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反腐败经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反腐败经历-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埃娃•;若利    
    ——透明国际大中华区主任廖燃力荐《我的反腐败经历》    
    埃娃•;若利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她和蔼、平易、侃侃而谈;她渴望阳光,热爱生活,如同所有的北欧人。    
    然而,埃娃•;若利又是一个非常不平凡的、骁勇强悍的女性。    
    1994年6月的一个清晨,10个法国警察突然闯进法国前内阁部长、威震四方的金融巨头塔皮在巴黎的寓所,把他铐起来带走……而签发这一纸逮捕令的却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性——法籍挪裔法官埃娃•;若利。这是法兰西共和国政治和司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先例,这一举动,揭开了法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的贪污案件的冰山一角,成了惊天动地的新闻,占据了当天法国和欧洲主要媒体的头版头条,若利一夜之间成了新闻人物。但是,若利的勇气和果敢并未到此为止,接下来,她又以一连串的行动再次震撼了整个法国和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她连续传讯了100多名法国国会议员或在任市长,6位在位或卸任党魁,法国全国40强企业中的10家公司的主要负责人……这就是举世震惊的法国埃尔夫石油公司贿赂腐败弊案,蛀虫们贪污的金额高达20亿法郎。这桩弊案,揭示了法国这样一个老牌殖民帝国主义国家,在二战后,怎样改头换面,以石油公司取代外交部,在非洲及其他战前殖民地国家里疯狂行贿,并收买战后新独立国家的政治精英,以维持法国在这些地区的经济和战略利益。这些肮脏的交易,揭穿了非洲第三波“民主浪潮”的实质以及“发达国家总是比发展中国家清廉守法”的神话。这桩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最大的政治贪污案,引发了欧洲民主政体二战以来最严重的政治危机。    
    就在巴黎地方法院深入调查该案时,若利又深挖出埃尔夫石油公司曾为法国汤姆森军火集团出售6艘拉法叶舰给台湾而负责游说当时的法国政坛高层的案外案(译注:《外交十记》(钱其琛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10月)一书对此案有专章记述。)。法国“共和国宪法委员会”主席、前外交部长迪马、他的情妇荣古尔夫人,埃尔夫常务总经理西尔旺、埃尔夫前总裁勒弗洛什—普里让等5名埃尔夫高层官员再被列为被告。迪马曾是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的密友,并在1984年到1986年以及1988年到1993年间两度担任法国外交部长,迪马遭起诉时则是法国“共和国宪法委员会”主席,等于是法国位阶最高的法官,而他却被控利用职权推荐其情妇荣古尔夫人为埃尔夫石油公司的公关;当荣古尔夫人收受埃尔夫的贿赂,向迪马游说批准售予6艘由汤姆森公司制造的拉法叶巡洋舰给台湾这项高达27亿美元的军售案时,迪马不但照办,更坦然分赃荣古尔夫人收受埃尔夫为此支付的6500万法郎佣金。    
    这一错综复杂的窝案、串案的侦讯和审理,耗时整整十年,案件最后于2003年11月在巴黎宣判。若利主导的上述一连串逮捕和侦讯行动,导致迪马、法国阿尔卡特电话公司总裁斯瓦德等一干人等被拉下马来,而前内阁部长塔皮和埃尔夫石油公司前总裁勒弗洛什—普里让、其副手西尔旺和埃尔夫石油公司加蓬分公司总裁、“非洲先生”塔拉洛等等昔日不可一世的风云人物更是锒铛入狱,沦为阶下囚。若利作为一个普通的预审法官,她在这一连串行动中所展现出来的勇气和干练,令那些位高权重的大男人跌破眼镜,再不敢小觑她,把她同“小女子”画上等号。    
    写到这里,读者自然会感到好奇的是,身处自己掀起的一场猛烈的政治风暴的中心,若利是怎么想的?她经历了一段什么样的心路历程?从审理埃尔夫石油公司贿赂弊案到现在整整十年过去了,十年间,有关埃尔夫案和拉法叶舰案的各种各样的报道、揭秘等等书籍,早就汗牛充栋。迪马的情妇,在拉法叶舰案中扮演关键角色的荣古尔夫人,更是闪电般一口气推出4本自传,扬言要揭开黑幕,漂白自己。荣古尔夫人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为自己的自传标上《共和国的婊子》之名,赚得坛丰钵满。迪马本人更不甘让荣古尔夫人专美于前,他在2003年2月底也抛出新书《考验与证据》,大爆当年法国向台湾出售拉法叶舰法国政商勾结、中饱私囊的内情及埃尔夫石油公司的营运黑幕。    
    与此同时,在过去所有曾经直接参与拉法叶舰巨额军火交易,或是后来参与侦办该案件的人员中,就有8人因 “遭遇事故”,“心脏病突发”等等原因暴毙,或在深不及膝的海滩里“淹死”或是在家里 “跳楼自杀”。这些人当中,既有军中高级将领、政府官员、情报特务,也有军火掮客或银行业务主管,而若利本人更是多次受到死亡威胁……那么,面对着所有这些腥风血雨、变幻莫测,若利是怎么想的呢?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若利自传,回答了所有这些问题。若利从当事人的角度,以细腻、翔实的笔调,追忆那不堪回首的往事,记录那惊心动魄的瞬间;铺陈自己坦然的心迹。打开这本自传,你仿佛跟作者并肩坐在冬日熊熊燃烧的壁炉旁,伴着窗外呼啸的寒风,听她侃侃而谈北欧的童话;又如跟她漫步在姹紫嫣红的秋林中,在鱼儿嬉游的潺潺小溪上,聆听她娓娓道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向往。若利的故事是那样惊怵,令人毛骨悚然,但她却用那样不疾不徐的语调道出,仿佛是在朗读一部关于别人的惊险小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么一个坚毅、果敢、执著,为了自己的信念,为了社会的公义而不屈不挠奋斗到底的女性形象。    
    毋庸讳言,若利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她最受争议之处,就是法国前外长迪马对她的指责:作为承办拉法叶舰案的预审法官,若利未就汤姆森军火集团出售6艘拉法叶舰给台湾的交易案中高达5到10亿美元的佣金案进行调查或起诉相关人士,却仅就西尔旺为汤姆森开辟埃尔夫游说管道,由埃尔夫代垫佣金给被聘为公关的荣古尔夫人6千万法郎的来龙去脉一事展开调查,目标指向迪马是否利用荣古尔夫人分赃这些佣金。若利要求迪马解释与荣古尔夫人交往炽热的那段时期,获荣古尔夫人馈赠的7尊古希腊女神像、一双价值11万法郎的皮鞋以及同荣古尔夫人一起,使用埃尔夫信用卡在豪华餐厅同进同出的详细情形。迪马直陈他所遭遇的调查有悖于司法伦理。他甚至扬言,当年拉法叶舰高达5亿美元的秘密佣金,大部分都由台湾地区流回法国,作为政治酬佣在既得利益集团里分配,让不少法国政界高层人士赚得盘满钵满,喜笑颜开。当初分一杯羹者,除了售舰的汤姆森军火集团之外,甚至连法国总统府、国防部、财政部及海关总署都有幸“躬逢其盛”,迪马还握有佣金受惠者名单,到如今他却被人踢出来,当作替罪羊。这样的选择性办案,实在很难让人不作政治办案的联想。而台湾有关拉法叶舰案的报道也提出类似的疑问,质疑若利是只打苍蝇不打老虎。    
    面对这样的指责,若利爽朗地大笑:贪污6500万法郎的公务员还是只“苍蝇”吗?这只苍蝇也太大了吧!在挪威,一个政府部长为了区区100美元的不实餐饮报销就得辞职下台,法国一个部长涉嫌分赃6500万法郎的好处为什么不应该被绳之以法?至于说她为什么不去查办5亿美元佣金流向的指责,她直言那是外界误会,她作为预审法官,只能根据检察官授权审理埃尔夫石油公司贪渎弊案部分,查办佣金流向的则是另外的法官。而且,巴黎法院也传讯了“汤姆森”前总裁葛梅兹到庭解释迪马所称5亿美元的佣金流向,所以并不是没有查办。    
    但是,若利不讳言,一个贪官,可能贪污了几百万、几千万,但要等到收集所有的证据来办完整个案件可能费时十几年,这个贪官也可以因此被判好几个最重的刑罚,但是,法官只要能证明其中一个案件,给犯罪者定罪,就可以结案。一个人被判一个死刑跟他被判十个死刑的效果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被判一个死刑就可以结案的话,就没有必要再去查清他所有的犯罪事实,以判他十个死刑。这种办案,绝非“只打苍蝇不打老虎”。    
    无疑,若利侦办埃尔夫案的过程充满了悬念和惊怵,极具卖点。但是,如果你仅仅把若利的自传当作一本惊险故事来看的话,难免会有遗珠之憾。透过若利的描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不一样的法国政坛贪官图。十年过去了,尽管拉法叶舰案仍然水落石不出,但它牵涉到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却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若利在书中对许多事实用模糊的笔法一笔带过,但细心的读者仍不难发现,若利在侦办这一案中所历经的所有惊恐和曲折,她被盯梢、窃听、受到电话死亡威胁;在最惊心动魄的时刻,她甚至需要警察24小时的贴身保护!若利所受到的威胁是在什么人的授意下做到的是不言而喻的。她的遭遇,清楚不过地显示了法国政坛的黑幕。    
    也许有中国人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尤其是在感慨中国和外国在腐败和清廉方面的对比时更是如此。从若利的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性的贪婪是超越国界,没有黄、白、黑的区别的。唯一的区别只在于有些人偷吃会抹嘴,有些人偷吃不会抹嘴,而有些人更是偷吃不愿抹嘴。西方的灯红酒绿、觥筹交错难掩刺刀见红、血雨腥风,“发展经济”、“维护和平”、“捍卫国家利益”等等高尚词藻掩盖下的不过是赤裸裸的贪欲和中饱私囊的分赃而已。    
    若利跟贪官污吏的斗争之所以如此艰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西方国家各级官员都享有大大小小的豁免权。埃尔夫石油公司贪渎弊案和拉法叶舰案留给世人的最重要的启示之一就是必须取消政治官员的政治豁免权,这也正是在反腐败运动中,西方发达国家应该向中国学习借鉴的经验。    
    2004年12月12日于柏林


书评及简介挑战游戏规则的一本书

    曾焱(《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编辑 )    
    大约在2003年6月,我第一次看到埃娃…若利这个名字。那时法国各大报纸都在议论她的这本新书,一片轩然大波。从前说到拉法叶案和埃尔夫案,女主角就是翻云覆雨的荣古尔夫人,而从那时才知道,原来对立方还有这样一位经历传奇的女法官。我从法国报纸的章节摘要上看了此书部分原文,很被吸引,为她所披露的这个权力世界,也为她的人格魅力。我在自己主持的栏目里介绍了这个人和这本书,我想虽然中国的读者很难看到全书,至少也可以让他们了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这样一群忠于正义的人,他们痛恨所谓“精英们”可以不受法律制裁的丑恶世界,他们的理想就是“我们已经无法摆脱这样的世界,但是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在成年以后不再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他们也不应该继续生活在这样的世界”。    
    后来方正出版社打来电话,说他们有意引进埃娃…若利这本书的版权,问我能否帮忙翻译。当时我手头正有朋友的另一本书在忙,遗憾地和他们擦肩而过。    
    半个月前收到方正出版社寄来的样书,中文版《我的反腐败经历》。我终于完整地读到了这本令人心怀敬意的书,而且依然为之打动。    
    从篇首那一长段献给世界各地在反腐败斗争中牺牲者的墓志铭,到书末的《巴黎宣言》,都有一种无言的力量,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敢于直视的悲怆。若利曾说,她在把这本书献给所有为抵制腐败而付出了生命代价的人之外,还要把它“献给”世界上声势浩大的腐败,这无疑就是她的挑战宣言。她把她所发现的那个丑恶的“权力的世界”如实写了出来,没有遵循任何游戏规则,就像她在办案的8年里所做过的一样。    
    “权力有他自己的地盘,自己的密码,自己的方式。很显然,它没有尊重法律的愿望”,这真是对权力一针见血的总结。在权力的覆盖之下,“如果我们放任世界的秩序分崩离析,那么我们的孩子——不管他们成长于纽约还是布宜诺斯艾利斯,不管他们的郊外还是莱茵河畔——将继续生活在那些无形的、非正义的、身份隐秘的统治者的桎梏之下,而他们自己却全然不知。”所以埃娃…若利选择的是“与其抬头仰望天空,还不如擦去大地的污垢”。    
    一个挪威女子来到巴黎,从家务女工做起,然后谋一份小秘书的职业养家,最后自学法律通过选拔成为巴黎历史上第一位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