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你是否依然买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天你是否依然买我-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002年,联通公司怀揣上百亿的资金,大力推广CDMA的使用平台,不惜血本地将用户群发展到700万。然而,据公司2002年年报显示,自去年初推出CDMA业务,共有接近10亿元的营业亏损,累计手机补贴约80亿元。    
    作为中国市场行销历史上花费最大的行销活动之一的CDMA推广,联通用巨额的80亿元进行了一次市场行销的恶补,然而其结果却相当不尽如人意。为了验证自己的行销思路,联通还曾用上千万的高额费用征询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为什么凭借联通在国内通信产业中名列第二的地位,加上全世界知名的麦肯锡的专业的顾问咨询以及巨额的市场行销预算,联通对CDMA的推广居然失败了?    
    办公室里的决策    
    凭借手中的CDMA技术,联通自信地认为可以颠覆中国移动的老大地位。为了再次论证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联通用上千万的高额费用征询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于是,高阶经理层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在办公室里得出来CDMA的经营之道—“抓高端用户”。    
    CDMA的坎坷之路    
    伴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开通仪式,联通新时空踏上了推广CDMA的坎坷之路。    
    ◆ 技术和网络无法支持高端定位,引起用户抱怨    
    活动伊始,联通便打起“无辐射(绿色环保)”、“接通率高”、“不易掉线”、“通话清晰”的大旗。糟糕的是,实际使用CDMA手机的感觉并不像运营商所宣传的那样要比GSM(全球通)网络先进。    
    商业用户对网络质量的要求更高,而CDMA的全球漫游功能却实在堪忧。中国联通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CDMA网络理论覆盖全国330个城市,而其竞争对手中国移动GSM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各个城市和乡村,全国铁路、公路等交通干道更是实现无缝隙覆盖。    
    联通今年的目标是CDMA用户达到2 000万户,而行销的成败不能只靠行销活动的推广,也同时需要你的产品和服务来配合。据摩根大通调查显示,用户对CDMA手机日益不满,他们抱怨的问题包括:手机音质差、通话掉线、网络覆盖面小,以及和其他网络手机用户的连通不畅等。 CDMA的服务不但没有能够有效吸引高端用户,同时也在无情考验着低端用户的忠诚度。    
    ◆ CDMA是联通的行销独角戏,缺少厂商支持    
    CDMA开始的行销手段是铺好网络便坐等客户上门,没有把手机厂商纳入到整个市场行销的整体环境,没有推出价格合理的手机。    
    在联通CDMA试运营之际,由于对CDMA的市场前景把握不确定,国内的许多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迟迟不肯对CDMA手机生产线进行大批量投入,致使市面上的CDMA手机(特别是享有很好美誉度的外国知名品牌手机)严重缺货,消费者在市场上只能够看到如三星399、LG、海尔、海信、三洋、康佳等寥寥几款机型,单机价格高昂。这就好像你号称已经铺好了一条质量上佳的高速路,然而上面行驶的车辆却还没有准备好,高速公路只是好看的花瓶,繁华交通当然成了无稽之谈。    
    在数位时代的行销,很多产品和服务都需要第三方的配合才能充分显现它的应有价值。行销不仅要推广你的产品,也要去协调协力厂商来支持市场的推广活动。在联通的案例中,联通应该动员手机厂商、第三方增值的零售商等与它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一道进行推广。    
    ◆ 缺乏对高端移动电话用户的消费行为分析—不会轻易转网    
    联通CDMA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可以凭借先天的技术优势占领中高端客户市场,并相信高端客户可以义无反顾地转入C网。然而,他们似乎忽视了对国内高端用户的消费行为进行必要的考量。    
    国内手机的中高端用户大多是最早使用移动电话的一批人,出于历史原因,他们都是中国移动的忠实用户。由于CDMA不能带号转网,入C网就意味着要改变原有的手机号码,而换号码对国内这批用户群来说是一个太大的忌讳。想想看,一个高阶经理人有成千上百的客户及合作伙伴需经常联系,他如果随意改变手机号码,这对他自己和客户们会造成多大的不便!而且高端的用户也不是先进技术的最先尝试者,你周遭的老板们有几个是先进技术的超前使用者?他们很多可能连SMS都不会用。我很怀疑CDMA的这种产品定位是不是只是一些高阶经理人和麦肯锡拍拍脑袋就得出的结论。    
    ◆ 定位急转弯,拉拢低端用户,形象彻底击溃    
    半年过去;公司突然发现用户数量竟然只完成了全年预期的七分之一。联通于是不得不改变初衷重新定位CDMA,甚至采取“入网即送手机”—直接给用户送手机、送话费的方式,这才在年底突击完成了用户发展的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过程,其实走的就是一条低端路线。至此,联通的定位发生了严重的促销错位。面对高端用户攀不到、低端用户利润小的冲突,市场行销部门被逼到了窘境。更糟的是,公司先前苦心经营的高端形象也被自己的摇摆不定彻底击溃了。    
    在有限的资源下,究竟是尽一切资源、力量与手段来吸引高端用户,还是用来培养低端用户的忠诚度?这对联通是一个问题。定位和战略如此摇摆不定,造成一个典型的行销误区:只把行销活动定位片面地集中在产品的推广上面,而并没有反映公司的整体战略。          
    如今,联通前有强敌—中国移动GSM不断在扩大高端市场的占有率(2002年5月,中国移动宣布GPRS网络正式投入商用),后有追兵—“小灵通”(无线市话)在蚕食着利润有限的低端市场,加上联通本身CDMA忽高忽低疯狂老鼠似的经营定位、摇摆不定的市场战略; 看起来联通要走的路还会很长。    
    


第一卷 传统行销已“死”传统行销的末日(1)

    广而告之和拼命杀价已经落伍    
    过去十年间,中国的绝大部分产品是供过于求,市场行销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工具,市场部所要做的大多就是广而告之,甚至是死要面子(如争当CCTV标王)活受罪,还有就是拼命杀价的招式。     
    行销部门能如此悠闲,是因为大家都处在一个相对封闭和被保护的市场下,大部分竞争态势可以预期,整个媒体环境绝对单一(因而才有了CCTV标王),消费者没有更多的选择。于是,任何行销活动都聊胜于无,基本上怎么做都不会出太大的差错。    
    几年市场行销的推广活动下来,电视广告令人反胃,粗糙的公关不见成效,促销活动上满眼是漂亮的礼仪小姐和飘扬的红气球……缺乏创新与对市场和对消费者的细分,行销活动鱼龙混杂。点子大王们的日子也十分舒服,大部分公司都不顾行销的结果,它们只需要疯狂的点子,没有人去评估行销的效果。    
    如今,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已经过去,曾经拥有政策垄断优势的国有大企业,以及在“乱世”中靠三板斧杀出血路的民营企业,正面临转型的严峻挑战。简单原始的“广而告之”早已不能适应市场的新变化,而行销的成败已成为关系产品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    
    市场环境的10倍速变化要求我们学会新的行销方法    
    根据哈佛学者波特关于竞争分析的观点,随着消费者习性、新竞争者、协力商、政府职能的转变,随着新技术的开发以及加入WTO,将给中国市场带来10倍速变化的冲击,与这种竞争态势相对应的五元素(行业内的竞争者、供应商的变化和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市场上的“新进入者”以及你产品的替代品)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变。若从SWOT分析来看,消费者的多元化、大渠道的形成、竞争的加剧、媒体的细分……都表明我们正在面对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一个美丽而又残酷的消费市场正在形成。    
    附:中国市场的行销误区    
    公关宣传=市场行销    
    我碰到很多人误认为公司的公众形象就是自己的品牌,而很多企业也把“宣传”当做惟一的公关乃至市场行销手段(尤其是经费紧张的时候),却没有从公关对品牌推动的本质出发考虑问题。除了宣传,政府公关、危机公关等职能一样也不具备。至于聘用专业公关公司,这两年才开始逐渐被接受。其实,一家公司的形象是其品牌内容的一部分,但是绝不等同于品牌。品牌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知名度 (Awareness)、美誉度(Preference)和忠诚度(Loyalty)。所以在考虑市场行销时,企业必须清楚,策划的活动是为了品牌的哪个部分作贡献。    
    公关的发展在国内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由于历史因素,人们经常认为公关就是宣传。由于所有媒体都在政府严格控制之下,所以人们对媒体的印象是强大的宣传机器,当然现在情况开始发生一些改变。这种单向度“宣传”对受众的作用固然越来越小,但媒体的官方背景使企业家的曝光蕴涵多重意义,例如此人是否仍是国家支持的典范。因此,花在这种“公关宣传”上的费用,往往不以市场行销效果为惟一的考量因素。政府大力支持的样板企业如海尔、长虹,一纸公文就可以得到免费宣传。另一方面,用金钱、权力或是人情换来的公关稿,充斥在各种媒体上。向记者私下塞红包,或是公开按照广告费用换取“软性报道”,都已成为企业与媒体间心照不宣的行规。    
    但是,除了充分满足企业家的“面子”,(老总的面子是公司的ROI①),这样的“公关宣传”是否有价值,是否可以打动人心,值得商榷。中国的媒体环境在近两年内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细分市场的专业媒体风起云涌,如针对商业机构管理层的《21世纪经济报道》,而许多老牌的报刊却几乎无人问津。但是,仍有许多企业固执地不研究媒体的具体环境,不了解市场上消费群的兴趣和需要,不制定科学的公关传播策略,并创造议题,促使媒体展开对公司及其产品有利的报道,仅仅依靠关系发一些没有任何阅读价值的通稿。他们的惟一出发点在“老总是否满意”。    
    


第一卷 传统行销已“死”传统行销的末日(2)

    广告=市场行销    
    中国的广告投放效果一度非常高。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老百姓有影响力的电视台和报纸屈指可数;中央电视台收视率远远超过地方电视台,尽管他们制作的节目并不好看,但却是惟一可以覆盖全国的频道,观众没有其他选择。资讯通路有限的情况下,任何品牌,只要孤注一掷地掏出大笔钱来,在中央台的黄金时段投放广告,似乎就一定会大红大紫大赚其钱。巨人集团的发家史,就源自1992年,创始人史玉柱掏出身上最后的4 000元钱,在报纸上为自己开发的软件做了一则广告。随后滚滚而来的生意令他在几年内成了亿万富翁。对许多民营企业家而言,广告实在太过神奇,行销的绝招理所当然就是尽最大能力祭起广告法宝。     
    时移事异,如今的消费者早已拥有无数资讯来源:因特网、卫星电视、数不清的报纸和杂志。一家媒体能够抢夺到的视线越来越少,被商业规则教育了20年的消费者也不再对广告信息照单全收。中国的市场在呈跳跃式的增长,而广告的效益也在呈跳跃式的下降。但是,许多企业并不研究消费者接受行为的转变,仍然把所有的宣传经费投放在广告上,或许也是因为他们缺乏整合考虑市场行销策略的缘故。时事生活杂志《新周刊》三年前曾刊登过一篇文章《广告旺起来的品牌》,其中历数的八个品牌包括太阳神、爱多、泰奇八宝粥、丰韵丹等,如今已经全部退出消费者的视野了。尽管如此,一厢情愿依赖广告的现象却没有在短期内改变的迹象。    
    知名度=品牌    
    我所接触过的国内知名企业,时常自豪地说:“我们的品牌很有名”。对知名度光芒的渴望,使他们往往忽略了对美誉度和忠诚度的建设。    
    这也是国内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度狂捧“点子大王”、“策划大师”的原因。灵机一动拍脑袋瓜出来的“点子”,只要能制造公众瞩目的“噱头”,就能够满足品牌迅速曝光的愿望。曾有一位叫何阳的“点子大王”,最红火的时候巡游列省,当地企业家要排队求教。何阳最著名的点子之一是用洒水车沿街喷洒某个品牌的白酒,厂商果然名噪一时。但是何阳从来没有时间为无限信任他的企业家们筹划过成名之后的市场该怎么做。90年代末,这位“点子大王”涉嫌欺诈而官司缠身。    
    对许多国内企业来说,最风光的是莫过于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