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风景名胜纵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风景名胜纵览- 第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放议会的重要文件档案。东北角的方塔是一座96 米高的钟楼,这就是建于1856 年的大本钟。钟楼上部的圆形大钟重达13吨半,直径为7 米,时针和分针的长度分别是2。75 米和4。27 米,钟摆重305公斤。每走1 小时,大钟即发出铿锵的报时声,余音袅袅。这只大钟的监制人为本杰明。荷尔爵士,所以钟楼被命名为大本(Big Ben)。英国电台、电视台每天播放的新闻节目,都是以大本钟的报时声为前奏。每当议会开会的时候,白天在维多利亚塔上升起英国国旗,夜晚则用灯光照射大本钟。 
  “威斯敏斯特”的英文意思是“西教堂”。因为过去这里是伦敦城西郊,又处在圣保罗大教堂以西,而且当初这里确实曾建有一座教堂。11 世纪中期,英王爱德华一世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宫殿并重建了教堂。此后400 多年间,威斯敏斯特宫一直是英国的主要王宫。威斯敏斯特宫于1547 年成为英国议会所在地。它几经火灾,几次重建。1834 年的大火将原有建筑大半烧毁。于是英国政府决定建造一座举世无双的议会大厦。著名建筑设计师查尔斯。巴里的设计方案被采纳,工程于1840 年动工,1857 年完工,共耗资300 多万英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下院的会议大厅被炸毁,后于1950 年重新建成。 
  这就是今天的威斯敏斯特宫。 
  威斯敏斯特宫的建筑虽不算古老,但宫内确有一处古迹,那就是威斯敏斯特大厅。它是当年王宫中的一座宴会大厅,建于15 世纪初。后来被用作审判头等政治犯的法庭。本世纪以来还在这里举行国葬典礼,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遗体告别仪式就是在这座大厅里举行的。 
  威斯敏斯特宫里共有14 个大厅和600 多个房间,首相和内阁大臣在这里都有自己的一套办公室和会客厅。一座圆形的中央大厅将上、下议院分开:南面一半是上议院,北面一半是下议院。在两院大厅和走廊里,有许多以历史和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大幅壁画和石雕像。 
  两院的议事厅是这座议会大厦里最重要的地方。上院的议事厅长27。5米、宽14 米,红色装潢,陈设讲究。正面坛台上有英王宝座。坛台前面是议长座位,两边各有4 排红色长条皮椅,是议员的座位。下院的议事厅长23米、宽14 米,装饰以绿色为基调。大厅中央设一长桌,议长席在长桌北面,两旁的议员座位是几排长条硬椅。二楼上还设有记者席和观众席。 
  女王、上院议员和下院议员进入议会大厦时必须从不同的门进入。普通游客参观要走大厦正面的史蒂芬门。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坐落在英国伦敦议会广场西南侧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正式名称为“圣彼得联合教堂”。它最初由笃信宗教的国王“忏悔者”爱德华一世于1050年下令修建,1065 年建成。现存的教堂为1245 年亨利三世时重建,以后历代都有增建,直到15 世纪末才告竣工。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全长156米,宽22 米,大穹窿顶高31 米,钟楼高68。5 米,整座建筑既金碧辉煌,又静谧肃穆,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的杰作。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既是英国国教的礼拜堂,又是历代国王举行加冕典礼、王室成员举行婚礼的大礼堂,还是一个国葬陵墓。从11 世纪胜利王威廉开始,除了爱德华五世和爱德华七世外,所有英王都在此加冕登基,当今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就是于1953 年6 月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举行加冕典礼的。 
  每当新国王加冕时,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布置得焕然一新。各国代表、皇亲国戚上千人云集一堂,喇叭齐鸣,圣诗班高唱圣诗。大主教将王冕戴在英王头上。英王加冕宝座在圣爱德华小教堂内,宝座下有一块称作“斯库恩”的圣石,原是古苏格兰国王传统的加冕座位,后被爱德华国王征讨苏格兰时将它夺过来,并在石上配了一把橡木椅子。以后历代英王登基时就在这椅上端坐加冕,因此,这把样子一般的椅子和下面的石头成为神圣的国宝。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还是英王的墓地。1066 年撒克逊王爱德华死后就埋葬在这里。从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的20 多位国王都埋葬在这里。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国王亨利七世的教堂和陵墓,它位于中轴线正中的最后方,占据了整整三分之一的面积。它那纤细华美的穹顶,五彩缤纷的旌旗,给人以明快欢乐的世俗气氛。在它的右面,是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陵墓;左面是被伊丽莎白一世处死的苏格兰玛丽王后的陵墓。教堂内的“诗人之角”因埋葬14 世纪诗人乔叟和文艺复兴时期诗人斯宾塞而得名。后来,英国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如莎士比亚和狄更斯、哈代等,都在这里建有墓室或墓碑。此外还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如达尔文、牛顿、克伦威尔、丘吉尔等。当地人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称为“荣誉的宝塔尖”,如果死后能葬在这里,是无尚光荣的。 
  在教堂西大门内,正中地上一块镌有金字被深红色罂粟花环绕的黑色大理石碑,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无名英雄墓碑,下面埋葬着一名由法国战场上运回的士兵的尸体。墓志铭为:“无名者最有名。他们为英王、为国家、为人类和平正义而牺牲”。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不仅历史悠久、建筑宏伟、雕塑精美,而且是英国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泰晤士河   
    泰晤士河是英国南部的主要河流,发源于英格兰西南部的科茨沃尔德山,由几条细细的山涧溪流汇集而成。泰晤士河全长336 公里,流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流域大部分在伦敦盆地内,下游向东流去,经牛津、雷丁、伦敦等地注入北海。 
  早在25 万年前,属于欧罗巴人的原始人类就已在泰晤士河流域从事渔猎生活。古老的泰晤士河与大不列颠岛上的人民世代相伴,它目睹了古罗马军队的占领,目睹了大英帝国的兴衰。它曾是一条繁忙的运输通道,伦敦港每年吞吐着数千万吨货物。现在,泰晤士河已不再是一条重要的通衢 ,而成为风景优美的旅游景点。英国有名的古堡、宫殿、教堂、公园、博物馆、商业中心、高级酒店、文化艺术区以及国会大厦和政府重要机关等全都集中在这条河的两岸。 
  沿泰晤士河顺流而下,两岸有一望无际的田野、绿色覆盖的山岗、丛林环绕的小村镇。河水流到牛津然后拐弯向东。英国最古老的学府牛津大学就坐落在这里,牛津大学创办于12 世纪。沿途经过温莎古堡,即来到汉普顿皇宫,这座建于1514 年的雄伟宫殿内有不少艺术品,还有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泰晤士河继续东流,经过里奇蒙德,再过英国皇家植物园,即进入伦敦西区。 
  优美的田园风光代之以繁华的都市景象。 
  伦敦被泰晤士河分为南北两半,伦敦的重要部门都集中在泰晤士河北岸的伦敦西区。这里有议会大厦,“英国的象征”——大本钟,还有威斯敏斯特教堂。议会大厦的东边是英国的政治中心,许多重要的政府部门都坐落于此,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首相府——唐宁街10 号。这是一座普通的灰色三层楼房,但却是英国的神经中枢。 
  泰晤士河穿过伦敦市中心,这一带桥很多,滑铁卢桥、黑僧桥、伦敦桥、塔桥等相距不远,横架在泰晤士河南北两岸。在泰晤士河上共有桥梁27 座,座座形状不同、风格各异,它代表着英国的“桥文化”。塔桥是泰晤士河上最雄伟的一座桥,它的两个高达数十米的桥墩上,各有一座5 层方形高塔。 
  桥墩与两岸用钢缆吊桥连接。高大的船舶经过塔桥时,就将桥面吊起;船通过后,吊桥放下,桥上恢复通行。 
  泰晤士河经过塔桥,就进入伦敦东郊。在塔桥处,河面宽229 米。塔桥以下为喇叭形河口,河道显著增宽,到河口宽为8。9 公里。静静的泰晤士河水开始奔腾着向北海流去,汇入大西洋的洪流。 
  英国的工业革命曾给泰晤士河带来极为严重的污染,水质变化,鱼类绝迹,河水散发着恶臭。直到20 世纪初,泰晤士河仍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60 年代初,英国成立了治理泰晤士河的专门委员会。到1975 年,污染问题基本解决,泰晤士河恢复了生机。                                 
特拉法尔加广场   
    特拉法尔加广场是英国伦敦最著名的一个广场,坐落在伦敦市中心,东面是伦敦城,北接伦敦的闹市索荷区,南邻白厅大街,西南不远是王宫。适中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广场建筑,使它成为伦敦的名胜之一。 
  特拉法尔加广场是为纪念著名的特拉法尔加港海战而修建的。法国拿破仑执政后,于1804 年5 月,迫使西班牙一同渡海进攻英国。1805 年10 月21日,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指挥的英国舰队与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在西班牙的特拉法尔加港海面上遭遇。英国舰队以少胜多,使法、西舰队在这场海战中惨败。但不幸的是,当海战胜利结束时,纳尔逊上将因中了法国炮舰“恐怖号”的流弹而牺牲。为了纪念这位为大英帝国立下不朽功勋的海军上将,每年10 月21 日,总有许多人到特拉法尔加广场举行悼念仪式。 
  在广场中心,竖立着威廉。雷尔顿设计的52 米高的圆柱形纪念碑,石柱上端挺立的5。3 米高的纳尔逊全身铜像是雕塑家贝利的作品。石柱底下是高大的方形石座和多层台阶,石座的四壁镶着纳尔逊生平所指挥的4 场著名战役的铜雕,最低一层台阶的四角,安放着4 只大铜狮子,这些是埃德温。兰西尔爵士雕塑的。这座纪念碑修建于1840 年至1843 年。纪念碑设计得如此之高是因为人们希望它高于附近滑铁卢广场上的约克公爵的37。8 米的圆柱。纳尔逊的铜塑雕像据说是用海战中缴获的铜炮制成的。 
  特拉法尔加广场是英国人举行政治集会和示威游行的地方。而每年的圣诞夜,广场上又充满节日气氛,人们在两个大喷水池旁唱歌跳舞,彻夜不归。 
  特拉法尔加广场以鸽子多而著称,因此又称“鸽子广场”。其鸽子之多,可与威尼斯的圣马克广场相比。在纳尔逊圆柱型纪念碑四周,鸽子成群,成为广场一景。旅游者可以在广场用面包喂鸽子。 
  特拉法尔加广场北面是著名的国家美术馆,馆内陈列着14 世纪至19 世纪欧洲各国不同流派的名画。广场东北角是伦敦著名的圣马丁教堂,建于1726 年,造型美观,有一座56 米高的尖塔。1864 年秋,马克思领导的第一国际成立大会就是在这座教堂里举行的。广场东南角还有一个派出所,设在一根中空的电灯柱内。这是英国最小的派出所,里面只能容纳两名警察。广场边上,还有一些其他英国名人塑像。                                 
莎士比亚故居   
    伦敦以西180 公里的斯特拉特福镇,是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诞生地和逝世的地方。莎士比亚的故居在小镇的亨利街北侧,是一座带阁楼的二层楼房。本结构的房屋框架、斜坡瓦顶、泥土原色的外墙、凸出墙外的窗户和门廓使这座16 世纪的老房在周围的建筑群中十分显眼。 
  莎士比亚的父亲当年买下这座2 层楼房,一半作住宅,一半作手工作坊。 
  1564 年4 月23 日,莎士比亚出生在这座楼上。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都是在这里度过的。14 岁时,家道中落,他只得中断学业,外出谋生。18 岁时,他与比他大8 岁的当地姑娘安妮结婚。几年后,莎士比亚步行来到伦敦,开始了他作为演员、剧作家和诗人的生涯。1592 年,他以自己的剧本《爱的徒劳》、《错误的喜剧》、《亨利六世》等开始驰名伦敦。30 岁到35 岁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鼎盛时期。他一生共写了154 首14 行诗、37 部剧本。功成名就的莎士比亚曾是伦敦“环球”、“天鹅”、“玫瑰”、“幸福”等几家大剧院的股东。莎士比亚48 岁后搁笔,从伦敦回到斯特拉特福镇,退隐故里。 
  1616 年4 月23 日,即他52 岁生日那天逝世。在他逝世7 年后,他的生前好友将他的剧作汇订出版,因为印在对折的纸张上,称为“第一对折本”,这就是第一部莎士比亚全集。 
  莎士比亚的故居于1847 年由“斯特拉特福旧居委员会”接收后进行了修缮。1891 年,又由“莎士比亚旧居托管和保护委员会”负责管理和保护,开始接待世界各地的来访者。 
  故居楼下的起居室和厨房都是石块铺地,楼上卧室是木板地,木制的桌、椅、床、柜都极其普通,还有一个木制摇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