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联合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走进联合国-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报告称,卢蒙巴当上总理后,有一次当着比利时国王博杜安一世和总理埃斯肯斯的面谴责西方种族主义和对非洲的家长式统治。比政府认为,卢蒙巴企图推翻西方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因而决定要“除掉”他。
  报告承认,比政府曾对刚果进行军事干涉,策划加丹加省分裂,拘留卢蒙巴,并将卢蒙巴交给加丹加分裂主义势力。杀害卢蒙巴的行刑队队长是比利时军官,事后比利时人还毁尸灭迹,把卢蒙巴的遗体用酸液销毁。报告公布后,比利时外长曾赴刚果向刚果人民表示忏悔。
  美国也对这件事作了调查。1975年,美国参院的调查结论称:“没有证据表明中央情报局卷入卢蒙巴之死。”但曾在美国国会任职的魏茨曼博士对大量政府秘密文件进行研究后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文章指出,美国在暗杀卢蒙巴一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至今仍在隐瞒真相。

  联合国与非殖民化进程

  4 
  联合国在非殖民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国宪章》规定,所有人民都有自决的权利,这为联合国的非殖民化努力规定了指导方针。宪章第12章建立了国际托管制度,并设立了托管理事会,要求托管国把托管领土人民的利益视为至高无上的利益,要促进托管领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教发展,帮助当地人民建立适当形式的自治政府,定期向联合国报告托管领土的情况,联合国也在关注着这些领土走向自决的进程。
  1955年,亚非29国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了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会议,开始了亚非国家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历史。在与会的国家中,有新解放的殖民地国家利比亚和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也有尚未完全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国家黄金海岸和苏丹,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也有来自北约成员国的土耳其。代表们一致谴责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主张全面裁军和经济合作。《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的友好合作十项原则,后来发展成为指导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当世界进入20世纪60年代时,殖民主义再也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了,殖民地人民实行自决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
  1960年,联大通过了《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宣布应尽快地和无条件地结束殖民主义。这是第三世界在联合国内加强团结取得的第一次辉煌胜利,对加速非殖民化进程有很大的意义。表决的时候,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葡萄牙、西班牙、南非、英国和美国等9个国家投了弃权票。1962年,联大又设立了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就执行上述宣言提出建议。
  1963年,非洲国家举行亚的斯亚贝巴会议,决定成立非洲统一组织,非洲统一组织的宪章规定,所有成员国主权平等、和平解决争端、支持解放所有剩余的非洲殖民地,实行不结盟政策。
  非殖民化进程对国际政治和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昔日备受奴役、剥削和欺凌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
  大批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并加入联合国,从根本上改变了联合国中的力量对比,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中占据了多数。在1969年的第24届联大上,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决议草案,要求立即停止核武器竞赛,取缔所有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美苏两国对上述提案表示反对,但最终还是获得通过,对此,美国曾称其为“多数暴政”。
  非殖民化进程在世界经济领域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三世界有100多个国家,近4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土地面积约1亿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2/3。它们地域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0%,黄金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3以上,钻石占95%以上,目前已知的稀有金属全部或大部分在亚非拉地区。发展核能、航天及电子工业的原料铍、锂、钽、钴、锗、铋等金属,都需要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第三世界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升高,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时代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不断改变。
  非殖民化运动与东西方之间的冷战是同时进行的,这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东方集团支持殖民地革命,将非殖民化运动当成打击帝国主义、削弱西方力量的手段。西方国家则在维持殖民地问题上互相支持,如美国在塞浦路斯问题上支持英国,在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问题上支持法国。东西方在前殖民地国家和人民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目前,国际社会的反殖民主义任务仍未最后完成。2001年,联大宣布2001~2010年为根除殖民主义第二个十年。

  谁发明的冷战?

  第六章
  联合国成立60年,冷战伴随着它走过了近50年。旧的冷战余波未平,一场新的冷战又在酝酿之中。受冷战的影响,联合国在许多情况下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变成冷战的场所。联合国的威望屡经挫折,地位大大削弱。
  1 谁发明的冷战?
  冷战是西方集团首先启用的术语。1947年,杜鲁门总统的特别顾问、金融家巴鲁赫在一次演讲中最先使用了这个词汇。此后,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出版《冷战》一书,并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冷战的文章,冷战一语从此广为流行。冷战是相对于热战而言的,由于冷战期间的冲突限于局部地区,没有引起世界大战,两个超级大国也没有在战场上直接兵戎相见,因而称为冷战。关于冷战,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下面两种较为典型:
  (1)指东方与西方,特别是苏联、中国与美国和西欧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主要是指上个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40年间,超级大国在所谓的第三世界相互角逐,扩大影响。冷战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核军备竞赛。冷战随着1991年苏联的解体而告结束。
  (2)指美国及同盟与苏联及共产主义集团之间没有实际战争的敌对状态,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1991年苏联结束共产主义统治而告结束。其特点是对核灾难的恐惧。
  由此可见,冷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始于二战后期,至苏联解体而告结束;二是主要存在于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三是以意识形态分歧为主要标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军备竞赛剧烈。
  美国军队把战争分为三种类型:全面战争、有限战争和冷战。冷战可以运用政治、经济、心理手段,可以进行恐吓、讹诈、渗透、颠覆、制裁、经济封锁、提供援助、缔结军事同盟、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等。
  至于冷战到底是谁发起的,东西方各执一词。西方国家将冷战归咎于苏联,认为苏联在二战结束后在东欧大力扩张势力范围,企图恢复一战前沙俄时代的疆域,因此与西方列强发生愈来愈尖锐的冲突。
  苏联方面则认为,二战后,西方国家为巩固资本主义体系,采用各种手段阻止革命运动的发展,将遏制社会主义作为国策,是冷战的发起者。
  二战后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貌合神离,在战后对德国的处理问题上盟国之间的摩擦日渐突出。盟国将德国分成四个区,由美苏英法四国分别占领。占领国各有各的打算。苏联希望将德国转变为一个“人民民主国家”,以便不再对苏联构成任何威胁。法国要求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使其不再威胁法国的安全。英美则希望建立一个强大的德国,用以防范法国、遏制苏联。为此,英美两国允许德国超过盟军限定的工业发展水平,后来又将他们的占领区合并。
  杜鲁门于1944年当选为美国副总统,罗斯福去世后继任总统。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讲,称世界已经分成自由主义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的阵营,美国负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防止共产主义渗透的使命。美国从此确立了在全球对苏联实行遏制的基本立场。
  在杜鲁门的领导下,美国在经济上开展“马歇尔计划”,以帮助西欧复兴;在军事上建立“北约”,以实行所谓的“集体防御”;又建立中央情报局,在世界各地从事暗杀、颠覆活动;在多边场合,则利用联合国为自己服务。对于各种区域性冲突和纷争,美国一概冠之以共产主义扩张,或者是受共产党国家指使,而本国对别国的军事干涉和侵略,则被称为捍卫民主和自由。
  杜鲁门还背弃了自己亲自签署的把台湾归还中国的《波茨坦公告》,抛出“台湾海峡中立化”和“台湾地位未定论”,并派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保护海峡安全”,制造出一个本来不应存在的台湾问题。
  杜鲁门的这些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也被一些人认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美国国内对杜鲁门主义很有争议,杜鲁门也很受孤立。但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防止铁托夺取的里雅斯特,把斯大林赶出伊朗,挽救希腊和土耳其,坚守柏林,把共产主义打出朝鲜,给了菲律宾人一个自由政府,让波多黎各实现了自治。如果这些是杜鲁门主义,我为此感到自豪。”

  滥用否决权

  2 
  由于大国之间互不信任,在联合国成立之初,赋予了安理会五常以否决权。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多次使用否决权,表明这种不信任已经发展成实际利益的冲突。
  1946年2月16日,美国、荷兰在安理会提出一项决议草案,涉及英、法从黎巴嫩、叙利亚撤军,提案获得多数赞同,苏联的意见与美、荷方案并无多大差别,但认为提案的语言不够强烈,为表明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对立,苏联第一次使用了否决权。
  关于五常从联合国成立至今在安理会使用否决权的次数,由于计算标准不一,结果也各不相同。据英国BBC电台统计,如果不计算选举联合国秘书长时的摸底投票,五常共使用否决权253次,苏联117次,美国78次,英国32次,法国18次。
  中国在安理会使用否决权次数最少。国民党政府曾行使过一次否决权,否决蒙古加入联合国的申请。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曾五次使用否决权。
  为了绕开苏联在安理会的否决权,1950年,美国提出一项“联合一致共策和平”的提案,要求在和平遭到威胁而安理会因常任理事国无法达到一致、不能履行职能的情况下,大会可以介入对有关问题的审议,如大会正在闭会期间,经安理会任何7个(后改为9个)成员或联合国多数会员国的要求,大会可以召开紧急特别会议。大会可以就维持与恢复和平向成员国提出建议,特别是在破坏和平发生侵略的情况下,可建议使用武力。
  这项决议绕过了宪章所规定的限制,扩大了大会的职权,使大会可以代替安理会,美国在安理会无法通过的决议有可能拿到大会并获得通过。但因为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美国认识到,维护安理会的权威及自己在安理会的否决权对自己有利。因此,“联合一致共策和平”决议规定和程序未在实践中使用。
  否决权有如一个紧箍咒套在安理会的头上,使联合国在美国侵略越南、苏联侵略阿富汗等重大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情况发生时无所作为。

  古巴导弹危机

  3 
  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的一个高潮,两个超级大国剑拔弩张,几乎兵戎相见。
  1961年,美国支持古巴流亡分子发动猪湾事件,向古巴发起突袭,被古巴击溃。苏联以保卫古巴的名义,从1962年7月起,把导弹源源不断地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赫鲁晓夫是这次事件的主要策划者。他在回忆录中写道,美国人已经用军事基地包围了我们的国家,并用核武器威胁我们,现在他们将尝到敌人的导弹瞄准自己是什么滋味了。我们只不过是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美国体会一下受威胁的感觉。
  赫鲁晓夫继续写道,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威胁美国,让美国人面对我们的导弹三思而后行,从而达到防止他们入侵古巴的目的。我们无意发动一场战争,古巴离我们万里迢迢,只有笨蛋才会想到我们会从古巴入侵美洲大陆。我们的目的是要制止美国发动战争,因为我们充分意识到,一场在古巴爆发的战争必将很快扩展成一场世界大战。
  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早在19世纪前期,美国人就打出“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不容外洲人涉足。古巴与美国隔海相望,近在咫尺。美国U-2侦察机很快发现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