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通的大动脉,沿河城市如德州、临清、东昌、济宁、淮安、扬州等,都成为
当时全国有名的商业城市。

七、清代的商船漕运

从1644 年至1911 年,统治中国的是满洲贵族建立的清朝,仍定都在北
京。

清朝政府对粮食的搜括,一向是十分重视的,逼税逼粮的手段也是十分
严厉的。清朝初年有这样一桩事例:探花①叶方蔼、翰林②秦松龄都曾因为欠
着几分赋银而被革职,这是逼税的一个例子。顺治十八年,江南大小绅士因
欠粮而被革退的就达一万四千多人,可以想象逼粮之严。清朝初年直到鸦片
战争前,漕粮收入每年约为四百万石(分正粮、杂粮两种,正粮征米,杂粮
征麦豆)。漕粮运输,由于清初实行海禁,所以专门致力于河运。但运河时
通时阻,不能正常进行运输,而且在运输过程中,弊病很多,漕运问题成为
清朝政府十分头痛的大问题。漕粮是京城皇室贵族、王公大臣的口粮来源,
又是驻扎在北京一带八旗军队的给养来源。清朝政府对漕粮的北运,曾做了
一些新的尝试。道光五年(1825 年)举办的以官督商运的形式,通过海道把
江南的粮食运输到天津,便是成功的一次。

为了举办这次海上粮运,清朝政府花了很大力量,特地调当时的所谓干
员——山东巡抚①琦善(就是以后在鸦片战争中代替林则徐继任钦差大臣而丧
权辱国的那个琦善)任两江总督(江苏安徽江西三个省的军政长官),调安
徽巡抚陶澍为江苏巡抚,总办这次漕运。并设立海运总局于上海,派李景峄
〔yì〕、俞德渊二人主持。此外,又于天津设置收总局,以理藩院尚书②穆彰
阿为验米大臣,会同直隶(相当于现在的河北省)总督负责验收漕米。为了
保证漕粮运输的安全,清朝政府还命令沿海各口岸的驻军,分段负责巡逻监
护。清朝政府如此注重海上粮运,一方面说明清朝统治者重视漕粮的运输,
另一方面也证明他们对于初次试办的商运漕粮还很不放心。

这次商运漕粮,进行顺利,共往返两次。运输了苏州、松江、常州、镇
江等四府和太仓一州的粮食共计一百六十万石,使用平底沙船共计一千五百
六十二艘,这些船只的载运量自五百石至两千石不等。清朝政府共开支运输

①。。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中规定进士录取分三等,第一等的第三名称探花。
②。。 当时进士派在翰林院里做官的称翰林。
①。。 巡抚是清朝一个省的军政长官。
②。。 理藩院,官署名,专理内、外蒙古等地的朝贡事务机关。尚书是这个机关的最高长官,由满人担任。

费用白银一百四十万两。

当时的运粮经过情形,根据记载,大致是这样的:

未启运前,先由官方的海运总局和各地的商船代表,共同商订了章程。
章程内容,包括明确相互的责任,运输费用和各项杂费的金额,粮食的损耗
率,等等。当时一石粮的运费是四钱银子,另外,每船发给赛神银四两(用
于迷信开支),犒赏银三两,天津挖泥压空钱一千文。此外,凡是承运一百
石粮,就发给垫舱芦席折价银一两三四钱。在损耗率方面的规定是:运白粮
(精米)一石,准报耗损一斗;糙粮一石,准报耗损八升。

由于这一章程照顾了船商的利益,所以参加漕运的商船比较踊跃;特别
是准许船商载运免税货物二成进衍贸易一项,更刺激了许多船商参加了海上
运粮。

各地商船陆续集中到上海黄浦江里,签好合同后,即等待装船。上述四
府一州的缴粮民船也先后进入黄浦江,等候验收。这时,官方的监兑官便按
船只(商运船和缴粮民船)报到的先后次序,率领商船船主来到缴粮民船上,
由三方面代表(官方监兑官、商船船主、缴粮船船主)共同核收;经过三方
的会同检验,认为粮食的质量合格后,即将粮食过秤移装到商船上;同时还
特地封出样米一斗,做为船商到达天津交粮时,向收兑单位呈验,以对照样
米与所运漕米是否一致。在运输手续上,规定由上海的海运总局发三联单,
三联单的一联留存上海海运总局,一联交商船船主自执,另一联交商船船主
携带,到天津时,呈交天津的收兑单位。这时一切手续均已办妥,即选定开
航“吉日”,举行告祭“风神”的迷信仪式后,即开船北去。

商船船队开抵天津海口后,再候潮由海口沿海河西上直驶天津,停泊在
天津的东门外,等候收兑单位来人验收。同时,船商将自运的货物,寻找买
主进行贸易。这便是商船承运漕粮的大致过程。

前面讲过,漕粮运输既是封建帝王、皇室贵族、政府官僚的生活必需品
的运输,又是驻扎在每个封建王朝京城内外几十万卫戍部队口粮供应的运
输,所以它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这个制度是历史上长期存在过的。漕运
的整个过程浸透了历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在上面几节里,我们很少让漕运制
度下的劳动人民——漕丁、漕夫在叙述里占有一定的位置,现在让我们来谈
谈他们的贡献和生活吧。

八、漕丁、漕夫生活的侧面

漕丁、漕夫们在漕粮运输中,成年累月生活在惊涛骇浪中;特别是在海
上,当时对气候的变化,事先既不能预测,遭遇风暴后,又限于木船的条件,
不能有效地进行防护,所以,随时随地都有葬身鱼腹的危险。但是,勤劳勇
敢的漕丁、漕夫们,在长期的海上生活中,也积累起一些战胜风浪的经验,
尤其是在预测气象、潮汐①的变化方面,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便于记忆
和传播,他们把这些经验编成了歌诀。虽然今天看起来,这些歌诀的内容,
有一些是缺乏科学根据的,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歌诀却发挥了一定的作
用。直到现在,许多沿海地区的船民、渔民,还应用着这些经验。这些歌诀


潮汐〔xì〕:海潮,早上叫潮,晚上叫汐。


从内容上看,大体有潮汛、风信、观象三个方面。
潮汛方面的歌诀大意是说明潮汐的涨落有一定的规律:前月起水(指涨

潮)二十五,二十八日大汛至;
次月初五是下岸(指落潮),潮汛不曾差今古。
次月初十是起水,十三大汛必然理;
三十还逢下岸潮,只隔七日循环尔。
风信方面的如:
春后雪花落不止,四个月日有风水。
二月十八潘婆飓〔jù〕,三月十八一般起。
四月十八打麻风,六月十九彭祖忌。
秋前十日风水生,秋后十日亦须至。
八月十八潮诞生,次日须宜预防避。
白露前头风水生,白露后头亦未已;
露降时候需作信,此是阴阳一定理。
九月二十七无风,十月初五决有矣。
每月初三阳若无,初四行船难指依;
如过庚日不变更,来到壬癸亦须避。
观象方面的如:
日落生耳于南北,必起风雨莫疑惑;
落日犹如糖饼红,无雨必须忌风伯。
日没观色如胭脂,三日之中风作厄;
若还接日有乌云,隔日必然风雨逼。
乌云接日却露白,晴明天象便分得。
对日有垢〔gòu〕雨可期,不到己申要盈尺;
雨余晚垢横在空,来日晴明须可克。
北辰之下闪电光,三日之间事难测;
大雨若无风水生,阴阳可以为定则。
东南海门闪电光,五日之内云泼黑;
纵然无雨不为奇,必作风水大便息。
东北海门闪电光,三日须防云如织;
否则风水必为忧,屡尝屡验无差池。
上述这些歌诀,是漕丁、漕夫们向自然作斗争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的

结晶。这些经验,对于防范风暴的袭击,曾收到过良好的效果。这是他们在

一定的条件下所摸索到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规律,从而方便了艰险的海上航

行,推动了海上漕运

的发展。“认识根源于实践。”——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生动的说明。
但是,生活在封建制度下的劳动人民是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境地呢?拿漕

丁、漕夫的生活说,除了自然界的风暴、雾、潮汐等是漕丁、漕夫们的死敌

外,压在漕丁、漕夫(尤其是漕夫)头上的,还有人为的风暴,那就是贪官

污吏、封建帮会、恶霸、流氓等对他们的压迫和剥削。

漕夫拚着性命,换取菲薄的水脚钱养家糊口,但是,主办漕运的官员和


沿河封建帮会的把头、流氓们,却通过各种手段,从漕夫们的血汗钱中,榨
取去不小一部分。他们受的压迫剥削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沿河各码头的流氓
头子所抽取的这样那样的钱,大多都从漕夫身上榨取。至于主办漕运的官员,
他们的豪华生活与漕夫的悲惨生活,适成鲜明的对比。如元朝的海道运粮万
户朱清、张瑄等,他们的财富多得惊人。据历史记载,他们“田园馆舍徧天
下”,拥有大量“巨艘大舶”,在国内外进行投机商业。

总之,漕夫们一方面受着风暴、潮汐、雾、浪涛、险礁的威胁,随时随
地都有丧失性命的危险;一方面又受着贪官污吏、地棍河棍的剥削和压迫;
处境是十分悲惨的。所以,过去运河的船家,曾经流传着这样的小调,来发
抒漕夫们的苦衷。

“运河水,万里长,

千船万船运皇粮;

漕米堆满舱,漕夫饿断肠;

有姑娘谁也不嫁摇船郎。。”


古代桥梁史话

潘洪萱

我国古代的桥梁建筑,历史悠久,成就卓越。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因地
制宜,就地取材,用土、木、石、砖、藤、铁等建筑材料,建造了数以百万
计、类型众多、构造新颖的桥梁,点缀着祖国的江山,增添了壮丽色彩。

黄河两岸古都首府众多,物资运输多赖骡马大车、手推板车,故以平坦
宏伟的石拱桥和石梁桥居多;东南水乡,河流纵横,湖沼棋布,运输以舟船
为主,所以遍布着驼峰隆起的石拱桥;西北、西南,峰峦层叠,谷深崖陡,
难以砌筑桥墩,因而多用藤、竹、木等材料建造索吊桥和伸臂木梁桥;闽中
南、粤东等地,质地坚硬的花岗石满山遍野,历代所建石梁桥比比皆是;云
南傣族等地区,竹林丰富,独具一格的竹芭桥、竹梁桥、竹吊桥,至今尚存。

我国古桥不仅艺术造型上有高度的成就,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且
在建桥理论、构造处理、平面布局以及施工方法上都有不少独特创造。在十
二世纪前一直处在世界桥梁的领先地位,为世界工程界所重视。如元朝时在
我国做过二十多年官吏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中,对北京的卢沟桥以及杭州市的桥梁作了详细的记述,认为世界上可能没
有任何其它桥梁可以与卢沟桥相比拟,使欧洲开始瞩目中国桥梁。1577 年某
个葡萄牙人自中国回国后也讲过,福建闽中大石桥数量多,石梁大,雕琢精
美,并对江西赣县浮桥倍加赞赏,说“全世界建筑工人应数中国第一”。沙
皇彼得一世曾委托斯巴萨列使团于1675 年五月来华时,请求中国派桥梁专家
到俄罗斯去传授建桥技术。最近,世界著名的科学技术史专家、英国剑桥大
学李约瑟教授,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中国古代桥梁“在
宋代有一个惊人的发展,造了一系列巨大板梁桥,特别是福建省,在中国其
他地方或国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和他们相比的”。这些桥梁“几乎每座都是
非常美观的”,“是合理与浪漫的巧妙结合”。他还认为欧洲十四世纪开始
采用的较半圆形拱先进的弓形石拱桥,是从中国传到欧洲去的。

下面我们按照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四种基本桥型扼要地加以介绍。

一、梁桥

梁桥外形平直,古时称为平桥。把木头或石梁架设在沟谷的两岸,就成
了梁桥。梁桥的构造最简单,出现也最早。早在原始社会时,我国就有了独
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
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1972 年对春秋战国时齐国的国都山东临淄
的挖探中,首次发现了梁桥的遗址和桥台遗迹,两处桥梁的跨径均在8 米左


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录了在山西汾水上有座有三十柱,柱径5 尺的
木柱木梁桥,桥始建于春秋晋平公,是见于古书记载的最早的一座梁桥。据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战国时的苏秦对燕王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叫
尾生的鲁国人,与一位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女子没有来,尾生为了表示不
失信约,水涨上来也不走,抱着梁柱而死。相传尾生抱着桥下木柱墩而死的
桥梁,就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五十里的蓝峪水上,是座多跨木梁木柱桥,称
为蓝桥。

闻名中外的渭水三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