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亲政。先后灭南明福王、唐王、鲁王等政权。少年英武,虽亲政时间不长, 
却为清代近300 年的统治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局面。
顺治十七年(1660 年)八月十九日,顺治宠爱的皇贵妃董鄂氏去世,他
十分悲痛,不仅辍朝五日,而且将她晋封为皇后,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
温惠端敬皇后”。传说半年后,顺治勘破红尘,于次年正月遁入山西五台山, 
削发为僧。民国初,我国不少剧种都上演了《董小宛与冒辟疆》一剧,于是
顺治帝当和尚的故事就传开了。
为什么《董小宛与冒辟疆》这一剧本和顺治出家有关呢?这里先扼要介
绍剧本情节:世家公子江南名士冒辟疆,在绛云楼主人钱谦益及其妾柳如是
的促成下,纳秦淮名妓董小宛为妾。清军南侵,董、冒失散。降清的明将洪
承畴得到了董小宛,得知其为辟疆之妾,为泄私愤,将董伪作皇室栋鄂王之
女,改名栋鄂氏,送到皇宫,顺治对董宠爱非常,封为贵妃。冒辟疆知道后, 
通过已做礼部侍郎的钱谦益,买通太监,混进宫中。夫妻相见,分外悲伤, 
正在此时,皇太后与皇后闯了进来,见状大怒,遂将董小宛白绫赐死。顺治
一气之下,放弃帝位,于五台山皈依空门;而冒辟疆回到故乡江苏,终身不

仕,老死乡里。
这个剧本的情节虽说很富有戏剧性,但是,当时确实盛传顺治为董小宛
而出家的故事,蔡东藩在《清史演义》一书中写道:“宫中有位董鄂妃,乃
是南中汉人,被虏北去,没入宫内。顺治帝见她身材窈窕,秀外慧中,竟把
她格外宠幸,封为贵妃。”后来,“可怜一朵娇花”“与流水同逝”了。“顺
治帝十分悲痛,辍朝五日。。顺治帝经此惨事,益看破世情,遂于次年正月, 
脱离尘世,只留重诏一纸,传出宫中”。此外,还有《清稗类钞》、《清代
野史大观》等书中都有关于顺治帝因董妃去世而削发出家的故事。这样顺治
出家的传闻就在民间广泛地流传开来了。
顺治一向好佛,宫中奉有木陈忞、玉琳琇二禅师,铃章有“尘隐道人”、
“懒翁”、“痴道人”等称号。他对木陈吝曾这样说过:“愿老和尚勿以天
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旅庵相待。”他早有削发为僧的念头。临宣布他去世前
几天,他还叫最宠信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广安门外法源寺)削发
做和尚。顺治与孝惠皇后颇为不合,宠爱的董鄂氏一死,他以死为借口皈依
了净土。这是一些人认为顺治出家的原因。他们举出清朝著名诗人吴梅村的
诗为佐证。吴梅村的《清凉山赞佛诗》中所谓“房星竟未动”影射顺治没有
死。“澹泊心无为,怡神在玉几。长以兢业心,了彼清净理。”“纵洒苍梧
泪,莫卖西陵履。”是指顺治出家,了却自己的心愿。据说,康熙帝曾四次
去五台山,前三次都是为看他父亲去的,每至,必屏侍人独造高峰叩谒。第
四次去,顺治已死,康熙见景生情,有诗哀悼:“又到清凉境,巉岩卷复垂。
芳心愧自省,瘦骨久鸣悲。膏雨随芳节,寒霜惜大时。文殊色相在,惟愿鬼
神知。”十分悲恸。又传说在康熙年间,两宫西狩,经过晋北,地方上无法
准备供御器具,却在五台山上找到了内廷器物,于是顺治出家有了更充分的
证据。
然而,事实上顺治的宠妃栋鄂氏并非董小宛,因为,“当小宛艳帜高张
之日”,是“世祖呱呱坠地之年”。董小宛的丈夫冒辟疆写的《影梅庵忆语》
明白地写着董于顺治八年(1651 年)去世。当时,海内无数名流以诗词相吊, 
这时世祖才14 岁,不可能纳董小宛为贵妃。关于顺治死因,据当事人王熙《王
文靖集·自撰年谱》载:“奉召人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王熙是顺
治进士,授检讨,后在康熙朝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并奉命专管密本。因此, 
他的记述有一定的可靠性。同时,张宸在《青琱集》中亦称:“传谕民间毋
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张宸也是当时人,曾任兵部主
事。主、张两个所记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证。似乎清世祖死于出痘是无疑
的了。民国初年,史学界对顺治出家一案很感兴趣,纷纷进行考证。其中考
证最详尽的一篇文章是已故明清史专家孟森的《世祖出家事考实》。他举了
《东华录》等史书的记载,认为清世祖死于痘疹,没有出家。又认为吴梅村
诗中“房”为天驷,“房星未动”是指顺治本将幸五台山而忽然去世。后几
句诗孟森认为是自责之词。但是他没有对康熙帝为什么四次去五台山,五台
山为什么存有这么多供御器具,还有顺治生痘疹怎么会短短几天就去世等问
题作出解释,所以顺治出家与否,仍然是一个谜。
(徐小蛮) 
康熙皇帝是病死还是被鸩毒而死?

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十月,69 岁的老皇帝玄烨兴致勃勃地到南苑去
打猎。他偶感身体不适,即命驾返回京师西郊的皇家苑囿——畅春园休憩, 
不料病情日渐加剧,延至十一月十三日晚上溘然长逝。当夜,遗体送还紫禁
城,安放在乾清宫,十四日大殓。二十日,文武百官奉皇四子胤禛登极,是
为雍正。迫谥玄烨为仁皇帝,庙号圣祖。
康熙帝是清朝第二个皇帝,君临天下61 年,正是清初的隆盛时期,封建
的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一个新的顶点。他的逝世和雍正继承皇位,不但是当时
震撼全国的重大事件。而且由此产生了许多传说和怀疑,诸如:康熙是怎么
死的?是因病寿终正寝还是被人鸩毒而死?雍正是怎样登上皇帝宝座的?他
是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吗?的确,宫禁事秘,传闻多误,这一团历史的
疑云至今还没有揭开,理所当然地成为清史研究者着力探讨的一个课题。
康熙有子35 人,女20 人。在诸皇子中,胤禔最长,但不是嫡出。嫡出
最长者为胤礽,康熙十四年被立为皇太子,准备日后继承大统。清代自太祖
以来皆不预立储位。太祖曾说:“有德者即登大位。”清代之立太子自此开
其端。胤礽立为皇太子以后,康熙选派大学士张英、儒臣熊赐履等教之,南
巡北狩,都随驾从行。康熙三十五年,御驾亲征噶尔丹于漠北,皇太子在京
留守,得了狂疾。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在布尔哈苏台行围时,召集诸大
臣宣布废立,将胤礽幽禁咸安宫。这是第一次废太子。这时,太子兄胤禔为
直郡王,弟胤祉为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三
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都是贝勒,各结党引类,觊觎储位,皇太子废立后, 
更加植党暗争。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康熙念储位不定,他日必定引起动乱, 
而废太子胤礽病情略有好转,便又立胤礽为皇太子。没有很久,皇太子狂疾
复发,至康熙五十一年不得已仍废黜禁锢,从此再也不提建储的事,但诸皇
太子夺嫡之争益加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死了。他是怎么死的,不能不涉及诸皇子之间的夺
嫡之争。
王先谦的《东华录》说,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玄烨到南苑行围, 
十一月初七日身体不适,返回畅春园,十三日病情加剧,命速召皇四子胤禛
前来;又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
子和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嘱咐:“皇四子人品贵重,。。著继朕登基, 
即皇帝位。”皇四子胤禛随即赶来,不久康熙晏驾,胤禛即位,从记述的情
况来看,康熙帝是因病逝世,胤禛是奉遗命即皇帝位。
雍正朝编纂的《大义觉迷录》,其中湖南人曾静的供词指出,康熙是被
毒死的,凶手就是胤禛。他说:“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一碗人
参汤,不知如何,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这是当时社会上俚
俗流言的反映。但同样成书于雍正年间的萧姡У摹队老苈肌吩蛄碛幸凰担
康熙病危时“以所带念珠授雍亲王”,用这一含蓄的叙事说明胤禛继位的合
法性。可是根据《清朝野史大观》的记载,这一串念珠原不是昭示帝位谁属
的信物,恰恰相反,它是康熙弥留之际用来泄愤的“武器”。它述称;康熙
垂危时,众多的皇子都不在身边,只有胤禛一人随侍在侧。老皇帝从昏迷中
苏醒,他想宣召朝廷重臣入宫托付后事,可是没有一人前来,心知有变,气
恼之下,取下手腕上的一串玉念珠朝胤禛掷去,没有击中,胤禛假意跪下谢
罪。不久深宫传出消息,康熙“龙驭上宾”。这些记载,或此或彼,使人感

到扑朔迷离。
清史研究者对这个问题也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30 年代初,清史研究的第一位开拓者孟森认为,康熙当时的病势并不
重,突然死亡,“不能无疑”,“参汤一碗之说,。。至少不能无同等之嫌
疑也。”而隆科多身任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掌握警跸中的武装力量, 
和年羹尧为川陕总督,以封疆大吏支持胤禛,都是这一事件的“机括所在”。
(见《明清史论著集刊》下册) 
王钟翰在解放前写成的《清世宗夺嫡考实》一文和孟森的看法一致,他
并且引用意大利人马国贤身临其境目击其事的记载:“驾崩之夕,号呼之声, 
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可断言也。” 
近年来,随着清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两种不见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康熙是被毒死无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许曾重
撰文说,西征之役即将结束时,胤禵返京即位几成定局,胤禛因此采取断然
手段。十一月十二日晚,在严密控制畅春园的情况下;隆科多在食品中放入
毒药,致使康熙死去。(见《清史论丛》第4 辑) 
另一种意见认为,康熙是久病缠身,因感冒引起其他症状导致死亡。南
开大学历史系冯尔康的文章指出,康熙身边警卫森严,时有提防,不可能被
人暗害。毒死之说是经不住推敲的。(见《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 年第3 期) 
看来还需要对现有史料进行全面综合与比较,通盘考察,加强分析,去
伪存真,才能揭开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
(芷青) 
雍正皇帝是怎样嗣位的? 
康熙驾崩以后,第四皇子胤禛在激烈的皇位争夺中,终于以胜利者的姿
态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雍正皇帝。雍正嗣位,长期来在
民间有种种传说。有的说。康熙临死前曾手书遗诏,传位“皇十四子”,而
第四皇子串通舅舅隆科多等人,把遗诏中的“十”字改成”于”字,即了皇
帝位;也有人说,康熙临死前并没有立什么遗诏,而是隆科多耍了手腕,将
康熙死前宣召十四子篡改成宣召四子;还有说,康熙本来就以四子胤禛为继
承人,如此等等,众说纷纭,并由民间传说引申到学术领域作为一个学术课
题进行研讨。
早在80 年前,刘法曾根据某些史实,确认雍正篡夺“其事亦必非无因”。
(《清史纂要》)30 年代初,孟森分析大量材料,同意刘法曾的看法,认为
康熙的意图“将来神器之所归者,乃十四阿哥胤禵”,胤禛矫诏夺位实属事
实。(《清世宗人承大统考实》)但是金兆丰则认为胤禛是合法嗣位,指出: 
“综官书考之。。则皇位继承之事,亦可大白于天下也。”(《清史大纲》) 
由此在学术上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解放后,雍正嗣位问题在港、台学术界仍有广泛的讨论,而内地则因着
力于经济史、农战史的研究,使这个问题搁置了起来。近几年来,随着对雍
正评价的逐步深入,对雍正嗣位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目前有以下几种看法。
有人认为,雍正是谋父篡位。第一,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是十四子
胤禵,这可以从康熙让胤禵在西陲主持军务一事看出。因为西征之役关系到
中国半壁江山谁属和清朝今后安危的重大问题,康熙必须认真地选择他所最

信任,最有能力的人充当大将军。对胤禵的任命是为了提高胤禵的威信,使
群臣倾心悦服,也是康熙以新的方式选择、培训皇太子的决定性的环节。第
二,据意大利人马国贤目睹记载:康熙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无
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由此可以推断雍正谋父篡位是有根据的。第三, 
遗诏是隆科多独自宣布的,完全可以将“十”字改为“于”字。
也有人认为,历史上根本不存在雍正篡位的问题,因为:第一,康熙遗
诏是用满文写成,用满语宣读的,不可能篡改。第二,隆科多与雍正原无深
交,何苦冒险矫诏拥立?有关矫诏夺位的种种传闻,无非出于政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