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乐-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天华是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他的创作活动正是在本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为普及音乐教育,发扬振兴民族音乐而奔走的时候。刘天华音乐的知识面很宽,从小就接触过军乐队中的管乐器,后业向人学习过二胡、琵琶和多种民间乐器。1922年任教于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期间,还向外籍音乐家学习小提琴与作曲理论,同时进行了大量的民族音乐整理工作。
  刘天华对中国音乐的贡献主要在民族器乐创作上。他共创作有7首二胡乐曲,47首二胡练习曲,3首琵琶乐曲,15首琵琶练习曲。他将二胡这件中国最普及的民族乐器从伴奏地位上升到独奏地位。并且将这件乐器纳入高等院校教学之中,设立二胡专业,为二胡在我国民族器乐中的地位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由于他对民族间乐有着透辟的了解,他创作的乐曲不论是题材立意,还是旋律构成、结构安排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又由于他对西洋音乐的长处用来帮助发展我国民族音乐。刘天华这种融人贯通中西之长的精神,以及他在创作上如此杰出的成就,今天仍然是民族器乐创作中一个令人景仰的山巅。
  他的二胡曲有《病中吟》、《月夜》、《悲歌》、《良宵》、(《除夜小唱》)、《闲居吟》、《空山鸟语》、《江明行》、《烛影摇红》、《苦闷之讴》等。



谢功成

  作曲家对民歌进行改编、加工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将民歌作为间调素材,作旋律性的发展;一是保持民歌原有骨架同时对其进行多声部的加工处理,如改写成全唱曲或配钢琴伴奏等,使其增强艺术和丰富其表现内涵。
  谢功成的代表作之一是合唱《阿拉木木汗》。这是他于1948年在香港时进行改编的。这首合唱以其丰富的合唱效果、生动的音乐形象、娴熟的合唱写作技巧饮誉国内外,一直到今天还是专业、业余合唱团队的保留节目。
  谢功成于1955年写作的大合唱《长江抒情诗》(放平词),是一部具有较高专业技巧和音乐表现深度的作品,其中第二乐章《白帆》早在1956年全国音乐周演出时,就得到了广泛的赞扬,后来全曲曾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进行守演出。这部作品在积极的反映时代生活的同时,难能可贵的强调了艺术主体的美学价值,突破了50年代末期盛行的艺术功利主义的要求,今天看业这部作品用有其突出的艺术成就。
  《长江抒情诗》有壮阔激情的第一乐章《大江东去》,飘逸、深沉的第二乐章《白帆》,生动、活跃、谐谑曲性质的第三乐章《彩虹》,神奇、飘渺、幻想的第四乐章《神女》以及热情、澎湃的第五乐章《长江,你浩浩荡荡》。
  作曲家近年的新作有合唱《绿色的澜沦江》等。
  谢功成同时又是一位音乐教育家。建国以来主要从事音乐学院的作曲技术理论教学,菱有《合唱写作技巧》(与曾理中合著)论文《论同宫场》(与马国华合著),以及主编和参予定作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音乐自学丛书(作曲卷)。



《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乐)

  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约在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解放后,又经多次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该曲先后被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刘庄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曲) 

  华彦钧(阿炳)作曲。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里是阿炳失明前常去的地方,失明以后,有了这首传世之作。阿炳用音乐语言来描绘想像中的美丽风景,感受到的是周围漆黑的一片以及自己生活的艰辛,从优美的旋律中可以听到伤感、苍凉、自傲和顽强。
  本曲以无锡〃天下第二泉〃的风景为题材。作者以此命名为〃二泉映月〃,全曲以变奏曲的形式,将音乐主题不断展开,推至高潮之后又回到原来的情绪之中。乐曲一方面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画卷,另一方面以旋律中柔中带刚的情绪,表现作者对坎坷人生的不平与怨恨,深刻地揭示出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全曲引人入胜,情绪起伏、扣人心弦。



广陵散简介 

  《广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观。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曲同名。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广陵散》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



胡笳十八拍古曲介绍

  根据《胡笳十八拍》而创作的同名琴曲,是我国音乐史上一首杰出的古典名曲。它以十分感人的乐调诉说了蔡琰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写了主人公对祖国、对故士的深沉思念及骨肉离别的痛苦感情。这首曲子在唐宋两代都很流行,据古琴家查西阜先生统计,琴曲共有39种不同版本,其中,只有明代万历年间(1611年)孙丕显《琴适》的传谱是配词的。 
  《胡笳十八拍》是蔡琰用胡笳十八拍的音调翻入古琴中而创作的具有新颖风格的音乐,实际上,是把南北风格溶为一体而创作出来的,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汇。
  〃拍〃是音乐的段落,十八拍即十八段。下面本文对《胡筋十八拍》的音乐效果予以介绍。
  第一拍是全曲的引子,概括了作者生逢乱世、沦落异乡的悲惨经历,两个三小节的乐节是全曲的核心音调,全曲的基本曲调均由此衍生而出。第一拍的情绪起伏很大,也为各段音乐奠定了继续发展的基础。
  第二拍中出现了装饰性的变化音,使情绪的表现相当强烈。直到第十拍,一步步地深化离乡悲情,构成乐曲的第一部分。
  第十一、十二拍是全曲的转折,尤其是第十二拍是唯一的音调欢快明朗的段落,抒写民族的欢乐,归国的喜悦。音乐从高音开始,节奏较宽广,构成一个舒展的乐句,这段旋律音区较高,表现了异常激动的情绪。
  第十三拍至第十七拍是乐曲的第二都分,仍以抒发悲情为主,主要表现对稚子的思念。第十八拍是全曲曲尾声,在激情中结束全曲。



《梅花三弄》(古琴曲)

  又名《梅花引》、《玉妃引》,该乐曲以古琴特有的泛音技法在不同的段落中自如地运用,使乐曲别有独特韵味。曲调时而清澈透明,时而轻快流畅,表现了梅花洁白、傲放、苍劲、挺拔的气质。 



雨打芭蕉

  乐谱初见于1917年左右由丘鹤俦编著的《弦歌必读》,是广东音乐早期优秀曲目之一。 
  乐曲开始就以流畅明快的旋律,表达出人们的喜悦之情;接着一连串分裂的短句,节奏顿挫,犹闻雨打芭蕉淅沥之声,如见芭蕉婆娑摇舞之态,极富南国情趣。最早由粤乐名家吕文成等灌制唱片,演奏风格粗犷朴实,显示出广东音乐形成初期的清新格调。解放初期,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广东代表团在乐队中增加了笛和碰铃等乐器,演奏时充满热情,富有生气。六十年代初,方汉又通过多声、配器等作曲手段加以改编,更为优美动听;最后用高胡领奏的慢板尾句,给人以清新愉悦之感,别有情趣。在十年动乱中,又经人改编,于结构层次安排
  以及配器等方面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法,并为免遭禁锢,易名为《蕉林喜雨》。粉碎〃四人帮〃后,才得以正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