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汉代风云人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品读汉代风云人物-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了刘邦、韩信、晁错、袁盎等鲜活的人物形象。许多观众正是受他的吸引重新引发阅读历史、钻研历史的兴趣。易中天主讲的《汉代风云人物》也由此成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的一档超人气节目,2006年1月16日,《汉代风云人物》的讲稿结集,《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正式面市,起印15万册。

  2月12日,中央电视台大型人文讲堂“百家讲坛”再次走进这位以“麻辣史学”而著称的学者,从即日起开讲“三国”,他的“麻辣史学”将再次轰动神州。2月8日,本报记者采用网络、电话的形式,独家采访了易中天教授。

  让学者和电视在共谋中传播历史

  记者:往往,人们认为历史事实的传播是历史学家们的事情,在古代,这种传播是司马迁那样的史记官们做的,后来是老师们向学生教授的,当然也少不了利用书籍阅读的方式来完成。目前,电视的普及带来一大堆戏说历史甚至歪曲历史的现象,您利用电视这个特殊的方式,将历史知识和电视传播方式结合在一起,为历史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做出了一个文化人所做的事,完成了将历史知识传播的途径从精英品读转到了大众普及,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易:“历史事实的传播是历史学家做的事情”这是一个误区,这个误区的形成是近现代以后的事情,这是由于引进了西方学术研究的模式:分科、分类、分专业,划分得非常细。而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是没有这种分类的,也没有历史学家的概念,只要兴趣所在就可以做,比如苏轼被定义为文学家但他也研究历史。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没有专业和分类概念。当然,古代也有专职的史官,但他主要任务是记录当时的事实,而对过去的历史进行研究、传播是大家都可以来做的,不会画地为牢。

  我们不能割裂历史来创造现实,只能在前人给我们创造出来的已经确定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文化条件下来进行现实的创造,绝对不能割裂历史,一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人物是有历史感的,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要关注历史。

  过去的很多历史著作实在太艰深了,一般的观众和读者很难接受。历史学家担负学术的责任,他负责的对象是学术界。但是我认为应该有一些人来向大众负责,但这种负责又不是用“普及”能来概括的。我从来不使用“普及”这个词,“普及”是只要把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就行了,而事实上绝非这么简单。我用的是“品读”,我以前出版过《品读中国》,刚出的这本叫《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我认为“品读”是比“普及”重要得多的,“品读”是要去品味、去阅读,能找到里面能给现代人以启迪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

  电视是一种很重要的大众传媒,它的覆盖面和传播的效率是其他传播方式无法比较的。作为一个有良知和良心的知识分子应该尽可能好地利用这样一种高科技的、效率最高的文化传播方式。因此,我是赞成和主张有条件的学者走上电视。《汉代人物风云》讲座的成功,让我体会到电视和学者的关系,我以前说过,学者和电视台的对接,做好了是“双赢”,学术扩大了传播范围,电视提高了文化品位;做坏了就是“双输”,学术失去了自身品质,电视失去了广大观众。

  记者:您所说的“品读”主要指对历史事件、对历史人物哪些方面的体悟呢?您的“说史”方式符合了时下大多数人的胃口,您认为这是否代表历史解读的潮流和方向?

  易:“品读”就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的解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不管历史怎么发展,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人性”。我怎么能代表潮流和方向呢?(笑)这还是要大家来评判、历史来评判。



/* 5 */
  “麻辣史学”教授易中天访谈实录(2)     

  汉代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一帝国”时期

  记者:汉代的许多历史人物与事件因为时代久远而鲜为人知,您的书一问世就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请问,在中国历史阶段中,您选择汉代的出发点在哪里?您认为它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易:汉代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在我看来汉代可以称为“第一帝国”,它给我们留下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比如现在仍然说汉族、汉语、汉人。但这个王朝的历史久远,鲜为人知,所以在和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合作的时候,选了这样一个不太被大家关注的时代。另外,我当时一个出发点,认为汉代不但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而且是我们民族的一个辉煌的时期。我们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回顾我们的辉煌时期。

  记者:汉代对中国人影响巨远,那时候无论从帝国整体还是个人心气都是开阔的,对此您有什么见解?您对电视屏幕一段时间里充满清宫戏怎么看?

  易:汉代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上升阶段。前边是春秋战国,是民族思想最活跃、生命力最旺盛的黄金时代。春秋战国就相当于西方古希腊时代,马克思曾对古希腊这个童年时代予以很高的评价,我们也应对我们民族的这个童年时代给予很高的评价。汉代是我们民族的成年期,在经历了春秋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一方面有青少年的青春活力,另一方面又开始走向成熟。这个成熟主要表现在形成了宇宙观,汉代提出了“天人合一”观念,汉代在哲学上思考宇宙人生;文学艺术上也有很多探索;政治上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制度,为后世的政治奠定一个基础。

  我用八个字来总结汉代和清代的特点:汉代恢弘,清代成熟。因为清代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历史朝代,老百姓会比较熟悉,而汉代就比较遥远了,我想这是电视屏幕清宫戏比较多的一个原因

  现代学者更要具备城市批判意识

  记者:《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与女人》《读城记》《品人录》等书,为您赢得了中国十大城市批评人的荣誉。中国的许多地方还处于农耕文化影响之中,许多学者热衷于牧歌时代的抒情或对以往历史的回顾,而忽视了越来越普及的城市文化。您的探讨与研究是走在城市文化批判前列的,您如何评价自己在城市文化批判、城市性格剖析上的成就与不足的?

  易:在这四本书中只有《读城记》是谈城市文化的,我的第一本历史书是《品人录》,这本书是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最满意的一部。在未来的时代应该是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城市化也就是研究我们自己现在和未来的生存方式。由于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还处于一种摸石头过河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产生了一些弊病,譬如说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雷同、相互克隆等等,这就需要学术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个前提下,对城市个性的研究和把握我认为是有意义的。

  记者:在您的城市系列批判中,多是南方或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对西部城市的关注很少,而这些地方在城市化进程中更需要您这样的文化批评者中肯的指正,比如银川、呼和浩特等城市,你的忽略是没去过这些地方还是觉得它们缺少您关注的要素?

  易:因为我没有去过,所以完全没有发言权。我对城市研究要求有理性的成分也要有感性的成分,一定要有切身的体会。

  可以没有汉武帝,但不能没有司马迁

  记者:这次您开讲“三国”,我们在《银川晚报》上已经发了消息,我们采访了当地不少人,已经形成一种巨大的企盼。此前,百度贴吧里有个“易中天吧”,您的拥趸者们自称“意粉”(易粉)、“乙醚”(易迷),称您是“超级教授”。能得到这么多读者的拥戴,您感觉如何?有人说您以前讲历史时“反脸谱化”,有人说您“戏说”历史,有人认为您应该第一个先讲讲司马迁,觉得他才是您讲史的源头,您怎么看这些问题?现在的历史学家您最欣赏的是哪一位呢?

  易:这些“意粉”大多应该是观众吧,能被这么多人接受,心里自然是很欣慰的,感谢大家的厚爱。我隔三岔五也会到“易中天吧”上去看看,也确实自己回过帖。

  我曾在陕西电视台《风追司马》现场直播时讲过,“我们可以没有汉武帝,但不能没有司马迁”,司马迁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司马迁又不是合适《百家讲坛》来讲述的人物。因为这档节目面对的是广大的电视观众,挑选人物的时候就要偏重于戏剧性,而不是从一个人物的学术分量和历史分量的角度来判断的。杨洁导演曾拍过电视剧《司马迁》,但收视率却不理想,所以说一个人物重要不一定是演出来讲出来好看。



/* 6 */
  “麻辣史学”教授易中天访谈实录(3)     

  我最欣赏的当然是黄仁宇了,他的《万历十五年》我认为是极其杰出的作品,在历史解读和写作的境界上我都是非常认同的。



/* 7 */
  易中天玩闹三国 粉丝狂追捧(1)     

  北京娱乐信报

  周喻帅不帅,孔明会K歌,关羽是爱神,易中天玩闹论英雄。

  

  “那时的周瑜,24岁啊,真是职场、战场、情场,三场丰收啊!他还嫉妒别人,是别人嫉妒他吧!”2月12日,继《汉代风云人物》后,央视“百家讲坛”再次请进学者易中天,开讲为期一年的《品三国》,迅速成为2006年的首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热点。

  

  关于《品三国》

  “汉风潮”火了易中天

  去年4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汉代人物风云”,他妙语连珠、充满活力的说史风格,塑造出了刘邦、韩信、晁错、袁盎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掀起民间“汉风”热潮。《汉代风云人物》也由此成为《百家讲坛》中的一档超人气节目。

  今年年初,《汉代风云人物》的讲稿结集《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正式面市,起印数量就达到了惊人的15万册。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易中天先生再接再厉,于2006年2月12日在“百家讲坛”继续开讲《品三国》。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易先生表示,三国故事已经有了很多版本,所以现在他讲起来还是很有压力。

  关于《百家讲坛》

  “不是学术讲坛”?

  易中天先生说,“我是非专业人士,很多研究三国的人都没有讲,所以就有人质疑我。但这些人必须弄清楚,百家讲坛不是学术论坛,不是学术问题的讨论,不是发表个人学术观点的,它是面向普通读者的。”首期《品三国》播出后,赞赏和质疑声不绝。比如空城计那段,有人质疑易中天用现代人的视角给司马懿出了三个主意,有些不妥。但易中天不以为然,他说:“我用的可能不是古代人的语言,但那情形还是古代的。我说武器也没说机关枪啊,是箭啊,我用了侦察兵,那时候可能还没有这个词,但探子也有啊。更何况,对诸葛亮空城计的质疑,裴松之等古代学者早就有了,又怎么是现代人的视角!”

  

  关于主讲方式

  正说不能太“正经”?

  易中天认为,任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有三种面目,历史上的本来面目,称之为历史形象;小说、戏剧和文学艺术中的面目,称之为文学形象;民间信仰、民众风俗和一般人心目中的面目,称之为民间形象。“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叫历史意见;站在现今人的立场上去看历史,叫时代意见;站在个人的立场上去看历史,叫个人意见。《三国演义》是三国的文学形象,而我重点要讲的是历史形象。”

  易中天虽然运用了很多当代语言和诙谐说法,但他反击了那些认为他是戏说的观点。“正说不是一本正经地说,也不是严肃地说。而是说,我说的历史是有根据的,依据了正史上的记载。但如果你问,正史就符合历史吗?那我就不能保证。但反过来,戏说却一定是臆造的。”对于三国中曹操、刘备等争议性人物,易中天表示他没有倾向性,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还历史原貌。

  对有人称他创造了“麻辣史学”,易中天对这顶帽子并不接受。“让我自己总结出词语来概括我的史学,我还没有想出来。我从来不用‘普及’这个词,我喜欢用‘品’。不仅要让读者知道怎么回事,也要和他们一起品其中的道理,而‘品读’就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的解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