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生活中的经济学-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家的经济是在增长还是在停滞。可是在美国则不然,每个人的收入直接从市 
场得到,经济繁荣或衰退立刻给每个家庭带来影响。所以经济的荣衰是全国 
百姓最关心的大事。 
    衰退造成的第一个影响是失业,不但新毕业的几百万大学生很难找到工 
作,已经就业的也被大量解雇。失业意味着失去稳定的收入来源,虽然不致 
立刻挨饿,因为过去有节余,国家有救济,但贷款买的房子因付不出每月该 
付的款将彼赶出自己的住宅,贷款买的汽车则可能立即被没收。1986 年美国 
经济还没有衰退,但因世界石油价格猛跌,盛产石油的得克萨斯州的许多油 
田因无利可图而停工,我亲眼目睹失业造成的阴郁气氛笼罩着街头巷尾,出 
售旧汽车的停车场停满了待售的汽车,一眼望不到边。有不少经济繁荣地区 
的人专程赶来买旧汽车。有 140 万人口的休斯顿市内,大街小巷几乎看不到 
一张招人的广告。青年人纷纷出走到外地谋生。过去 10 年内因油价猛涨而发 
了大财的公司盖了许多在美国也算豪华的高楼大厦,闪光的大橱窗下站着一 
堆堆神色萎靡、茫然失措的各种年龄的失业者。我虽然没有品尝过失业的滋 
味,但我非常理解失业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衰退造成的第二个影响是家庭资产的丧失。多数美国家庭存钱的主要方 
式不是银行存款,而是买股票和房地产。在经济衰退时企业预期的利润降低, 
年终分红减少,股票当然不值钱。原来值 10 万元的股票到衰退时可能只值 8 
万元甚至 5 万元。在衰退时房地产同样要跌价,家庭资产因经济衰退而大打 
折扣。受到这样的打击,当然要更谨慎地花钱,力图恢复自己的资产。结果 
是进一步减少购买,使衰退更难恢复。 
    上文谈到,衰退的原因是总购买量(用于消费的加上用于建设的)小于 
总生产量。要纠正经济衰退就得想办法增加消费或增加建设投资。可是在一 
个市场经济中,消费和投资是由无数个体的家庭和企业家决定的,他们在衰 
退的大气候下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去增加开销。当然,几年之后衰退会结束, 
经济再次进入繁荣。改变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陈旧的设备更新,促使了投资的 
增加。然而要用政策去扭转衰退,当然不能坐等设备报废,而是要主动寻求 
积极措施。这个办法后来由著名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来,就是由政府来 
当一个大买家,政府出钱去投资。市场受到这个巨大的新主顾的刺激,就会 
终止不景气,转入兴旺。现在看起来,凯恩斯的办法很简单。为什么过去的 
经济学家就没有看到呢?这里有几层原因,首先是政府从哪里拿钱去投资? 
如果政府向百姓借钱,压缩百姓的购买力,把借来的钱拿去投资,这并不能 
解决多少问题,因为购买力只是从百姓转移到政府,总的购买力并未增加, 
不足以从根本上使总需求扩大到与总供给相等。凯恩斯提出来的办法是政府 
把居民已经决定用于储蓄的钱借来,或者说,向银行借钱投资。这笔储蓄原 
是准备借给企业家的,现在企业家不愿投资,那么政府就代替企业家作出投 
资的决定。另一个办法是政府向未来借钱。主要是印发钞票(事实是银行在 
政府的账户上加一笔款子,政府给银行出一张借据,即政府债券),用新钞 

票支付政府的投资开销,待投资得到了效益,再将赚的钱收回来还债。 
    第二个问题是一般经济学家认为要弥补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巨大差 
距,需要的资金太大。但凯恩斯发现,如果政府投资一块钱,市场可以增加 
大约五块钱的购买,所以一笔相对小的启动资金就可以使市场活跃起来。因 
为政府投入一块钱去搞基建,如果这一块钱用于购买水泥,这钱最后发给工 
人作工资,一小部分成为资本家的利润。工资也好,利润也好,除了小部分 
储蓄起来,大部分又投入到市场去购买商品。这笔拿来买商品的钱,又变为 
另外一批工人和资本家的收入,他们储蓄了一小部分之后,又将大部分钱用 
去买东西。如此周而复始,使最初的一块钱产主出五倍以上的购买力,所以 
政府投资有启动市场的杠杆作用。 
    第三点原因是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像企业家一样,在衰退的环境中缺乏有 
利的投资机会。何况根据美国的法律,政府不得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经营与 
民争利的实业,除非那是垄断性的行业,如邮政、电力、铁路(现在这些方 
面也变成非垄断的民营企业了)。但事实上政府可以从事公共事业的投资, 
如公路、绿化、城市污水处理、水土保持、河流的区域治理和综合开发。这 
种为社会所需要的工程,一般的私营企业不会去投资。退一步来说,即使政 
府投资于完全无效益的工程,例如雇一批工人去挖沟,再雇一批工人去填沟, 
虽然投资完全浪费掉,但启动了经济,防止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浪费(工人 
失业,机器闲置)。所失甚小而所得甚大,仍是值得的。 
    凯恩斯于 1936 年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但 
这本书彼经济学界抵制长达 10 年之久,直到 1946 年他去世之后才逐渐为大 
家所理解和接受,现在已成为西方大学经济系的必读书。凯恩斯本人也被公 
认为继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之后,作出了划时代贡献的经济学大师。他的理 
论之所以不被同代人所接受,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大多数经济学家过于迷信 
传统的经典理论,所以他在该书序言最后一段中写道:“本书之作,对于作 
者是个长时期的挣扎,以求摆脱传统的想法与说法。”又说:“我们大多数 
都是在旧说下熏陶出来的。旧说已深入人心。所以困难不在新说本身,而在 
摆脱旧说。” 
    凯恩斯的理论创建至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它仍用来作为西方国 
家制订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理论指导。 
    当然,由于实践经验的丰富,加上几代人的继续钻研,使得大家对这个 
理论的细枝未节以及相关的条件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推广 
和应用凯恩斯理论,相反,倒是防止他的理论被滥用。如果一种经济原来处 
于正常运转状态:想工作的人都有工作做,机器设备都在满开工状态,或者 
说,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上是均衡的。此时政府想使经济进一步繁荣,再采 
用借债或发钞票的办法举办大的工程,造成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此时生产 
已无潜力可挖。更多的购买力寻求供应有限的商品,结果必然是导致物价水 
平全面上升,引起混乱。事实上美国经济已经多次处于这种性质的混乱。由 
于经常在经济繁荣时政府实行赤字财政,以后必然诱发通货膨胀。作为一个 
有机体,经济产生了“抗药性”。即使在衰退时,需要政府注入额外的购买 
力刺激生产,由于“抗药性”的作用,整个经济的反应不是增加就业和生产, 
而是物价上涨,失业却依然高居不下。这种经济停滞加上通货膨胀的现象称 
为滞胀。它是 70 年代曾经困扰美国和不少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问题。 
    美国还会不会再次发生 30 年代的大萧条?90%以上的经济学家都说不 

会。因为现在有了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政府和中央银行不可能在衰退时再执 
行收缩经济这种倒行逆施的错误政策。确实,经济理论对于人类社会太重要 
了,不懂理论而去制订国家的经济政策太危险了。但是美国经济是否永远不 
会再出大的问题,照我看来,这是完全没有把握的。当然,我也同意像 30 
年代那种总供应大子总需求造成的大萧条现在已经有了对付的办法,但别的 
大问题不是不可能出现。最近发生的美国银行的信用危机暴露了这种潜在的 
危险。 

    小结:萧条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危险,它打击每一个社会成员。凯恩斯的理论指出政府作为一个 

大买主可以制止经济衰退的持续和扩大。但在繁荣时再增加政府投资,想进一步促进繁荣,结果适得 

其反,最后发生失业和通货膨胀并有的滞胀现象。 

                      27.美国的通货膨胀(上) 


    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膨胀则指过多地发行。然而仔细椎敲起来,“通 
货”和“膨胀”都包含了许多含混之点。先说通货,除了钞票和辅(硬)币, 
还有支票,它也能起到货币的作用。在美国买东西,你可以开一张支票(同 
时出示有照片和签名的身份证,如果款额不大,什么证件也不用);发工资 
时可能是老板开一张支票给你,凭这张支票你可以到银行支取现款,也可以 
将它存到你的银行活期存款账户上。有了活期存款就可以开支票,活期存款 
和你口袋里的钱没有多大区别,所以通货就应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在一 
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为活期,从 80 年代初美国推广了“定活两便”存款以来, 
定期活期的界限已很模糊。定期存款虽然不参与流通,但遇到急用,它是最 
接近于市场的流通手段。因此有时定期存款的增加也可被视为通货的增加。 
进一步来看,国库券虽然不能流通,但它很容易通过转让而取得现金,至少 
它可以作为抵押而得到现金,所以成为货币的替代品,这样推广下去,甚至 
房地产也可以转变成货币,但这个过程至少要好几个星期,使用货币作为支 
付手段原是为了方便,用房地产作为支付手段还不如物物交换来得方便,所 
    以房地产不大可能作为支付手段来代替货币。上面的讨论无非想说明, 
除了钞票之外还有多种可以部分地起到货币作用的流通手段,但它们接近流 
通的程度和当作支付手段被接受的程度各不相同。研究通货膨胀时把通货定 
义到哪一级为止是有讲究的。多数经济学家同意算到活期存款为止,因为 90 
%以上的交易是用支票作为支付手段的。如果不把活期存款算作通货未免太 
脱离实际,尽管支票和钞票仍有重要的区别。例如,我接受别人付给我的钞 
票后,立刻可以将这笔钞票用来买东西,付给另一个人。支票则不行,因为 
支票上写明了收款人。这个例子说明活期存款的流动性远不如钞票。按照上 
述定义,美国在 1991年 7月的通货总量为 8620亿美元,平均每个美国人3300 
美元(事实上很大一部分美元在境外流通,东南亚、中国、非洲、东欧都有 
大量美元在流通),其中钞票及硬币为 2609 亿美元,活期存款 2806 亿美元, 
其它各种名目可流通存款 3120 亿美元,另外还有 77 亿美元旅行支票。如果 
将定期存款也包括进去,则通货总量约为 39000 亿美元,可见定期存款比通 
常定义的通货要多 3.5倍。将 8620亿美元与美国 199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约 58000 亿美元作一比较,可知国民生产总值约为通货总量的 6.7 倍。因为 
生产出来的每一块钱 GNP,不论它是货物还是服务,都要经过市场交换才能 
被消费者使用,每一次交换都要用通货,而通货只有 GNP 的 6.7 分之一,说 
明每一块钱的通货在一年中必须被使用 6.7 次,才能将全部 GNP 通过市场交 
换提供给居民消费。我们注意到,GNP 只包括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 
包括在内,而中间产品的交换也要使用通货,所以每元通货的实际周转次数 
要大大超过每年 6.7 次。 
    “膨胀”一词不确切的地方则更多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样的通货量 
算是“不膨胀”。新钞票每年不断地被印出来,首先用来更新那些被磨损了 
的旧票子,但这还不够,因为人口在增加,用钞票的人在增加。假定每人持 
有钞票的量不变,新增的钞票量至少要和新增的人口量成正比。何况每人持 
钞票的量也在变化。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明年人民的收入忽然增加了一 
倍,每人消费于衣、食、住、行的价值提高了一倍,当其它条件不变时,每 
人持有货币量理应增加一倍。如果银行不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就会发生“缺乏 

现金”的严重问题。 
    缺乏现金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不便。我的朋友或商业伙伴从邮局汇来一 
笔钱,可是我凭汇款通知到邮局提款时,得到的答复是没有现款;或者存户 
到银行提取自己的存款时,银行抱歉地要求存户再等几天,理由是没有现款; 
或者农民向政府或私人商号出售农产品时,得到的不是现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