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士- 第3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啊,陛下三思!”一向不过问政事的王承恩终于叫出声来。

“命北镇抚司立即……”崇祯刚举起手,想了想,却狠狠地放了下去:“朕再思量思量,尔等都退下吧。”

“是,万岁爷。”曹化淳不为人知地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

第617章小道消息

今天在皇帝驾前进言,搬倒了刘宇亮。现在,孙元不管会不会被治罪,他那个宣府总兵官肯定是做不成的。

杨嗣昌求我的两件事,咱家都漂漂亮亮的弄得妥当。现在,是时候让他还咱家这个人情了。

刘宇亮生了这么重的病,本就该回乡荣养,这么强撑着做官,说不定哪一天就死在任上,咱家今天这么做,其实是救他。

至于孙元……倒是可惜了。

同王承恩一样,曹公公也是侍侯崇祯皇帝多年的来人,并深得天子信任。对于崇祯的性格脾气,自然摸得极熟。

这个万岁爷啊,别看性格刚强,为人精明能干,可却是一个容易被人糊弄的人。等到以后醒悟过来,也只能打掉门牙和血吞,生生受了。

怀疑的种子已经播种下去,不管是处于什么考虑,孙元以后也别想留在京畿了。

“这个孙元,深负朕望,深负朕望!”等曹化淳和一众太监退下,殿中只余王承恩一人,崇祯皇帝气愤地叫了起来:“必须好好惩戒,曹化淳那狗奴说得对,看门得用狗。若是用虎,朕如何睡得安稳。”

王承恩一脸的哀伤:“万岁爷,单就一副挽联,一曲《诉衷情》并不能说明什么。”作为宫中老人,这些年,他看了太多尔谀我诈,看过太多有为之士因为被流言中伤,黯然地退出历史舞台,甚至身遭不测。

国家到了如今这等地步,已是没有多少元气了。放眼天下,能够与建奴在沙场上相抗衡的精兵强将还有多少?若是缉拿的孙元,今后国家对辽东用兵,还能指望谁?

崇祯冷笑:“一首《式微》还不够吗?”

王承恩只叹息一声,却不说话了。

崇祯冷哼:“朕打算……王承恩,你对朕好象颇不以为然。”

王承恩慢慢得跪了下去:“奴婢不敢,奴婢只是以为卢象升殉国一事,到如今已经五个多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一直没有得到抚恤。孙元乃是卢象升一手提携,卢象升对他恩重如山。作为他的门人,孙元心中有怨气也是可以理解的。而这一点,恰恰可以说明孙元是个知情重义之人,。”

“知情重义,嘿嘿,朕对他的恩还不够重吗?”

王承恩小心说道:“陛下对孙元自然是深厚,不过,他是个武人,不知礼数,不识大体也正常。万岁爷又何必同他一般见识?这种有口无心的莽夫不必在意,陛下以前不是说过这孙元就是个活张飞吗?若是据此就治他的罪,恐人心不服,再说,孙元在济南又立下了那么大功劳。有功不赏,反要风闻治罪,今后还有谁肯为朝廷效命?”

“此话倒是有几分道理。”崇祯摸着下颌的胡须思索起来,也觉得如果真将孙元下到天牢里,着有司询问,确实不太妥当。

不过,不管怎么说,刚才曹化淳将孙元比成李茂贞的话,还是让他心动,孙元在崇祯心目中的地位已是大大地下降,再不是简在帝心。

毕竟,作为一个政治动物。在帝王心术中,任何一个可能对自己帝位,对君权产生威胁的萌芽都必须扼杀在摇篮里。

“王承恩,孙元功劳卓著,日后如何安置,倒要好生思量。宣府关系京畿安危,十分要紧,他确实不适合做宣府总兵。”

王承恩:“奴婢不过是宫中的一芥奴才,这种事情也不敢插嘴。奴婢以为,此事陛下还是与内阁辅臣们商议为好。”

他心中有些难过,国家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如戚继光一样能征善战的将军,用来镇守京城门户。在关键时刻参加对建奴作战,自是最好不过。现在却要被搁置不用,可惜,可惜了!

“你倒是本分,罢,朕再想想吧!”崇祯皇帝点点头。他已经下了决心,要将孙元远远调离京畿地区。否则,以宁乡军的强悍,若孙元是李茂贞,一旦坐大,这京畿地区又有谁是他的对手。

一想到阅兵仪式那天,那一支剽悍骄横的军队,崇祯皇帝就禁不住打了个寒噤。

至于如何安置,这事得同内阁商议商议。毕竟,国家好不容易出了这么一支强军,若是解散了,却也可以,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用上。

******************************************************

京城人耳朵尖,从古到今,热中于政是每一个首都人的业余爱好。

自成祖定都北京以来,已逾两百来年。这九五城中的百姓,谁在朝中各部衙门没有几门亲戚,要想打听点消息还不简单。

于是,孙太初在卢象升灵堂上的那一幕,以及西苑所发生的事情就像长了翅膀,只几日就在京城中传播开去,街谈巷议沸沸扬扬。

一处茶舍之中。

“啊,孙太初真的要坏事了?”

“废话,都被人诬陷成藩镇,诬陷成李茂贞了,万岁爷听了,还能不留一手防着孙大将军?”

“李茂贞是谁?”

“你这个没学问的,残唐演义听过吧?”

“啊,想起来了,想起来了。把孙太初比成叛贼,这妥当吗?国家好不容易出来这么一个能打的猛将,如今却要被治罪,苍天可不开眼啊。”

“谁说不是呢,哎,卢公乃是个大忠臣,孙太初是他的门人,物以类聚,自然也是大忠臣。可叹,如今这年头,好人没好命。朝中出奸佞,出小人了。”

众人都是一阵叹息,又有人安慰道:“各位休要担忧,孙太初什么被小人陷害,可陛下也不尽是糊涂的。他应该不会有什么事情,也不讳被治罪。不过,宣府总兵怕是做不成的了。”

“做不成了,那么,宁乡军要调去哪里?”众人忙问,连声催促:“老李,你家兄弟是个有功名的读书人,如今正在衙门里当差,可谓是手眼通天,消息自然比咱们灵通,快说,快说。”

那个叫老李见大家都竖着耳朵听自己说话,心中得意,笑道:“你们呀,耳朵却尖,也知道我家兄弟在衙门里当差。实话对你们讲,我家兄弟是个秀才,如今得了恩师提携,正在吏部做书办。吏部什么地方,那是专门负责发官帽子的。他经手所有文书,这天下间究竟有什么官儿,每个职司又哪些人,门清着呢!这孙太初是武官,按照我朝的制度,武将任免得通过兵部武选司,而不是吏部的文选司。”

就清了清嗓子,将大明朝的人事制度大概地说了一便。

旁边就有一个听众不耐烦:“老李,你唠叨这些没用的东西做什么,快说说孙太初究竟要调去什么地方?”休要担忧,孙太初什么被小人陷害,可陛下也不尽是糊涂的。他应该不会有什么事情,也不讳被治罪。不过,宣府总兵怕是做不成的了。”

“做不成了,那么,宁乡军要调去哪里?”众人忙问,连声催促:“老李,你家兄弟是个有功名的读书人,如今正在衙门里当差,可谓是手眼通天,消息自然比咱们灵通,快说,快说。”

那个叫老李见大家都竖着耳朵听自己说话,心中得意,笑道:“你们呀,耳朵却尖,也知道我家兄弟在衙门里当差。实话对你们讲,我家兄弟是个秀才,如今得了恩师提携,正在吏部做书办。吏部什么地方,那是专门负责发官帽子的。他经手所有文书,这天下间究竟有什么官儿,每个职司又哪些人,门清着呢!这孙太初是武官,按照我朝的制度,武将任免得通过兵部武选司,而不是吏部的文选司。”

就清了清嗓子,将大明朝的人事制度大概地说了一便。

旁边就有一个听众不耐烦:“老李,你唠叨这些没用的东西做什么,快说说孙太初究竟要调去什么地方?”

第618章确定

说着话,他就朝小二喊了一声:“小二,老李的茶水算我头上,再来一根大麻花,一碟松子。”

“来了,来了!”

老李笑道:“街坊邻居的,何须如此?咱们继续说这孙太初,话说,武官的任免确实是要通过兵部武选司。不过,这也不过是对普通人而已,孙太初是普通人吗?”

“自然不是。”众人纷纷道。

老李:“孙太初可是正二品的金吾将军,在朝堂中又有武定伯刘阁老照应,且简在帝心……”

“什么叫简在帝心?”又有人好奇地打听。

“呸,果然是个没见识的,简在帝心,简单地说就是皇帝最看重的臣子。”老李说;“而且,孙太初的功劳实在太大,所以,关于他的职位,就得内阁商议,天子御准才行。原本,崇祯天子是想让孙太初做宣府重兵官,为咱们守国门的。可是据说是他在卢公的灵前说了许多对陛下对朝廷不满的话,结果被太监曹化淳在皇帝那里告了黑状,想治孙太初的罪。好在咱们的天子还算圣明,并不当真。不过,孙将军的宣府总兵官却是做不成了。”

“啊,竟然还有这么件事?”

老李接着说道:“最后,内阁商议了许久,提出很多安置的建议。最后都觉得,孙元的品级实在太高,功劳实在太大,无论去九边哪里上头的总督都没办法节制。而且,这九边各人都有各人的势力,边军皆被将门世代把持,如何肯让一个新人过来抢饭碗。于是,纷纷托情朝中大姥,不想让孙元去他们那里做总兵。”

“内阁中一通吵呀,最后,还是刘阁老提了个建议。说是最近张献忠再反谷城,各地贼军又有坐大的架势。须防备当年贼军东进滁州威胁南京旧事重演。不如在扬州另设一小军镇,让孙元带兵驻防,拱卫南京。这个提议也算不错,各阁老都觉得可行。反正孙元去哪里都会独自领一镇,如今让他衣锦还乡,也算是皆大欢喜。于是,就通过了。圣旨都已经下来,估计下个月,宁乡军就会开拨回江南去。”

说到这里,老李叹息一声:“这个结局也算是不错,还好天子圣明,不被奸佞谗言鼓惑,保全了孙太初这个忠良。”

突然,有个听众惊叫一声:“孙太初若是回江南去,如果建奴再次南侵,这……又有谁能保护咱们?”

“是啊!”众人都是一呆,然后纷纷叫出声来:“都是那个曹太监,阉贼,阉贼。也不知道这个小人为什么要陷害孙将军?”

“小人就是小人,自然是视忠良为寇仇。”

“这人就是另外一个魏阉!”有人猛地一拍桌。

然后,所有人都大骂起来。

……

像这样的一幕,这些天来已经无数次在京城的各大酒厮茶舍中上演。有意无意中,孙元身上也蒙上了一层悲壮的悲情英雄的光环。

这个时候,茶舍的角落中一个脸上生着雀斑的三十出头的文人听得咧嘴一笑,将两枚铜钱扔在桌上,

“嘿嘿,水落石出,是到了去见孙太初的时候了。”

此人正是傅山,刘宇亮当日在筵讲时饿晕过去之后,吃了他几副药之后,总算恢复了精神。这几日傅山也没什么事,整天在京城游荡。

刚出茶馆走了没几步,突然想起上午的时候在一家书坊看到一套宋版书不错。因为价格不菲,当时也没想决心。现在一想,这种书存世量本就稀少,若是错过,只怕今生再无缘相见了。

“罢,还是买回去好了。”说着,就伸手往怀里一摸:“糟糕,钱不够啊!”

正在这个时候,就看到黄佑带着两个军士,一脸铁青地从那边走过来。

黄佑是宁乡军首席幕僚,掌管军队的钱粮,手头阔绰得紧。

傅山本就迎上去,一把抓住他的袖子:“黄兄来得正好,可有银子,给我二十两。”二十两,正是那套宋版书的价格。

“二十两,给你,凭什么?”黄佑的脸色非常难看,鼻子里重重地哼了一声。

自从孙元住进刘宇亮相府之后,大家都是读书人,黄佑和傅山也深谈过几次。可一谈,心中却对这个山西士子很不以为然,甚至非常鄙夷。

首先,他黄佑是举人,而傅山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秀才。其次,傅山这人博学****,确实了得,可人品有很大问题。而且,他的圣人之书也读歪了,和黄佑理念不合。

黄佑是正宗心学门人,可这傅山所学却是汉朝董仲叔那一套外圣内王的王霸之术,走的是邪道。

于是,一席交谈下来,黄佑就对此人敬而远之。

不过,孙元倒是很欣赏傅山的样子,黄佑对他还保持着起码的尊重。不过,今天的他脸色很难看,丝毫不给傅山面子,重重地甩了甩袖子。

黄佑如此无礼,叫傅山一呆,感觉很丢面子,面庞微微发红,眼神中也带着一丝怒气:“黄佑君子有通财之谊,晚生正好看中一套书籍,从你那里挪借些也不打紧。”

黄佑冷笑:“通财之谊,嘿嘿,黄某孤单单一个人家中既没有高堂需要奉养,下也无妻儿,钱财对我本没有丝毫用处。就算借你一些也无妨,不过,那也是对君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