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2-明清宫廷档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532-明清宫廷档案-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宋、元、明三代,均无“指画”之著名人物。作为一代指画大师的高其佩,在福临去世的前一年才出生。乾隆年间出版的皇家书画录《石渠宝籍》,收录了福临的四幅书法作品,十五幅画作。这些画作,都是在福临十八九岁时创作的。他死的时候,才二十四岁。这么一位有才艺的“画家苗子”,“老来”竟未能登峰造极,成为“一代宗师”,却让高其佩这个晚辈,后来居上了,实在可惜。估计,那段黄金时间,福临把主要精力放在和董鄂妃谈情说爱上了。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福临死的时候,他的孩子们还小,没有把老爸的绝技继承下来。小孩子能当大皇帝,却干不了正事儿。    
    一到三伏天儿,康熙皇帝玄烨有时住在西苑瀛台避暑。早晨,王公大臣“见启儿”后,玄烨常把几位“老哥们儿”留下来,吃饭,钓鱼,赏花,吟诗作画。有一次同大家谈到油画时,他说:吾中华画家善于写意,他们西洋画家长于写实,倒也“得颐虎头神妙”。玄烨单独召见高士奇,对他说:一位西洋画家画了两幅贵妃肖像,非常地传真,栩栩如生。拿他们的作品跟咱们的画儿比,可以领略到中西画法的许多“异功同曲”之妙;“你都一大把年纪了,又长期在内廷工作,也用不着避讳,让你看看无大碍。”玄烨遂令人取出两幅画像,让高士奇鉴赏。由不得高士奇“老迈年高”,“定力”毕竟较差;还没来得及琢磨绘画的“门道”呢,一看贵妃那俊俏的模样,就差一点儿晕过去了。    
    玄烨的二十一子允禧,工诗善画,算得上一代绘画名家。    
    乾隆皇帝弘历的绘画作品之多,在有清一代皇帝中,独一无二。他的画作与诗作一样,与大师、名家相比,逊色多了;蒙蒙外行,绰绰有余。然而,弘历认为,皇上什么都比别人强,“孤芳自赏”,好为人师,总是以“专家”的派头,在画家面前指手划脚。    
    清廷大内画坊在如意馆。弘历常到那里去当“教师爷”,指导画师创作。不管他说得在理不在理,一律都被画师当作“最高指示”,坚决照办,严格执行。“做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照皇帝说的去画,画得让他满意,要么升官,要么发财。    
    北海的“画舫斋”,是名画家的“沙龙”。弘历经常在北海漪澜堂请画家们吃饭。当然,酒不白喝,饭不白吃。这些大画家,创作了许多帝后肖像画、祝寿图、出行图、狩猎图、宴饮图……这些精美壮观的画卷,生动而形象地向后人展示了宫廷生活情景。    
    如果哪位后妃想过“丹青”瘾,自己独创也行,让画师帮忙也没得说。在如意馆“当差的”,可以为她们画个底稿,再由女将们点染、题款。后妃们想写大字匾额,在乾清宫懋勤殿“当差的”,或入值南书房的翰林们,可以为她们弄个“草稿”,再由女将们描出来。有些“懒皇上”,也好这么干。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帝后书画作品中,有多少是这么创作出来的,不得而知。    
    现而今,各国的秘书或头头脑脑的秀才班子,点灯耗油,为首长写演讲稿、工作总结、国情咨文之类的东西,可谓孜孜不倦。当首长在电视上念这些文件时,秀才们在电视屏幕前“喜不自禁”:“这段儿是我写的,一字儿未动”;“这段是我写的,改的也不多”……写得再精彩,“版权”也属于“动嘴的”;因为“思想”是人家的!    
    住颐和园时,慈禧太后就到听鹂馆去“作画”;“画的山层层叠叠真好看,画的水曲曲弯弯流不断……”    
    老人家作画时,宫中画师、太监、宫女,跪在地上,手捧颜料碟子伺候着。据说,有一阵子,一位名叫缪素筠的云南籍女画家,负责“指导”老佛爷画画。这跟老师教学生可不一样,和教玄烨写毛笔字也不同,得小心翼翼地“听喝儿”。老佛爷口谕:“这条仙鹤的腿,画得不好看。”缪画家便恭恭敬敬地在另一张纸上,画好几条仙鹤的秀腿,供老佛爷照着葫芦画瓢;或者干脆由缪女士直接画到老佛爷的作品上。乱说乱动,随意评说老佛爷的沤心沥血之作,弄不好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美国女画家卡尔为慈禧太后画像。按画家的要求,老佛爷得摆出姿势,静静地坐着。除了老公咸丰皇帝奕,老佛爷怵过谁?凭什么按别人说的,规规矩矩地呆着?她嫌丢份儿,不自在,问卡尔:“找个替身行不行?”弄得卡尔哭笑不得,她想:这老太太纯粹是个外行;即使画一个马桶,我也得照着真马桶画,何况大名鼎鼎、中外皆知的慈禧太后了!    
    曾经有人说,卡尔画的慈禧太后肖像,颐和园佛香阁里挂着一幅。不过,没听说有人在那里看见过。不过,没看到也许是件好事,看到了会把你吓一大跳。现存慈禧暮年画像,着实无美可言。奕这小子莫非瞎了狗眼,怎么就相上她了呢!    
    有一次,老佛爷看见卡尔坐在院子里,照着菊花画菊花,风吹日晒的,很辛苦。她问卡尔:“我们大清国的画家,不用照着真东西,也能画出好画来;你们为什么非得照着实物画?”卡尔说:你们大清国的画,都是画家“想出来的”!老佛爷说:我们大清国的人,“想”得多美呀!你们怎么“想”不出来?是不是有点……    
    话到嘴边儿,老佛爷又咽回去了。回到屋里,她才把那半句话吐出来:我看外国人有点笨!    
    这话从老佛爷嘴里说出来,多少有点显得滑稽,给人一种感觉:像是老鸹落到了猪身上!    
    老佛爷以为,别人画画,也都像她那么“容易”呢!她哪里知道,“十日一水,五日一山”;要想画出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大师们得穿坏几双鞋,流洒多少汗?


第六部分第十三章 天天过节夜夜笙歌(1)

    正月初一至腊月三十儿,皇宫中节日一个连着一个。    
    明宫讲究贴春联,“跌千金”;清宫重视“赐福”、“集市贸易”。    
    乾隆皇帝为母亲祝寿,从紫禁城西华门,经皇城西安门、内城新街口、西直门,到高梁桥,张灯结彩,锦缎结幄,色绢堆山,钖泊成海……    
    正月初一,五更还寒,明代后宫里灯火辉煌,人们忙着烧香上供。室外,北风嗖嗖地刮着,无孔不入,见到衣服缝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头钻进去,冻得人们直想“笑”。在这“鬼呲牙”的时候,后妃、女官、太监、宫女,都穿着节日服装——礼服、蟒袍、“葫芦补子”,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到院子里去放鞭炮。平时肩不挑担、手不提篮的后宫佳丽,此时此刻都“争挑重担”,使出吃奶的劲儿,把门闩、木杠向空中抛三次,“跌千金”,恭喜发财。那时候,要是有“千斤顶”这种玩艺儿,就更能应景出彩儿了。    
    每年一进入腊月,紫禁城里就开始洋溢着辞旧迎新的热烈气氛了。祭神敬佛舍粥祀祖,杀猪宰羊做豆腐,清污去秽大扫除,张灯结彩贴春联;欢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又欢迎灶王爷“下界保平安”。明代腊月二十四祭灶,清代腊月二十三祭灶。    
    清宫重视“赐福”,明宫偏爱“春联”。    
    朱元璋画像明太祖朱元璋一天学也没上过,深感遗憾。他努力学习文化,水平提高得倒是挺快,动不动就要显摆一下自己的文采,诌几句诗。然而,作诗还是力不从心,不如写对联来得快,省力气。因此,逮着谁,他就送谁一副对联。他送给亲家翁、开国元勋徐达两付对联,一副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另一副是:从予起兵于濠上,先存捧日之心;来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    
    与大文人讨论学问,说着说着,他就憋不住,想班门弄斧,随口念一副对联赏赐陶安:国朝谋略无双士,翰院文章第一家。    
    在南京称帝后,他也“扬长避短”:论起“书法”、吟诗,咱拿不出手,弄对联还凑合。过年时,他大力倡导贴春联,要求官民各家的门框上,至少也要贴一副。圣旨颁完,他还不大放心,微服出宫,检查落实情况。这一查不要紧,还真让他发现了漏洞。有一户人家居然“抗旨”,黑糊糊的门框上,居然一点红颜色也没有。朱元璋很生气,立刻让人把户主找来。一打听,朱元璋差点没笑得背过气去。这家是祖传劁猪的。干这种“断子绝孙”的行当,实在把握不住春联的“基调”。户主也正犯愁呢,不写怕挨整,写了怕惹事儿。朱元璋理解户主的心情,脑袋瓜一转,赐春联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户主觉得这副春联实在是好,舍不得贴在大门上,挂在中堂祖宗牌位两边了。    
    刘瑾、魏忠贤,安德海、李莲英,“是非根”倒是割断了,“是非”却更多了。    
    自元旦起,一年当中,皇宫里“节日”不断:初二敬财神,立春(春节),破五,玉皇大帝生日,元宵,“燕九”(正月十九,道教纪念日),中和,龙抬头,花神生日,寒食,清明,三月三,赏花,尝新果,佛主生日,碧霞圣君生日(四月十八),端午,关帝生日(五月十三),捻转,晒书,乞巧,中元,立秋,中秋,重阳,下元,宗喀巴生日(十月二十五),冬至,赏雪,腊月朔(十二月初一),腊八,观酺(十二月二十一),小年儿,小除夕(年三十儿的前一天)……中间还穿插着万寿节、千岁节、圣寿节;皇子洗三、七天、小满月、满月、“百岁”、抓周、订婚、结婚;还有册封妃嫔、恭上徽号,等等。    
    不但节日多,而且节期长。正月和腊月,都是在节日气氛中度过的。赏花(包括赏荷),尝新果,捻转,时间长达两三个月。万寿、千寿和圣寿,每个节日少则庆祝三五天,多则七八天,甚至十天半个月。碰到年成好,后宫不断添人进口,洗三、满月之类的事儿,也够忙活的。综观全年,皇家几乎天天都在“过节”。不这么整也不行。要不是找辙充实充实生活,后妃们大狱似的活法,也的确单调,难熬:“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皇帝老子以国为家,称孤道寡。土匪头子啸聚山林,称王称霸。在“天天过年,夜夜结婚”方面,二者有共同的追求,有时整起平民百姓来,招儿都够狠的。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两家势不两立,互有攻防,走马灯似的演出“胜者王侯败者寇”的大戏。    
    如今,许多传统节日被置于阴山背后。“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童男童女”再也不愿意双双躲在黄瓜架下,窃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了。不过,大家倒是差不多天天在“过日子”,人口日、地球日、环境日、戒烟日、禁毒日、消防日、残疾人日、爱滋病日……彩旗飘飘,鼓乐声声,花花绿绿的彩纸满天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节日”,如雨后春笋,热热闹闹,有吃有喝。阿哥阿妹在“进口”的情人节,赠玫瑰,吃巧克力。男女老幼在圣诞节,听“唱歌”,点“洋蜡”。而有的“老外”,不嫌中华传统节日“掉渣儿”,高高兴兴地“拣土落”。    
    如前所述,朝廷最看重的节日,是元旦、冬至和万寿节。届时,都要举行大朝典礼。    
    元旦为年、月、日三者的开端,万象更新,从头再来,古称“三元”。元旦大朝,多少带点儿今日“团拜”的意思;或者说,今日“团拜”,源于古代的元旦大朝。只不过,大朝由皇帝唱主角,如今民主了,大家互相拜年。    
    自“冬至”起,白昼逐渐延长,的确值得庆祝庆祝。    
    皇帝作梦都想万寿无疆,借着过生日,过过“万寿”的瘾,也算是一种宣泄。    
    大年三十儿称“除”,古来“除日驱傩,除夜守岁,饮屠苏酒。”驱傩即驱逐疫疠之鬼。“士庶之家围坐火炉,达旦不寝,谓之守岁。”屠苏是一种草药,屠苏酒一般含七味草药。江南民俗,屋上饰屠苏草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皇家在正月初一饮屠苏酒。皇上事事优先的特权受到挑战,喝屠苏酒得遵循先幼后长的顺序。    
    皇上家喝的酒,比老百姓家的讲究。清宫把大黄、肉桂等研磨成粉末,装在布口袋里,于除夕中午,把布袋吊在水井中;初一凌晨提上来,把大黄、肉桂末泡在酒中。虽然味道既不可口,又不可乐,却能“驱毒袪病”。    
    忙活完大朝典礼,明后宫的人饮椒柏酒,吃“百果”。俗话说,“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驴在皇宫里却成了“鬼”。无论男女,都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