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第6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都是我们讲现在人讲的太空物理、太空现象。「毗卢遮那品」,第六品,「但引因释成」,是讲现相的起因,做详细的解释。「现相品」是第二品,「三昧品」是第三品,这两品「但是说法由致,并非别答海问」。我们在前面看到菩萨说偈,它前面有个说偈的仪式,这两品经是如来说法的仪式。我们用最简单的话说,过去法师们登坛讲经,首先有大座威仪,这是讲大座,大座有一套仪规,那个仪规是什么?是现相。法师升座之后入定,入定是什么?三昧,这都是从《华严经》上学得来的。诸佛如来,实在讲这个示相,现相入定,上上根人统统都明了了。明了他们不走,他们还在这里听,那是什么意思?做影响众,他不是当机众。要照现在来说,不但做影响众,也可能担任助教,大众听经闻法有疑惑、不能了解的地方,他可以在旁边各别来解释,帮助佛接引众生、帮助佛教化众生,这个意味在里头。
  这个仪式告诉我们,心不能不清净。其实佛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还要做这个样子吗?这是老师的慈悲,做出个样子教后学,希望后来的学生要重视,重视三昧,也就是要重视清净心,清净能生智慧,智慧才能解决一切众生的问题。你看,讲经不是解决问题吗?如果与会的大众没有这些问题,那还有什么经好讲?这个法会就圆满结束了,没得好说了!正因为大众有疑惑,实实在在讲那些疑惑未必真的是他们的疑惑,而是什么人的疑惑?我们的疑惑,九法界众生的疑惑。当然与会九法界众生的代表我们都看到了,但是那些代表真的都是佛菩萨示现的,不是真的凡夫。真的凡夫像我们这样子见到佛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个问题也问不出来。我们心里有的疑惑,佛菩萨晓得,佛菩萨示现我们的身分,做我们的代表向佛提出来。这个问就是佛经上常讲的「利乐有情问」,不是他自己真不懂,是为了利益有疑问而问不出来这些众生,代他们问,我们是他们这一族的。
  「四、四谛品」,这是正式说法,四谛是第八品,「答演说海」。第九品光明觉品到十忍品,十忍品是二十九品,「别答十句因问」,这段经很长,别答问因;「通答众生海」,修因之人就是佛教学的对象。再往下阿僧只品,这是三十品,「答变化海」。「长行举数,欲显化用难量」,经里面有长行、有偈颂,长行里面它的意思举出数字,阿僧只劫是数,显示教化众生的德用不可思议;偈颂里面,「广明变化重重,微细难说」。第三十一品寿量品,第三十二品住处品,都是答覆「寿量海」。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这是不思议品以下的五品经,「别答二十句果问」,就是这四十句最前面的二十句。「总明佛海」,就性德的深广显示佛海不可思议,所以全经的内容不出这四十问,我们用现在话说,这是四十个课题、四十个题目,全经没有离开。第九,就是第八会,离世间品,「答波罗蜜海,总摄诸位,皆成行故」,离世间品也有五卷经文,相当长,是讲修行的方法,波罗蜜海是修行方法。这一品经开端菩萨提了两百个问题,佛的答覆是每个问题答覆十句,两千法门。修行,你不修行你怎么能够离世间?波罗蜜圆满你才能够离世间。
  我们今天,波罗蜜的边都沾不上。我们今天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们修这六个科目,给诸位说,下面「波罗蜜」没有。为什么没有?我们在前面讲「七种最胜」你还记得吗?你与七最胜不相应,你所修的布施就是布施,不能叫布施波罗蜜,你所修的这六种都是人天福报。你必须有五戒十善的根,你修这六种是人天福报;你如果没有五戒十善,你修这六种是世间有漏福报。诸位想想,阿修罗的福报大,罗刹的福报大,魔王的福报大,他那个福怎么修的?就是修这些。他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修这个,他没有五戒十善,所以修成功之后,修成大福报就变成魔王、变成阿修罗王、变成罗刹王,这里头真正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七最胜非常非常重要,七最胜头一条「菩萨种性」,菩萨种性是什么?发菩提心。我们要没有菩提心那怎么行?菩提心是真正觉悟的心。七最胜还在上一品,在世主妙严品的末后,在第五卷,由此可知,如果不是菩萨种性就不行。我们如何把自己变成菩萨种性?这个重要。佛经里面常讲四种根机:人天根机、二乘根机、菩萨根机、一乘根机,我们至少要有菩萨根机才行。菩萨之人念念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在这个道场求学,这是上求;我们道场周围居民多半是老人,我们所学的东西落实在他们身上,真正全心全力去帮助他们、照顾他们,很好的实习,把所学的落实。我们对他们诚心诚意布施供养,完全是义务的,一无所求。
  我们在这个地方守法,持戒就是守法,遵守这个国家的法令规章,遵守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都落实。无论是处事待人接物、修学佛法,我们有耐心,绝不操之过急,按部就班的来,有次第、有顺序,这里头就有忍辱跟持戒在里头。我们天天在求进步,就是精进。我们心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这是禅定。我们对於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般若。但是诸位晓得,这有没有波罗蜜?有没有波罗蜜,就看你是不是菩萨?如果是菩萨,你所修的就是波罗蜜。你要不是菩萨你是凡人,凡人这个六种是修福,福德;如果是菩萨种性,这六种叫功德。怎样把自己从凡夫提升到菩萨,这个很重要。实在讲提升的那个纲目,就是《观经》三福。所以菩萨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是无量无边功德,都是六波罗蜜、十波罗蜜。我们晓不晓得这个意思?
  三福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一步一步提升,第一福在四种根机里面讲是人天根性;提升到第二福,第二福是二乘根性,「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提升到第三层,菩萨种性,「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自行化他。这样,你才知道净业三福是多么重要!真正叫你转凡成圣,三福第一福是凡,第二福是小圣,第三福是大圣。把这个疏忽掉,那有什么法子?没有法子了!我们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实实在在讲就是你懂不懂净业三福,你会不会净业三福,你能不能修净业三福?如果不能修,不管你学什么经论,你怎么样用功,你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实话,我们不能不知道。希望好心发心出家的或者在家学佛的同学们,不能不留意,不能不认真学习。净业三福我们曾经做过专题讲演,留著有录像带、录音带,提供诸位同修做参考。如果到外面有人请你讲经、讲开示,多讲这个题目,这是佛法的大根大本。本经第八会「离世间品」是讲修行,清凉大师判的四分,信、解、行、证,离世间是行,最后第九会是证,五十三参是证果。
  
  诸位同学:前面说到「离世间品」是「答波罗蜜海」,总摄五十一位菩萨行门。第九会就是入法界品,「答解脱海,证入法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将你所修学的圆满波罗蜜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起大用」。清凉说「问中为次,与答异者」,问答次序并不是连贯的一问一答,答覆有的时候没有按照问的次序。这是什么原因?问是就「本有修成,自行化他而为次第」,这是问法,它也有一个法则。现在科学家在探测宇宙也是从这开始,先有世界众生,然后才有佛出世修行,修因证果,教化众生。波罗蜜海是修因,解脱海是证果,其他的都是「大用」,都是作用。譬如「临机变化」,这就是一般大乘经上讲的「随类现身,随机说法」,随缘建立名号。这个意思前面都报告过,随著众生的感应,示现住世的长短。前面讲过佛没有寿命,住世长短完全是应机,众生有感,佛就住世,众生之感消失,佛就入般涅盘,佛没有寿量。我们懂这个道理。答覆里面是「先人后己」,总是把利益众生摆在前面,修行的时候是先己后人,起用的时候一定是先人后己,所以「大用四海居先」。大用就是讲「临机变化,随宜说法」,名号品里头「称物立名」,寿量品里面「随物修短」,这是「四海居先」。「自利果因」,这两个问题摆在后面。「又众生一海,亦可通在九海」,为什么?一切都为众生。「种种随宜」,显示出众生无量无边。这是讲通达。全经,总而言之不离佛海这十个题目。全经大意,我们在这里大致上就可以明白这经上讲的什么问题。
  如果就局限的来讲,当会就答尽了。这里头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现相答」,我们向下经文就看到了,另一种是「言说答」。但是在这一会里面又有一些问题,第一个是「经来未尽」,我们今天读这个本子,是一个残缺不完整的《华严经》。为什么残缺不完整?古时候《华严经》传到中国来,原本的梵本就残缺不齐,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看到答覆的意思没有讲完,但是经文没有了;从这里就晓得,向下一定还有很长的经文,这个经文散失,不完整。第二个是「答二兼余」,成就品里面会引用到。譬如「正答安立海及世界海」,这正式答覆这两个,可是它的意思包含了其他的三十八问,四十问题答两个,意思已经把三十八个问题也都包括在其中。这种情形在《华严经》可以说很常见,因为《华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第二段「供声偈请」。前面是念请,这个地方就说出来了,他是用偈颂的方式:
  【尔时诸菩萨威神力故,於一切供养具云中,自然出音而说颂言。】
  下面这个偈颂不是人说的,是供养具里面出的声音,这个声音很微妙!这桩事情在古代实在讲很难理解,供养具里头怎么会出声音?我们供养的香、供养的花,它怎么会出声音?现代科学技术发达,那倒不难了,我供养这一盆花,我在花里头放一个小录放机,录一卷小带子藏在里面,它真的会出声音。但是这是有为造作的。有为造作的可能,能做到,无为的也能够显示,这个境界就是事事无碍的境界,真正不可思议。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这一段文我们要说说,他讲得很好,这个文有两段,「先明因缘」。前面这四十句向佛请教的是在念,没说出来,佛虽然已经知道,众生有念头佛就知道了。这一段这是用言请,言不是菩萨自己说的,菩萨呈献佛这些供养具里面,供养具出声音,用偈颂赞佛。这声音一出来,中下根性的人都明了、都明白了。「前既为法兴供」,供养佛、对佛致敬,是为求法。世间人送礼也是这样的,接受礼物的人问:「你为什么送礼物给我?你为什么布施供养?你有什么愿望?」这是佛法的常规。佛陀弟子们出去托钵,托钵在家居士供养一钵饭,一定要问他「你有什么愿望?」出家人一定要给他说法、给他祝福。在家人对出家人财供养,出家人对在家人法供养,要回报,礼尚往来。不能说是有往不来,这个不可以的,礼尚往来,佛法也非常讲究。你布施供养决定要给你祝福,决定不可以白受供养,没有这个道理的。
  现代一些人对这些事情往往疏忽了,接受别人的供养不知道回报,这个作法对自己来讲是折福,所以一定要知道知恩报恩。中国古人常常教人,「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为报」,那个心多厚,厚道!感恩戴德。这样的人有福,他常常会得一切天人帮助。为什么?知恩报恩的人谁不愿意帮助他?忘恩负义的人,没有人会帮助他。人要做一个义人,讲义气,《新旧约全书》里面非常赞叹「义」,这个人有道义、有仁义、有情义、有恩义,我们应当学。「义者,宜也」,你做得很好、做得恰到好处,不过分也不能够不及,这是义。所以菩萨为法来供佛、来亲近如来,这些供具宣说菩萨们的心愿,没有一点点的作意,所以是自然的!为什么会有这种自然的能力?经文里面讲,这是菩萨的威力。
  『尔时诸菩萨威神力故』,这不是说它没有原因,它有原因,菩萨威神力的加持。『於一切供养具云中,自然出音』,这些供具是自然出的音声,说出菩萨的心愿。同生众、异生众只要参加华严法会的都是菩萨,不但都是菩萨,都是法身菩萨。后面大师又说,从表法上来讲,「表身口为供具故」,我们身、我们口是供养具,「供具皆即法界体故」,这个说得好。几个人知道?我们跟法界是同一体,是一不是二。一粒微尘跟大地是一体,几个人知道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