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培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语言表达培训-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5。说话的声音力求和谐优美。声音要纯正悦耳,使对方便于倾听,避免使用尖细和嘶哑的声音,因为这样不是让人感到做作,就是让人感到难以忍受。
    总之,干净利落、抑扬顿挫的声音,应该是我们着力追求的。它会增强说服语言的准确性和感染力,鲜明地表达你的思想感情,提高说服的效果。

第三节 劝说的方法

    劝说的方式多种多样,它可以使用于人们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可以根据不同的说服内容来确定说服方法。合适的说服方法往往使劝说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以情动人法
    劝说,必须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上下功夫。而在劝说者与被劝说者之间矛盾尖锐、情绪对立时,说理往往难以奏效,这时,就需要动之以情了。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说服是通过演讲使听众动感情而产生效果的,因为我们是在痛苦和欢乐、爱和恨的波动中作出不同的决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处于愧疚、自责、害怕、焦虑等情绪中时,较易接受劝说信息。因此,劝说者应设法通过具体生动的现身说法、典型事例剖析、利害关系的强烈对比等方法去感染和警示对方,使他悔悟。
    例如:数学家苏步青上小学时,成绩特差,年年期末考试都是倒数第一———这种情形,就如同把名次靠前的同学的名字“背”在自己身上一样,所以人称“背榜生”。一次他又逃课了,教师找到他,告诫道:“你不读书,别人怎会看得起你呢?看不起你的原因,不就因为你是背榜生吗?如果你考前几名呢?你知道牛顿吗?他也长在农村,到城里念书时成绩也不好,同学都欺负他,瞧不起他。一次一个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还故意把他打得趴在地上———他凭什么?不就是成绩比牛顿好、身体比牛顿壮吗?别看平时牛顿不敢惹他,这回可不一样了。只见牛顿猛地翻身跳了起来,将那个打他的同学逼到墙角。那同学一见牛顿如此勇猛,不由害怕了,只得认输,从此也不敢欺负他了。从这件事,牛顿得到了启发,只要有骨气,肯拼搏,就能取胜。从此他努力学习,终于取得全班第一的好成绩。”一系列的反问中,苏步青第一次听到了一位大科学家如何克服自身弱点、奋发图强的事迹,这无疑使他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教师列举的牛顿的典型事例,使苏步青吸取到了前进的力量。从此他不断地发奋学习,终于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得到根本的改变。
    苏步青的老师通过动之以情的方法劝说,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对症下药法
    劝说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要抓住对方最关心的问题加以劝说。
    一位在天安门广场上护卫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姓康的战士,讲过这样一件事。一日,纪念碑台阶上来了一个年轻人,突然从衣内拔出一把尖刀,对准自己心窝便欲刺进去。说时迟那时快,小康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一把夺下刀。后来,小康了解到,这个来自吕梁山区的年轻人因为失恋,才在绝望中来到天安门前,企图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不幸。小康阻止他以后,为劝其放弃自杀念头,便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抗战前夕,曾经有过这样一位年轻将领,因为不满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特意来到南京中山陵前剖腹自杀了,目的是想用自己的鲜血,唤醒蒋介石和广大民众起来抗日。同许多先烈一样,他为什么?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因此死也重于泰山。可是,你又是为了什么呢?”一席话,令那位来自吕梁山区的青年人汗颜了———既为自己的愚蠢和愚昧,也为自己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惭愧。因此他决心重新振作起来,正视生活,珍惜生命。小康正是利用所讲的故事来与听者的行为作对比,对症下药,使其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从而接受了劝告。

    肯定评价法
    人们都希望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与自我评价相一致。在这一前提下,主体比较易于与客体在认识上取得认同。为此,在批评和规劝他人时,不妨通过第三者佯作无意之中向被规劝者转达我们的意见,或者创造条件让对方间接听到我们对他的肯定性评价和关注。由于这种劝告方式不形成劝告者与被劝告者的正面接触,对方戒备心理少,不伤自尊心,易收到较好效果。

    居家优势法
    人们普遍都有在别人家做客不如在自己家中随便的感觉。心理实验表明:一个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比在陌生的环境中更易有说服他人的能力,也更有心理上的优势感。因此,应尽可能把被劝说者请到自己家中或办公室进行劝说。

    引证权威法
    尊敬权威是人们普遍心理趋向。在劝说中引证可靠的权威性资料和对方钦佩的名人格言乃至上级的政策条文,较之仅仅叙述个人的意见更有说服力。

    取法手上法
    中国有句古语:取法手上,反得其中,取法手中,反得其下。这是说,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提出比预定目标更高的要求。劝说别人,并不意味着一味进逼,适当地退让或承认对方意见的合理性,倒显得通情达理,使人易于接受劝告。

    逐步接近法
    有些不良习惯和错误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形成的,要求当事人迅速改掉是不现实的,这时就需要用逐步接近法加以诱导劝阻。
    如:某人吸烟已有20年了,每天要吸两盒左右。家人欲劝其戒烟,但他总是戒不掉。后家人采取逐步接近的劝说方法,先劝其少吸,每天吸一盒,过一阶段,又劝其每天吸半盒,这样的劝说效果比一开始就劝其全戒掉要好得多。

    尊重人格法
    说服规劝他人应多用讨论、商议、提问的口气说话,避免使用一些有教训、责备口气的言语,如“你必须”“你应该”“你错了”之类的词,以免刺伤对方的自尊心。应努力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劝告。    

    共同语言法
    如果你想劝说一位失恋的朋友不要自卑,那么千万不要找一位情场得意的人去做工作,因为这样的劝说者与被劝说者缺乏共同的语言,难免使被劝说者产生“饱汉不知饿汉饥”的逆反心理,增加他的痛苦。如果请一位曾经有过失恋经历而已经解脱的人去做工作,彼此有共同语言,劝说效果也会好得多。

第四节 诱导———说服他人的最佳方法

    所谓诱导,就是有次序地、耐心地诱发、引导对方思考,让人真正想通、弄懂。
    周恩来同志说过:“与人说理,须使人心中点头。”而诱导正能帮你这个忙。诱导说理,心平气和,步步引导,耐心商讨,别人易于接受,易于“心中点头”。如果在说服过程中,说服的一方特别强调自己的优点,企图使自己占上风,对方反而会加强防范。所以应先点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暂时使对方产生优越感,然后再提出相应的要求,则对方会容易接受。登山之路,迂回曲折,多绕了一点路,却能顺利到达山顶;以诱导技巧说理,尽管多费一点口舌,但能使对方心悦诚服。这些口舌费得有价值。
    诱导技巧的关键在“诱”字,立足在“导”字。要诱得巧妙,导得自然,应做到四点:

    有目的地诱导
    要有明确地说明目的,有的放矢,所有诱导内容都要紧紧地为总目的服务。
    相传古时有一位父亲得知儿子染上了赌博的恶习,便给他写了一首戒赌诗,以诗说理规劝。诗曰:“贝者是人不是人,只因今贝起祸根。有朝一日分贝了,到头成了贝戎人。”儿子看后,不解其意。父亲给他一一指道:“‘贝者是赌,’‘今贝是贪,’‘分贝是贫,’‘贝戎是贼。’赌、贪、贫、贼是一个赌博之徒的必由之路。”儿子听了幡然醒悟,弃赌从良,自食其力。
    这位父亲劝子戒赌的方法巧就巧在:第一,以诗劝子,方法新颖,让儿子去思考其中的含义;第二,当儿子百思不解时,一语道破诗意,道出“赌博必定贫穷,强盗出于赌博”的道理,使儿子恍然大悟。这种有目的地诱导方法往往能收到较好的劝说效果。

    有步骤地诱导
    既有总体设计,又有分步计划。每一步怎样诱导,怎样发问,谈话前都经过深思熟虑,胸有成“话”。这样,环环紧扣,步步深入,最后矛盾突现,诱使对方在无法解决的矛盾面前自我否定。
    例如,某饭店服务员刘小姐拾到顾客遗失在店内的手机,想悄悄据为己有,被领班张大姐发现了,让她上交。可刘小姐说:“手机是我拾的,又不是偷的,更不是抢的,不上交也不犯法。”张大姐说:“小刘,你知道什么叫‘不劳而获’吗?”“不知道!”刘小姐嘟着嘴回答。张大姐说:“你看,‘不劳而获’是不经过劳动而占有劳动果实。说得确切点是占有别人的劳动果实!”“你什么时候学会咬文嚼字了?”刘小姐有点不耐烦了。张大姐耐心地问:“你说抢别人的东西是不是‘不劳而获’?”“是的。”“你说,偷别人的东西是不是‘不劳而获’?”“当然是的。”“那么,拾到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是不是‘不劳而获’呢?”“这,这……当然……”刘小姐语塞。张大姐顺势教育道:“拾到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和偷、抢得来的东西,在‘不劳而获’这一点上是相通的,除了国家法律,我们还应有一定的社会公德,再说店里也有工作守则,拾到顾客遗失的物品要交还,你可不能犯糊涂啊!”经过张大姐的教育,刘小姐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把手机交了出来。
    在这里,张大姐避开刘小姐振振有词的歪理,而是有意和她弄清楚一个看似与论题无关的“不劳而获”的意义,再诱导她在由大及小,从面到点,步步推进,层层剥离。最后才切入实质性问题:拾到东西据为己有,同偷、抢一样是“不劳而获”,是同样可耻的行为。一席话使刘小姐受到了教育,打消了错误念头。
    中学生小张,其父母均在国外工作,自己随同外婆生活。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高,上课时爱找邻近的同学讲话,老师多次教育也不改正。于是班主任老师找他谈话,周老师说:“小张,昨天物理老师说你这次物理成绩相当不错,同上一次比起来,进步很大,今天老师打电话告诉你外婆了,外婆听了很高兴,老师也很高兴,这说明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可以进步,成绩能够提高。你爸爸妈妈一直在国外工作,长期以来,你都必须能够很好地照顾自己,有时还能帮外婆做点事情,说明你有相当强的自理能力,这在我们班级中也是很不错的。最近老师的工作较忙,对你的关心也比以前少了,是老师工作上的疏忽,今天老师找你来,是想了解一下最近这些日子,你的情况怎么样,是不是达到了上次你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你能告诉老师吗?”小张不好意思地说:“不太好。”周老师则进一步诱导:“的确,我们学习中免不了要犯这样那样的过失,要改掉它也不是一下子的事情,今天既然到老师这儿来了,能不能和老师一起探讨一下,咱们一起找出这种现象的根源,然后努力克服它,你说好吗?”接下来,教师和学生间开始了相互友好的沟通。一方面老师指出上课违纪的危害性,另一方面学生也谈出了自己对问题认识不足以及自我要求不严的毛病。最后老师进一步提出更高要求,并寄予厚望,学生愉快地接受了老师的劝告。
    在这里,周老师对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小张就采用了由优点说到缺点,由副题引入主题,由关心询问到互相探究,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后才接触实质性问题的方法。由于周老师对症下药,方法得当,循循善诱,苦口婆心,终于取得了说服的成功。
    总之,说服的过程是说服者对被说服者攻心的过程,也是被说服者心理渐变的过程。运用“逐渐递进”的说服技巧,从理论上讲,符合心理学的基本规律,从实践中看,只要运用得恰当巧妙,就能取得理想的说服效果。

    有预料地诱导
    每步诱导中,对方会怎样讲,可能有几种讲法,怎样随机应变,都要有预料。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诱导不变成“哑炮”,一个人唱独角戏。要使自己的诱导能引出对方的话,开启其思路,就要预作通盘打算。
    例如新转入某班的方方同学,作业马虎、潦草。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拿出一本字迹工整的作业递给他说:“你看这位同学的作业写得怎么样?”方方看了一眼,没说什么。老师又拿出一本字迹潦草、错误较多的作业给他看,并说:“你看这本怎么样?”方方看了一眼,说:“跟我的差不多。”“你再看看这两个作业本上的名字。”教师温和地说。这一回方方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