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杂病广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15-杂病广要- 第1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崔氏疗蛔虫方。 
取缲蚕蛹汁,空腹饮之良。若非缲丝时,即须收蛹曝干。患者捣筛,取意斟酌多少,和粥饮服之。(同上) 
缲丝汤,主蛔虫,热取一盏服之。此煮茧汁,为其杀虫故也。(《本草》) 
《方氏本草》治蛔结心痛,用芦荟一钱,剪碎如米粒大,用乌梅、花椒汤吞服。(《汇言》) 
治寸白虫,累取不尽,久令人面黄,心中如饥,黑铅散方。 
黑铅沙子(画家银涂是也) 
上一味研极细,每服二大钱匕,五更初,肉汁调顿服,至平明取下虫,立瘥。(《圣济》) 
灵砂丹,肠胃诸虫,此方主之,良。尝谓湿热生虫,故知湿热者,虫之天也。是方用硫黄以燥湿,用水银以 
驱虫,是夺虫之天矣。虫失其天,未有不杀。(《医方考》) 
x下虫诸方x 安虫散,治小儿虫痛。 
胡粉(炒黄) 槟榔 川楝子(去皮核) 鹤虱(炒各二两) 白矾(铗器熬一分) 干漆(炒烟尽一分) 
雄黄(一分) 巴豆霜(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匙,大者半钱,温米饮调下,痛时服。(《直诀》) 
治小儿寸白虫久不愈方。 
鹤虱 雷丸 使君子(各三分) 巴豆(十枚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 
上件药捣罗为末,以糯米饭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沙糖水下三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 
木香槟榔丸,杀下诸虫。 
鸡心槟榔(一两) 木香 鹤虱 贯众 锡灰 干漆(烧烟尽) 使君子肉(各半两) 轻粉(二钱) 雷丸 
巴豆肉(各二钱半) 
上细末,飞白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粒,五更粥饮下,或菖蒲、石榴根煎汤下。(《直指》)又虾蟆 
丸,杀虫,于本方去锡灰、干漆、使君子、轻粉、雷丸,加大虾蟆干、桃仁、苦楝根、石榴根皮、芜荑。 
治虫痛方,其症面黄,唇紫或白,口吐清水并青黄赤白 
绿沫,腹痛一块往来不可忍,神妙无比。 
甘草末(五分) 巴豆(去油三分) 石膏(水飞过二钱) 
上共为末,每服大人三分,小儿或一分,或分半,虫随泄下,多不可当。如虫不下,自死腹中不动矣。然 
后用调脾药数帖。(《绿竹堂集验方》) 
三十六种,治蛔虫咬心痛,干漆丸方。 
干漆 青黛 轻粉 甘遂(各等分) 
上为末,面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五丸,薄荷汤调下。(《幼幼》) 
《广济》疗白虫如马蔺叶大,于下部出不尽,以刀截断者,令人渐渐羸瘦,石榴汤方。 
醋石榴根(东引者一大握) 芜荑(三两) 牵牛子(半两熬末)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别和牵牛子末,每服如人行五里,更服尽快利,虫亦尽死出, 
忌生冷、猪鱼牛肉、白酒、葵、笋等,此方神验。(《外台》) 
治小儿腹藏有蛔虫,苦楝根散方。 
苦楝根 鹤虱 薏苡根(锉) 槟榔 牵牛子(微炒各一两) 糯米(一分微炒)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三岁儿每服以粥饮调下半钱,日三服。看儿大小,临时加减。(《圣惠》)《圣济》 
治疳蛔、寸白、蛔虫等发作,心腹 痛,鹤虱散,于本方去薏苡根,加大麦 、陈橘皮,每服二钱匕,空腹煎 
粟饮调下,仍时时煎姜蜜汤热投之。 
治小儿多吐蛔虫,鹤虱散方。 
鹤虱(一分) 川大黄(一分锉碎微炒) 川朴消(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即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三岁儿温服半合,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 
集效丸,治因脏腑虚弱,或多食甘肥,致蛔虫动作,心腹搅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有休止,腹中烦 
热,口吐涎沫,即是蛔咬,宜服此药。若积年不瘥,服之亦愈。 
木香(不见火) 鹤虱(炒) 附子(炮去皮脐) 诃黎勒(煨取皮肉) 芜荑(炒研) 槟榔 干姜(炮各 
七两半) 大黄(锉劈炒十五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橘皮汤下,妇人酢汤下,(《和剂》)《统旨》于本方加乌梅。 
使君子丸,治腹内诸虫作痛,口吐清水。 
使君子肉(薄切屋瓦焙干) 槟榔 酸石榴根皮(东向者佳净洗锉焙) 大黄(半生半炮各七钱半) 
上除槟榔锉晒不过火,余三味再焙,同槟榔为末,沙糖水煮面糊丸,麻仁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淡猪肉 
汁空心下,或鸡肉汁亦好。(《活幼心书》) 
万应丸。 
槟榔(五两) 大黄(八两) 黑牵牛(四两以上三味为末) 皂角(十梃肥不蛀者) 苦楝根皮(一斤) 
上先以皂角、苦楝根,用水二大碗熬成膏,一处搜和药末为丸,如梧子大,后用雷丸、沉香、木香各一两 
研细末为衣,先用沉香衣,后用雷丸、木香衣,每服三丸,四更时分,用砂糖水送下,(《袖珍》)(今从《丹溪 
纂要》录)《回春》追虫丸,于本方去苦楝根,加芜荑、锡灰、使君子。(此比之后妙应丸,有皂角为异耳) 
妙应丸。 
槟榔(十二两) 黑牵牛(三两) 大黄 雷丸 锡灰 芜荑 木香 使君子(各一两) 
为末,用葱白煎汤露一宿,为丸粟米大,每四钱,五更 
葱汤或木香煎汤下。此药不比巴霜、甘遂、 砂等剂,不动真气。凡人面上白斑唇红,能食心嘈,颜色不常,脸 
上生有蟹爪纹者,便有虫也。一方去使君子,名七转灵应丹。(《入门》)(按∶此方出治积中,今特摘其系治 
虫者。又《万应方》神仙七转丹,用白豆蔻、木香、槟榔、大黄、使君子、锡灰,盖是原方。又《纲目》引竹, 
木香三棱散,无芜荑、使君子,有大腹子、三棱、蓬术细末。《大还》取虫丸,于本方去牵牛子,加胡黄连、鹤 
虱、三棱、莪术、青皮。《幼科百效》追虫取积散,于本方加蓬术、干漆为末,每用一钱,好酒调下,或面糊麻 
子大,天明猪肉汤送下。) 
治虫盅并虫积。 
黑丑 五灵脂(好酒熬) 槟榔(各五钱) 大黄(一两) 阿魏(二钱) 桃仁(去皮尖,研如泥,不拘 
分两,但可丸为率。) 
上为末,以桃仁膏为丸,梧子大,每服二钱,白汤送下。(《赤水》) 
x安虫诸方x(按∶安蛔,有如理中、清中等诸方,既括于《伤寒广要》中,兹不赘。)向大王宫中,有 
一宫人,七太尉所宠也。忽患一疾,凡恶心则吐虫数条,后乃频作。七太尉甚悯之,累治不瘥,每用杀虫药,则 
吐虫愈多,召孙诊之。孙曰∶六脉皆细,非虫脉也。今虽吐虫,乃藏寒而虫不安,失居上膈,因而吐出。复用杀 
虫药,虫为药所苦,不能自安,所以吐虫愈多也。孙遂用药不三、五服,皆一色丸子,虫遂不吐。明日再召孙 
至,六脉渐大,进前药,其病不作。后求方,乃硫黄、附子各一两并末,粳米糊为丸,每三十丸,米饮下。(《纲 
目》引孙) 
温藏丸,治诸虫积,既逐而复生者,多出藏气虚寒,宜温脾健胃,以杜其源,此方主之。 
人参(随宜用无亦可) 白术(米泔浸炒) 当归(各四两) 芍药(酒炒焦) 茯苓 川椒(去合口者 
炒出汗) 细榧肉 使君子(煨取肉) 槟榔(各二两) 干姜(炮) 吴茱萸(汤泡一宿炒各一两) 
上为末,神曲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或百丸,饥时白汤下。如藏寒者,加制附子一、二两。藏热者, 
加黄连一、二两。(《景岳》) 
椒梅汤,治虫痛。 
乌梅 花椒 槟榔 枳实 木香(另研) 香附 砂仁 川楝子(去核) 肉桂 浓朴 干姜 甘草(各等分) 
上剂,姜一片,水煎服。(《回春》) 
安虫饮,治蛔虫动,口吐清涎。 
黄连 乌梅 炮姜 山楂 浓朴 芍药 使君子肉 枳实 陈皮 川楝子 水煎服。(《幼科百效》) 
安胃汤。(新制) 
川椒(五分炒去汗) 安吉乌梅(一钱去核) 川黄连(一钱) 人参(三钱) 枳实(二钱五分) 生淡 
干姜(一钱五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钟,煎八分温服。(《古方选注》)(按∶此方原为治肝病而设,然盖是乌梅丸变 
方,故可移治蛔动,仍列于兹。又《一万社草》载蛔痛剧证,将白汤一碗,调入砂 、蜂蜜各半酒杯咽下,从其 
性而抚之,后以荡逐丸治之。其说颇长,且不知有甘草粉蜜汤,仍不具录。) 
椒梅丸,治胸腹扛痛,脉气浮弦,环青唇红,此蛔痛之候。 
川椒(一钱) 黄连(二钱) 吴萸(一钱) 乌梅肉(三钱用水作膏) 
上末,和乌梅膏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钱,姜汤下。(《医级》) 
食生米,男子女人因食生熟物,留滞肠胃,遂至生虫,久则好食生米,否则终日不乐,至憔悴萎黄,不思 
饮食,以害其生。用苍术,米泔水浸一夜,锉焙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饮下日三服。益昌 
伶人刘清啸,一娼名曰花翠,年逾笄病此。惠民局监赵升,以此治之,两旬而愈。盖生米留滞肠胃,受湿则谷 
不磨而成此疾,苍术能去湿暖胃消谷也。(《本草纲目》引《杨氏家藏经验方》)(按∶《千金》、《外台》既 
有疗米症方,然不就虫立方,仍不录。) 
治好吃生米。 
藿香 苍术(泔水浸炒) 神曲(各一两) 浓朴(姜炒) 雷丸(各二两) 白术(土炒) 石膏( ) 
粟米(各一两二钱) 
上为末,以沙糖水调,每服二钱,空心下。(《玉案》)(按∶原更有好吃壁泥、好吃干茶叶并茶癖方,今不 
录。又此证治方,宜参《积聚》门大七气汤等诸条。又按《入门》、《寿世保元》黄胆门并有好吃茶米诸方,实 
系《玉案》所本,宜互考。) 
x调摄法x 善摄生者,薄滋味,节嗜欲,早去三尸,防患于未然,彼九虫亦将销铄于冥冥之中。(《圣 
济》) 

脏腑类
胃脘痈
属性:x脉因证治诸说x 夫阴阳升降,则荣卫流通;气逆而隔,则留结为痈。胃脘痈者,由寒气隔阳,热聚胃口, 
寒热不调,故血肉腐坏。以气逆于胃,故胃脉沉细。以阳气不得下通,故颈人迎甚盛,令人寒热如疟,身皮甲错, 
或咳或呕,或唾脓血。观伏梁之病,亦有侠胃脘内痈者,以其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故也。(《圣济》) 
诸书少论此病,惟孙真人言此(按∶《千金》别无其说,盖是误忆),后学以此论乃胃热为邪治之(按∶ 
《外科集验方》作治法亦与肠痈颇同),初以疏利为先,以消毒托里退胃热,此为良法。不识病者,误人不浅, 
可不慎之。(《奇效》) 
仲景云∶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此不言痈之所在而言呕脓者,以其但呕而不咳,知非肺痈而 
为胃脘痈明矣。《内经》曰∶热聚于胃口而不行,胃脘为痈。胃脘属阳明,阳明气逆,故脓不自咳出而从呕出, 
脓亦不似肺痈之如米粥者,此出自胃脘,从湿化而聚结成脓,有结痰如蚬肉也。谓不可治呕,言不得用辛香温胃 
止呕之剂,以脓之淤浊,熏蒸谷气故呕,若脓出则呕自愈,夫痈之在胃脘之上者则然。若过乎中,在膈之下,则 
脓从大便而出,轻则金匮排脓汤,重则大黄牡丹汤、凉膈散选用。若脓自上而吐,轻则金匮排脓汤,重则射干汤,或 
犀角地黄汤加忍冬、连翘,皆因势利导之法也。脓稀呕止后,用太乙膏(宜参《肺痈》)作丸服,虚人宜八珍加黄 
、忍冬、连翘之类调补之。凡舌胎经久不退,色黑垢腻,口中作甜,臭气秽浊,即是胃脘发痈之候,明眼辨之, 
毋俟痈成而致莫救也。(《医通》) 
胃脘痈则有虚实二种∶其实者易消,若作脓,必大吐脓血而愈;惟虚症则多不治。先胃中痛胀,久而心下渐高, 
其坚如石,或有寒热,饮食不进,按之尤痛,形体枯瘦,此乃思虑伤脾之症,不待痈成即死。故凡腹中有一定痛处, 
恶寒倦卧,不能食者,皆当审察,防成内痈。甚毋因循求治于不明之人,以至久而脓溃,自伤其生也。(《源流 
论》) 
胃痈,胃阳遏抑病也。(原此下引《圣济》)若脉洪数,脓已成也,急用排脓之剂。脉迟紧,属瘀血也,急当议 
下。否则毒瓦斯内攻,肠胃并腐,其害不小。但此症又不比肺痈之可认,苟不呕脓血,未免他误矣,疡医可不知 
方脉之理乎。据此则知胃痈之症,端由胃阳之遏。然其所以致遏,实又有因,不但寒也。必其人先有饮食积聚, 
或好饮醇醪,或喜食煎 ,一种热毒之气,累积于中,又或七情之火,郁结日久,复感风寒,使热毒之气,填 
塞胃脘。胃中清气下陷,故胃脉沉细,惟为风寒所隔,故人迎紧盛也。若有此二脉,非胃痈而何。然症之成也 
必以渐,而治之之法亦不可混施。(《尊生书》) 
胃痈亦生腹内,痛在心下脐上。其有红肿见于胸下者,此躯廓之伏梁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