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中期生活习俗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生活习俗史-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了相当大的变化。 

     质料我国居民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主要穿麻质衣服。我国的麻,也称作 

大麻,这是一种一年生的禾本科植物。它的茎杆较长,头上长穗,根部小, 

皮薄而能剥下,且纤维长,可以用来织布。中原居民是这样从麻杆身上剥下 

麻来的:大麻植物成熟以后,将其砍下,再放在阴凉的地方晾干。只有这种 

阴干的麻,将来剥皮时才能纤维长。将阴干的大麻杆,拍去头顶上的穗花, 

剥去根稍,将其放入水中。用来沤麻的水最好是不流动的死水,也就是经过 

发酵的水。这种水沤出的麻光泽、纤维长,质软。大麻沤好以后,将其捞出, 

再阴干,在其半干未干之时,就来剥皮,一般是沿着麻杆的根部向麻杆的稍 

部剥。将剥出的一绺绺麻丝,经过一定工艺,制成麻线,最后根据不同需要, 

制成厚薄不同、光泽不同的麻布。在春秋战国时期,绝大多数的麻布都是用 

织机织出来的,而不是手织的。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也不一样。南方 

地区稍寒,人们多穿夹衣,夹层中填充的原料大多数是蚕茧壳,又作锦纩。 

那时中原的居民还不知道棉花,故用此物来作加絮。在北方地区,由于冬季 

寒冷,麻布御寒有限,在这个时期,中原既没有棉花,也没有茧絮,只好用 

皮革或皮毛来做御寒设备了,故皮革制品还占有很大市场。从《诗经》的记 

载看,当时中原多狐,贵族多用狐皮为衣。除了麻布和皮革之外,在中原和 

南方,一些有钱人还穿丝绸衣服。我国从商代以来就已经能织丝绸了(这个 

历史或许还要早一些),只是产量和质量有待改进。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 

丝绸不仅已经能够满足国内的市场,而且能够输出到国外去,例如阿尔泰山 

北巴泽雷克文化的居民就穿中原居民织就的丝绸服装了。中国国内消费丝绸 

不是什么太稀奇的事。夏天,居民就直接穿丝绸的外衣,而冬天则将丝绸作 

面,麻布作里子。在这个时期,居民穿什么质料的衣服是没有什么禁忌的, 

不像宋以后,平民不能穿丝绸质料的衣服。 

     款式我国的居民,在春秋战国时期,服饰有南北之分。大体讲来,北方 

人穿的衣服显得瘦一些,紧身一些,而南方居民所穿的衣服要宽松一些。但 

总的讲来还是一样的,一般分为内衣、外衣、夹衣、鞋靴、袜、帽等。 

     内衣的款式有男女之别。男性公民,此时的内衣大多是由背心和裤子组 

成。背心的式样有些像现代北方居民所穿的马甲,而底边平些,这是一种对 

襟的服装。这种内衣穿着方便、不透风,很受人们喜欢。不仅平民穿这种服 

装,就是贵族家居时也穿这种服装。在背心之下,男性通常是要穿内裤的。 

中国古代居民外边通常罩套长袍,如果长袍之下不穿裤子,于礼不合,也易 

受风着凉,故要穿内裤。在春秋战国时期,男性居民的内裤是大裆裤,裤管 


… Page 91…

较宽,裤脚要收口。妇女内衣要复杂一些。在最里面无论贵贱通常都要穿一 

种叫“亵衣”的背心,它的作用是护住双乳和肚子。中国古代居民一直认为, 

一个人发病最容易由肚凉引起,故很重视用衣服保护肚子的温度。这种亵衣 

是从最初的肚兜发展而来,以后又被乳罩所代替。在亵衣之外,妇女通常穿 

另外一种背心,大多是短袖的,也有长及胳膊肘的,其右衽、小圆领。妇女 

的内裤和男性居民的款式大同小异。 

     在内衣之外,一定要有外罩袍。男性公民的外罩袍根据气候不同、身份 

不同,有不同的款式。平民,或者务农的农民,一般穿一种叫“褐”的外罩 

袍。“褐”有两种:一种长一些,过膝,人们称其为长褐;一种稍短些,及 

膝,或不过膝,人们称其为短褐。无论长褐还是短褐,其款式都是一样的: 

压领,领口作三角形;右襟,襟有宽边;腰间一般系带,带子宽窄不一;腰 

作桶状,上下一般粗细。这种褐,绝大多数都是用粗麻布制成的。而一些稍 

稍讲究一些,则用上了光的细麻布制成。后者是在节日里穿的会客服装。一 

些富贵人家,则不穿褐,而穿袍。袍子的名称有许多种,如襦、袍、衫等, 

但其款式与褐大同小异,为压领、右衽,只是长过于膝,至足踝,着脚面。 

由于气候的关系,在中原地区,夏季长袍与冬季的长袍质料是不一样的。夏 

季的袍子多是用质地比较柔软的布料制成的,如细麻布、丝绸等。秋季的袍 

则是用夹层的布料制成的,即里面有一层细麻布或粗麻布,而外边则是一层 

丝绸。春秋战国时期的男子,在外衣之上,于腰际,通常都要系一根腰带。 

最初,这和所穿的内裤有很大的关系。当时,中国还没有松紧带一类的东西, 

男子所穿的大裆裤易掉下来,人们必须用一根绳子将其系住。以后,系裤的 

腰带变细,都收在长袍以内了,外边的那根系带就只有装饰意味了。在春秋 

战国时期,在一些士大夫那里,这根带子是有作用的:它们通常缀着一些玉 

坠之类的雕塑品。春秋战国时期的居民和商周时期的居民一样,都是很迷信 

的,认为带着这些玉坠儿能够避邪。在春秋战国时期,所有的这些带子都是 

用丝织成的。 

     妇女的外衣和男性截然不同:她们通常是穿上衣下裙。上衣是指穿在上 

身的衣服,这是由高竖领、对襟或右衽的对裁上衣所制成的。连接两片衣衫 

的纽扣是绊扣。这是我国古代居民对人类文明的一项贡献。妇女下身所穿的 

衣服是裙。在我国古代,绝大多数妇女是不穿裤子的,而是穿裙。中国古代 

妇女为什么一定要穿裙子,而不肯穿裤子,这既有民族风俗的缘故,同时也 

有生理的缘故。原来,东方妇女大都臀部下坠。为了掩饰这一看起来并不是 

缺点的不足,中国妇女通常喜欢穿裙,而不肯穿裤。春秋战国时期的妇女讲 

究穿长裙,裙的下摆一定要遮住双足。这倒不是受礼教制约,而是从美学方 

面考虑的。为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妇女所穿的裙子有百褶、六幅、八幅、 

湖水等多种款式。 

     鞋靴 中国古代居民的,鞋靴款式,没有太大变化,自古至今,大体属于 

一系。在这个时期,鞋子有两种款式:一种是方口平底,额际系带,麻质, 

是用编织方法制成的,这是我国最早的草鞋的变体和发展。一种是圆口厚底, 

尖吻上翘,后有提绳,绸面。前一种鞋子大多是平民或干体力活的居民穿的 

鞋子,而后一种则是有身份的人穿的鞋子。无额连腰的靴子,在中国大约诞 

生于阶级社会的初期,但是一直没有发展起来。这是因为,在我国古代,居 

民从事生产劳动或出门办事,一般用不着这种靴子。而且,穿着长袍或短褐, 

配上这种鞋子也很不好看。到这个时期,由于开始掌握了马术,人们常常出 


… Page 92…

门乘马。而乘马不宜穿长袍,需穿裤子。再是乘马时需将双脚悬空,方口或 

圆口的鞋子虽然有系带但总是不牢的,易于掉落。于是靴子开始发展起来了。 

目前见到的靴子有短腰、高腰、中腰、硬质皮革、软皮革、靴等式样。 

     头饰春秋战国的居民认为:发肤受之于天地与父母,皆不可轻易言剪说 

截,故都留长发。无论男女,他们通常将头发盘扎起来,于头顶上作髻打花。 

他们是这么梳理头发的:先将头发分成上下两层,皆往后梳;梳到头顶 (或 

梳至后脑勺上)的两层头发拢至一块,握成一把,将握成一把的头发弄弯打 

折,形成一个发髻;用丝绦将这个发髻一匝匝地捆紧;最后将一根长约五寸 

的簪子横别过去,穿透握成几折的头发。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作冠带之国。冠是指头顶上的饰物,而带是指腰间 

系的饰物。仅就冠而论,由于我国古代居民都是留这么一种发型,而这种发 

型则妨碍了头上戴帽子,故在这时一直没有将帽子发展起来。中国古代的居 

民要么就是头上戴冠,要么就是头上系帕,而没有帽子。 

     在不同社会地位、职业的人那里,在不同性别的人那里,发髻之外的冠 

带款式则是不一样的。务农和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人,无所谓冠带。因为整 

日需要弯腰劳作或东奔西走,戴着冠带是很不方便的。故而农民们大多是在 

发髻之外,再于头顶上扎一块头帕。头帕多打结于头顶,再将头帕的两个角 

于正前方打花作结。读书人或做官的人,有一个头饰的问题。夏季天热,头 

发大多是露在外面的。为了美,男子们通常都在发髻的正中,别扣一个饰物, 

或镶珠,或嵌玉,款式新而别致,颜色较为夺目。冬季,天气渐寒,发髻上 

多系丝帕。在做官的那里,为了区别级别,有了冠。中国的冠和西方的帽子 

是有区别的。中国的冠外形很像是一种帽子,其顶很高,扣于头上,帽顶有 

梁,以示等级区别。这种冠的额顶很高,原因就是要收藏高高耸起的发髻。 

春秋战国的妇女,头顶上大多有冠也有饰,有的是冠上附饰。在春秋战国时 

期,由于没有命妇制度,故妇女头上的冠饰和政治地位没有太多的联系,而 

只是一种发饰。妇女头顶上的冠,大多是用金属制作的环状物,它通常都被 

戴在头顶正中,以遮住发髻。在这些金属环状物上,一般都吊缀一些闪光发 

亮的金属或珠玉。饰有许多种,如鬓角上的饰物,发髻前的饰物,发髻上的 

饰物等等,花样很多。 



                            4。居民的婚姻制度 



     到目前为止,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婚姻制度、方式、内容,没有专著进 

行研究和讨论。有关的资料皆散见于《十三经》的《经》、《传》、《记》 

当中。这些古籍的写作时间,最早大约开始于商朝后期,或西周的初期,而 

最后形成于汉代。其主要内容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根据这些资料,大 

体可以知道:我国的阶级社会的婚姻方式,大体自商朝时期就已经定局了, 

而至周朝时制度化。春秋战国时期的居民的婚姻,一般讲来,是一种过渡性 

质的婚姻,即一方面,它还没有排除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所赋予的一些内容; 

一方面,由于进入到了封建社会,它也有反映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内容的成分。 

总的讲来,在这个时期,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然而,必须指出;这只是 

对那些没有社会地位的贫苦农民而言的。对于那些高级贵族,特别是那些封 

侯拜将的官吏,根本不是这样。在这些人当中,一般都流行着一夫多妻制。 

总的讲来,在这个时期,居民是以地域划分的,居民则以地域为单位,来选 


… Page 93…

择结婚的对象。然而,必须指出,由于我国在这个时期还没有真正地进入到 

以地域为单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农村公社还有一定的血缘成分,故社会上还 

讲究出五服的婚姻。总的讲来,在这个时期,封建的婚姻制度并没有深入人 

心,男女在选择婚姻时都还有一定自主权,男子可以择妻和休妻,而女子虽 

不能拒绝父母包办的婚姻,但她还能改嫁。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般百姓的 

婚姻制度,我们认为没有什么可以探讨的东西了,在此,我们只想介绍一下 

居民婚姻中几个古老婚俗。 

     陪嫁制度 《诗经·大雅·韩奕》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公元前7世纪 

前后,韩侯要娶一位姓韩名佶的贵族之女为妻。依例,他还能得到八位陪嫁 

的少女为小妾。他出动了一百辆迎亲的车辆,每辆车都是用八匹马拉着。他 

出城走了一百多里,这才将自己的一位正妻和八位小妾迎了回来。他的妻子 

长得非常漂亮,陪嫁的八位小妾也光彩夺人。韩侯望着自己将要到手的九位 

美人,心里高兴极了。从这一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居民, 

特别是在贵族当中,还流行着一夫多妻制的陪嫁婚姻。这种婚姻不是以陪嫁 

嫁妆为主的,而是以陪嫁多个妻子为目的的。以这位韩侯为例,他在娶正妻 

之时,同时得到了八位小妾。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在春秋战国时期, 

流行这样一个风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