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校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老子道德经校释-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罕’为之。

尔雅释诂:‘鲜,罕也。’‘鲜,寡也。’鲜、罕皆即此尟字。”毕沅曰:
“‘尟’,古‘鲜少’字,诸本皆作少。”马叙伦曰:“案此当作‘少’,‘尟’
为俗字,少与道为韵。”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谦之案:“不见而名”,韩非喻老及张嗣成本、危大有本均引“名”作
“明”。武内义雄曰:“‘名’乃‘明’字之假借。”蒋锡昌曰:“‘名’‘明’
古虽通用,然老子作‘明’,不作‘名’。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五十二
章‘见小曰明’,皆‘见’‘明’连言,均其证也。此当据张本改。”今案:
释名释言语:“名,明也。”“名”与“明”音义通,不必改字。又“不为”,
河上本、姚孟俯本作“无为”,以上“不行”“不见”二连语证之,作“不为”
是。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户、下韵(鱼部),牖、道韵(幽部)。姚文
田、邓廷桢:增、名、成韵。陈柱:牖、道、少韵,名,成韵。高本汉同。
奚侗:远、■为韵,行、明、成为韵。盖“少”本作“尟”,“名”本作“明”,


“不行而知”句,奚误改为“不知而行”也,“行”实际非韵。顾炎武唐韵
正卷九三十五马:“下”古音户,老子:“不出户,知天下。”“修之天下,其
德乃普。”“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以圣人欲上民
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必以其身后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
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陈第引魏了翁云:“六经凡下皆音户,舍皆音
暑。不特六经,古音皆然。”右景龙碑本不分章,三十六字,敦煌本、河、
王本同,傅、范本四十字。河上题“鉴远第四十七”,王本题“四十七章”,
范本题“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谦之案:傅、范本二“日”上并有“者”字。
范曰:“傅奕、严遵与古本有‘者’字。”按今怡兰堂校刊严本无。“为学日
益”与二十章“绝学无忧”,皆指学礼而言。

庄子知北游篇:“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
又后汉书六十六范升传,升奏议引:‘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
子可谓知教,颜可谓善学矣。”下引老子曰:“学道日损。”以“学道”二字
连,知有误文,惟以博文约礼为“学”,则为“学”之古义。

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严可均曰:“又损之”,河上、王弼无“之”字。

谦之案:敦煌、御注、景福、庆阳、磻溪、室町、高、顾、傅、范本
及庄子知北游、治要、意林、文选东京赋注引均有“之”字。罗卷无“于”
字,脱第一“损”字。严本无“以”字。

无为无不为。

严可均曰:“无不为”,各本“无”上有“而”字。

罗振玉曰:景龙本、敦煌本均无“而”字。

谦之案:严本脱首“无为”二字,“不”作“以”。遂州本第二“无”
下有“所”字,顾本第二“为”下有“也”字,赵孟俯本有“矣”字。傅、
范本“无为”下有“则”字。范曰:“‘则’字,陈韶、王弼同古本。”又淮
南道应训引作“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下释之曰:“所谓无为者,不先物
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取天下常以无事,谦之案:高翿、赵
孟俯、彭耜上有“故”字,范本上有“将”字,严遵、傅奕上有“将欲”二
字。范本“取”下有“于”字,严、傅、彭有“者”字。又文子自然篇“无
为故能取百川,不求故能得,不行故能至,是以取天下而无事”,即释此章。

俞樾曰:按“常”乃“当”字之误。河上公注曰:“取,治也。治天下
常当以无事。”疑河上原注作“治天下当以无事”,后人因经文讹作“常”,
因于注文增入“常”字耳。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谦之案:傅本“不”上有“又”字。诸王本五十七章注曰:“上章云:
‘其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也。’”道藏宋张太守汇
刻四家注无“又”字,校云:“傅奕本第四十一章经文作‘又不足以取天下


矣’。”【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诸家并同。按此章益、为、为韵,益、
为皆支部。又损、损,事、事,句各自谐。

右景龙碑本四十字,敦煌本、河、王本同,傅本四十八字,范本四十
六字。河上题“忘知第四十八”,王本题“四十八章”,范本题“为学日益章
第四十八”。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谦之案:各本“无”下均有“常”字,敦煌本、顾欢本无。又北堂书
钞七引“姓”下无“心”字,御览四百一引“姓”下有“之”字。案此言圣
人不师心自用,唯以百姓之心为心而已。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得信。

严可均曰:“得善信者”,各本作“德善”,下句亦然。御注脱“信”字。

罗振玉曰:“德”字,景龙本、敦煌本均作“得”。

谦之案:严、傅、遂州本及顾本引节解,强本成疏及荣注引经文,亦
均作“得”。

严、傅本“得善矣”,节解与御览七六引同。柰卷、室町、顾、范、彭、
赵本作“德善矣,德信矣”。治要引无“得善”与“得信”字。李道纯曰:“‘德
善’‘德信’下,或加‘矣’字者,非。”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
心。

严可均曰:“怵怵”,御注作“惵惵”,河上作“惔惔”,王弼作“歙歙”。
简文云:“河上作‘怵’。”高翿作“喋喋”。

罗振玉曰:案景龙、景福二本作“怵怵”,御注本、敦煌本作“惵惵”。
“浑”,敦煌本作“混”。

毕沅曰:河上公作“怵怵”,王弼作“歙歙”,苏灵芝书明皇注本作“惵
惵”。陆德明曰:“一本作‘惵惵’,河上本作‘淡淡’。简文云:‘河上本作
怵怵。’”今案河上公作“怵怵”,与简文所见之本同。古无“惵”字,作“怵
怵”,“歙”、“怵”声义相近。

谦之案:室町、柰卷、顾欢作“怵怵”,同此石。傅、范本作“歙歙”,
同王弼。

庆阳、磻溪、楼正、彭、赵作“惵惵”,同御注。河上注:“圣人在天
下怵怵,常恐怖富贵,不敢骄奢。”是河上本作“怵怵”,简文云“河本作怵”,
是也。唐本“怵”多作“惵”,盖本严注。严君平曰:“惵惵若恢恢,言虚心
以包万方也。”彭耜释文曰:“歙歙固无义,惵惵亦无理。愚意惵惵当作○○,
危惧貌。盖字之讹也。”谦之案:玉篇:“惵,徒烦切,恐惧也。”“怵,耻律
切,惧也。”又说文:“怵,恐也。”广雅释诂二:“怵,惧也。”释训:“怵惕,
恐惧也。”礼记祭统:“心怵而奉之以礼。”孟子:“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是
“惵惵”与“怵怵”均为恐惧之貌,义通。又案“浑其心”,遂州、景福、
御注、庆阳、磻溪、楼正、柰卷、室町、河上、顾、高、赵并同此石。严遵、


彭耜无“其”字,傅本作“浑浑焉”,范本作“浑心焉”。范云:“严遵,王
弼同古本。”案浑其心,即浑浑沌沌之意。吕览大乐篇:“浑浑沌沌。”文选
江赋注:“浑浑沌沌,鸡卵未分也。”左传文十八“谓之浑敦”,注:“不开通
之貌。”刘师培曰:案此文“圣人在天下”句,“歙歙为”句,“在”疑“任”
字之讹。

“歙歙为”者,与二十章“沌沌兮”一律,乃形容“任天下”之词也。
文选东京赋李注引老子曰:“圣人在天下,惵惵焉。”“惵惵”即“歙歙”异
文,“焉”与“为”同。

足证古本“歙歙为”句,“为”与“焉”同。

谦之案:刘说非也。各本均作“在”,不作“任”,此全句当为:“圣人
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浑。”“在天下”与“为天下”对,“怵怵”与“浑
浑”对,“浑其心”三字乃“浑浑”注文窜入。傅本“圣人之在天下,歙歙
焉;为天下,浑浑焉”,“之”字、“焉”字皆增字,但“浑浑”二字与“怵
怵”相对则无疑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罗振玉曰:“百姓皆注其耳目”,王本今本脱此句,景龙、御注、敦煌
本均有之。

纪昀曰:案“孩”,释文云:“王弼作咳。”据注文仍宜作“孩。”武内
义雄曰:敦、遂二本“孩”作“○”。释文:“咳,本或作孩”。

谦之案:今傅、范本作“咳”,严遵本作“骇”。范曰:“咳,何来切,
小儿笑貌。

旧本、释文并作咳。”俞樾曰:按“为天下,浑其心”下,河上本有“百
姓皆注其耳目”七字,王弼本当亦有之,故注云:“如此则言者言其所知,
行者行其所能,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皆孩之而已。”是可证其有此句也。
注有“各用聪明”四字,在“为天下,浑其心”句下,正解“百姓皆注其耳
目”之谊,而经文夺此句,当据河上公本补之。

谦之案:据补之是也。诸王本误脱此句,道藏王本有之。又“注”犹
聚也,周礼兽人及○田疏:“注犹聚也。”注其耳目,即聚其耳目。顾本成疏
“河上作‘注’,诸本作‘浮’,浮者染滞也,颠倒之徒,迷没世境,纵恣耳
目,滞着声色,既而漂浪长流,愆非自积”云云,案“浮”乃妄人以意改字,
以求合于佛说,老子无此。

高亨曰:按“孩”借为“阂”。说文:“阂,外闭也。”汉书律历志“阂
藏万物”,颜注引晋灼曰:“外闭曰阂。”圣人皆孩之者,言圣人皆闭百姓之
耳目也。上文云“歙歙为天下浑其心”,即谓使天下人心胥浑浑噩噩而无识
无知也。此文云“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阂之”,即谓闭塞百姓耳目之聪
明,使无闻无见也。此老子之愚民政策耳。

“孩”、“咳”一字,因其为借字,故亦作“骇”作“咳”。晏子外篇第八:
“颈尾咳于天地乎!”孙星衍曰:“咳与阂同。”亦以“咳”为“阂”。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陈柱:二“心”字韵,三“善”字韵,
三“信”字韵。

右景龙碑本六十三字,敦煌本六十二字,河上、王本六十四字,傅本
六十八字,范本六十九字。河上本题“任德第四十九”,王本题“四十九章”,
范本题“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罗振玉曰:敦煌本“十”
作“什”,下同。

马叙伦曰:说文无“涂”“途”二字,盖“徒”即“涂”“途”本字也。
庄子至乐篇“食于道徒”,即道涂也。此“徒”字盖如字读。

谦之案:“出生入死”,吕氏春秋情欲篇高注引与此同。庄子:“万物皆
出于机,皆入于机。”又“其出不忻,其入不拒”,又“有乎出,有乎入,入
出而无见其形”,皆出生入死之说。

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严可均曰:王弼、高翿“地”下有“亦”字。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景福、敦煌四本均无“亦”字,景福本“动”
下有“皆”字。

毕沅曰:傅本“而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河上公、
王弼作“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谷神子作“而民生动之死地,十
有三”。案韩非子与奕同。

谦之案:严本、遂州本、柰卷均无“亦”字,柰卷、室町有“皆”字。
范应元本作“民之生生而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并云:“韩非、严遵同古本。”
易顺鼎曰:王本及韩非似皆有误。文选鲍照代君子有所思行注引老子云:“人
之生生之厚,动皆之死地,十有三。”所引似为可据。盖以“人之生生之厚”
六字共为一句。

老子意谓人求生太厚,遂动之死地。故下文又申明之曰:“夫何故?以
其生生之厚。”夫生,十有三;死,十有三;其数本各居半,至于求生过厚,
而死之数遂多于生矣。若作“人之生,生而动”,语近于不可解。观王注亦
云:“而民生生之厚,更之无生之地焉。”是“动之死地”之上有“生生之厚”
四字之证。

高延第曰:“生之徒”,谓得天厚者,可以久生;“死之徒”,谓得天薄
者,中道而殻弧岸馈闭撸降锰毂竞瘢梢跃蒙蛔员3郑
蹈死地。盖天地之大,人物之蕃,生死纷纭,总不出此三者。“生生之厚”,
谓富贵之人厚自奉养,服食药饵以求长生,适自蹈于死地,此即动而之死者
之一端。缘世人但知戕贼为伤生,而以厚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