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作者:李津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作者:李津逵-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在城市群规划中彻底杜绝〃阎锡山〃遗风。
  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有赖于建立一种推动地方政府间协商合作的机制。这种机制如要获得成功,根本之点又在于必须遵循〃双赢〃或〃多赢〃的原则。在我国,本应通盘考虑的跨行政区域的基础设施,各省市区都在那里自成体系、重复建设的例子屡见不鲜。进入21世纪的中国人,应当不但从思想上而且从行动上,彻底杜绝〃阎锡山〃窄轨铁路〃式的〃土围子〃遗风——浙江省计委副主任刘亭如是说。他认为,整个长江流域成为一个研究的基本单元固然可以,但区域经济关联度更大、需要紧密地加以联系考虑的是我国经济核心区即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即苏南、上海和浙北共14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城市带。在可以预期的不远未来,这一地区将和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一道,成为中国大陆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城市圈或现代都市群。在这一地区率先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跨区域基础设施的规划协调机制,将会对全国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国际化的大都市,应积极牵头开展对长江三角洲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协调工作。成立政府间的混合委员会也好,设立有政府背景的高层次论坛也好,甚至建立政府综合部门层次的联席会议加上政府主要领导碰头会议也好,总之,要推出一个载体,一种组织形式,使相关地方的政府及部门的同志能够定期坐在一起,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展开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能达成共同共识的主通过纪要等形式固定下来,一时达不成共识的也不要急,可以继续沟通,在沟通中增进乃至最终达成共识。最糟糕的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地方间既缺乏参与规划协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国家有关部门又没有领导和撮合各地方走到一起的责任心和现实努力,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方关起门来自成体系、分散孤立地搞建设就会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这不仅对于急需资金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种可怕的浪费;而且作为先导性的重大基础设施,其非理性的规划布局将会对该地区未来的长远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我们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呼吁下,中央政府和上海市能顺势应时,适时把这件事摆上工作日程。
  今天,当上海市规划将在宁波北仑港之外的大小洋山再建集装箱枢纽港的时候,刘亭的上述建议显得更加紧迫。
  3、建立城市功能分工体系
  在我国各大城市群中,作为城市化工作重心的首要环节,即城市分工体系,至今尚未展开。浙江省体改委体改研究所所长颜春友提出,目前浙江热烈开展的城市化战略研讨,也还只是停留在大中城市的优先序列上,而尚未就全省范围内的城市功能分工体系和组合效应深入探讨,说明推进城市化的准备工作尚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抓城市化,容易产生盲目性,误以为加快城化就是加快企业往里移,农民往里进,而不知城市化的质量体现在功能的集聚与辐射上。这里,从决策角度看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讲城市的科学规划就是指单个城市的建设框架规划和定点规划,而忽视了城市的功能分工体系才是城市规划的龙头和总依据。这后一项规划工作所要求的人才、知识结构与前一项规划工作所要求的很不相同,不宜交由同一个部门承担。这后一项规划工作需要像北大的城市与环境学系、浙大的区域与城市科学系这样的队伍参与,多学科协作。还有一点必须予以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工,有的因已形成特色优势,能较准确把握;有的因尚处初期发育阶段,特色很不明显,尤其是因工业化水平和体制方面的原因,不少城市间产业结构雷同现象相当突出,使得如何经调整、重组、培育体现特色分工难以判定。由此可见,城市化是一个长过程,城市的功能分工体系规划也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跟踪工作。
  第三节 创造机遇,创造条件
  据说亚历山大在一次战斗胜利之后,有人问他,是否等待机会来临,再去进攻另一个城市,亚历山大听了这话竟大发雷霆,他说:〃机会?机会是要靠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创造机遇是亚历山大之所以成为亚历山大的原因,创造机遇也正是明星城市与众不同的原因。
  一、深圳:抓住机遇,实施跨越战略
  深圳经济特区设立的时候,经济发展的条件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也不同于五十年代中国工业起步的时候。运输半径的不同、国际市场的贴近,使深圳事实上不需要建立一个完备的工业体系;而资金信息与人才进出的畅通,为深圳发展高技术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国家没有计划项目,使深圳只能更多地依靠市场,实施跨越战略。
  深圳市几届政府,在这种变化了的时代背景下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八五〃计划中,深圳市明确提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战略,〃九五〃计划又提出把〃深圳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生产基地〃的目标。
  实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深圳并不是按照计划经济的做法,由财政力量亲力亲为,政府的角色主要在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综合投资环境。
  一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1998年初,市政府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在研究开发、投资担保、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税收优惠、技术入股、招工调干、人员出国等各方面,都给予高新技术企业更多的支持。
  二是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除充分发挥市区财政拨款的科技三项经费外,为了解决高新技术企业或民办科技企业申请金融贷款的担保问题,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专门对技术成熟、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高科技项目,进行投资担保和参股经营。
  三是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深圳经济特区充分利用了全国人大授予的地方立法权的优势,在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加强立法和执法,为高新技术企业保驾护航。
  四是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深圳的人才大市场在全国都有影响,深圳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来深创业,积极推广员工持股、股份合作等多种企业组织形式,允许科技人才可以以专利、项目和技术入股,提高其创业积极性;市有关部门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所需人员在调干调工、毕业生分配、入户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五是创造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不断加强供水、供电、通讯、海港、机场、铁路、公路、口岸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培育如赛格电子配套市场,华强北电子街等商业环境,注重城市生态保护,美化城市风貌,为企业和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六是创造良好的科技成果交易环境。深圳于1999年10月起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科学技术部、信息产业部、中国科学院每年举行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国内大院大所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汇集深圳,全国的高新区、开发区和一大批有技术需求的企业通过交易会,寻求他们所需的技术。
  正是这种市场经济下支柱产业的确定、战略的制定、环境的营造,深圳赢得了时间,在高新技术产业上做出了不俗的成就。
  二、大连:城市规模:不求最大,但求最好
  有记者问前大连市长:在大连做城市总体规划的时候,你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
  薄熙来说,〃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在我刚做市长的时候,当时不少城市都有一个大发展的愿望,把自己定位于国际性的大都市。但一个城市的发展,是受客观经济规律制约的,不是自己想发展到什么程度就一定能实现。事实上,一个特别大的城市,并不一定是特别有魅力、有吸引力的城市。《红楼梦》里讲,〃大有大的难处〃,特别大的城市管理起来非常困难,市民活动也不方便。人的精力和行政机关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管得太宽、面太大,就容易粗放。人胖了要减肥,城市大了就负担重。一些世界名城,如悉尼、温哥华、亚特兰大、巴塞罗那,市民喜欢,游客向往,虽然不大,但有名、有钱,还很能赚钱。一个城市不怕不大,就怕平庸。大连是个年轻的城市,只有100年的历史,又是个滨海城市,应该表现出蓬勃的朝气,不仅用足球和时装,还要用鲜花、绿地、广场、喷泉来表现城市的朝气。
  与那些特大的都市相比,大连只是个小弟弟,但我们可以做个干净、漂亮的小弟弟,人见人爱的小弟弟,这就足够了。〃不求最大,但求最好〃是我们建设城市的理念,在大连家喻户晓。大连虽然不很大,但可以成为一个空气清洁的城市,适合人居的城市,企业挣钱的城市,温馨友爱的城市,交通便捷而且不塞车的城市。1995年我们曾提出,要限制城市的建设规模,提高建筑水准;限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重在质的提高,而不是量的扩张。如果盲目求大,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就越来越麻烦。
  一个城市能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大思路非常重要。如果大决策比较正确,城市发展就会越来越顺;而领导者指导思想的偏差,将带来城市的悲剧。
  一个城市要走上低风险、高效益的道路,必须研究清楚城市自身的特点,从而对城市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和规划。大连是临海的港口城市,是东北、辽宁的窗口,又是丘陵起伏的山城和严重缺水的城市,如果不把临港的产业以及相配套的商贸、金融、旅游、会展等产业做大,就会辜负老天爷对我们的恩赐;反之,盲目发展占地大、耗水大的产业,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三、南海:在新经济中创造新的机遇
  2001年11月11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南海市信息化建设。
  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的南海市,是我国传统陶瓷业、近代纺织业的发祥地之一。近年来,这个市作出了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的决策,并以应用为重点,在国内同级城市中率先全面启动信息化建设工程。通过几年的努力,南海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党政机关工作效率,促进了广大市民素质的提高。
  江泽民在考察中听取了南海市委书记邓耀华的汇报,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南海市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人民法院案件流程管理系统、国土管理信息系统、党内基本信息系统以及镇财政结算中心管理系统、农村管理信息系统等软件演示。
  改革开放以来,南海经济建设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抓机遇、打基础阶段,形成了以〃三大产业齐发展,六个层次经济成份一齐上〃为特征的多层次、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第二阶段是九十年代前期抓改革、促发展阶段,形成了以规模型、混合型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时期,南海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形成了纺织、陶瓷、铝型材、家电、皮革等在国内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大行业。第三阶段是九十年代后期抓科技、促飞跃阶段,市委、市政府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出了以信息化、全球化、社会化、法制化推动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环境经济和知识经济,南海经济整体素质和实力进一步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南海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过渡,从而探索出一条传统经济与知识经济相融、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南海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的原因就在于,能够较早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对传统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1995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以来,南海信息化建设也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1996年建成全市统一的计算机信息交换平台,联结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立足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阶段以1998年启动南海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并提出创建〃信息市〃为标志,立足于经济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第三阶段以1999年初提出全方位推广应用为标志,立足于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全面信息化建设。
  南海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由技术支撑、环境营造到现实生产力转化再到全社会信息化的不断丰富和提高的发展历程。现在,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成为南海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核心。
  四、杭州:走以城建城之路
  这些年来,杭州市民对政府信心大增,这使得杭州市城市发展战略之梦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