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士- 第6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阮大铖:“首辅请问。”

马士英竖起一根手指:“首先,镇海军能打得过建奴,能顺利收复北京吗?据老夫所知,镇海军有三万人马,从镇江去北京何止万里。这三万人又要保护粮道,四下一撒,真拉到前线去,有个两万就算不错的。区区两万人马要攻打北京这座坚城,谈何容易?如果是一万宁乡军,或许还行。”

阮大铖冷笑:“首辅你实在是太过担忧了,在下请问首辅,大胜关一战是谁打的。是靖远伯郑森,而不是孙元。当时阿济格手下多少兵马,三万左右。郑大木与之野战,不也获得一场空前大捷。这一战,朱阁老和王阁老可都是看在眼里的,事实胜于雄辩。不要以为离开了孙元,别的部队就不能打了。我老家有一句话:没了孙屠夫,难不成还吃带毛猪。”

他吞了一口唾沫,接着说道:“没错,孙元是能打,扬州一战,尽歼建奴主力。如今,建奴在北京虽然号称有十万大军,可都是汉军旗和九边降卒。如今建奴朝不保夕,北京城人心惶惶。我王室惊旌麾所指,自然传檄而定。建奴真正可以依靠的不过是豪格手头六千多正蓝旗骑军。六千多派得上什么用场,大胜关三万建奴主力都被郑森击溃了,难不成豪格还能强多他?所以,我认为,这一战,我大明必胜,要相信郑大木。”

马士英:“郑大木确实是一员虎将,老夫再问第二个问题。”

阮大铖:“首辅请问。”

马士英:“阮次辅,镇海军北伐,老夫原则上同意,这次收复幽燕,关系到我大明国运,关系到天子能否还朝。多一人就多一份力量,镇海军乃是虎贲之师,自然不能不用。据老夫所知道,江北诸镇兵马也开始动了。孙元已经将行辕移去徐州,整个军镇的兵马、物资都在朝徐州集结;刘春攻占济南;高杰已经前锋已经抵达宿州,准备沿归德入豫;黄得功也在调集兵马准备北上,几十万虎狼之师各个摩拳擦掌,毕其功于一役,欲要夺得头筹。郑芝龙就算沿水路走得快,也未必就第一个进北京。此事你怎么看?”

这是马首辅的第二个问题。

是啊,攻打北京何等重要,江北诸镇都要夺得头功。若是郑家新军不能首先抢下北京,关闭九门,将京城牢牢控制在手里,朝廷忙上半天,还不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其他几支军队,无论是谁抢下北京,将来都是个大麻烦。这些军汉,肥肉吃进嘴里,还会吐出来吗?

阮大铖:“此事也易,不外是分化瓦解江北诸军,让他们慢上一拍就可以了。”

“这事就是个笑话了。”马士英有些不悦。

若真使出见不得光的阴谋诡计,朝廷的体面还要不要了?

再说江北其他三镇可都是被孙元打服了的,他们敢违抗宁乡军的命令吗?

阮大铖一脸的自信:“不然,不然,首辅且听我说。据我看来,江北四镇中,扬州镇实力最强,接下来就该轮到黄得功的庐凤军了。这个黄得功虽然粗鄙,可对朝廷却是忠心耿耿的,这一点从当年江北诸镇拥立天子上就能看出来。扬州之战,庐凤军损失最小,占的地盘最大,究其力量也不逊色扬州镇多少。朝廷可发一道圣旨去庐州封他为国公,命他率军西进镇抚湖广,追剿建奴和闯军残部,并在适当时机入川剿灭张献忠。如此,江北四镇就去了一半兵马,郑芝龙打下北京的机会就多了一分。”

“这个不错。”弘光皇帝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醒了过来,定睛看着阮大铖:“不过,阮爱卿,就算黄得功不去北京,不是还有高杰和刘春吗?”

阮大铖大觉振奋:“陛下,江北四镇中,秦军和山东军已经名存实亡了。”

马士英喝道:“次辅,话不能说满,不可大言欺君。”

阮大铖:“陛下,首辅,且听阮大铖说来。高杰的秦军当初是兵多将广,可拥立陛下的时候被孙元打过一次,伤了元气。前番入豫,徐州被准塔拿下,家当丢了个精光。扬州大战,瓜洲之役,精锐也赔了个底掉。如今,秦军能拼凑三两千能战之士就算是不错的了。”

弘光:“说得不错啊!”

马士英想了想,也微微颔首:“有些道理。”

阮大铖:“再说山东军,山东军所在的淮安虽然没有被建奴攻陷。但我听人说,刘春在继承刘泽清总兵之位之后,军中诸将不服,逼不得以进行了大清洗,以至军队人心惶惶。被建奴围城数月,苦战几十天,估计手头的兵马已经打得差不多了,能有个几千人就算是好的,可以忽略不计算。”

弘光嘀咕:“东平侯不是收复济南了吗?”

阮大铖:“陛下,刘春乃是孙元的大舅子,收复济南估计是宁乡军所为,他不过是挂了个名字罢了。”

弘光:“倒也是。”

阮大铖声音大起来:“只要调开庐凤军,江北四镇军力就算是去了一半。镇海军突袭北京,胜算极大,或有可为。”

弘光一挥袖子:“就这么着吧,你们以朕的名义写份圣旨送去庐州,命黄卿镇抚湖广。”他一动,屁股下的椅子开始响起来。

说完话,弘光有将眼睛闭上了,继续睡觉。

继续皇帝有旨,马士英道:“是,老臣遵旨,下来就去办。”

他回头看着阮大铖:“阮次辅,老夫还有要请教。”

阮大铖:“首辅请问。”

马士英:“无论是调动庐凤军去湖广也好,南安伯此次来京述职顺船携带有五十万两白银也好,都是建立在郑芝龙同意领军北伐的基础上。据老夫所知,南安伯来京之后并未上奏折请缨。

说句实在话,这个郑一官就是头老狐狸,在他心目中可没有什么天子和朝廷,有的只有利益二字,下限比孙元还低。没有实在的好处,休想调动郑家的军队。

这个老海盗一来京城之后就闭门不出,只派郑鸿逵四下接触各方势,一副待价而贾的架势。到现在,他还没说过要北伐的话儿,也没多任何人有个承诺。

显然,没有足够的好处,根本就打动不了这个土匪。

这就是马士英的第三个问题:“朝廷,或者说咱们能够给他一个什么样的价码,如何才能让他满意。

“军汉嘛,不外是钱、地盘和官职三样。”阮大铖语气中带着鄙夷:“钱,朝廷国库已然空虚,自然是拿不出来的。但是,我们可以答应郑芝龙,发给执照允许福建水师在福建开盐场晒盐。”

“啊!”马士英眼睛都瞪大了,急到:“盐铁乃是军国重器,此例不可开,不可开啊!”

“首辅。”阮大铖还要再劝。

马士英斩钉截铁:“不行,不能这样,后患实在太大,做不得。”

阮大铖叹息一声:“也好,此议就此作罢。至于地盘,朝廷可以下招,将浙江温州府金乡卫、盘石卫,台州府松门卫、海门卫,甚至宁波府的几个靠海码头划归福建军节制。”

马士英:“温州、台州的几个码头已经由郑一官实际控制,可以同意。但宁波府那边却是不行。如此一来,我大明朝的水师在东南连一个出海的码头都没有了。”大明朝其实也没有水师。

阮大铖:“可以,此事也就下一道圣旨,惠而不费。再说官职,现在郑家父子都封了伯,朝廷可以承诺他们,一旦收复北京,父子封侯。”

马士英道:“其实,以郑森在大胜关的战功,也该封侯了。”是啊,其实郑成功本来是可以封侯的。只不过,他父亲也不过是个伯,难不成儿子的爵位还能大过父亲?这不合礼制,所以,郑成功现在不过是得了个靖远伯的爵位。

这个时候,刚睡着的弘光皇帝突然嘟囔一声:“先入北京者为王。”

第1317章先入北京者为王

“什么!”马士英和阮大铖同时叫出声来。

定睛看过去,弘光皇帝还闭着眼睛,嘴唇还在吧唧地响着。

天子的声音虽然不大,却如同一道惊雷在精舍中炸响,叫二人不禁大惊失色。

“先入北京者为王”这这这,这简直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封王爵一事何等重大,特别是封异姓王,国朝以来闻所未闻。

自西汉以来,汉朝就定下了异性不得为王的制度。这一制度从那时起,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已经成为世人所默认的常识。那是因为,一个诸侯王的权力实在太大,不但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和官吏,还有自己的军队。而从汉朝到现在,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军队者,国家的军队。即便在唐朝藩镇或者如今的江北诸镇割据,虽然各大军阀都不听皇帝号令,不将朝廷放在眼里,可他们手下的军队名义上还是国家的。而一封王,军队就成为诸侯王的私产了。军中将士,也从此在法理里只忠于他们的王,而不必背上大义上的负担。

从西汉到如今,异姓为王之人通常要都会是国家的一个大麻烦。

所以,有明一朝,虽然王爷多得不计其数,可真正的异姓王只有一个…………徐达大将军。

徐达被封为中山王,但这个中山王是追赠,也就是说是死后的一种荣誉。徐达死后,他的儿子也只不过是继承了他魏国公的封爵。

“先入北京者为王”老实说,这句话让两人想起了秦末义帝所说的“先入咸阳者为王”的典故,到最后,刘邦入了咸阳,成了汉王。而义帝也被楚霸王项羽弑杀。

可以遇见,将来一旦郑芝龙进了北京,被封为诸侯王,会引起多大的风波。

弘光皇帝此言,简直就是乱来马!

先前一直表情恬淡的马士英面色大变,声音高起来:“陛下,三思!”

就在这个时候,响亮的鼾声传来,比起先前还要大上三分。定睛看去,弘光皇帝又陷入沉睡,硕大的脑袋鸡啄米似地点着,随着他脑袋的动作,下巴上层层叠叠的肥肉不住颤动。

听到皇帝酣声,精舍的大门大开了,几个太监抬着乘辇进来,动作麻利地将他扶上去,说了声,“万岁爷乏了,二位阁老退下吧”就一道风似地去了,只留两人在那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做声不得。

马士英懵懵懂懂,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的从精舍中走了出来,也不知道是怎么出了禁中。

等他情形过来,见阮大铖还跟在自己身后,苦笑一声:“圆海,将来你我却不知道要背负何等的骂名,却不知道会在史书上留下什么样的一笔,说不定会成为国家的罪人啊!”

在夜光中,阮大铖一脸的扭曲。他仿佛在咒骂着什么:“管他什么罪人不罪人,够是狗屁,先度过这一关再说。他娘的,我大明朝所有能战之兵尽在孙如皋手中。如今,他已经掌握着从扬州到山东的地盘,高杰军刚出河南。将来若孙如皋再拿下北京,江淮、京畿、河南、山陕都是他孙某人的,整个北方都是他孙某人的,又要置朝廷于何地?”

“如果郑灵芝龙能够先入京城,控制京畿,可于孙如皋呈制衡态势。到时候,天子还都,大义在手,孙太初究竟想有所动作,又能如何?无论他实力多大,手头的兵马再多,终归不过是一个军镇,终归不过是我大明朝的军队。一旦天下太平,一道圣旨即可去此大患,难不成他孙太初还敢造反?”

“造反”二字让马士英身子一颤,大约是吸进去了夜晚的冷风,老头剧烈地咳嗽起来。直咳得满面潮红,额觉全是津津的汗水。

良久,他才喘息道:“圆海,封王一事你我该如何向天下人交代啊?你啊……你啊,有的事情心太急,想事情不太周全啊!”这话已经痛心疾首了,是啊,先入北京者为王虽说是弘光陛下金口玉言。可时候皇帝肯定不会认帐的,百官的矛头必然会尽数对准他马士英和阮大铖。

没错,如今表面上看起来,马士英和阮大铖位极人臣,得天子毫无保留的信任,国家大事但凭他们二人一言而绝。但回过头一想,自己手头其实并没有什么力量,无论是军权、相权还是舆论。眼前的辉煌,真真是沙滩上的城堡,一个大浪就抹平了。

这事一旦闹将起来,自己和阮大铖的威望将受到极大打击。

马士英有点怀疑,弘光皇帝是借此事削弱自己。有明朝一朝,君权和相权都在相互搏弈。太祖与胡惟庸、嘉靖皇帝与杨廷和、万历皇帝与张居正张太岳。究其根本,那是因为中国自古就有“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传统和理论基础。而这一点,恰恰又是同中央集权格格不入的。

伴君如伴虎,在马士英看来,弘光可不想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废。相反,如果在太平年月,陛下说不定会一位圣明有为之君。侍奉这样的君王,却是要非常谨慎的,千万不能因此伤了君臣之义。

只不过,这事却不方便对阮大铖说起来,他也理解不了这些。

阮大铖却理解不了马士英话中之话,神情亢奋地继续说道:“瑶草啊瑶草,天子圣明啊!其实,只要在福建开盐场,就足以让郑芝龙答应征讨建奴,收复北京了。可是瑶草你怕落下骂名,给朝廷留下后患,不肯答应。这一点我也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