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师曾采访海湾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师曾采访海湾战争-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色列外交部已几次表示希望安排官方采访,可我始终以“鄙人乃摄影记者,忙于拍摄战争给人类造成的苦难,无暇他顾”而婉绝。
  2月7日,我的好朋友、香港《明报》记者袁国强再次找来,转达设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外交部希望接受中国记者采访,要我一定同去。我对袁说,我还是不能去,因为我计划去加沙地带等正在戒严的被占领土。袁国强说,你若不去,恐怕就没那么大意义了。我说,香港不也是中国吗?你去就行了。你采访完的笔记借我看一下就行。
  袁国强真还挺够哥儿们。次日,我根据他的采访笔记经新华社巴黎分社向北京发报:“新华社特拉维夫2月8日电,记者唐师曾,以色列副外长莫士耶加昨天在耶路撒冷接受香港《明报》特约记者袁国强采访时表示:以色列极希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分歧不应成为建交障碍。
  莫士耶加在耶路撒冷对《明报》说,外交关系及政治见解不应混在一起,纵使政见不同,仍可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外交是沟通工具,双边可保持不同意见,但若将政见和外交混为一谈,实际上剥夺了自己的沟通媒介。法国和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问题政见不同,但两国关系良好。’
  他说他极希望与中国建交,‘但什么时候建立则视中国而定,我们已准备就绪。’在对台问题上,莫士耶加说以色列在1950年就已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以色列仍希望与台湾保持商业往来,‘贸易活动增加两三倍,越多越好。’
  目前,以色列与台湾亦无外交关系,只保持民间、学术、商业往来。以色列在北京设有学术交流机构。在香港设有领事馆,莫士耶加希望在九七年以后仍能继续其在香港的领事馆。
  ……”
  回到北京后,我的老朋友、警察学院院长刘尚煜告诉我战争期间他看到过我写的这段故事。
  2月11日傍晚,我照例和日本记者村田信一到“我的饭馆”去吃晚饭。这是特拉维夫一家价格便宜得不能再便宜的小饭铺。我每天傍晚都在这花20个美元吃一顿蔬菜沙拉加一种叫“希希利克”的炸鸡块,喝一罐可口可乐。之后揣起吃剩下的两只“皮塔”饼当作夜宵和次日的早餐,中午则在街上买大饼吃。这样就可以把拨给我用10天的经费用20天,指挥我的林老板命令我尽量节约每一美分,争取在以色列坚持到最后一天。以色列的物价实在太贵,我住的饭店仅住宿费一天要收180美元。
  饭后,我和村田照例到设在特拉维夫希尔顿饭店一层的以色列国防军(IDO)办事处转一圈,看看有没有什么新闻。一位以军少尉告诉我们,可能要有一次装甲演习。我和村田在登记处报了名。
  可直到2月12日夜,我要求采访以色列国防军装甲演习的申请还没批下来。这时,新华社文字记者朱界飞也由开罗经陆路进入以色列,经与他协商,他去搞专访,我则设法采访装甲兵演习。
  以色列从立国之日起就离不开它的装甲兵。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康布雷·亚眠之战以来,坦克就因集炮火、机动性、通讯能力于一身而成为地面战场起决定作用的兵种。凡是掌握坦克战精髓的军人都获意外的成功:象法国的古德里安、美国的巴顿、苏联的马利诺夫斯基和以色列的沙龙。以色列制造的“梅卡瓦”式坦克据称是与美国M-1艾布拉姆斯、英国奇伏坦、德国豹Ⅱ同样优秀而神秘的坦克。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古德里安就命令施图卡飞行员坐在冲锋的坦克分队前导车上以达到空地协同作战的目的,德军坦克在冲锋中一旦遇到敌人战防武器的遏制,坐在坦克中的施图卡飞行员就呼叫施图卡飞机空中压制,从而协同突破敌军防线。
  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国防军把空地协作、步坦配合发挥到尽善尽美,战无不克的程度。直发展到1982年阿里尔·沙龙率以军锲入贝鲁特,将巴解总部驱赶到北非的突尼斯。
  为了一睹以军装甲集团的真容,我最后不得不求助于那位只闻其声不见其面的本—阿巴小姐。
  2月13日清晨,我和日本记者村田信一、松川贵合租一车加入以色列国防军的一支车队。此次成行,可能有赖于以色列外交部的干预,我成为20位记者中的第18位。
  在我们车队前面是一辆雪佛莱大吉普,车尾两根4米多高的鞭状天线被尼龙绳勒向斜后方。紧贴其右后方的是一辆敞篷吉普,车上坐着端“加里尔”步枪戴凯福拉钢盔的警卫。
  进入内吉夫大沙漠后,我们沿着一条用以色列国旗和红白、绿黑、红黑、绿白、黄黑相间的标志旗指引的一条简易公路飞驰。
  我们租的桑巴路底盘不断地碰到地面。随着车队,我们爬上一处高地。放眼四望,周围布满了雪佛莱吉普。我们被安排在山坡朝阳的一面,头顶上架好了尼龙防空网。不远处,几辆拖曳式炊事车正准备早餐。我走过去,问做饭的士兵哪儿可以撒尿,随手拍了辆炊事车。一位以军士兵礼貌地带我走进沙漠上一处用白铁修的小屋,这就是野战厕所,令人吃惊地是厕所还准备了绿色的手纸。
  以军为参观的记者准备了免费早餐,饮料从橙汁、热牛奶到咖啡一应俱全,热气腾腾全是那台炊事车变出来的。吃罢早餐,有以军士兵将丢弃的垃圾杂物装入黑塑料垃圾袋运走,高地又恢复了整洁。
  我看中了一位左肩章下别着贝蕾帽的上校,他正倚着一辆雪佛莱吉普用希伯来语派兵遣将,我走过去,一位卫兵告诉我不能拍这位军官。
  一位自称“希蒙上校”的军官用英语简要介绍今天的演习科目。远方简易公路平板拖车载着南非制造的155毫米G-5加农炮沿公路快速突进,消失在远方的山包后,5分钟后,这群G-5加农炮开始向远方轰击。炮火准备10分钟左右,我们面前的沙包突然蠢蠢欲动,迷彩布揭去,原来数十辆M-60坦克和M-113装甲车一直潜伏在我们眼皮底下。
  挂着主动式装甲的M-60喷着白色烟幕冲向前,行进中利用地势迂回跃进,作抵进射击,M-113装甲车则紧随其后,坦克和摩托化步兵相互掩护。
  我们分乘3辆十轮重型卡车紧随其后,观看坦克和摩托化步兵交替冲锋。就在沙漠鏊兵之际,我的一台尼康FM2突然停止工作。我开始以为是电池没电,就拆下MD—12马达,可用手过卷还是搬不动。我知道我要倒大霉了。因为仅89年一年我就拍了700个胶卷,等于快门开合了25200次。从87年起,我可怜的尼康们已这么干了4年多。我小心翼翼地拧下镜头,痛苦地发现反光板已翻上去,联结钛合金钢片快门的螺丝钉早已磨断,快门碎成几片……
  幸亏我还背着离开北京前摄影部副主任林川塞给我的一台莱卡。可这台莱卡只有35毫米广角。为了拍到大一些的照像,我跳下十轮卡车,趟着流沙向前跑。不想惹恼了身后一个自称给法新社干活的小子:“山本(YAMAMOTO),你再往前走,我就烧了你的护照。”我不知道这个白人崽子是在喊我,竟自爬上一辆M-60坦克,不料这小子竟直追过来,用食指点着我的鼻子:“嘿,拿莱卡的,你再往前冲,我们可要合伙儿揍啦。”我猜这小子的爸爸或是爷爷准是死在了珍珠港,不然他不会把一切黄种人都叫山本。
  两架AH—1“眼镜蛇”式反坦克直升机呼啸着掠过我们的头顶,用火箭攻击地面的坦克群,可我由于相机坏了而兴致大减。从M-60坦克往下跳时,我不知挂在什么地方,牛仔裤腿被撕开一道半尺长的大口子。
  我坐在光秃秃的沙包上放眼望去,乘M113装甲车的以色列国防军已跳出装甲车开始冲锋,硝烟四起,“加里尔”自动步枪低沉的点射声声回荡。AH—1“眼镜蛇”在山脊上悬停,螺旋浆卷起遮天蔽日的黄沙,虎视着步兵扫荡残敌。
  第一次世界大战康布雷·亚眠首次亮相的坦克,今天已看不到一点旧时的痕迹。第二次世界大战,压制敌军火力掩护坦克进攻“施图卡”式强击机也荡然无存。自越战期间美军将UH—1直升机配署给美陆军骑1师以来,军用直升机就成了陆军作战必不可少的运载工具。
  我眼前的这支部队充其量不过是个装甲旅,可在短短的一个小时的军事行动中,参加的兵种涉及侦察兵、炮兵、坦克兵、摩托化步兵、电子干扰兵、通讯兵、工兵、运输兵和陆军航空兵。
  我没有看到诸如以制“梅卡瓦”式坦克或美制M-1艾布拉姆斯式,甚至连M-2布莱德雷式步兵战斗车也没有,更没有AH—64阿帕奇式反坦克直升机。由此可见,这场演习,不过是对伊拉克“飞毛腿”袭击虚张声势的政治反应而已,但由此更坚定了我认为以军不可能从陆上攻击伊拉克的估计。因为即使是M-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公路突袭速度,也只有每小时70公里,以色列坦克不可能以高于60公里的时速,在穿越一千几百公里的阿拉伯领土之后攻入伊拉克。因为500个摩托小时需检修的坦克主机、坦克单车1000马力的耗油和上千公里的野战补给线都是无法克服的障碍。从军事角度上讲,这种奔袭将失去以军神出鬼没的沙漠突袭效果和主动权,从政治上讲失去的将更多。
  3天以后,我终于修好了我的尼康相机,为换这个该死的快门,竟用了我近三百个美元。我只恨这台尼康在我最需要它的时候抛弃了我。     
二十、耶路撒冷老城一日
  我从内吉夫沙漠采访以色列装甲兵演习回来那天,想发回去几张以军演习的传真照片,可耶路撒冷到北京的国际长途无论如何也接不通,急得我手捧四张照片抓耳挠腮。万般无奈,我拨通了以色列国际电话局,一听我要中国,接线员们万分惊喜,用英文连说:“请您稍候,请您稍候。”俄顷,听筒里传来使我感到亲切的汉语:“我叫奥丽特,我现在就帮你接北京。”
  晚上回到房间,我收到一张饭店服务员送来的便条:“请给244101奥丽特小姐回电话,她是今早和你讲汉语的人。”我又好奇又狐疑:莫非碰上摩萨德女间谍了。我按条子上的号码一拨,电话就通了。“我是奥丽特,请您在大厅里等我,我和我的朋友想认识从北京来的中国人。”清晰的中文使孤军奋战了两个多月的我好似回到了北京。
  在一楼大厅,奥丽特和她的三位女伴热情邀请我参加当晚的舞会。我说对不起,我从不跳舞。她们一听又改变了主意,请我讲中国的故事。
  奥丽特是希伯来大学语言文学系的学生,曾到台湾大学学过中文,现在正回国念研究生。业余时间在电话局当接线员挣钱。奥丽特的最大梦想是爬长城。这帮女孩子告诉我,这里有位青年一年前去中国爬过长城,还去了西藏。回来后把在中国的经历写成了一部书,于是成了以色列青年心目中的英雄。我见她们这么喜欢中国。就给她们讲1987年我和中国著名的长城摄影师、新华社记者成大林由八达岭走到山海关的经历,讲1988年冬天在秦岭跟踪野生大熊猫,讲1990年在青藏高原无人区探险……听得她们大眼瞪小眼。奥丽特还说她特别想拍一部关于中国的电视片,还问我是否愿意入伙。
  次日,应奥丽特之邀,我来到她们在Queen Helenny NO.5的住处。她和一个学建筑的女孩合租这套公寓。那个学建筑的女孩正跷腿蹲在椅子上画图,朝我呲牙一笑。
  奥丽特给我看她拍的黑白照片,大都放成8寸,多为风光和老人儿童,之后又给我看她在台湾的纪念照。她的屋里满是中国货。天花板上吊着一把巨大的油纸伞,上面画的是达摩祖师十年面壁的故事。地上一个巨大的黑色床垫,上面扔了张辛欣的《北京人》、《有趣的汉字》等,墙上挂满了中国画,有泼墨山水,也有工笔重彩的鸟虫。她说这些全是在台大留学时买的。我说学中文得去北大,北京的琉璃厂的字画是最出名的,比如荣宝斋。
  从奥丽特的窗口望出去是一座天蓝色屋顶的俄国东正教教堂。教堂旁边是一座围着铁网的警察局。我指着警察局门口长廊上排队的人问她那是干什么的,奥丽特说是等候探监的,这些人全是巴勒斯坦人,他们的亲属“由于参与恐怖活动而被捕”。奥丽特说别总找这些不愉快的事。咱们今天去参观圣城吧。
  人地生疏的我正愁没人当导游,便欣然接受了她的邀请。
  圣城耶路撒冷(Jerusalem)—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城,一直被视作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共同圣地。它位于巴勒斯坦中部犹地亚山区之颠,海拔790米,居民主要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全城面积约160平方公里。古称耶布斯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