在乱军匪徒手中,受辱而亡或下落
不明,故有秦海不归句。
若此说能够成立,在《影梅庵忆语》中似乎也可找到多处暗示。清末民
初“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陈衍(石遗)就曾指出《忆语》结尾处“姬曰, 
甚异,前亦于是夜梦数人强余去”是有所含意的(《石遗室诗话》)。而且
文中又反复渲染小宛为救冒氏老小不惜自己落入乱军之手的决心。吴梅村《题
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的“引文”也说到“高无赖争地称兵,奔迸流离”则, 
董氏表示“苟君家免乎,勿复相顾,宁吾身死耳”。这和《忆语》也可相互
参证。
若此说能够成立,小宛的悲剧对世代官宦望族的冒家来说,是会感到不
光彩的,公开的说法自然的病故,而外人对病状也自然“难悉”了。至于冒
襄异母弟冒褒在陈迦陵《妇人集》中关于董氏的记载之后注明“姬后夭”, 
冒襄“哀辞”中说“安香魂于南阡”,也都是可以理解的。现如皋城南中学
南面,龙游河边彭家荡旧时确实有个董小宛墓。笔者至如皋调查与冒襄有关
的戏曲史料时,在冒襄别业水绘园中听得一位高龄的张老先生说,发掘董小
宛墓时,穴中随葬之物有之,却不见骨殖,言之凿凿。
若董小宛既未献入清宫,又未没于兵,上面一些诗文中的疑团怎么解释? 
她的骨殖又到哪里去了呢? 
(缪依杭) 
陈圆圆香魂归何处? 
陈圆圆是明末清初的一位传奇式的女子。由于她的经历同明、清两朝及
李自成、吴三桂等四方政治势力都有一定联系,因此她比同时期的董小宛、
顾横波、李香君、柳如是等几位著名女性还要引人注意,被认为是身系一代
兴亡的关键人物。然而陈圆圆是怎么死的,却是一个未获确切答案的神秘的
谜。
陈圆圆本名陈沅,关于她的事迹,历史记载非常简单。《明史·李自成
传》、《清史稿·吴三桂传》仅提到吴三桂因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而愤起
引兵进攻李自成的情节。《甲申传信录》记述较详,说李自成入北京后,刘
宗敏居皇亲田宏遇第,向吴三桂之父吴襄索取陈沅,吴襄回答说陈沅已送宁
远(今辽宁兴城)吴三桂处,而且已死。姚雪垠《论》一文据此断
定陈圆圆于崇祯十六年死于宁远。这一结论引起了一些异议。有人认为此说
理由不够充分,因为吴襄在刘宗敏威逼之下说陈沅已死,很可能只是敷衍之
辞,并非实话,而且刘宗敏索取陈沅一事本身也值得怀疑。谈迁《国榷》、
计六奇《明季北略》、叶梦珠《续绥寇纪略》都采取了《甲申传信录》中所
谓陈沅已送宁远的说法,但未提到她到宁远即病死的情况。
据明、清之际的传说,陈圆圆并非死在宁远。吴伟业《圆圆曲》即采取
了时人传说,记述了陈圆圆在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后为李自成所得,后来又
复归吴三桂的情节。诗中还有“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斜谷云
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的句子。这是说吴三桂奉命向陕西、四川进兵

时,陈圆圆一直是相随的。但是陈圆圆以后如何,诗中就未涉及了。
康熙时陆次云的《圆圆传》所述陈圆圆的故事比较完整。传说中吴三桂
在云南被封为平西王后,建苏台,营郿坞,华贵无比,陈圆圆常歌“大风之
章”,向他献媚,吹捧他“神武不可一世”,因而受到吴三桂数十年如一日
的专房之宠。后来吴三桂的叛乱,本是出于陈圆圆的“同梦之谋”。陈圆圆
的结局,也和吴三桂一起“同归歼灭”。这里,被“歼灭”的细节未具体言
明,大概是指被清军所杀或作为罪囚被处死。
钮琇的《圆圆传》写于陆次云之后,关于陈圆圆在云南的生活写得比陆
传要详细些,但陈圆圆的行为与陆传所云截然不同。钮传说,吴三桂进爵为
王之后,在昆明占据五华山永历故宫,他欲将陈圆圆正妃位,陈圆圆婉言推
辞了,吴三桂就另娶一女。而后娶之女悍妒绝伦,群姬之艳而进幸者则杀之, 
只有陈圆圆能顺适其意,她屏谢铅华,独居别院,不与争风而且亲若娣姒。
吴三桂图谋叛乱,陈圆圆有所觉察,但自感力不能禁,就以年迈为由向吴三
桂求为女道士,得到许可后便离宫入山,幽居净室,与药炉经卷为伴,晨夕
焚修,为善是乐。此传写到吴三桂失败后其家被籍没时,并未见圆圆的名字。
关于她的下场只写道:“其玄机之禅化耶?其红线之仙隐耶?其盼盼之终于
燕子楼耶?已不可知。”钮琇把圆圆之死作为疑问提出,为后人留下了一桩
神奇的悬案。
俞樾《左台仙馆笔记》卷九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嘉庆年间,苏州有个
叫郑生的到云南旅游,春日踏青时顺便到府城外商山访察陈圆圆的墓,没有
找到,在荒野草丛间忽迷归路。不一会天黑了,他到某富家投宿。女主人姿
容绝代,羽服霓裳,热情接待了他,并叙及同乡情谊,还出示小诗10 首,求
郑生传于世间;又赠他翠玉笛一枝,并吟诗一首赠之。诗曰:“叹息沧桑易
变迁,西效风雨自年年。感君吊我商山下,冷落平原旧墓田。”之后送他出
门。此时天色微明,郑生回头一看,第宅全无,他只身仍在深山中,手里玉
笛尚在,诗笺皆是陈年败纸,触手欲腐。郑生顿悟所遇之女乃陈圆圆的幽魂, 
叹为奇逢。这个故事涉及鬼魂,纯属小说家言,但由此也可以看出,陈圆圆
的死因一直受到后人关注。
道光年间,阮元的次子阮福随父亲去云南,他留心陈圆圆的遗迹并考察
她的死因,可能得到一点线索。事后他作《后圆圆曲》一首,并遵父命把它
寄给了陈文述。陈文述为此诗题七绝10 首,连同其序与注俱收入《颐道堂诗
选》卷二十四中。序的大意是说,阮福至商山寺莲花池考察陈圆圆墓,并得
到滇中耆老相传之文献,诗中所述陈圆圆最后的事实信而有证,足可与吴梅
村《圆圆曲》并传。其诗注云:“辛酉,城陷,圆圆自沉莲花池。”据此说, 
陈圆圆是在吴三桂失败后投水自尽的。清末丁传靖《沧桑艳》传奇写到陈圆
圆之死,就采用了阮福考察的结果。此剧《魂游》一出,陈圆圆幽魂自述终
生悔恨并抒发兴亡之感云:“我陈圆圆,自闻吴王凶耗,即在莲花池投水以
殉。离魂惝恍,泉路迷茫,冥王以我现此色身,误人家国,幸闻变身殉,此
一节足盖前愆。”作者的观点,带有我国封建时代“女人为亡国祸水”的偏
见。他认为陈圆圆色身误国,罪莫大焉,最后自杀,才可略作弥补,否则就
要堕入地狱。但是,所谓陈圆圆投水而死的说法亦不能令人信服。《沧桑艳》
传奇是文学作品。其说不足为凭。阮福考察的结论也还缺少有力的旁证。
因此,陈圆圆究竟是怎么死的,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王永宽)

珍妃是怎样堕井溺死的? 
珍妃,姓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其父长叙曾任广州将军、户部、礼
部侍郎。珍妃的童年是在广州度过的。广州得全国风气之先,与外洋接触较
多。因此珍妃从小就对摄影照相、风琴、钟表之类的东西发生了兴趣。入京
后,父亲又延聘江西举人文廷式为西席,故珍妃“颇通文史”。她“才色并
茂,且有胆识,实女子中不可多得者”。(《十叶野闻》)光绪十四年(1888 
年)珍妃13 岁,与异母胞姐瑾妃一起应选入宫。次年光绪帝大婚,册封为珍
嫔。甲午战前,珍妃颇得西太后宠爱。光绪二十年,西太后万寿庆典前夕, 
她被晋封为珍妃。但是此后帝、后因和、战分歧,矛盾冲突,西太后遂迁怒
于珍妃,杖责之外,遽降为贵人。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珍妃全力支持,西
太后大为怨恨。戊戌政变后,光绪帝囚于瀛台,珍妃则被削去封号,禁于景
运门外的三所,西太后谋废光绪,珍妃公开“抗辩”,为光绪帝“讼冤”, 
恳求宽免,西太后对她恨之入骨。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七月,八国联军
进攻北京,西太后仓惶出逃,临行前夕,珍妃被西太后下令溺死在宁寿官外
的井中,年仅25 岁。
珍妃堕井溺死的真相到底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