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英〕托马斯. 莫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乌托邦〔英〕托马斯. 莫尔-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①部色累斯卡(Buthrescas)——从希腊语臆造,意谓“非常信仰宗教的人”。——中译者

 116

    《乌托邦》第二部31

    个城市不超过十三人(教堂也是十三座)

    ,战时例外。 遇到战争,其中七人随军出发,另由七人补他们的空额。 从战争回来的正式教士全都回到原先的职位上。 这时,补空额的人就权充主教侍从,遇有教士身故方递补上去。主教只有一名,是所有教士的首领。 凡是教士都由国民选举出来,如同官员也是由国民选出一样,其方式是秘密投票,以杜绝徇私。 选中的教士由教会同僚为其举行授予圣职的礼节。教士主持礼拜,掌管宗教仪式,监察社会风纪。 任何人如因生活放荡而受到教士传唤或申斥,都被认做奇耻大辱。现在教士职责限于劝说和告诫,至于制止和惩罚违犯者则由总督及其他文职官员执行。 然而教士可将其认为非常坏的分子逐出,不许他们参加礼拜。 这几乎是一种最可怕的处罚,使人感到极不光彩,由于暗藏的宗教恐惧心理而觉得痛苦,甚至肉体上也会不久感到不安全,如果他们不向教士表明自己已迅速悔改,议事会就以不虔敬罪将他们逮捕法办。教士负有教育儿童及青年的任务,把关心培养他们的品德和关心他们读书求知,看得同等重要。 教士从一开始就向儿童的幼嫩而善于适应的心灵,大力灌输有利于维护他们的国家的健全意识。 这种意识一旦为儿童所牢固接受,成年后永不会忘记,大有助于对国家情况的关心。 除非由于不正当的见解所引起的罪恶,否则这个国家永远不会衰败。妇女担任教士不受排除,但当选的仅限于老年寡妇,为数极少。若教士为男性,则其妻子必须是全国最优秀的女性。没有其他的公职比起教士职位在乌托邦更受尊敬了,以至于纵然教士犯罪,不是送交法庭,而是付与上帝和自己的

 117

    411乌 托 邦

    良心去裁判。乌托邦人认为由人们强行拘捕教士是错误的,因为不管一个教士犯下什么样的罪,他已经独个地把自己作为圣洁的祭品奉献给上帝了。 乌托邦人不难遵守这个惯例,因为他们教士少,而且是非常慎重地选出来的。再则,一个人从品德上经过择优拔萃而提升到这样高贵的职位,选拔的唯一考虑是贤良,而这种人竟至于走上腐化邪恶的道路,那是不会轻易发生的事。纵然这样的事会发生,因为人的本性是可以变的嘛,但是教士数目寥寥,而且除其荣誉地位具有影响外,并无实权,因此不必担心其对国家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事实上,教士所以人数少而又特殊,就是为了防止他们现在给以崇高敬意的尊严教士职位由于分享的人太滥而变成无价值。 这点特别符合真实情况,因为乌托邦人发现要罗致许多有德足以胜任这种尊贵职位的人,不是容易事,只有普通道德修养的人是不够担任这个职位的。乌托邦教士在外国得到的尊敬不亚于在本国得到的尊敬。 这点从下面的事实可以看出,我认为这样的事实正是乌托邦教士得到尊敬的原因。 当两军交战时,教士在一旁,但离战士不太远,他们跪在地上,身披法衣,伸出双手朝天,首先祈祷和平,其次祈祷在双方流血不多的情况下祖国取得胜利。 当乌托邦军队占了上风,教士便驰进酣战中心,阻止本国军队对败军滥肆杀戮。败军只要有看到教士并向其呼吁的,就能保全性命。 败军中有触摸教士身上飘扬的法衣的,就可以使自己留下的财物免于从战争来的任何破坏。乌托邦教士的这种品质使其在外国到处受到尊敬,具有真正的威严,既往往保护本国公民不遭敌人屠杀,又往往从

 118

    《乌托邦》第二部51

    本国公民手下保全了敌人的性命。下面的事例是大家熟知的。有时乌托邦一方阵地动摇,在溃退中,情况很是危急,而敌人却正一路冲上,要杀要抢。 然而教士介入的结果,杀戮就防止了。 双方军队被分开不发生接触后,和平在公正的条件下得以缔结。 任何国家,不管多么野蛮、残酷和凶恶,都承认乌托邦教士人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朔日和月杪,元旦和除夕,在乌托邦被奉为节日。 每年分若干月。 月是按太阴在轨道上的运行计算,正如年是按太阳的历程确定。 在乌托邦语中,朔日名“西奈梅尼”

    ①,月杪名“特拉佩梅尼”

    ②,其意分别为“第一个节日”和“末了的节日”。

    乌托邦人的教堂很美观,工艺精细,并能容很多人,这也是势必如此,因为居民中只有少数人是教士。 教堂的光线都不太强。 这个特点并非由于不懂得建筑学,而是出于教士有意的打算。 教士认为过多的光会令思想分散,微弱的光能使精神集中,虔诚得到促进。上面已叙述过,在乌托邦,大家的信仰不相同。 然而信仰的表现形式虽分歧不一,可以说条条路通到一个目标,即崇拜神格。 因此,教堂内所见所闻都显得与普遍的一切信仰不矛盾。 任何教派如有其自己仪式,可在每人家中举行。 所

    ①西奈梅尼(Cynemernes)——从希腊语臆造,一说指“开始的日子”

    ,原词颇晦涩难解。 ——中译者②特位佩梅尼(Trapemernes)——从希腊语臆造,注家谓指“一个月末了的日子”。——中译者

 119

    611乌 托 邦

    以教堂中没有神像,个人可自由去体会神的形象,不管他喜欢那一种最虔敬的方式。 乌托邦人称呼神为“密特拉”

    ,另无其他特殊名称。 他们一致认为,可以用这个名称体现神威的性质,不管这个性质是什么。 所用的祈祷文则是每个人都可以念,不至于和自己的信仰有抵触。每当月杪或除夕这些节日的晚上,他们在教堂集合,实行禁食,感谢神使他们幸运地度过了一个月或一个年,现在到了末了的节日。 次晨,即朔日或元旦,他们一清早又群赴教堂,为到来的这一月或这一年能使他们幸福繁荣而祈祷,所以朔日或元旦成为预示吉祥开始的节日。可是每逢末了的节日,在赴教堂前,妻子伏在丈夫的脚前,儿女伏在父母的脚前,对于自己的过错或失职认罪忏悔,乞求宽恕。 这样,任何家庭所引起的不睦阴影都会由于此而全部消散,这样,人们可以带着洁净的心去参加献祭,因为如到时内心愧疚不安是亵渎神灵的。 所以他们如对某人感到憎恨或愤怒,他们在出席献祭仪式前,必须和那人言归于好,使他们自己的心净化,以免遭到迅速的重大的谴罚。在到达教堂时,人群分开,男趋向右方,女趋向左方。然后他们安排就坐,每户男子坐在他们的父亲前,女子坐在她们的母亲前,这样,在家管束子女的家长,出外仍监督子女的每一举止。他们又注意到,年轻的务必和年长的坐在一起,深恐小孩子们如自己互相照管,就会嬉戏调皮,而这时正是应该对神怀有虔诚敬畏的心情,给实践善行以最大的、几乎是唯一的激励。他们不宰杀牲畜作献祭用。 既然上帝慈悲为怀,对万物

 120

    《乌托邦》第二部71

    有好生之德,他们认为上帝不会看到流血和杀戮而感到高兴。他们烧香以及其他有芬芳气味的东西,燃大量的烛。 他们明白,神所以是神,丝毫不借助于香烛,如同丝毫不借助于人的祈祷一样。 可是他们喜欢这样无害的拜神的方式。 人们感到,烧香燃烛,以及其他的仪式,不知怎地能使他们心境高尚,以更大的虔诚对神礼拜。在教堂里,人们穿白色的外套。教士穿各种颜色的法衣,设计及式样都很精彩,可是材料不象人们预期的那样贵,既不绣金,也不镶嵌宝石,而是用各种鸟羽巧妙地织成,其手工的价值不是任何贵重材料所能抵得上的。此外,他们说,教士的法衣既然用羽毛交织成章,掩映分明,就含有神秘的意味。 人们体会了教士们关于这方面小心相传的解释后,会想起上帝对自己的恩泽,又从而想起自己对上帝应有的虔诚,以及人们相互的义务。当这样装扮的教士从法衣室刚一走出,所有的人都恭敬地伏在地上。 这时,一切寂静无声,一个人看到教堂全体会众,感到惶悚,好象某种神的力量在眼面前。 大家伏在地上一会儿后,教士作出手势,他们才起来。这时,他们唱赞神歌,杂以乐器奏出的音调。 乐器和我们这儿所见到的在形式上大不相同。 许多乐器比我们用的更加和谐,可是有些乐器却甚至不能和我们的相提并论。 不过在某一点上他们确比我们远为先进。 他们的全部音乐,无论是器乐还是声乐,都能表达出自然情感,声音和内容融合无间,无论是祷词也好,是表示快乐、慰解、忧虑、悲伤或愤怒的歌词也好,意义都能通过音调的形式表示出来,使听众

 121

    811乌 托 邦

    深受感动,内心激奋。最后,教士及会众一齐念诵有固定形式的庄严祷文。 这个祷文词句的编写做到凡是大家所共同朗诵的,每个人可以应用到自己身上。从祷文里,每人认出神是万物的创造者,是统治者,是一切其他幸福的给与者。 每人感谢神赐与自己全部的恩泽,尤其感谢神使自己有幸生在这个最快活的国家并且接受这个自己希望是最真正的信仰。 如果他在这些问题上是弄错了,或是如果比起他的国家和信仰还有更美好的并且是更为神所赞许的,他就祈求神慈悲为怀,让他有所了解,因为他情愿遵循神所指引的任何道路。 可是如果他这个国家的形式是最好的,他的信仰是最真正的,那么,他就祈求神使他坚定不移,并引导其他所有的人同样过这种生活,同样抱这种关于神的观念,除非各种不同的信仰有给神的不可思议的意志以喜悦之处。末了,每个人祈求能轻易地从尘世解脱,向神归依,可是祈求人不敢决定这个解脱的来早来迟。 然而,假如不至于冒犯神威的话,他宁愿虽死于痛苦而可以归依神,不愿贪恋尘世荣华而无从更早地接近神。念完这样的祷词后,会众又伏在地上片刻,然后起身走开用餐。 这天剩余的时间,他们用于游戏、运动、和战术练习。

    好,我已经力求准确地对你叙述了这个国家是怎样组成的,认为这不但是最好的国家,而且是唯一名副其实的国家。在别的国家,人们固然谈说公共福利,但所奔走打算的却只

 122

    《乌托邦》第二部91

    是私人的利益。 在乌托邦,私有财产不存在,人们就认真关心公事。 诚然,以上两种情况,都各有道理。 因为,在别的国家,许多人知道,不管国家怎样繁荣,如果他们不为自己另作打算,他们就要挨饿。 因此,他们势必把个人利益放在国民利益之上,亦即放在别人利益之上。相反,在乌托邦,一切归全民所有,因此只要公仓装满粮食,就决无人怀疑任何私人会感到什么缺乏。 原因是,这儿对物资分配十分慷慨。 这儿看不到穷人和乞丐。 每人一无所有,而又每人富裕。当人们毫无忧虑,快乐而安静地生活,不为吃饭问题操心,不因妻子有所需索的吵闹而烦恼,不怕男孩贫困,不愁女孩没有妆奁,而是对于自己以及家中的妻、儿、孙、曾孙、玄孙,以及绵绵不绝的无穷尽后代的生活和幸福都感到放心,那么,还有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更大的财富呢?我们还要考虑到,那些曾经从事劳动而现在已经丧失劳动力的人,和仍然从事劳动的人受到同样的照顾。于此,我倒愿意听一听谁敢于把这种公道无私和流行于其他各国的所谓正义作个比较。我敢保证,在那些国家中,我找不到关于正义以及公道无私的些微影踪。 任何样的贵族以及金铺老板和高利贷者,还有其实一事不做或做非国家所急需的事的人,他们全都在游荡和无益的奔逐中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

    这算是什么货色的正义呢?

    而一般劳动者、车夫、木匠以及农民,却不断辛苦操作,牛马不如,可是他们的劳动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任何国家倘缺少这种劳动,甚至维持不了一年。 然而这些人所得不足以糊口,生活凄惨,还抵不上

 123

    021乌 托 邦

    牛马的遭遇。 牛马不须这样不停地做工,吃的刍秣不一定更粗劣,实际上味道还更好些,牛马也不必为将来担忧。 至于这些作工的,不但现在不得不一无所获地劳累受苦,而且不免为将来贫苦的老年感到非常痛苦。 他们每天的收入如此微薄,甚至不敷当天开支,更谈不上有节余可以逐日储存起来养老。这岂不是一个缺乏公正和不知恩义的国家吗?所谓上流绅士、金铺老板等这般家伙,不事劳动,徒然寄生,追求无益的享乐,却从国家取得极大的报偿。 相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