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栽培技术的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对黍则谈得很有限。麦有两种吃法:麦饭
和面食。麦饭在汉代有些地区是一种常吃的食物。古代把各种面食通称为饼,
按照当时的解释,麦粉叫做面,用水合面叫做饼。战国初年的书里已经有做
饼的记载。秦代有卖饼的小商人。大概从战国到汉代,在北方,麦的栽培已
相当普遍,和谷子或大豆轮栽;在粮食中间,它的重要性次于谷子而和大豆
相上下,或者还超过大豆。

大豆在《诗经》里出现的次数,不及黍和麦,而多于麻和稻。上面所说
战国时代的书里常常菽粟连称,而不见黍稷连称,也说明大豆的重要性在增
加。从这一时期的文献里,可以看出菽和粟是人民的主要粮食,豆饭和豆叶
汤尤其是一般穷人经常吃的东西。在河南西部,大豆甚至成为主粮。《氾胜
之书》里说:大豆保证有收获,容易种植。氾氏主张农家应当每人种五亩大
豆,以防荒年。汉代文献里有指出麦和谷子或大豆轮载的,可能大豆的播种
面积确实不小。大概在战国到汉代这一段时期里,大豆在粮食上的重要性远
远超过了后世。

大麻子在古代是供食用的,所以当时的人们才把它作为五谷之一,到南
北朝时代还有吃麻粥的。但是麻在谷类中最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纤维。古
代以丝麻或桑麻并称,那时中原没有棉花,苎麻的生产只限于南方,北方的
布几乎全是用大麻织成的。《氾胜之书》有种枲(xǐ喜)法(枲即大麻的雄
株),《齐民要术·种麻》篇,都是专对栽培纤维用的大麻说的。

稻在南方,很早就是首要作物。《史记·货殖列传》里说:长江中下游
的人们“吃的是大米饭,喝的是鱼汤”。可见这里自古以来是鱼米之乡。稻
在北方也很受重视,一向稻粱并称,粱是好粟,人们把稻米看做珍贵的粮食。
周代的文献反映出,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都有稻的栽培,而且西周
时关中已用水灌溉稻田。西汉时长安郊外一定有大片的稻田,因为据历史记
载,汉武帝初做皇帝时,正在青年,夜里时常偷偷地带着人马出去打猎,把
稻田踏坏了。西汉后期氾胜之在关中做农官,在他的农学名著《氾胜之书》
里谈到用控制水流的办法来调节稻田的水温,可见二千年前北方水稻的栽培
技术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西汉末贾让的《治河策》指出,灌溉放淤可
以改良盐碱地,把原来种谷子和麦的地改种水稻,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五
倍到十倍。西汉兴修了很多水利灌溉工程,很可能稻田也跟着有所发展。继
西汉之后,东汉到晋朝初年,对于稻的栽培更加重视。据历史文献记载,西
起甘肃,东到山东,以及河南、江苏、安徽的淮北淮南部分,自战国以来就
有不少地区兴修水利,增广稻田,到两晋又有发展。其中尤其突出的是曹魏
屯田①,曾经大力发展水稻。但是话说回来,这些种稻地区,在整个北方的广

①。。 屯田,是三国时曹操在魏国推行的一种制度,由政府招募没有土地或没有耕牛的农民,在各级农官

大田野上,不过是很小的部分。稻在南方虽是首要作物,但是,我国古代经
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南方比较落后,人口也少,所以就当时全国粮食生
产情况来说,稻的总产量远不及谷子,至少在西汉以前还赶不上麦和大豆。

四、古今粮食种类及其比重的变化

我们现在还往往通称粮食为五谷,但是我国现在栽培的粮食作物种类及
其相互间的比重,已经和古代大不相同了。

根据1979 年的统计,我国稻谷、小麦、薯类、杂粮和大豆的产量,它们
在这五类作物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稻谷占总产量的43。3%,小麦占18。9%,薯类占8。6%,杂粮占26。6%,大豆占2。2%②。薯类主要是甘薯。杂粮
以玉米的产量居首位,其次是高粱、谷子,再次是大麦、黍等等。

谷子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内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现在已退居很次要的
地位。黍在古代也曾相当重要,现在更在谷子之下。就全国来说,谷子和黍
现在都已不是主要粮食作物了。小麦的重要性,在上古远在谷子之下,现在
倒远在谷子之上,仅次于稻谷,而高居第二位。变化最突出的是稻谷。稻在
先秦的重要性远不及谷子。现在已高居第一位,它的总产量比小麦和薯类的
总和还多60。4%。这是一种非常巨大的变化。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要讲。

上面稻谷、小麦、薯类、杂粮和大豆五类作物的比重,历年是有变动的,
例如稻谷,1977 年的比重,占五类总产量的45。2%,1952 年最低,占41。8%;小麦1979 年占18。9%,1952 年最低,占11。1%。但五类作物的比重无
论怎样变动,有的增高些,有的减低些,都没有改变稻谷第一、小麦基本上
第二这个粮食作物构成的局面。稻谷和小麦实在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但是这里必须指出,我国现在全国的人口和粮食总产量比古代多得多
了,谷物的播种面积大大地扩大了,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因此,谷子在全
国粮食中的比重虽然已退居下位,但是从总产量的绝对数字来讲,可能比它
在古代占着首位时的总产量还要多些。

大豆现在除了作为副食品外,已不再用来做饭吃了。但是它作为食油和
工业原料,却日益重要。不但国内有迫切需要,而且还成为我国主要出口商
品之一。大麻子在古代是供食用的,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现在早已不作食
用,退居很次要的地位。前面说过,古代北方的布几乎完全是大麻织品。自
从棉花在宋末从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元代又向北发展,到了明代,
黄河流域也成为重要产棉区,这时,麻布基本上为棉布所代替,大麻作为织
布原料也不很重要了。

五、水稻发展的历史

稻的发展,是和南方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

的统率下耕种无主荒田。租税是按官六民四或官民各半的比例缴纳的(根据用官家的牛或自有的牛来
分别规定)。当时由于实施了这一制度,使得大批流亡的农民重新安顿下来,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
展。

②。。 五类作物产量不包括上海等四省市社员自留地的产量。

前面说过,我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南方比较落后。《禹
贡》把南方的土地排在最末等。《史记·货殖列传》说:江南低湿,男子的
寿命不长。《汉书·景十三王传》说:长沙是低湿的穷地方。从汉平帝元始
二年(公元2 年)的人口统计来看,华北大平原及关中是当时人口最密的地
方,江南人口很稀。例如豫州(今河南省的一部分)的面积大约只占全国的
2%,而人口倒有755 万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以上,一共设了108 个
县;豫章郡(今江西全省)面积比豫州大一倍,但是只有35 万多人,18 个
县。这就极其明显地反映出当时长江以南的经济情况,远不及黄河流域。那
时各地区人口的多少,是和当地的粮食产量有密切关系的。所以尽管稻是南
方的主要作物,但是总产量远不及北方主要作物谷子的总产量多。

东汉时,南方的人口逐渐增加,东汉末年,由于连年的战争,使黄河流
域的社会经济遭受到很大的破坏,中原人民大量逃入长江流域。西晋覆灭后,
北方相当长时期内局面混乱,以后又有更多的中原人民向南迁移。这些南来
的移民,不但增加了南方的人力,同时带来了北方各地区较高的生产技术,
这对于长江中下游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

但是南方的自然环境及其相应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许多区别。稻对
生长条件和栽培技术的要求较高。首先,水稻需要田面有适量的水,南方虽
然雨量比较多,还是需要讲求水利,以便灌溉。由于南方多丘陵地,斜坡不
能蓄水;又有不少低洼地,容易被水淹没,这就给南方的土地利用带来了一
定的困难。所以尽管春秋战国到秦汉的长时期内,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那样
发达,而南方还是地广人稀,经济文化的发展比不上中原地区。

南方广大地区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斗争中,逐渐懂得了怎样
改良土地,不断地兴修水利,平整田面,在坡地做起梯田(开始于汉朝),
在洼地做起圩田(最迟也开始于晋朝)。因为这些工程十分艰巨,起初不会
做得很好,收效不大,所以进展很慢。但是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并没有在
困难面前停止不前,经过祖祖辈辈的劳动创造,积累经验,终于改变了南方
农田的面貌,使它适合于水稻的栽培。同时,水稻的栽培技术也在不断改进,
例如采用移栽秧苗的办法(二世纪时),用苕(tiáo 条)子作水稻田的绿肥
(三世纪时),运用烤田技术(六世纪时,这些都是就最早的记载说的)等
等,都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大地扩大了,单位面积产量
也随着耕作技术的进步而得到了提高。加上水稻本是高产作物,因此粮食的
产量跟着增加得较快。这样就逐步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到
了隋唐统一全国以后,南方的经济更加发展。唐朝的社会经济文化的高度发
展,就是和南北广大地区雄厚的农业基础分不开的。

但是在唐朝前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天宝元年(742 年)的
人口统计,北方五道①共有3042 万多人,南方五道只有2036 万多人,大约是
三与二之比,北方的人口仍然多于南方。唐代“安史之乱”②以后,直到五代
十国,北方因长期战争,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南方则比较安定。中唐
以后的水利建设,也偏重在南方,当时太湖流域已开始出现有规则的河网化。

①。。 唐代的道、宋代的路,都是行政区域的名称,好象现在的省。
②。。 唐玄宗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破裂,镇守在北方边境的大将安禄山企图夺取唐朝政权,发动叛变,
占领了都城长安。安禄山死后,他的部将史思明继任叛军首领。这次事变,前后连续九年。历史上称
做“安史之乱”。

五代时,吴越国在太湖流域兴修水利,尤其有突出的成绩。因此,中唐以后,
全国经济重心已有向南方推移的迹象,到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就肯定地移
转到南方了。唐朝把全国分为十道,南北各五道。宋朝把全国分为十八路,
北方五路,南方十三路,这就明显地反映出南方的经济繁荣超过北方。宋元
丰三年(1080 年)的人口统计在北宋北方有956 万多人,南方有2368 万多
人,大约是二与五之比,北方的人口还不及南方的一半。人口的增加,不但
增加了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同时也是当地生产发展的结果。在南方的农业生
产中,水稻的大量增产起着主导作用。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唐宋时代的粮食统
计,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至迟到北宋时,稻的总产量已经上升到全国粮食作
物的第一位。

金末元初,北方的社会经济又受到极其惨重的破坏,更进一步地加强了
南方经济的优势。明朝初年,北方的经济逐步恢复,但南方又向前发展。清
代也继续着这一趋势。宋代就有“苏常熟,天下足”和“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明代又有“湖广熟,天下足”(湖广即今湖南、湖北两省)的说法。
明代宋应星在他著的《天工开物》(1637 年)一书中说:“现在全国的粮食,
稻占十分之七,大小麦、谷子、黍等共占十分之三。”这一个估计,对水稻
的比重来说虽然有些偏高,但是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稻已高居粮食作物
的首位了。

鸦片战争以后一百多年中,我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帝国主
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以致水利失修,灾荒连
年,稻的栽培受到阻碍与破坏,虽然它的比重仍居粮食作物的主导地位,但
产量很少。解放以后,农业生产很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1 年稻的产量
已经超过解放前的最高年产量。以后又逐年增加,到1979 年,已比1949 年
增加了2。95 倍。这种飞跃的发展,完全是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广大农民群众
充分发挥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果,同时也是充分发展
和提高祖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结果。

由于水利建设的普遍兴建,双季稻的推广,近年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
以及单位面积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我国稻的产量正在迅速继续地增长。

六、小麦发展的历史

南方原先很少种麦,汉以后才逐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