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云雾-高华文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史的云雾-高华文选-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42年,延安教育又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变。中共中央号召在教育领域必须“打破旧的一套”,'18' 全面清理教条主义对党领导的教育工作的影响。伴随着这年春开始的整风运动,延安理论界、教育界开始全力肃清教育领域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影响,最终完全形成了“毛泽东主义旗帜下的新民主主义教育”。'19'

  在中共党内,意识形态宣传,包括教育工作,自三十年代初就一直掌握在左倾教条主义者手里,博古等全面贯彻了全盘俄化的路线,在中央苏区模仿苏联教育的模式,建立了中共的教育理论及其制度。瞿秋白、徐特立等虽然并非教条主义者,但他们在政策制定方面并不起任何重要作用,这种由左倾教条宗派控制意识形态的格局在遵义会议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并没发生变化。抗战爆发后,在张闻天的领导下,沿着瑞金时代阶级论教育路线的惯性,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根据地大规模兴办教育,由于抗战阶段中共的局面已大大改善,尤其在边区已获得相对和平的环境,因此张闻天主张现阶段的教育应向正规化过渡,在继续突出政治思想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边区在1938年后将一些分散的学校合并,成立了一批完全小学,除此之外,也创建了几个中等师范学校。然而,这些努力以后都被指责犯了“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

  1941年9月后,延安开始系统检讨几年的延安教育的经验和教训,《解放日报》批评边区教育对于实际斗争“几乎麻木到没有感觉”,'20' 认为边区的受教育者已被完全荒废了,已被错误地教育成为“大时代的废物”。'21'  边区政府领导人李维汉抨击边区教育自1939年后因“学与用脱节”已陷入“沉闷与软弱无力”。'22' 在这以后,边区通过各种政治学习和1943年召开的整学会议,全面清理“教条主义”在教育工作方面的影响,最终形成延安教育的几个重要倾向:1、十分强调教育的实际功用性,反对“片面追求”教育的正规化和知识传授的系统性,主张“干中学”,对降低学校教育的作用估计不足;2、从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出发,反对单纯重视儿童教育;3、站在阶级论教育观的立场,将人的自由发展、兴趣、个性、天才等一概视之为旧教育予以全面否定。至此,延安教育已被完全改造。


  三、延安教育的价值和局限 

  延安教育是党领导的战时状态下的革命大众主义的动员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强化意识形态灌输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鼓动性,它以革命政党的世界观和路线、方针、政策为教育的宗旨和依归,突出教育的政治思想训练,和基本生活和生产技能学习的实际功能。延安教育又与中国共产党党内的思想斗争相依相随:经过整风运动、延安教育排除了另一种阶级论教育观…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烙有毛泽东印记的具有中国革命特征的阶级论教育观。这两种教育观在本质上并无明显区别,但是,苏联教育模式在强调政治第一的前提下,比较重视学校的正规化和知识传授的系统性;而延安的阶级论教育观因受到战争环境的影响,更注重政治和生产技能训练的实用性,从而更加排斥传统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延安教育又是中国革命战争环境的产物,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政治动员、教育内容也制于为革命战争和为生产服务,表现为教育内容的简单化和学制的灵活性,为战争和生产服务成为延安教育的基本精神。

  延安教育也是大众主义的。面对工农大众的教育是党的阶级论教育观的主体部分,也与五四的平民教育相契合。在群众路线的口号下,延安及其他根据地的一切教育措施都以普及为主,大众生活可以成为教育的内容,大众也是教育的主体(广请老农作教师,以替代“那些对战争和生产劳动无知识也无兴趣的教师”),'23' 教育形式更是采取大众化的形式。延安时期普遍创办的冬学、夜校、识字班、民办小学,以后成为党领导的社会办学的基本模式。

  经过改造的延安教育实现了毛泽东对教育的要求,以阶级论为中心的教育起到了统一干部思想,统一群众思想的作用。广大党员和干部经过不同形式的干部学校学习或在职学习,已经充分掌握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教育界更是完全确立了阶级论教育观的指导地位,从而在几个基本问题上达到了思想的高度一致:

  1、教育应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现实的革命斗争服务。

  2、知识分子应该长期改造思想,必须彻底批判“教师是自由职业”、“教师清高”的旧观念。

  3、旧教育必须彻底改造,必须坚决反对盲目追求正规化的错误。

  4、党应该领导教育。

  经过不断的思想改造,边区和其他根据地的教师也都从“自由职业者”转变为“毛主席教育的战士“。

  从实际效果看,延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在边区和其他根据地培养了一大批适合其现实需要的人才,边区人民的文化和卫生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农民生活得到相应的改善。

  然而延安教育也存在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在阶级论教育观的贯彻和实践中,五四教育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遭到过份打击,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学制和学校管理方面均有所体现,从而有损教育的全面性。即使是社会教育,也始终强调突出政治,苏中根据地的冬学教育就明确规定“明理第一,识字第二”,即将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24' 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有时会因突出政治思想的训练而冲击和取代其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在战时环境下,一味追求正规化和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固然会产生偏差,但若走向另一极端,一切仅从眼前需要出发,也会造成教育的短视和片面性。延安时期将普通教育列为教育等级上的第三层地位,明确宣布,在目前根据地,不发生升学问题,甚至将普教的出路归结为培养不从事生产的“二流子”,正面鼓吹教育只限于培养“能读会算”,“认识路条”即可,所谓“能写会算即毕业”。'25' 这种“需要第一”的教育在当时情况下或许适应现实斗争和生产的需要,但作为一种革命教育的经验,以后被加以神圣化,则对未来的教育带来不良影响。

  延安教育忽视受教育者兴趣、个性、天才的发展和培养,在今天看来,也是失之偏颇的。由于认定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社会斗争,生产斗争的实际需要”,进而认为教育注重兴趣、个性等是“失去了分寸”,从这个观点引申下来,一些教育工作领导者反对将儿童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其理由是重视儿童教育是欧美和“中国封建的办法”,'26' 而且批评重视儿童教育“完全是本末倒置的现象”,即认为儿童年龄太小,不能马上参加社会和生产斗争,不如干部教育那样,可以马上“立竿见影”。'27' 这种过分急功近利的思想及其措施,事实上是有碍于边区教育的全面发展和青少年的长期成长。

  延安教育十分强调“学用结合”、“学中学”、“干中学”,在实际操作中又经常流于只重视生产劳动而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在那几年,“百年树人”、“培养建国人才”的观点,被斥之为“空洞”,'28' 讲授自然科学诸如太阳系、人的神经系统被批评为教条主义。'29' 延安对国统区的教育也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责大后方的“别有用心的教育家”鼓励青年埋头在物理、化学、教育等等书库里。'30' 这种风气一开,在一段时期内,学校教育几乎被完全否定,据有关资料披露,1943年下半年延安的普教系统的知识学习已经完全终止,而转变为参加生产劳动,这就从教育与劳动相结合走向了取消学校教育的地步。

  延安时期党对从事教育的知识分子采取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吸引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参加教育工作,在严重缺乏师资的边区和其他根据地,这些教师为发展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那时的流行观点认为,这些教师旧的教条知识多,解决新问题的实际知识少,'31' 因此对知识分子“教育、改造”有余,重视、团结不够,不少知识分子在“抢救运动”中遭受严重打击,阻碍了他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并且给许多人的心灵带来很大的伤害,这对以后新中国教育的发展也有负面影响。

  近代以来教育改革与国家现代化紧密联系,五四时代,一批先贤先哲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作了很大努力,使中国教育面貌发生重大改变,对国家的进步起了促进作用,教育自身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中共致力于社会改造,坚持走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从瑞金时代的照搬苏联,到延安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教育,逐渐探索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教育理论,在这个理论中,中共对五四教育遗产作了重大选择,对其有利于革命的一面作了继承、改造和转换,同时也抛弃了很重要的内容。延安教育是一种大规模的教育改造的实验,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亦有负面性,这就是教育的泛政治化和极端功利化,这些都对1949年后的教育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然而,延安教育又是二十世纪中国教育遗产的重要部分,它留给人们丰富的启示,给中国教育未来的变革提供了某些重要经验。

 

  '本文为“五四与中国现代教育”(香港)会议论文,香港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注释: 

'1'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杨贤江教育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页418…420。 

'2'《湘赣省苏维埃政府训令抚字第十九号》(1933年1月26日于永新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页95。 

'3''4''5''6'《鄂赣省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文化问题决议案》(1931年9月23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页103、101。 

'7'《湘赣省苏文化部关于识字运动的又一指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页278…279。 

'8'毛泽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页18…19。 

'9'林伯渠:《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1939年1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页4。 

'10''15'林伯渠:《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1941年11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页19。 

'11'《反对教育工作中的急性病》,《解放日报》,延安,1942年4月17日。 

'12'吴天石:《苏中四分区的教育改进会》(1943年12月),《老解放区教育工作回忆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页3。 

'13'《陕甘宁边区教育厅指示各县关于1943年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1943年2月14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页91。 

'14''25'李鼎铭:《文教工作的方向》(1944年12月6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页45、44。 

'16'《本年教育中心工作》,《解放日报》,延安,1942年1月5日。 

'17'亦敏:《冀中教育建设概况》,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页159。 

'18''20'《打破旧的一套》,《解放日报》,延安,1941年9月11日。 

'19''31'刘季平:《论抗日民主立场学用一致精神》(1944年8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页56、71。 

'21''26''27'《论普通教育中的学制与课程》,《解放日报》,延安,1944年5月27日。 

'22'罗迈(李维汉):《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文教运动》(1944年11月15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页34。 

'23'《根据地普通教育的改革问题》,《解放日报》,延安,1944年4月7日。 

'24'张正屿:《苏中抗日根据地冬学回忆》,载《老解放区教育工作回忆录》,页97。 

'28'《中共冀鲁豫分局关于普通教育改革的指示》(1944年10月27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