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董克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董克用-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钱,所以有多个支柱,它讲这个房子怎么才能稳固呢?有多个支柱来支撑,这样就稳固了,所以它提出来,希望建立多支柱的养老保险。并且通过一种多组合的投资方式来降低这种基金风险。优点很清楚,缺点也很明显,我们国家养老金制度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的时候,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改,过去都是各个企业来负担自己的退休人员,那么就是说有的企业退休的人多,就负担沉重;有的企业新建的,没有退休人员那负担就很轻。所以一开始我们还是恢复到社会统筹,就是每个企业不管你人多人少,按一定比例交上来,干活的人把钱交上来,然后支付给那些退休人员。并且当时国有企业负担很重,非国有企业没有。所以也进一步地把这种制度推广到城镇中的所有企业,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中国如果仍然实行现收现付,我们同样会面临发达国家面临的老龄危机,我们老龄危机来的时候,我们的负担比它们的还重,就是我们是工业化过程和老龄化问题同时出现,它们是先工业化后老龄化,我们是工业化过程就是老龄化,所以我们的负担更沉重。怎么办?1993年中央就提出来,我们也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和医疗保险也要来共同负担实行这种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到了1997年我们就建立了一套中央就发文来把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统一了。也就是说你一开始工作就要交养老金,那养老金是怎么样?是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企业缴纳,企业缴纳20%,相当于工资总额的20%,那么个人也从工资的4%开始缴纳,然后建立一个个人帐户,就是每个人你去工作都去建立一个帐户,然后把你的钱搁进去,然后再把企业的一部分也搁进去,已成了相当于11%的个人帐户,慢慢地企业的部分下降,个人的部分增长,个人从4%到8%。然后企业逐渐退缩到3%,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实行这种办法。这个办法就是那你说这种制度一变革了是很大的一个变革,今后怎么办呢?这个制度就提出来,老人是老办法,就是已经退休的人用原来的办法,我们父母一代还按照原来的办法;那么新人,就相当于在座的诸位,你参加工作那天,这个制度已经有了,你进去就叫新人,新人就是新办法。那么将来你的养老金就相当于两部分,一部分是按照你当时的平均工资20%来支付,基础人人都一样。整个城市你比如北京整个城市人人都一样,这一部分没有差异。第二部分就是你的个人帐户是存在的钱,以及你个人帐户是投资增值的钱之合,构成你的养老金,这个养老金你逐月领取。那大家问题就来了,那这个制度这么清晰地划完之后,这个制度建立之前就就业了,然后这个制度建立之后才退休的人怎么办?这个人叫什么呢,叫中人,像我们都叫中人。为什么?因为我们20世纪60年代就参加工作,很早。那制度呢?它刚才统一的制度是1997年,我们相当于有30年的工龄了。那30年,再过10年我们退休的时候,就有一个问题了。我们帐户的钱怎么样?很少。那问题就来了,就是说,那我们这部分怎么办?那个30年怎么看待,于是我们的制度中就建立了一套制度,叫做过渡性养老金,也就是说,你是制度前一天退休的,你比如说你一个月一千块钱退休金,那么我制度建立后,我明天退休了,你不能说我就变成20%了,平均工资的20%,就二百块钱了,那我帐户上刚存了一个月十块钱没有意义,那我必须有一个过渡性的原则,这个过渡性的原则前一年退休的,我们俩差不多,它是采取了这样一种过渡的办法,说的很清楚,叫过渡性的办法。
  2000年我们国家新世纪的时候,就出台了一个新的很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案。在辽宁省进行试点,它在养老保险制度上就明确了几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就是分离了。社会统筹帐户和个人帐户分离,就是用于社会统筹的部分,就用于老人。个人帐户部分不能随便花了,要存下来保值增值来帮助渡过老龄危机。那么从2001年在辽宁开始试点,那么同时个人帐户就是确定为8%实帐运行,不许动,不许随便动那个钱。所以养老金制度改革不是简单地只对老人有关,是对每个人都有关,从世界各国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第二方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那么现在还没有一个国家,敢拍拍胸脯向各国介绍经验,我的医疗保险制度最好,来吧,学吧,没有。还没有一个国家敢这样做。为什么?因为医疗保险制度比养老复杂得多。第一它的风险不确定性;养老是很有确定性的,说人们有一个期望寿命表,大概有个死亡率表。大概知道百分之多少人大概能活到多少岁,这大家都很清楚。当然你能不能活到这么大,取决于你自己的遗传基因了。那么大体它知道风险在哪里?医疗不知道,你既不知道你大概什么时候会生病,也不知道你能得什么病。对每个个体来讲,这种风险不确定性,要远大于养老;第二医疗成本增长,世界各国都看到医疗的成本越来越大。因为什么呢?好治的病能治的病都治完了,剩下那些不好治的病都是疑难病症,所以不能不花大量的投入去研究它,去研究新医药,新的仪器设备、新的医药、大量的投入。第三个需求增长,说过去人们理念是什么呢?是有病了去医院。那么现代不一样了,说城里人改了,不是有病去医院,是没病的时候才去医院,没病的时候要定期检查一下,看看自己有什么问题没有,而不是说急了再去。特别是没病的时候,30岁以后,这些人要定期地检查,医疗的需求增长,这样的话,医疗体制涉及的面就非常广,不是卖方双方的问题。所以包括了患者、医院、医生。我们的医院和医生的利益,我们的医药制造企业,我们的保险代理机构,我们的政府等等,有七八个主体在医疗问题上在驳议。就是各种各样的利益,都在那里交叉在一起,非常复杂,远远复杂于养老保险。所以人们说要研究社会保障问题,在医疗上面去多动点脑筋,但是医疗上记住到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专家能够夸口说这套最好,确实很复杂。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医疗进行分类,有各种各样的医疗,今天就不多讲了,有商业型的、有政府型的。像英国完全政府提供的,美国基本是以商业保险医疗服务的。那么过去我们国家的城镇的医疗保险制度,它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的问题很大,我们的覆盖面很窄。过去我们也一样还是有,不是没有,但是它的覆盖面非常窄,全民,甚至全民中有些企业都不行了,企业不行就不覆盖了不报销了。所以看病,所以很多城市中的贫民,他不是不干活,中国人很勤劳,很多贫是因为因病致贫,是跟病相关,因病了没有办法劳动,没有办法劳动了,恶性循环,越没办法劳动了;医疗费又支出大,又不能去挣钱,又得花钱。那么因病致贫所以覆盖面很窄,那么它的医疗费用增长很快,我们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那么大城市占据了很多的医疗资源。我们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城镇是在1998年开始的,建立的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那么这个制度现在正在全国在逐渐地推广。那么这种制度我们也建立的是一种低水平广覆盖,就是保障基本医疗需求的这种制度。
  那么它的费用是由单位和个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共同负担的,也建立了一个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就有点模仿了养老保险制度。也有一部分是在社会统筹,一部分是个人帐户;同时,合理确定这种基本医疗保险的范围。
  那么第三失业保险是我们这些制度中严格意义上讲,目前来说,和世界各国接轨来说,基本是国际接轨程度化比较高的制度。那么失业保险世界各国都一样,它是要由于劳动者非本人原因失去工作,中断收入的时候,由国家和社会来保障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注意是由于非本人原因。那么在发达国家,它的失业保险大多数是在二次大战以前建立的,发展中国家二次大战以后建立的;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我们在建国初期,有失业保险制度,因为建国初期中国不是计划体制,有很长一段时间,还是我们在过渡阶段,所以那时候失业问题很严重。我们有失业保险制度,后来计划体制确立之后城里人每人都有工作,就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失业了,要失业制度干吗?就没有了。1986年我们国家引入了合同制,要求签定合同制,员工再到企业中工作变为合同制员工,而不是终生制,固定了。那么合同制相应的同时就有失去工作的风险,于是就建立了待业保险制度,不敢叫失业,叫待业;到了1999年,国务院才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在中国可以说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那么这个失业保险制度,目前覆盖范围是城镇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包括我们,像我们都被这个制度所覆盖,而且这个制度单位要交,我们也要交,就是我们每月的工资中也要缴纳失业保险,这些制度都是跟国际上来对接的。
  那么这样一个失业保险制度,大家说它完善了没有呢?也可以说特仍然存在问题,存在什么问题呢?存在是确定谁是失业者,远远不这么简单,这样一个问题,大家说这还不好确定吗,谁是失业者?没活干不就是失业者,但是下岗问题和失业问题严格意义上讲不是同一个问题,下岗是我们在经济体制转型中遇到的一个时期性的问题,短期的问题,而失业是今后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好今天就到这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