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中期生活习俗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生活习俗史-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北易水和古运粮河),东面挖有护城壕沟。城垣夯筑,厚约10米,城内筑有 

方形或长方形的建筑夯土台基。在宫城区的附近发现了许多手工业作坊的建 

筑遗址。 

     众所周知,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时期被分割为韩、赵、魏三个国家。 

晋国的都城在山西侯马,这里相继发现了六个城址。其中,“白店”古城最 

早,南北约1公里,东西略窄,平面作长方形。在其上面叠压着“平望”、 

 “牛村”、“台神”三座古城,皆为方形,长宽皆作1公里多。三座古城相 

互套接,作品字形。其中“平望”、“牛城”两城的中部有较大的夯土建筑 

台基,这里显然是宫殿的所在地。在这三座古城的东面,又有面积较小的“马 

庄”、“呈王”两座古城,长宽约三、五百米,似为宗教建筑。在这些城圈 

的南边,沿着浍河的两岸,发现大量手工业作坊遗址。 

     另外,考古工作者在新郑双泊河和黄河交汇处的地方发现了郑国的都 

城;在邯郸发现了赵敬侯徙都的赵都城;在山西省夏县西北青龙河畔发现了 

魏国前期的都城安邑;在湖北江陵发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在陕西凤翔以南 

发现了秦的早期都城雍城;在陕西咸阳至侗川之间的阎良车站附近发现了秦 

国中期的都城栎阳城;在陕西咸阳的渭水河边发现了秦国后期的都城咸阳 

城。上述这些都城,虽各有自己的特点,但总的方面也都和上述的几座都城 

一样,是一些夯筑的、平面呈长方形的古城。 

     通过对这些古城的调查和研究,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都 

城都建筑在靠近河流的平原地带,多以自然的河流作为天然的屏障。城垣夯 

筑,城垣或以天然河流为屏障,或挖壕沟为防御。宫城大多修在城池的一隅, 

而以西南面居多。在宫城的附近往往修筑手工业作坊,如钱币、兵器、铜器、 

陶器、木器制作等。城内的大型居住建筑都建筑在大型的夯土台基之上。城 

内布局给水和排水系统都很完善。 

     宫殿建筑在上述的所有城池里,考古工作者相继发现了一些宫殿居址, 

这为我们复原这一时期宫殿建筑,以及了解这一时期的居住建筑特点、内容、 

面貌,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通过考古调查和文献记载,我们知道,在这 


… Page 97…

个时期,王宫通常建筑在地势稍高,比较开阔的城内。宫殿通常都建在大型 

夯土台基之上,台基一般长数十米,作长方形,高约五六米。宫室平面作长 

方形。除了宫室之外,宫里还有连接各个宫室的回廊、坡道。每个宫室,都 

是先立壁柱,再砌壁墙,壁墙并不承重。地面经过夯实,然后用彩色绘出地 

面。在墙壁之上画有壁画,室内还有供烤炙和取暖的壁炉和排放污水的排水 

池。在宫室的外边,与回廊、坡道相接还有回廊踏步,这是用龙、凤、几何 

纹纹饰的空心砖砌起来的。房屋的屋顶是用大量加工过的木头来作栋梁的, 

衔接栋梁的构件大都是铜部件。在栋梁之上横铺檐子,檐子之上铺饰精美的 

烧瓦。目前见到的有板瓦、筒瓦,在筒瓦的头上,大多还饰有瓦当,瓦当之 

上有各种精美的图案。 

     居民建筑对于这一时期的居民建筑,我们所掌握的资料不多。考古工作 

在这方面显得严重不足。通过有限的资料,以及结合文献,我们知道:在这 

个时期,由于存在着严重的贫富不均,居民间的居住条件是不一样的。在广 

大的农村,一般的平民还是居住在以木柱为栋梁、以木质的檐子为支架、以 

茅草为墙壁的房屋里。这种房屋通常是“山”字形的屋脊。稍稍讲究一些的 

房屋,则在草质壁内外涂抹泥巴。在城市里,一般的贵族和手工业者,大多 

使用夯筑的办法来建筑屋墙,然后再在夯土墙上搭盖木质栋梁,其上铺瓦以 

防雨御寒。 



                               6。居民的葬俗 



     春秋战国时期的居民在丧葬习俗方面还相当保守地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某 

些习俗,这在现今发现的数千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由于在这个时期,中原 

大地上存在着数十个小国,小国彼此之间有意地区别自己的文化与他国的文 

化,故各地的墓葬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各个小国,尤其是那些二等 

和三等的小国,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绝大多数都要仰大国的鼻息生活,和 

邻近的大国尽量保持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步。故相邻的一些国家,在葬俗 

方面又有很相似之处。我们似可分区对其丧俗作一番介绍。 

     周人葬俗周人的墓葬主要出土于洛阳中州路一带,这里原是东周的首都 

王城。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进行了发掘,得到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这里的墓 

葬大致可以分为春秋、战国两期。两期发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 

一时期的墓葬大多为没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大多墓朝北方,只有一部分墓 

葬向东。这一时期的墓葬绝大多数为屈肢葬,春秋时期的居民大多随葬青铜 

礼器;战国时期的墓葬一般不随葬青铜礼器,而随葬仿铜陶礼器。春秋时期 

的随葬礼器多为鬲、簋、罐;战国时期的墓葬多为鼎、豆、壶。一些重要的 

墓葬随葬青铜礼器、车马器、乐器;一些等级较低的墓葬随葬中没有青铜礼 

器、车马器和乐器。地位较高的墓葬一般是墓坑大、深,一棺二椁;而地位 

稍低的居民墓坑稍小,一般是一棺一椁;地位再低一些的墓葬则只有棺而没 

有椁。 

     虢人葬俗春秋时期,在现今陕县、三门峡市一带,存在一个较小的国家, 

名虢国。通过发掘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居民都以没有墓道的竖穴 

墓安葬死者,死者头向北方。因等级不同,敛尸的棺椁也不同,有的无椁有 

棺,有的有椁有棺。区别最大的是随葬的青铜礼器和其他一些器物:第一等 

的居民,一般随葬七只鼎、六只簋、六个鬲,有车马坑和乐器;车马坑里一 


… Page 98…

般是随葬十辆车、二十匹马,乐器里有九组钮钟、一件甬钟。第二等居民一 

般随葬五只鼎、四个盉、四只鬲,有车马坑,但没有乐器。第三等级的居民 

一般随葬三鼎、四簋、二鬲,有车马坑,但没有乐器。第四等级的居民只有 

一鼎,偶出盘、盆、罐,没有车马坑、乐器。第五等居民没有青铜礼器,只 

是随葬一些陶器。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在这里,一等居民应该属于诸侯的 

太子墓;第二等至第四等大概是属于士大夫的墓葬;第五等的墓葬似为一般 

的士人或布衣百姓。 

     华北居民葬俗华北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为齐、鲁、燕三国及其一些邻近 

的小国家的分布地。齐国的墓葬大多发现于临淄故城附近,这里大都是数以 

百计的高大坟冢。坟圹是以石头砌成的;坟内有木质的棺椁;棺椁内多随葬 

陶质的礼器,如鼎、豆、壶、盘、敦、舟等。这些说明,和中原的其他墓葬 

相比,在埋葬制度方面,齐人既有中原人固有的特点,如随葬礼器系列、坟 

墓中有棺有椁,但也有差异,如有高大的坟冢、用石头砌墓圹等。鲁国的墓 

葬大多也是在其首都曲阜一带发现的。这里的埋葬制度与中原的大多数墓葬 

一样,都随葬礼器。但其数量不一,除釜之外,其他的器物都是成双出现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墓葬大多是在燕下都附近发现的;还有昌平、怀柔、怀 

来、承德等地也有发现。据初步得到的资料,可以知道:燕国的墓葬地表大 

都有坟冢,墓葬的四壁大多夯筑,墓室的南北两端大都有墓道,有大量的陶 

质仿铜礼器。 

     晋国居民葬俗 晋国大致就在现今山西、陕西、内蒙、河北诸省相交的 

一带,而以山西作为其根本重地。到了战国时代,晋国被赵、韩、魏三国瓜 

分。晋国的墓葬大都是在晋国的故都侯马一带发现的。主要出土青铜礼器, 

如鼎、鬲、舟、盘、豆等,还有乐器和车马坑。战国时期的魏国墓葬主要出 

土于河南的辉县、陕县、郑州一带,各个等级的墓葬皆有出土。从现有情况 

看,最高等级的墓葬地表有突起的方形台基,台基之上有七开间的享堂建筑。 

古墓有墓道,墓内有棺椁,有随葬陶质礼器。中型墓葬坐东朝西,没有墓道, 

随葬既有青铜礼器,也有车马坑和乐器。小型墓葬皆头向北方,偶尔坐东朝 

西,随葬器物以陶质礼器为主,主要是鼎、豆、壶、豆等。赵国的墓葬主要 

是在邯郸、邢台附近发现的。墓主头向北,为仰身直肢。随葬陶质的礼器, 

如鼎、豆、壶、盘、碗等。个别的墓葬里出土车马坑和玉器。韩国的墓葬主 

要是在长治一带发现的。大墓的棺椁四周有积石积炭,多数没有墓道。墓向 

北偏东约20度,墓内出土不同数量的鼎、敦、壶等。另外,在现今河北平山 

县发掘的中山王墓是近些年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 

     通过各地的墓葬发掘和文献记载,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简单的总结:春秋 

战国时期的墓葬大多是分等级而下葬的,一般分王、侯、高级大夫、一般大 

夫、平民这么几个等级。各个等级的随葬品是有区别的,主要区别在随葬的 

礼器方面,这时的居民以礼器的数量来区别各自的等级。春秋时期大多随葬 

青铜质的礼器,而至战国时期,则大多随葬仿青铜的陶质礼器,所有的礼器 

都和饮食有关。春秋时期的墓葬大多没有墓道,而是长方形的竖穴墓,而自 

战国以后,则有墓道出现。这个时期的古墓的墓主大多是头向北方,个别头 

向东方。春秋时期的居民大多是屈肢葬,而战国的居民开始采用直肢葬。春 

秋战国的居民都是使用木棺,一些贵族还有木椁。乐器随葬也是这一时期随 

葬品的主要内容。这时随葬的乐器多以打击乐为主,而甚少弦乐,反映了春 

秋战国时期我国居民随葬乐器组合方面的情况。 


… Page 99…

                           7。居民的音乐舞蹈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音乐舞蹈的重要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一方面, 

由于春秋时代有较多地保持着周代以来生活习俗,故西周时期的音乐文化较 

多地保留下来了;另一方面,由于时代在向前发展,一些新的音乐形式和内 

容也跟着发展起来了。 

      (1)音乐 

     众所周知,音乐是由两大部分——乐和曲所组成的。在这个时期,乐是 

指乐器,即这时的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都使用什么样的乐器来演奏曲调,也 

即他们用什么样的一种“工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曲是指用乐器吹奏出来 

的旋律或曲调,即这一时期所流行的是一些什么样的旋律、什么样的歌、什 

么样的情感。在这两个方面,春秋时期的居民对前人的东西一方面有所继承, 

一方面也有所扬弃和发展。从整个的情况看,继承的比重大于发展的成分。 

在这两个方面,战国时期的居民对于前人的东西,继承的比重要少一些,而 

扬弃的东西多一些,主要表现在音乐的品种多一些、乐曲的内容更趋于大众 

化。关于这一时期的音乐,我们首先想谈一谈乐器的情况。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究竟流行哪些乐器,在我们之前,人们只是从 

文献中得到一些信息。这些乐器是一种什么样子,它们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 

组合的,人们一直是采用推测的态度。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这一方面 

作了很多的工作,提供了大量新资料,使我们对这一个问题有了更加明确和 

准确的认识。 

    这一时期的乐器发现最多的地方是曾侯乙墓。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县 

擂鼓墩一个红砂岩的山岗上,这是一座年代和墓主都很明确的战国早期大 

墓。这座大墓保存得极为完好,木构椁室的规模之大,出土文物的数量之多 

和制作之精,都是已知战国墓中极为难得的。曾侯乙墓出土最多的是青铜礼 

器,其次为大批乐器。品类之齐全、保护之完好都大大地超过了以往的发现。 

其中一些还是前所未见的,因而对研究先秦时期的乐器帮助极大。 

    这里出土的乐器,最完整的要数全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