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老师脉法讲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熊猫老师脉法讲稿-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涩脉的条件:只有一个就是:比常脉不流利。不当有其他任何条件。

滑涩的流利程度可如下表示:…滑脉…常脉涩脉。 

弦脉:弦脉在《内》、《难》、《伤寒》中皆为季节脉(微弦)、病的弦脉和肝的真脏脉(纯弦)。因此大体在程度上分为三种:正常的季节脉(微弦)…“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病态的弦脉“盈实而滑,如循长竿”;肝的真脏脉(死脉)…“急益劲,如新张弓弦”。
    
在所有的脉象中唯弦脉最难掌握,除季节脉和真脏脉以外,如病态的弦脉在程度上区别就很大。如高血压者早期弦可兼实、滑、洪、数等,二、三期高血压其弦可兼沉、迟、细等;肝炎早期弦可兼数、洪、虚、散等,慢迁肝可兼散、细、虚、沉等;胆囊疾病于人迎可有弦短如豆的指感;而乳腺疾病在人迎可见弦细紧稍长进入寸的脉象;而糖尿病者早期左关可见弦兼洪、滑、实的脉象,后可见弦兼细、紧、沉、弱而无根的脉象。
    
弦脉的条件:按前人如弓弦、丝弦、筝弦的描述,弦脉的条件有三:

    1,端直以长,长度比较长;
    2,脉管端直,按之不移;
    3,比常脉稍稍有力。 

紧脉:紧脉为《伤寒》里重要脉象之一。
    
《脉诀刊误》:“《内经》曰急不曰紧,曰‘来而左右弹人手’。有紧脉之状而无紧脉之名。至仲景曰:‘紧者如转索无常’。又‘紧脉从何而来,假若亡汗若吐、以肺里寒,假令咳者,坐饮冷水,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寒’。皆因寒而脉紧,故脉急为寒,脉紧为寒至。王舒和《脉经》则又增加切绳状,故愚和三书所论以形容之,左右弹人手者,紧脉来之状,左右弹人手也,转索无常者,索之转动不长在一处,或紧转在左或紧转在右。此举指而得紧脉之状也。切绳状者,绳以两股三股纠合为徽缠,又以物切之,其展转之紧,得之于按指而见,以指按脉,犹如切绳,合此三者论之方备”。
    
熊猫以为构成紧脉的条件有二:

    1,弦而有力的脉形;
    2,脉象紧束而又不稳定,如切绳状、转索无常、左右弹人手等。 

革脉:
    
《伤寒》:“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虚寒相博,此名为革”。
    
《濒湖脉学》:“革脉弦而芤,如按鼓皮”。
     
熊猫以为革脉的条件有二:

    1,有弦脉之稍有力;
    2,有芤脉之边有力而中空。 

牢脉:
   
《脉诀刊误》:“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医宗必读〉:“兼弦长实大之四象合为一脉也,但于沉侯取也”。

牢脉的条件上述明白无误,熊猫无须赘言。
    
补充:革脉如按鼓皮,其外实是假,内虚是真;牢脉的弦大实长沉是里真寒实。 

动脉:
    
〈伤寒〉:“阴阳相博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后世脉学著作对于动脉的条件无大分歧,但在动脉出现部位存有异议,相当一部分认为动脉只出现在关部(或多见于关部)。熊猫以为:从“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数脉见于关上,”来看,寸关尺三部皆可出现。
   
动脉的条件:动摇不定的滑、数、有力的综合条件。其“厥厥动摇”、“如豆”、“无头尾”可谓形象的描述。 

散脉:散脉在〈内〉、〈难〉经里分别作为季节脉、疾病向愈脉和死脉阐述。不录。
    
〈脉经〉:“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
     
〈外科精义〉:“散脉之诊,似浮而散,按之则散而欲去,举之则大而无力”。
     
〈脉理求真〉:“散则举之散漫,按之无有,或如吹毛,或如散叶,或如悬雍,或如羹上肥,或如火薪燃,来去不明,根蒂无有。
     
散脉的条件:脉体往往较大,边界不清,散漫无力。 

以力度加位置(或宽窄)分:实、芤、虚、濡、弱、微。

实脉:与虚脉相对应。《濒湖脉学》:“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幅幅然。”
实脉的条件:

    1,大;
    2,长;
    3,微弦;
    4,有力。

芤脉:《脉经》:“芤脉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诊家枢要》:“浮大而软,寻之中空旁实,旁有中无,诊在浮举重按之间”。

芤脉的条件:

   1,浮;
   2,大;
   3,软;
   4,中间空虚无有,两边稍有力。

芤脉的补充:

   1,芤脉与弦脉合成革脉;
   2,一些脉学著作把“中空”解释为浮沉取皆有而中取没有,熊猫基本不同意这个说法。

虚脉:《脉经》:“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虚脉的条件:

    1,大;
    2,软而无力,为中取明显不足,沉取则无;(应与无根脉相鉴别,无根脉为按之突然消失)
    3,浮。

虚脉的补充:迟不作为虚脉的条件,因临床虚脉与数脉相兼机会多见,再有就是虚脉主虚而迟脉主寒。

濡脉:《脉经》:“软脉极细而浮细一曰按之无有,举之有余。一曰细小而软,软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

濡脉的条件:

    1,浮;
    2,细;
    3,无力。

弱脉:《濒湖脉学》:“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

弱脉的条件:

    1,沉;
    2,细;
    3,无力。

濡脉和弱脉都有细、无力的条件,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濡脉浮而弱脉沉。

微脉:《脉经》:“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曰浮而博,一曰按之如欲绝”。《太素脉秘诀》:“微者最细而弱,重指寻之,宛然如毛发,隐隐涩涩疑不可状,在于有无间”。

微脉的条件:

     1,细;
     2,无力;
     3,若有若无,指下感觉在于有无间。 

熊猫整理“戏说脉”之后世脉法的脉名与脉形至此完毕。 
 
知恩 (2007…3…05 21:18:08)
【原创】“熊猫戏说脉”原始帖
作        者:大熊猫
发表时间:2006/8/9 01:01(第一贴)


《伤寒》研习,顾名思义是个开放的,研究、研讨、学习的地方。在研讨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提高为了更好的服务临床,故熊猫也想说说脉。像《皇帝内经》这样的兼收并蓄的巨著尚不能把古脉法尽括囊中,面对浩瀚的中医著作,熊猫尚不敢确定已窥脉学之门径,所以不敢“正说”脉,而冠“戏”以说之。
   
说脉不得不说医,说医又不得不说中华文明。因为医产生于中华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盘古手持巨斧把混沌(一气)一劈为二:清阳上升为天,浊阴下降为地。此后天日长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也就日长一丈。终因衰竭盘古那伟岸的身躯化为了山川河流大地。从此,人类便生活在阴阳的怀抱中。岁月荏苒,伏羲观天地而做八卦;时光流逝至夏商周,文王囚而演周易。易以八八六十四卦穷及宇宙万物之变化。此时亦有了巫医边祭祀边用碥石草根树叶为人们疗病去疾。
   
历史又走到了春秋战国。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一个血腥的年代。在那个时代产生了讲脉的医经家,也产生了不讲脉的经方家;在那个时代,扁鹊喊出了“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的高亢声音,完成了医巫的剥离。当然这个时代产生的是那些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的大智慧者大思想家:儒家、墨家、道家、纵横家、兵法家等等。熊猫不得不说,这些灿烂的文化怎么来的?那是一个诸侯为争夺地盘而混战的时代,面对众多的争夺杀戮,这些大智慧者按照他们的理解要构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换言之是探讨构建社会秩序)而产生的。(当然也不排除为把自己向统治者卖出一个好价钱的因素——此为熊猫谬论。因为一个诸侯得到一个人才就可能削弱或者吞并别的诸侯)遗憾的是这些大贤们始终没能在统治地位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这些璀璨的文化确为《皇帝内经》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象瓜熟蒂落一样自然,《黄帝内经》问世了,熊猫愚钝,虽数遍苦读,仍不能贯通之,因为《黄帝内经》是一部天书,它集天文、地理、物候、气象、哲学、兵法、社会、阴阳、历法、运气等当时一切先进思想为一体,来阐述医学的基本思想:整体观和天人合一观,熊猫倒是对内经的脉学稍有涉略(容稍后再续)。

如果把《黄帝内经》看做是一部治人的著作,那么和它相隔不远的《伤寒论》则是一部治人又治病的著作,其形式和内容抛弃了三代、战国时期医经家和经方家的成见和分歧,达到了“病证脉”高度的统一,由于我所未知原因,《伤寒论》并没有得到传播和发扬,直到约500百年以后的宋代才得以面世,此时,《脉经》《脉诀》已造成广泛影响,加之宋代理学的兴起,故一部伟大的《伤寒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流传,而以王叔和的《脉经》占尽了脉学的主要地位,以至后世众多的脉学著作都没有超过《脉经》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形成了以脉对证的僵化的模式,至明清时期,医学以发展至颠顶时期,但是面对由传教士带来的西医,中医处境尴尬,甚至有土崩瓦解之势。

熊猫这里要说的是中医的萎缩、沦丧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此又为熊猫之谬论),熊猫的看法是我们虽然有着整体的天人合一的先进思想,但是这个思想并没有保证中国始终走到世界的前列,实际上,从17世纪以后,欧洲文艺复兴,促使了欧洲列强的工业革命,他们在积极进取的同时,我们的文人(或许是统治者的需求)还在错误的解读先前的思想,比如道家的“道法自然,清净无为”该怎么解读,“清净无为”真的是无所事事吗?结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是不是可以解读出这样的意思,已理解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后不要去试图改变这种规律,只能按照这种规律去积极进取,比如儒家的经典《周易》,《周易》的乾卦初九:“潜龙勿用”,勿用不是不用,只是机会未到,应该充实丰满自己以备用。如果不是这个意思,那么“见龙于田,龙战于野”以及上九的“亢龙有悔”又该作何解释?因为文人或统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以至泱泱大国集弱集贫,近代两百年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尴尬境地。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医学,自然也不能例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自宋起,因理学之兴起,加之由儒而医者的推波助澜,医理阐述有余,而医之基本功“脉”却逐渐缺失,他们似乎觉得只要掌握了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就掌握了中医的真谛,然而他们却忘记了“业有专精,术有专攻”,所以他们在弱小的西医的进攻面前显得毫无反抗之力,致使西医在中医的起源地做大做强。
    
中医的衰落不是起于国民党时期,而是19世纪传教士进入中国之后就决定了中医的必然命运,100年前,科举制度的废除宣布了传统文化组织上保障的终结,随后而至的新文化运动又将传统文化推之谷底,至国民党时期,废除旧医也只不过是历史的必然反应,众所周知的余云岫,是中医的死敌,但这是一个学者,象当时众多的热血青年要拯救中国一样,有的提出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余云岫选择的是取缔中国传统文化以救国,这从他与恽铁樵的论战中可以看出,而当时惟独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只有中医了,可悲的是他没有解读出先贤思想的精辟之处。
    
赘述之久,熊猫尚有话要说:晚清中医鼎盛时期,尚无力应付西医之攻击,那时他们都是纯正的中医,不禁要问,今日完全复古能否达到振兴中医之目的?研习经典,是为学习古人思维,以备今日之用,而不为纯粹复古之复古,道家的“随方社教”也望各位学友细察之。
    
中医的生存、复兴,熊猫以为在于它的效果,而不在于它的思想如何先进,通过经典的沿袭,我们要解决实际问题,熊猫提出一点,西医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一“胰岛素抵抗综合症”,此症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痛风、慢性关节病等,而此综合症的基本诱因就是肥胖,古籍载“肥人贪于取”,现代认为多食是造成肥胖的原因之一,那么这些人为什么要多食?按照天人相应的观点,饿则食,渴则饮,冷则多衣,可是这些人的“食”“饮”“多衣”能简单用“脾虚”“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