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100位首富人物发迹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100位首富人物发迹史-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于珠宝尤其是钻石的生产而言,最艰苦、最难以掌握的基本功莫过于凿石头。亨利上班第一天,卡辛给他安排的任务就是练习凿石头,开始了他炼狱般的学徒生涯。根据卡辛的〃教诲〃,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要求用手锤和斧子打成10块尺寸相同的小石块,并规定不干完不许吃饭。亨利从没有干过这种活,看着这一块石头发呆良久,不知如何下手,惟恐一不小心招来老板的训斥和挖苦。但是他别无选择,只得硬着头皮干。他先把大石头劈成10小块,然后以10块中最小的那块为标准,慢慢雕凿其他9块。虽说石头质地不是特别坚硬,但是层次非常分明,稍不小心就会把石头凿下一大块而前功尽弃;并招来老板的呵斥。 

后来据亨利·彼得森讲,尽管老板非常苛刻,但也是为了让他们早日掌握打造石头的要领,因为对于钻石生产而言,打造石头是来不得半点含糊的基本功。老板也是借此来考验学徒们的意志,因为如果过不了这一关,是永远也不能成为成功的钻石商人的。学徒第一天下来,亨利腰酸腿痛,四肢发软,眼睛发胀,但依然没能完成老板的任务。以后的数天里,他简直变成了一台麻木的机器在那里机械地运转,整日挥汗如雨地在那里劈凿。但是后来成就了事业的亨利·彼得森对于卡辛还是充满了感激之情,说如果没有卡辛的严厉要求,他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钻石大王〃。 

母亲看着孩子日渐消瘦的面容和血迹斑斑的双手,实在不忍心让孩子受这种委屈与折磨。但她知道对于穷人家的孩子,除了靠吃苦而谋生外别无选择。在母亲的感召下,亨利也别无选择,并且在心里燃烧起强烈的成功欲望。他相信自己受一些苦难与委屈,并最终能够学到这门手艺。 

立足 

万事开头难,自己支摊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虽然要求不高,只要有一张工作台就可以了,但是在房租昂贵的纽约找一块地方又谈何易?关键时刻,还是有着互助意识的犹太同胞帮了他的忙。他就是彼得珠宝店里当学徒时认识的犹太技工詹姆。詹姆与他人合资在纽约附近开了一个小珠宝店。彼得森去找他想办法,詹姆他们的小珠宝店很小,约有12平方米,已经摆放了两张工作台。詹姆很热心,看他处境艰难,允许他在这个小房间里再摆一张工作台,每月只收10美元租金。 

工作台得到了解决,但是身无分文的彼得森无力预付房租,必须找到活儿干,否则仍然无法生存。到了第23天,他终于揽到了一笔生意,一个贵妇人有一只2克拉的钻石戒指松动了,需要坚固一下,她在拿出戒指前郑重地问彼得森跟谁学的手艺,当得知面前这个首饰匠是卡辛的徒弟时,她就放心地把戒指交给了他。这对彼得森来说是一个重大发现,想不到卡辛的名字在这些有钱人中有如此分量,他马上想到借助卡辛的名气揽生意。也正是从此开始,他深刻地意识到了声誉的重要性。 

尽管自己和师傅之间有一段无法说清的恩怨,但是他从心里还是对老师心存感激。彼得森靠着〃卡辛的徒弟〃这块招牌干了两三个月,生意不错。这时,西州的一家戒指厂的生产线出了问题,急需一个有经验的工匠做装配。在听说彼得森的名气后,这家戒指厂商慕名请他去负责,他愉快地接受了这一工作。有很多人慕名来找他加工首饰,他都一一热情接待,把业余时间都用在加工首饰上。当然,他每星期的收入也开始明显增多,有时可赚到170多美元。这样,他一边在工厂工作,一边加工首饰,终于在经济大萧条的年代里度过了失业难关,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1935年秋,彼得森创业生涯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一天上午,一个陌生人敲开了彼得森的门,这人就是哈特·梅辛格。他是纽约远近闻名的珠宝商人,早在彼得森当学徒时,就不止一次地听老师卡辛说起哈特·梅辛格,一个最精明的犹太首饰商。当这个大名鼎鼎的梅辛格出现在彼得森的面前时,他简直有种难以相信和欣喜若狂的感觉。 

原来梅辛格此次来找彼得森,是在知晓了彼得森的名气后,为他在纽约地区的销售网长期订货的,这正是彼得森梦寐以求的事情。当然梅辛格也是独具慧眼,知道卡辛的高徒彼得森的手艺,决不会有任何问题的。梅辛格对彼得森非常信任,授权彼得森以极大的自主权。他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按照自己的方式加工,不受任何条件的约束,生产出来的首饰梅辛格全部收购。梅辛格为充分发挥彼得森的聪明才智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财源。从此,彼得森每星期起码可挣50美元。声名鹊起的彼得森,手艺也完全得到了上流社会的承认和赞许,找他订货的人络绎不绝。 

腾飞 

这时一个念头浮现在他的脑际。回忆自己半生所做过的首饰不计其数,其中不乏价值昂贵的珍品,但都没有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偏偏是自己当初用15美元的本钱为未婚妻做的戒指,永远留在了他的记忆深处。 

当看到妻子手上的那枚戒指,记忆里就浮现出妻子当时戴上戒指时那种兴奋、喜悦的眼神。其他人同样也会把结婚戒指作为爱情的见证而倍加珍惜。而且只要人们的经济条件允许,人们对购买作为爱情信物的戒指会慷慨解囊,因此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但是,在当时的首饰生产经营者中,尚没有专门从事结婚戒指经营的人。灵感就这样产生了,他在和詹姆协商后,果断作出决定:成立一个生产订婚、结婚戒指的公司。 

彼得森的构思固然新奇,他也为此兴奋不已。但是当兴奋过后,他还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资金短缺。他只得硬着头皮去银行申请贷款不料几次申请都碰了钉子,彼得森心灰意冷后,开始广泛发信招募投资者,但仍然无效。正当一筹莫展之际,他过去的一个顾客一家银行常务董事的妻子竟帮了他的大忙。这个女人曾经让彼得森加固过她的红玛瑙戒指,对彼得森的手艺非常赞赏,对他的忠厚品质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也很钦佩满意。她认为银行把资金贷给这样老实厚道、勤勉进取的人绝对万无一失。她看到彼得森的信后,极力劝说丈夫贷款给彼得森。当然这样的贷款对一位银行常务董事来说自然是不在话下。彼得森终于得到了建立公司的注册资金。 


〃特色戒指公司〃在几经周折后终于挂牌营业了。既然是〃特色戒指公司〃,生产的戒指就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否则就是哗众取宠,名不副实。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彼得森在订婚戒指图案的表现手法上大动脑筋。因为象征着爱情的首饰大多以心形成构图,这已为广大消费者所公认所接受,彼得森对此传统仍然沿用。但是在构图的表现手法上,彼得森却匠心独具。他把宝石雕成两颗心互抱状,表现一对恋人心心相连,再用白金铸成两朵花将宝石托住,表示爱情的美好与纯洁;两个白金穗中各有一个天使般的婴孩,一个是男婴,一个是女婴,手中牵着挂在宝石上的银丝线,以此祝福新郎新娘未来美满幸福的小家庭。那条男女婴儿牵的银丝线更是别出心裁,那银丝线上有许多手工镂刻出来的皱纹,皱纹的数目可以随意增减,这样就为购买者留出做记号的余地,例如男女双方的生日、订婚日期、结婚年龄或其他私人秘密,都可以通过〃皱纹〃多少表示出来。 

这一成功的设计果然使彼得森一举成名;〃特色戒指公司〃生产的戒指一炮打响,赢得了顾客的认可和赞誉,公司的生意日渐兴隆。经过艰难困苦的他在得了第一桶金之后,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不断地探索戒指生产的新工艺、新方法,并于1948年发明了镶嵌戒指的〃内锁法〃。 

一天,一个富商慕名来找彼得森,那人拿出一颗硕大美丽的蓝宝石,要求彼得森镶嵌出个与众不同的戒指,并且最好能够使蓝宝石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商人想把这枚特别的戒指送给自己的女友一个著名的电影明星。彼得森在图案上下功夫不会有什么惊人之举,惟有在那颗蓝宝石上打镶嵌戒指的办法,如用金属把宝石包托起来,这样宝石有近一半被遮盖起来,也就是说一块宝石料做成首饰后至少有1/3大小被掩盖。而商人的要求就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宝石。他发明了一种新的连接方法内锁法。用这种方法制造的手饰,宝石的90%暴露在外,只有底部的一点面积像果实与芥蒂相连接那样。 

商人出了高价满意离去,彼得森再次声名远扬。他从心眼里对那位富商表示感激,如果没有他〃苛刻〃的要求,就没有在戒指镶嵌工艺上巨大影响的〃内锁法〃的诞生。这项发明很快获得了专利,珠宝商们争相购买,彼得森赚取了大笔的技术转让费。那个女影星也成了彼得森的义务广告宣传员,从此,那些崇拜电影明星的太太小姐们,得知这枚戒指出自彼得森之手,便不惜花大价钱请他做首饰,她们以拥有彼得森亲手制作的首饰为荣耀。 

1955年,彼得森又发明了一种〃联钻镶嵌法〃,采用这种方法把两块宝石合在一起做成的首饰,可使1克拉的钻石看起来像2克拉那样大。这种大轰动效应,使人们纷纷抢购这种戒指,而珠宝商们纷纷购买这项专利。彼得森凭借自己多年卧薪尝胆积累的经验,最终成为〃钻石大王〃。 

085香港实业巨子 

郭鹤年 

糖的甘甜,抹不去他心中的苦涩;无限的市场空间,装不下他的豪情壮志。 

糖王 

2004年〃糖王〃郭鹤年重新登上大马首富的宝座,他的财富从去年的801亿马币,跃升至1419亿马币,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马、新加坡及香港股市保持活跃。郭鹤年现年81岁,〃大马糖王〃的美称早是家喻户晓,其实,郭鹤年不但控制本地白糖业,也是酒店业、船务、保险和传媒等领域巨擘,企业王国早已步出国际平台,是世界富豪榜的〃常胜军〃。 

郭鹤年,1924年10月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祖籍福建福州。郭鹤年的父亲于1909年来到柔佛,和兄弟一起在新山创办〃东长〃公司,专营大米、白糖、大豆等农副产品,事业兴旺,成为当地富商和侨头。由于家境较好,郭鹤年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毕业于当地最好的柔佛新山英文书院和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毕业后,他曾在父母的〃东升〃公司任职,1947年,23岁的郭鹤年到新加坡以10万马币做资本,创立了〃力克务〃公司,经营商务、船舶经纪及杂货业务等。这是郭鹤年创办的第一家公司,也是他日后事业发展的开端。1948年,郭父逝世。郭鹤年继承父志,同年在新山成立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从事大米、面粉、蔗糖的进出口及经纪业务。 

50年代初,马来西亚当局急需发展进口替代工业,以走上经济独立发展的道路。郭鹤年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发展良机,毅然于1959年在槟城创办国内第一家炼糖厂。此后,郭鹤年开始大举向食糖业进军。在整个60年代,他不仅参与食糖的生产和提炼,同时积极从事国际糖市交易和经济活动,不但很快占领了马来西亚食糖市场,而且在多边贸易中每年控制的食糖总量达150万吨左右,相当于当时国际糖市贸易额的10%,赢得〃亚洲糖王〃的美誉。 

多业并举 

从60年代开始,郭鹤年以糖业为基础,开始多元化经营。70年代后便走上国际化道路。郭氏兄弟集团发展成为经营工业、种植业、矿业、航运、国际贸易、酒店、房地产、保险、证券、建筑等行业的多元化集团,公司遍布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韩国、中国大陆及香港、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智利、法国、德国、斐济等五大洲众多国家和地区。 

郭氏兄弟集团控制着100多家公司,其资产十分庞大。据估计,集团资产逾50亿美元,其中中国大陆及香港有32亿多美元;在马、新、泰上市公司所占股份分别约值554亿美元、195亿美元和12亿美元;在菲律宾的地产、酒店投资达22亿美元。 

香格里拉 

郭氏兄弟集团属下的香格里拉酒店是一所具有世界影响的连锁酒店集团,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尼、中国大陆及香港、斐济等亚太地区,拥有24家酒店。因此郭鹤年又被誉为〃酒店大王〃。 

此外,郭鹤年在香港的一项重要投资是在传播媒介上,他在上市公司香港〃电视广播〃(市值386亿港元)和〃电视企业〃(市值1008亿港元),各拥有33%控股权。他收购香港的南华早报,入主该报并担任主编。故称郭氏为香港电视传媒大亨亦不为过。 

郭鹤年于1989年2月25日被马来西亚公司董事学院推举为马来西亚最杰出的企业家,并获院士奖状。他热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