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看到印第安人的遗风,它的风格与秘鲁阿雷基帕城的古迹风格密切相关。装 

饰上有演奏印第安帕纳笛的神女,有穿斗篷的天使,有从印卡神座里移来的 

太阳、月亮、行星的图象。如果说秘鲁贵族特别强调自己出身于纯血统的西 

班牙人的话,那么,玻利维亚人则以谈论“光荣的印卡祖先”或“带亚瓦纳 

文化的创造者”为荣。 

     巴西的领土面积约占南美洲大陆面积的一半,是南美面积最大的国家。 

面积广大,所以自然地理条件也有着很大的差别。葡萄牙殖民者发现巴西以 

后就开始了殖民活动。首先是想尽一切办法将印第安人变为奴隶,接着又从 

非洲贩入大量的黑奴。黑人被运到巴西甘蔗种植场以西,巴西的居民成分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非洲来的人不但成了巴西居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保留 

了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可见,葡萄牙人、印第安人和黑人是构成巴西现代居 

民的主要民族成分。葡萄牙人的到来也把他们的许多习俗带到了巴西,那些 

习俗起初毫无例外地在巴西各城市中占主要地位。葡萄牙语成了巴西的正式 

语言,但由于生活条件发生了变化,加之通婚和氏族间的影响,定居于巴西 

的葡萄牙移民的风尚和习俗,很快地就与他们祖国同胞的风俗和习俗有了极 

大的区别。例如,他们从欧洲带来了许多节庆,到头来在巴西竟完全非洲化, 

到了现代甚至连一点欧洲风味也看不出来了。非洲传统被带来了许多,但并 

不是所有东西都在巴西生了根,一切都是以他们的生活环境为转移的。有些 

被人们所遗忘,有些,诸如信仰和仪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并且取得了新的形 

式,例如,黑人由于遭到残酷的迫害,无法举行节庆,但如果他们参加基督 

教的节庆,不但不会被禁止,还会得到鼓励,于是黑人在参加这种节庆时, 

就把自己的宗教概念、舞蹈和仪式也一点一点地加进去。象黑人在举行节日 

游行时,通常要表演歌舞,而现代,这种载歌载舞的节日游行不但在黑人当 

中,而且在黑白混血种人、印欧混血种人和土生白人之中也很流行。所以, 

巴西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混合体,而是在几个世纪期间,在最广泛的异族通婚 

和来源极不相同的文化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民族。 

     饮食习俗方面,东北地区的主食是木薯和黑豆,其它地区的主食是面包、 

大米和豆类。巴西的畜牧业较为发达,所以食品中肉类较多,通常较富有的 

人家牛肉吃得多,较贫穷的人家只能吃廉价的猪肉。蔬菜的消费量以东南部 

和南部地区为多。巴西黑人,主要是巴伊亚的黑人,很久以前就以烹饪自己 

传统的、具有民族风味的菜肴而闻名,其中有许多已成为巴西的具有民族风 

味的食品了,最著名的有“瓦塔帕”,是一种拌和了小虾、肉和鱼的米粉糊, 

上面再浇上很多棕榈油和胡椒粉;“卡鲁鲁”,是用一种名叫“基亚博”的 

青菜和牛舌头熬成的浓汤,也要加上棕榈油和胡椒粉;“阿卡拉热”,是把 

菜豆磨成粉,加上胡椒粉和其它调味品,做成小丸子,然后放在棕榈油中煎 

熟;“阿巴拉”,同样的小丸子,用芭蕉叶包起来,放在加了油的盐水中煮 

熟。此外,还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把玉米调制好了以后,再在上面撒糖。把米 

煮熟,拌上干肉、胡椒粉、棕榈油和其它调味品,即成为所谓的“豪萨米饭”。 

     巴西人爱喝咖啡,早点往往是一杯浓咖啡,在工间休息时也喝咖啡,称 

为“喝咖啡时间”。巴西人还用他们喜爱的咖啡招待客人,使用一种小巧玲 

珑的杯子,放在配盘的碟子上,恭敬地将香味扑鼻的咖啡送到客人面前,以 

示敬重和热情。这种咖啡叫“咖啡尼奥”即为“小咖啡”。主人看到客人把 

标志情谊的小咖啡津津有味地喝下去时,会感到很高兴,否则会感到很扫兴。 


… Page 93…

他们爱喝的酒是一种用甘蔗汁酿成的甜酒或白酒。 

     20世纪20、30年代,巴西巴伊亚黑人妇女的装束在巴西居民中间普遍 

风行。这种服装比较别致。她们穿又长又宽的裙子,上面印着鲜艳的花朵。 

上身是短上衣,肩上披着一块称为“Panodo ”(海滨地区的织物)的costa 

很长的宽围巾,头上包着一块大的三角巾,三只角在前额扎成一结。黑人妇 

女大多留短发,北部地区黑人妇女的发式比较复杂。如果一个黑人妇女积蓄 

了一些钱财,她就带手镯,有的人整个胳膊肘都被手镯套满了,腰带上则系 

着许多垂饰,其中必有形状象两棵无花果树,用木头雕成的手指形垂饰。黑 

人的这种佩戴无花果形护身符的习俗,在巴西各地都非常流行。巴西妇女往 

往在自己孩子的脖子上挂一个这样的护身符,而不挂天主教的十字架,因为 

根据民间迷信的看法,它能使佩带者免除一切灾难和疾病。 

     在现代巴西,婚姻大多在同一社会阶层内进行,作为扩大家族势力的一 

种手段。在一些偏僻地区,近亲结婚较为普遍。巴西人比较注重童贞,男子 

往往拒绝与失去童贞的姑娘结婚,以免招来非议和取笑。因此,父母对自己 

的女儿管教很严。一等到女儿长大成人,父母就急于为她物色对象,尽量把 

女儿嫁出去,或者将女儿送入修道院。在乡村,未婚男女平时交往的机会并 

不多。结婚年龄分别为,男子25岁,女子20岁。结婚费用,包括举办婚礼、 

布置新房等通常由女方家庭负担,男方只要准备一对戒指就行了。在一些中、 

上层人士中,为在财产处理上有法可依,先到政府部门登记,再到教堂登记, 

这样就举行两次婚礼,非教徒当然不必到教堂登记。没有神职人员的农村, 

男女双方家长同意,不必登记便可结婚同居,等神职人员前去巡视时,再举 

行集体登记形式。婚后女子很少和公婆住在一起,往往另觅新居,把自己的 

父母接去同住。有些男子干脆就住到岳父母家中。如果夫妻感情不合,就各 

奔东西,但多数情况下,男方要按时给女方提供生活费和未成年子女抚养教 

育费。这里介绍的是一般巴西人的婚俗,其实在巴西许多印第安人密集或其 

它特殊团体密集的地方,如,亚马孙河流域的印第安部落、尼亚瓦人等,各 

有各的习俗,这里不再详细叙述。 

     提起巴西的各种节日娱乐活动,几乎所有人首先想到的是狂欢节。的确,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但最有名,规模最大的当首 

推巴西狂欢节。巴西狂欢节是在每年的2月中下旬,持续三天,是巴西人民 

的传统节日,这一节日是由葡萄牙传入的,它虽然是天主教的节日,但在巴 

西宗教气氛已较淡薄。在巴西全国各地,庆祝狂欢的形式不相同,有的地方, 

象圣保罗等地只是在桑巴俱乐部或舞会上庆祝,但在里约日内卢则在全市的 

大街小巷和广场上庆祝狂欢节。在狂欢节期间,整个城市披上节日的盛装, 

人们跳得最多的舞蹈是桑巴舞,桑巴舞并非起源于巴西,它是由黑奴传入的, 

后来又吸收了印第安和葡萄牙的舞蹈和音乐艺术,最后演变而成的。为了欢 

度狂欢节,在巴西全国,特别是在里约热内卢,每个桑巴舞学校和桑巴俱乐 

部都要提前半年准备节目。它们排练节目的宗旨是要创新,所以在平时排练 

节目时,都要彼此保守秘密。在狂欢节上,各学校和俱乐部跳着自己编排的 

独具一格的桑巴舞,穿戴着自制的同样具有特色的服饰,拥着彩车,载歌载 

舞地前进。人们通宵达旦地欢歌狂舞,除了桑巴舞表演,其它节目再现了巴 

西的历史,抨击时弊,或歌颂英雄人物的功绩。狂欢节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生 

活,而且对巴西的艺术创作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10—1913年起, 

音乐家每年都在为狂欢节专门创作一些音乐作品:狂欢节进行曲、桑巴、戏 


… Page 94…

谑歌曲和抒情曲等等。1930年以前,作曲家在狂欢节俱乐部里向参加节日的 

群众亲自演奏自己的作品,或是在狂欢节期间举行音乐会,或直接在街上或 

广场演奏,争取公众的赞许。1930年以后,无线电广播也进入到狂欢活动中 

了,几百首旋律预先由录音器记录下来,在节日期间播放。越来越多的音乐 

家加入到狂欢节音乐的创作中来,1918年,只有8首作品,到1930年就已 

有130首,有些歌曲是揭露政治活动家的阴谋勾当的,20世纪30年代,政 

府当局禁止公开地嘲笑政治活动家,歌曲的作者只能对统治者歌功颂德,显 

然,这是不符合狂欢节的精神的。 

     巴西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海神节,在每年的2月2日,海神名叫伊曼雅, 

原是西非人崇拜的偶像。  16世纪时随着被贩卖的奴隶一起传入巴西,当年 

在大海上飘泊时,无助的奴隶只有向伊曼雅祈祷,以后,上岸的幸存者便尊 

伊曼雅为海神。海神节是一个全国性的节,尤其以沿海城市萨尔瓦多的庆祝 

活动最为隆重。这天一早,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入萨尔瓦多,聚集于伊曼雅神 

庙。首先是在祭坟前祈祷,然后向海神贡献玫瑰花、镜子等礼物,神庙中的 

女祭司们还会在鼓乐声中跳起优雅的祭祀舞。中午,桑巴音乐,鼓声四响, 

庆典达到高潮。之后,喧闹的海滩寂静下来,人们目送载满礼品的船出海。 

献礼船驶到远离海岸的地方,把所有的礼品一一放入海中,最后返回海岸, 

人们听到海神收下了礼物的消息而欢呼雀跃,庆典达到新的高潮,人们尽情 

娱乐,直到第二天凌晨,才慢慢散去。 

     阿根廷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国,但城市居民却超过了农村居民。1930年, 

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2/3。阿根廷现代居民的形成是在19世纪后半叶,由 

于欧洲国家对农产品和肉类需求的增长,阿根廷的畜牧业和农业开始迅速发 

展起来,经济的转变给阿根廷带来了两个后果:潘帕斯草原上的印第安人几 

乎完全被消灭了;在大批侨民的影响下,阿根廷的民族成份起了变化。现在 

阿根廷的人口大多数为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侨民的后裔,据1914年的统 

计,印第安人只有38425人,在深林深处的某些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其原 

来的生活方式和古老的习俗。 

     阿根廷的高乔人是南查科、乌拉圭草原以及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到巴塔哥 

尼亚以北的主要居民。他们是西班牙男人和印第安女人结婚所生的后裔。高 

乔人和北部及西部的混血种居民不同,后者的生活方式与西班牙人相同,而 

高乔人比较接近印第安人,两者的不同之处只在语言和服装。 

     在服饰方面,高乔人的服装最华丽,最具有民族特色,男子们上身是用 

方格细布做的短衣,下身是肥大的灯笼裤,裤子外面再围上一块黑色方布, 

上沿用宽皮带系在腰间。短上衣外再披一件斗篷,斗篷可以说是南美许多国 

家的典型服装。高乔人的斗篷是用结实的、几乎不透水的布料做成的。高乔 

男子常戴窄边黑色软圆帽,总是围着围巾;穷人穿草鞋,富人穿皮靴,靴上 

常配有镶着铁齿的银马刺。妇女的穿戴则比较简单,普通的裙子和披巾。 

     阿根廷人喜爱的运动是足球和骑马,象棋也很普遍,舞蹈和唱歌一直是 

民间所喜爱的娱乐。舞蹈的形式有群舞、轮舞、对舞。“佩里康舞”是受人 

欢迎的集体舞,以唱歌和音乐伴奏,歌词是即兴的。大部分舞蹈具有轻快活 

跃,强劲有力的节奏。 


… Page 95…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