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学的观点看生活:应该读点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以经济学的观点看生活:应该读点经-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亚当·斯密 
                    市场就是战场 
  是什么阻止了麦当劳的提价?又是什么让汽车公司纷纷召回了他们的汽车以更换简单的螺丝?既不是企业家们大发善心,也不是他们考虑到人们的安全。市场为我们给出了正确的答案。事实上,如果麦当劳不提供美味实惠的汉堡,人们立刻会走向肯德基、赛百味,如果通用、福特的汽车和售后服务不能令人满意,人们会投向丰田、本田等其他竞争对手的怀抱。 
  竞争似乎具有一股处罚惩戒的力量,在市场上,如果某个企业向自己的顾客提供拙劣的产品,那么他的生意就有可能被那些好的产品抢走。最优的价格、优等的商品、高质量的服务等等,几乎所有企业提供的产品都具有这方面的意识,遗憾的是,在很多垄断的行业中,消费者却无法得到应有的权利。 
  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其实每个企业内心里都是讨厌竞争的。每个企业主的内心深处,都梦想着这样的情况,市场上只有他们一家企业,他们是唯一的垄断者,价格可以自己制定,标准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也不存在竞争威胁。 
  然而,正是竞争,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苹果,这个在车库里造出计算机的公司,却能够与IBM对抗了很长时间,这一点让经济学家们兴奋不已,在个人计算机这个市场中,正是由于存在联想、IBM、戴尔等众多竞争者,才使每个企业不遗余力地提高自己的效率,而这种由竞争引导的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动力。 
  所有的企业在产品、技术、组织形式等领域展开了拉力赛式的竞争,他们不断发明新的生产方式、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有效的成本降低手段,并且这些创新迅速应用起来,这些创新就如同跨栏运动员的每个栏架,挡住了对手,却让自己更快。 
  在这场战争中,获胜的还有整个社会。汽车取代了马车,连锁超市取代了百货商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熊彼特称这种动态竞争为“创造性毁灭”,并且雄辩地说,是竞争构成了经济进步的核心。无疑,伟大的熊彼特是正确的,竞争在市场经济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抽象的说,竞争之所以有价值,因为它是一种发现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预见竞争的结果,这种竞争就不存在了。如果是从激励和约束的角度看,竞争还有更深刻的意义,资本的本质是一种毁灭性创新,如果新的产品能带来超额回报,那么资本就会成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 
  比如说,现在你有一个产品,我可以发明比你更好的,发明更好的产品以后,我就可以占领市场,我的回报就会很高,于是,竞争就提供了激励。竞争同时具有约束效应,如果我停滞不前,当别人进入以后,我就会失去很多的市场份额。因此,对所有企业,竞争是非常强的纪律,容不得偷懒。这不是赚更多钱的问题,而是落后就会被淘汰出局的问题。 
  为了使我们的讨论更加具体,经济学家们设想了这样一个市场,在这里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他们当中任何个别人都不具有影响和决定商品价格的力量,而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每个人有充足的信息和知识,可以自由地选择进入或者退出市场,经济学家们把这样的市场称为自由竞争市场。 
  由于大量买者与卖者的存在,当某个卖者抬价,顾客就会去别的卖者那里购买所需的商品;同样,他降低商品的售价,虽然可招来顾客,都不会对整个市场的价格带来影响。当然,这样的市场完全是经济学家虚构出来的市场,就如同一块没有摩擦力的钢板,完全是为课堂的学生们准备的,但这作为研究市场结构的起点足够了。尽管实际中并没有真正的完全竞争市场,但是像粮食、股票这样的市场,还是可以看作接近完全竞争的。 
  与竞争相对的是垄断。 
                    钻石帝国 
  什么是垄断呢? 在经济学家眼中,如果一个企业是产品唯一的卖者,而且如果其产品没有相近的替代品,这个企业就是垄断者。经济学家希克斯说过,垄断者最大的受益是安宁的日子。 
  经济学家进一步将垄断分为两种:自然垄断和立法垄断。自然垄断的行业人人都能进入,但是靠能力让某个企业能够垄断;而行政垄断的企业,则大多是由政府通过授予专利权、许可证而建立的垄断地位。 
  这里我们还要区分一个概念:大企业和垄断者,一个资产规模很大的企业如果处于一个有众多竞争者的行业中,那么他也不是垄断者;而尽管一个很小的企业,如果没有明显的对手,那么他就拥有垄断权力。垄断权力不是由企业规模决定的,而是由控制他所在的行业的力量决定的。因此,判断一家厂商是否垄断,仅仅看它的市场份额是不够,更不能用市场份额的多少作为指标。首先,市场的范围总是无法清楚界定的,并且,就算市场上只有一家“可见”的厂商,但暗中仍然可能有无数潜在的厂商伺机进入,那么仍然是竞争的市场。 
  对于垄断者,人们最关心的,还是它如何操控价格获得高额利润,无论怎么描述都不如一个例子来得直接。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除了戴·比尔斯(De Beers)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担当起“帝国”这两个字,戴·比尔斯是全球最大的钻石开采和销售企业,它曾经一度控制着全球90%的钻坯市场,它让让“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语家喻户晓,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垄断是暴利的唯一源泉。 
  1888年,南非的一位矿产经营商创建了戴·比尔斯,他们既经营钻石矿开采,也从事钻石批发业务,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创造有效的机制对市场进行控制,以保证戴·比尔斯的利益。 
  首先他们囤积了大量的钻石,如果其他小的生产商企图在垄断集团之外销售钻石,戴·比尔斯就会通过销售机构大量抛售同样的钻石以惩罚“入侵者”,直到对方退出为止。 
  当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戴·比尔斯为每个生产商调整他们的销售配额,每一家生产商都按配额降低生产比例,从而自动增加钻石的稀缺性,推动价格增长。 
  直到80年代,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不断发现新的钻矿,戴·比尔斯帝国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但是戴·比尔斯为全世界的垄断者提供了最好的教科书,它几乎使用了垄断者的一切伎俩。有兴趣的朋友有机会可以看看这家公司的故事。 
  而关于垄断,亚当·斯密则有一段颇具辛辣的描述:“不论在哪一种商业或制造业上,商人的利益在若干方面往往和公众利益不同,有时甚或相反。……一般地说,他们的利益,在于欺骗公众,甚至在于压迫公众。事实上,公众亦常为他们所欺骗所压迫。” 
  亚当·斯密说的一点不错,很多行业的垄断者都有和戴·比尔斯同样的手段。上世纪末,美国钢铁公司的总裁加里经常主持该行业主要成员参加的周日宴会,而宴会的一项重要议题就是确定下周钢铁的价格,人们已经证实,在1;043 家大公司中,竟然有941 家承认或被证实有着非法的价格操纵。1992年,美国司法部指控八家主要航空公司,声称他们同航空价格表出版公司相互勾结,通过航空公司和机票销售系统传递信息,控制机票价格。 
  市场是否就只是竞争和垄断呢? 
                    不完全竞争 
  今天的经济学家已经达成共识,在资源配置模型里,没有充分竞争就会出现价格扭曲导致效率低下。极端的例子是垄断,垄断导致价格扭曲。在经济学领域,人们把这类研究称为市场结构的研究。最初,人们接受了马歇尔的观点,认为市场仅仅包含垄断和竞争两种,但后来,人们发现,市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有些市场却常常介于两者之间。 
  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由两位经济学家共同取得的,尽管两人观点大相径庭,但他们都涉及了垄断竞争这一核心概念,她们是美国的爱德华·哈斯丁·张伯伦和英国的琼·罗宾逊夫人。 
  年轻的张伯伦在别人眼中无法和经济学理论奠基人联系起来,这个高大、英俊、热爱运动的年轻人,就像喜爱读书一样喜爱运动,或许是运动的原因造就了张伯伦坚忍不拔、极富野心的特点,在完成一篇论文时他曾告诉朋友 “他所做的工作将改变整个价值领域”。 
  张伯伦认为,过去人们只看到了竞争和垄断这两种极端的市场结构,其实大量的市场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属于竞争与垄断的不同程度结合,他提出了寡头和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就在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面世6个月后,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夫人也出版了她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虽然后来人们发现他们的理论的确有很大区别,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通常被认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分析的共同发现者,这令张伯伦非常痛苦,这位坚忍不拔、极富野心的经济学家一生都在考虑如何将自己和罗宾逊的研究成果加以区分,最后甚至连罗宾逊都说:“很抱歉我毁了他的生活”。 
  琼·罗宾逊夫人,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女性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实际领袖,世界级级经济学家当中的唯一女性。与张伯伦的理论相比,琼·罗宾逊夫人似乎对企业行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她提出了我们所熟知的价格歧视,并且第一次对倾销进行了定义,更难能可贵的是,琼·罗宾逊夫人指出了“买方垄断”。国际农产品市场就是买方垄断市场,在这里,发展中国家往往是农产品的提供者,而发达国家却垄断着农产品的价格,因此购买者往往以不等价的方式进行剥削。 
  当然,在张伯伦和琼·罗宾逊夫人的这场学术较量中,无疑是张伯伦获得了胜利,张伯伦的“厂商均衡理论”和“市场结构分析”已经成为今天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的经典内容。不过让这场学术较量更具历史意义的是,他们的竞争更暗示了哈佛和剑桥的较量,哈佛的张伯伦的胜利似乎更具历史意义,他的胜利代表了新旧剑桥的更替,也象征经济学的英美轮换,大英帝国的经济学还是不可避免地慢慢衰落下去。 
  在经济学家眼中,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人们认识到市场除了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外,还有很多中间阶段,至少包含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两种。 
  像大城市的零售业、手工业、印刷业这样的市场通常被看作是垄断竞争行业。在这些行业中存在着众多的厂商,每个厂商都要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市场价格,但每个厂商又都可对市场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完全接受市场价格,厂商之间无法相互勾结来控制市场。 
  在很多行业,垄断竞争的结果,往往形成寡头。所谓寡头,是指少数的卖者面对众多的买者,这些寡头在价格竞争作用下,逐渐完成优胜劣汰,最终获胜的企业留了下来。20世纪初美国有100多家汽车制造厂,正是在激烈的价格大战中,其他厂家纷纷破产,只剩下了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家。 
  在寡头竞争的行业中,通常只有少数几个企业,他们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产品的价格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比如,在通信、钢铁、石化、电子、汽车这样的行业中,我们能听说的只有几家企业的名字,而这些企业都处于寡头垄断地位的。 
                    要竞争,还是垄断? 
  事实上,无论是什么样的市场结构,只要有竞争,那么就可能会发生下面的故事: 
  保罗和彼得在同一条河上经营航运。他们各自拥有一个航运公司,整日在河上运送货物和旅客。 
  保罗想,如果河上只有我一家航运公司,生意该更红火了。保罗共有20条大船,彼得只有10条,保罗比彼得的资本雄厚得多。而且,彼得还欠下银行的大笔债务。于是,保罗降低了票价,打起了价格战。 
  彼得没有办法,只得跟着降价。保罗再次降价,彼得再次跟上。 
  如此反复交锋,乘客大占便宜,两位大老板都受到重大损失。 
  保罗亏损巨大,彼得更是欠债累累、行将破产。 
  最后彼得不得不将所有的船都出售给保罗。保罗获胜了,成了河上唯一的航运公司。 
  保罗逐步提高了票价,很快成为当地首富。来往的乘客一面抱怨着票价太贵,一面却只得坐他的船,让自己的血汗钱填满了保罗的口袋。 
  故事似乎让我们感觉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往往喜欢制定低价策略来打垮那些竞争者,当竞争者离开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