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之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般若之旅-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卫:你如何能只问这个问题而不追求满足?    
    克:脑子会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它已看清自己的一贯伎俩了。    
    大卫:那么,脑子又如何会提出这个问题呢?    
    克:它提出这个问题,因为它已透视了自己的伎俩。于是它说:“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圆满的,不四分五裂的?”    
    大卫:所以在问这个问题时的状态也是圆满的?    
    克:不,还没有圆满。    
    大卫:你说这个脑子不是在追求满足,又说它并不是圆满的,那么它到底是什么?    
    克:一个在说:“我清楚地看到自己在耗损能量”的脑子。    
    普:你的意思是,只要脑子一看清自己的四分五裂……    
    克:四分五裂就已经停止了。    
    普:这就是圆满的状态吗?    
    克:停止四分五裂就是圆满的状态。    
    普:停止四分五裂,也就是觉察到四分五裂。    
    大卫:这就是圆满的状态吗?    
    克:没错,这样就圆满了。但是普普问的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她问的是:脑子虽然是在圆满状态,但是它已包含了过去的一切。过去虽然不足取,但仍然可以被脑子善用。我不知道你们听懂了没有?而我关心的却是一般人的日常生活,那四分五裂而愚蠢的生活。于是我问自己,“这种生活能改变吗?”不是朝向更大的满足而改变,是整个运作结构的停止。用一个更高的标准来强行改革只是一种把戏罢了。我认为如果你能如实观照,而没有观者的存在,脑子就能彻底转化自己,这才是真的禅定。    
    


第三部分第14节 用心聆听

    普:我认为我们最大的缺失就是没有慈悲心。你曾经说过一名话,“我们有没有可能真的用心聆听?”这是什么意思?    
    克:我们来讨论一下,好吗?    
    弗:我们能不能探索物质的本质?    
    克:你知道吗?先生,我当时的意思是,思想根本是一种物质化的过程,不论是技术性或心理上的想法,甚至包括所有宗教信仰的结构在内,全都是一种物质化的过程。思想就是物质。思想是所有的经验、知识累积在细胞内,然后依照特定的窠臼来运作。这些对我而言都是物质化的过程。物质的本质是什么,我并不知道。因此无法讨论这个题目。    
    弗:我不是以一个科学家的角度来探讨这问题的。我认为物质是一种未知的东西,因此我觉得如果探索这未知……    
    克:未知是无法探索的,要十分小心。你只能探索已知事物,直到它的极限,如果你一跨过极限,就脱离了正轨。    
    普:也就是探索思想,对不对?    
    克: 当然是如此。他说的是探索未知的事物,这是不可能的。好,刚才普普问的是:用慈悲心去聆听是什么意思?    
    普:这是非常重要的事。如果我们有慈悲心,一切就没问题了。    
    克:我赞同,但是不幸的是我们都没有慈悲心。那么我们要如何对治这个问题?聆听是什么?慈悲的本质和结构是什么?    
    普:用心聆听是什么状态?有没有一种聆听比耳朵的听觉更深入?    
    克:聆听有两种,一种是用耳朵听,另一种是用心听。首先我们要讨论的就是听的艺术。    
    弗: 可能我们应该从相反的方向来讨论这个主题。“不听”是什么意思?    
    克:你的意思是什么?先生。    
    弗:“什么是聆听”好像很难回答,因此我想也许从反面来探讨……    
    克:其实没有什么不一样。    
    普:我们继续好吗?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第一、聆听是什么?其中也包含了什么是“不听”;第二、慈悲心是什么?它们的本质、结构以及深度如何,其中的活动又如何?    
    克:请继续讨论。    
    弗:慈悲心是属于未知领域的,它和已知无关。    
    克:她的意思不是指未知领域。她问的是用心聆听到底是什么状态?“慈悲心”这几个字是我加进来的。也许我们应该暂时不去管这几个字。    
    普: 克里希那吉曾说过“用心聆听”这回事,我想探讨一下这个主题。    
    克:那么就让我们掌握两点来讨论:一是用耳朵听,二是用心听。    
    拉: 我们曾说过思想的反应永远是四分五裂的。不管是觉察也罢,聆听也罢,都是四分五裂的。那么心是否能不分裂?这是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    
    克:等一等。透过所有的感官整体地用心听是一回事,透过某一个感官局部地听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拉:没错。    
    克:如果我们能透过所有的感官整体地用心听,就不必管耳朵听或不听的问题了。    
    苏: 先生,我并不知道什么叫做“用心聆听”,但是我有的时候可以感觉到一种没有妄念的聆听。譬如当我听拉塔或其他人说话时,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感觉,一种全然不同的沟通方式。    
    克:那种感觉和意念有何不同?    
    苏:我马上就要说到这点。    
    普:它和意念有何不同?    
    苏:如果意念和感觉没有什么不同,那么我就没话可说了。可是我又不能否定那种感觉,因为其中有温柔和感情。如果意识的所有产物都是意念的话,那么……    
    克:我们必须把这点弄明白。先不要替它归类,让我们慢慢来。你们在聆听时到底有念头还是没有念头,这才是问题所在。    
    苏:两者都是……    
    克:苏南达,慢慢来,不要急。我只想问:你在聆听的时候到底有念还是无念?    
    普:我们能够没有念头地聆听吗?    
    克:可以。    
    普:也许一生只有一次能这样全心全意地听。    
    克:我很了解。    
    普:即使我们曾经体会过这种听法,仍然有不够的地方。    
    克:我们将会讨论到它,现在慢慢来,不要急。    
    阿:在敏感度很低时,也许没有特别清晰的念头产生,而只有聆听。但是那种聆听之中缺乏敏感度,因此并不鲜活。    
    克:我想我们得先讨论一下什么是沟通。如果我想告诉你一件我很开心的问题,你就必须准备好要进入这个问题。换句话说,你必须和说者有同样强烈的兴趣,而且必须和说者处于相同的层次。这些全都是沟通的条件,否则就谈不上沟通。    
    苏:我们很难了解什么是相同的层次。    
    普:“沟通”有两种条件,“用心聆听”也许不需要这两种条件。    
    克:我们将会讨论到这点。什么是“用心聆听”如果我想告诉你一件我有深刻感受的事,你该如何来听?我想和你分享,我想和你有同样的感受,我想要你介入我的情况,不能这样的话,又如何谈得上沟通?    
    苏:我们怎么知道和对方是处于同一层次的?    
    克:对方的问题不只是智性或口头上的问题,而是一种深切的活生生的问题,这时我们就必须处在相同层次,否则你就无法真的听到什么。    
    苏:如果我们十分认真,是不是可以和对方处于相同层次?    
    克:你现在就没有在用心听。我现在就想告诉你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要你听的原因是因为你也是一个人,这个问题也就是你的问题。也许你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在我和你分享时,你就加进了自己的注意力。因此聆听意味着分享以及超越语言的沟通。    
    普:所以,你必须先具有某种程度,否则无法构成沟通。    
    克:这就是我的意思。苏南达,你能不能这样聆听?    
    苏:我们似乎无法对每一个人都以同样的方式聆听。    
    克:我现在正在讲话,我要求你以这种态度来听我说话。    
    普:对你,我们可以做到。    
    克:因为你们已经为我塑造了一个形象,你们很重视这个形象,因此你们可以用心听我说话。    
    苏:不只是针对形象而已。    
    克: 你又没有领会我的意思。我是说你能不能不只用心听我说话,而且也能用心聆其他所有人的话。他也许想表达一种无法言传的东西,因此你能不能用心聆听?    
    克:为什么?    
    普:因为我们有偏见。    
    克:一点也不错,只要有偏见,就不可能形成沟通。    
    普:先生,你是不是说无言之中才有真相,因此要想听到话之中话,就不能像平常那样只听别人所说的话而已。    
    克:你说得太明确了。    
    普:不,不是太明确。你说话的时候语气和别人是不同的。    
    拉:我认为重点是有没有真的在接收、在聆听。至于是不是真相并不重要。    
    普:我们没有办法做到。    
    拉吉:我们的聆听之中都有动机。动机也许很明显,也许很细微。我们听别人说话,已经先入为主地认为不可能有太多收获,而听克里希那吉说话就完全不同了。    
    克:我们要如何改变这种偏见呢?    
    弗:问题是不是因为我们总是喜欢诠释?    
    克:看在老天的份上,千万不要诠释我说的话,只要听就对了。因为我对空手道一无所知,所以我去讲教卡达。我能够用心听他说话是因为我一无所知。你们的问题就是“知道”得太多了,你们有太多的意见和推测。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听的艺术。艺术就是把每样东西都摆在它最适当的位置。你也许有你的偏见、结论、比较、衡量和判断,但是在听的时候,这些都得扔掉,然后才形成沟通。    
    拉:把这一切都扔掉,也就是和对方处在同一层次、具有同样的强度了。    
    克:否则又何必听呢?    
    拉:我了解这种状态,但是我做不到。    
    克:现在就试试看。    
    苏:你是说聆听就能暂时把所有的妄念抹去、吞没?    
    克:如果我说:“我爱你”,你的反应是什么?    
    苏:但是没有人对我们说这种话。    
    克:我现在就在对你说这句话。    
    苏:不,先生,在日常生活里,这种情感很少有人会具备。    
    克:好,那么什么是听的艺术?什么是用心去听?若你不用心听,就失去听的意义了。若你很开心、很专注而又带有情感地听,彼此间就会形成深刻的沟通。即透过听的感官在听,对不对?    
    普:充分地听。    
    克:你们能不能这样听?我们能不能对自己不喜欢的人、认为愚蠢的人也同样地听。如果你们能有这么深的情感,语言就不重要了。让我们继续。    
    假设我没有偏见、没有结论,我十分注意地听某人说话。这个人因为对我有某种印象,所以他来找我时就已戴上了面具。于是我首先要求他把面具拿掉。除非他主动要求和我沟通,否则我不愿意窥探那面具后的真相。接着他就倾诉了许多人类共同的烦恼。他也许表达不佳,甚至有些愚蠢,但是他和其他男男女女一样都在受苦,所以仍然十分关切地聆听。    
    他说的一切其实就是人类历史。我不但要听他所说的话,并且要深入背后的真相。如果他表达得很肤浅,我们就先肤浅的听,然后再往深处推进。等到愈来愈深以后,他表达的就是共通的人性。因此他和我之间,其实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普:这种聆听的源头是什么?    
    克:就是慈悲心。那么慈悲心到底是什么?弗莱兹说过,慈悲心属于未知的领域。我们如何才能拥有那不可思议的智慧,也就是慈悲心呢?    
    弗:慈悲心不在思想的领域之内,因此我永远也无法找到它。    
    克: 它是无法找到的,你必须不断地深入推进,就像一个钻孔机一样。    
    普:但是必须先有一点迹象。    
    克:当然,你不能只是空谈慈悲心,而没有一点迹象。    
    普:你为什么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影响力,能摧毁所有的偏见和碍障?只要我们一和你谈话,脑子的妄念就没有了。    
    克:这就像去井里提水,大部分人都提着小水桶去盛水,所盛的水就十分有限。另一种境界却像后院里有源源不绝的泉水一样。如果我想看到这泉水,我该怎么办?    
    弗:我首先要查明是什么东西阻碍我看到它。    
    克:这还是一种分析,我不主张分析,因为它浪费时间。我已经一目了然其中的理由、逻辑和重点,因此分析就不必要了。    
    苏:先生,我发现慈悲心和守静、打坐及任何经验都无关。    
    克:听着,苏南达!拉塔和普普的后院都已有了泉水。她们虽然嘴里不说,但是许多迹象都已经有了。因此我问自己,为什么我家后院没有泉水呢?我必须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