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杂病广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15-杂病广要- 第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也(按∶《灵枢·四时气篇》曰∶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诊其脉来浮牢且滑直者,不得大小便也。 
(《病源论》) 
四明陈氏曰∶腑有邪则阳脉盛,脏有邪则阴脉盛。阴脉盛者阴气关于下,阳脉盛者阳气格于上,然而未至于 
死。阴阳俱盛则既关且格,格则食不下,关则二阴闭,不得大小便而死矣。若脏腑气和而相荣,阴不复,阳不溢, 
何关格之有。(《统旨》)(按∶此说亦出《医统》。) 
《内经》云∶人迎脉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脉四盛以上为关阴。夫脉至四盛以上亦太盛矣,阳太盛则阴不 
能荣,阴太盛则阳不能和,阴阳阻绝,天地不交而成否矣。夫饮食虽 
运夫阳,而无阴则不能下,故格则吐逆者,阳独盛于上也。便液虽生乎阴,而无阳则不能通,故关则不得小便 
者,阴独盛于下也。而云岐子乃谓阳反在下,阴反在上,岂通论哉。若阳果在下,阴得阳而和,小便且通矣, 
阴何由而关耶。阴果在上,阳得阴而济,饮食自下矣,阳何为而格耶。(《汇论》)(按∶《纲目》载洁古及 
云岐子说,以关格为上寒下热。马氏此辨,极为明 。盖病有上热下寒而无上寒下热。《金匮辑义》湿家条详 
论之。但《灵·刺节真邪论》有云上寒下热,先刺项太阳,是言经络病,非言病于里者,难以为征矣。故洁古 
父子说,今不敢录入。又《统旨》举陈氏及洁古说曰∶其说虽相反,要之皆病机之所有也。是骑墙之见,今亦不 
从。) 
关格证在《内经》,本以人迎察六腑之阳,寸口察五脏之阴。人迎盛至四倍以上,此阳明经孤阳独见,水 
不济火也,故曰格阳。格阳者,阴格于阳也。气口盛至四倍以上,此太阴经元阴无主,气不归精也,故曰关阴。 
关阴者,阳关于阴也。若人迎寸口俱盛至四倍以上,且大且数,此其阳气不藏,故阴中无阳,阴气不升,故阳中 
无阴,阴阳相离,故名关格也。凡见此者,总由酒色伤肾,情欲伤精,以致阳不守舍,故脉浮气露,亢极如此。 
此则真阴败竭,元海无根,是诚亢龙有悔之象,最危之候也。(《景岳》) 
关格,即《内经》三焦约病也。约者不行之谓,谓三焦之气不得通行也。惟三焦之气不行,故上而吐逆曰 
格,下而不得大小便曰关。(《尊生书》) 
x脉候x《内经》以人迎、寸口并诊关格,今后世诊法,则但取寸口而不察人迎,似于法有未尽。然寸口 
为脉之大会,而脉见于彼,未有不见于此者。所以但察气口,则人迎 
之脉亦可概见。故凡见寸口弦大至极,甚至四倍以上且大且数者,便是关格之脉,不得误认为火证。余尝诊此 
数人,察其脉则如弦如革,洪大异常,故云四倍。察其证,则脉动身亦动,凡乳下之虚里,脐旁之动气,无不舂 
舂然、振振然与脉俱应者。察其形气,则上有微喘而动作则喘甚,肢体无力而寤寐多慌张。谓其为虚损,则本 
无咳嗽失血等证,谓其为痰火,则又无实邪发热等证,此关格之所以异也。然惟富贵之人,及形体丰肥者,多有 
此证。求其所因,则无非耽嗜少艾,中年酒色所致。是虽与劳损证若有不同,而实即劳损之别名也,此老成之人 
所以当知慎也。(《景岳》) 
关格之脉,必弦大至极,夫弦者为中虚,浮大者为肾虚,此肾水大亏,有阳无阴之脉也。治此者,宜以峻 
补真阴为主。然又当察其虚中之寒热,阴中之阴阳,分别处治,斯尽善也,(同上) 
x证状诸说x 姚氏云∶风寒冷气入腹,忽痛坚急如吹状,大小便不通,或小腹有气结,如升大胀起,名 
为关格病。(《肘后》)(从《医方类聚》录) 
戴云∶关格者,谓膈中觉有所碍,欲升不升,欲降不降,欲食不食,此谓气之横格也。(《钩玄》) 
阴阳易位,病名关格,多不可治。若邪气留着而致者。犹可治之。(《医通》) 
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同上) 
关格若头汗者(阳脱)死,脉细涩者(知阴亦竭)亦死。(《医碥》) 
至于寻常腹痛,二便不通而呕吐,其脉沉静不紧盛倍大者,非关格也,乃痰食之证,宜二陈汤加白芥子、 
山楂、枳 
实、青皮治之。(《汇补》)(按∶寻常二便不通,自有专门,宜参。) 
x补泻两难x 本经《脉度篇》所云,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 
故曰格,阴阳俱盛,不能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此举脉证而兼言之也。若以脉言,则如前之 
四倍者是也。若以证言,则又有阴阳俱盛者,以阳病极于阳分,而阴病极于阴分也。凡阳盛于阳者,若乎当泻, 
而阴分见阴,又不可泻。阴极于阴者,若乎当补,而阳分见阳,又不可补。病若此者,阳自阳而阳中无阴,阴自 
阴而阴中无阳,上下否隔,两顾弗能,补之不可,泻之又不可,是亦关格之证也,有死而已。此与真寒假热、真 
热假寒之证大有不同,学人当辨其疑似。(《景岳》) 
x热剂从治x 人有一时关格,大小便闭结不通,渴饮凉水,少顷即吐,又饮之又吐,面赤唇焦,粒米不能 
下胃,饮一杯吐出杯半,脉亦沉伏。人以为脉绝也,谁知是格阳不宣,肾经寒邪太盛之故乎。夫肾属少阴,喜 
温而不喜寒也。寒邪入肾,则阳无所附,阳欲杜阴而不能,阴且格阳而愈胜。于是阳不散居于下焦,而尽逆冲于上 
焦,咽喉之间,难于容物而作吐矣。夫阳宜阴折,热宜寒折,似乎阳热在上,宜用阴寒之药以治之。然而阳热在上, 
而下正阴寒也。用阴寒以折阴寒,正投其所恶也,不特无功而反有大害。盖上假热而下真寒,非用真热假寒之法 
从治之,断不能顺其性而开其关也。方用白通汤治之,方中原是大热之味,得人尿、猪胆以乱之,则下咽觉寒,而 
入腹正热,阳可重回而阴可立散,自然脉通而关启矣。(《辨证录》) 
x治宜开通x 凡治关格病,不知批 导窍,但冀止呕利溲, 
亟治其标,技穷力竭,无益反损,医之罪也。(《法律》) 
此证危急,法难缓治,宜先投辛香通窍下降之药以治其上,次用苦寒利气下泄之药以通二便(按∶沈氏袭 
洁古之谬,故用苦寒)。盖证既危急,纵有里虚,亦宜通后再补也。(《尊生书》) 
x用吐之谬x 丹溪书云∶必用吐,提其气之横格,不必在出痰也。又云∶有痰,二陈汤吐之,吐中便有 
降。中气不运者,补气药中升降。此盖窃其治小便之法,填于条下,蹈世俗之弊而不悟,悲夫。(《准绳》) 
丹溪则曰此证多死,寒在上,热在下,脉两寸俱盛四倍以上,法当吐,以提其气之横格,不必在出痰也。愚 
谓两寸俱盛四倍,又安得为寒在上耶?且脉大如此,则浮豁无根,其虚可知,又堪吐乎?谬而又谬,莫此为甚 
矣。(《景岳》) 
x疏利方法x《集验》疗关格之病,肠中转痛,不得大小便,一日一夜不瘥欲死方。 
芒硝三两,纸三重裹,于炭火内烧令沸,安一升水中(按∶今《肘后》作汤中),尽服之。当先饮温汤一 
二升以来,吐出乃饮芒消汁也。(《肘后》同)(《外台》)(按∶今《肘后》系《医方类聚》所收。) 
《广利方》关格不通,胞胀妨闷,大小便不通方。 
冬葵子(三大合绵裹碎) 滑石(十二分碎) 芒硝(十分汤成下) 
切,以水二大升,煎取八大合,去滓空腹,分温再服,服别如人行四五里,忌肉面。(《医心》)《圣济》 
名芒硝汤。 
奉职赵令仪妻,忽吐逆大小便不通,烦乱,四肢渐冷,无脉,凡一日半。与大承气汤一剂,至夜半,渐得大 
便通,脉渐生,翌日乃安。此关格之病,极为难治,兆所见者,惟 
此一人。(《鸡峰》) 
加味麻仁丸(《会编》),治关格,大小便不通。 
大黄(一两) 白芍药 浓朴(姜汁炒) 当归 杏仁(去皮尖) 麻仁 槟榔 南木香 枳壳(各五钱) 
麝香(少许) 
上为末,蜜丸,熟水下。(《准绳》)(按∶此盖云岐子方。) 
x通壅诸方x 孙真人治大小便不通,关格不利,烧大皂荚细研,粥饮下三钱,立通。(《本草》)《准 
绳》引《会编》名皂荚散。 
人参散,治胃虚津枯,关格吐逆。 
人参(五钱至一两) 麝(半分至一分) 冰脑(三厘至半分) 
为散,水煎和滓,分二三次温服。(《准绳》作右末,甘草汤调服。)此云岐子治噎膈胃反关格不通九方 
之一,用独参汤峻补其胃,稍加脑、麝以发越其气,得补中寓泻之至诀。若瘦人津枯不能出纳而大便秘结者,即 
以此方去脑、麝,加芦根汁、竹茹,未尝不为合辙也。(《医通》) 
既济丸,治关格,脉沉细,手足厥冷。 
熟附子(一两,《准绳》童便浸) 人参(三两) 麝香(少许为衣) 
为细末,陈米饮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三十丸,米饮下。此云岐子第三方,用参、附加麝,单刀直入, 
以破中下二焦之结,药虽峻而用法最缓,不可不详此义,而擅改作汤也。 
x调停方x 进退黄连汤方,格则吐逆,进而用此方为宜。关则不得小便,退之之法,从胃气以透入阴分, 
桂枝亦在所不取。(节录) 
黄连(姜汁炒) 干姜(炮) 人参(人乳拌蒸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 半夏(姜制一钱五分) 大枣(二枚) 
进法用本方七味,俱不制,水三茶盏,煎一半,温服。退法不用桂枝,黄连减半。但空心朝服八味丸三钱, 
半饥服煎剂耳。(《法律》) 
x外治法x(宜参小便不通外治诸方)葛氏疗卒关格,大小便并不通,支满欲死,二三日则杀人方。 
以苦酒和硝,涂腹上,干复易。(《肘后》)(《外台》作盐,以苦酒和,涂脐中,干又易之。) 
《短剧》疗小便不通及关格方,取生土瓜根,捣取汁,以少水解之筒中,吹下部,即通秘。(同上) 
x灸法x 治关格证,吐逆而小便不利,急宜先灸气海、天枢等穴各三七壮,其吐必止,然后以益元散等 
药,以利小便。(《正传》) 

脏腑类
脾胃病
属性:脾胃位于中而最易受伤,巢太医书于五脏六腑外,更立脾胃诸病候,而后世诸家多从之,良有由也。今仍 
其例,采掇方论,以冠伤食等证之首。至如东垣所谓内伤,则自是一种病,盖当时兵荒,人多劳役以致之,而 
学人沿袭为说,不知其实非今日所见,兹仅存梗概,以备参照已。 
x中焦义蕴x 胃处腹中,犹灶中之火;谷在腹外,犹灶外之薪。薪不得灶内之火则不燃,故谷气要胃气 
腐之;火不得灶外之薪则易熄,故胃气要谷气充之。究竟火之燃薪,只是要变其体质,以为发端。既变后,莫 
非取波之体,助我之用。薪在灶内燃动,薪势莫非火势,谷在腹中运化,谷气莫非胃气。当此薪火合势,炎炎 
不息时,自有一种升腾簇动之象氤氲而发为焰者,充盈于灶内,此即胃家之有中气也。胃气指 
腑言,中气指焦言。凡火之能腐熟一切,使釜中之气,充盈蒸润,能升能溢者,皆焰之力也,焰力到则釜中之 
气足。釜中之气在人身,即膻中之气也,凡所谓洒陈六腑、和调五脏者,皆此气透上华盖,而肺得之以输布周 
身者也。故凡肺气虚者,膻中之气乏也,膻中之气乏者,釜底之焰微也。欲盛其焰,须是火足;欲足其火,须 
是薪添。薪之为言谷也,谷入于阴,长养于阳,则实此谷者,非阳而何。然则胃之有阳气,又何气也?曰∶阳气 
之与胃气,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胃气从发宣处见,虽是发宣,只有具体;阳气从包蕴处见,虽是包蕴,用则 
无穷。究而言之,阳气即胃中所禀之性,犹夫火之云热也。火性热,故釜底热,则釜上无火之处无不热。火不 
能化一切之非火而为火,而火性之热,则能化一切之非热而为热。故谷气足则胃气充,尚是后一层事;而阳气 
充则谷气化,实是先一层事。犹之夫火,将欲化彼之非热而为热,自不得不先化此薪之非火而为火也。所以此 
处之阳,专隶在胃上言,非与阴字对看,乃胃之所具,以统乎五脏六腑者也。其所以统乎五脏六腑者,正以其 
能长养谷气也。谷气者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能养此者即能统彼,以中气在我,凡四旁上下之气,皆从我布也。由中气 
列之为阳气、为胃气、 
为谷气,此皆就其气候未成,物交物则引之者而言;若已经融化后,则数气只抟为一气。一气者,何气也?中 
气也。以其于数者完全具足,而又能扩而充之,天地已于此分造化,更何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