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士- 第7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白音本就卤莽冲动,顿时负气道:“咱们在外面流血牺牲,后方却想着法儿要搞我们。这仗还打个鸟啊,不如回事北京,把济尔哈朗和那鸟毛皇帝福临和皇太后那娼妇从皇宫你揪出来!”

“对对对,杀回北京去!”节帐中众将都是愤怒到极点,纷纷抽中腰刀在空中挥舞。

正在这个时候,豪格的鼾声突然响亮起来,当真是悠长绵延,其中还带着尖锐的颤音。

听到这事,众人都是一呆,胸中那一口气突然泄了。

图鲁什:“王爷,王爷,王……”

“呼。”豪格喉咙里好象呛进去一口口水,突然大声咳嗽起来,他猛地弓起身子,一边咳得满面血红,一边喘息着问那斥候:“可可……可确实了,是……是杜勒玛派出的使者?”

斥候:“禀王爷,确实了,正是王妃派出的心腹。那人鬼鬼祟祟的神色慌乱,末将以为是汉狗的奸细,就带人将之拿下,又从他身上搜出了王妃娘娘的亲笔书信,这才知道是一场误会。”

“杜勒玛竟然没被济尔哈琅害了,看来,说不定我们都想错了,说不定郑亲王没有别的心思。”豪格终于咳完了,依旧躺在胡床上,微闭着眼睛假寐,声音继续含糊不清起来:“你们也不用太担心,别忘记了,高杰和刘春他们不是已经迂回到密云吗?北京已成一作空城,说不定这两头恶狼想拣个便宜,郑亲王征发青壮守城,那是要叫高杰、刘春知难而退。如果这次北京战役我建州获取了最后胜利,郑亲王功劳极大啊!”

听到豪格这么说,众人面面相觑。

良久,图鲁什才道:“王爷,这不过是咱们的一相情愿而已。济尔哈朗和皇太走得近,如今掌管着整个京城,难保他不起歹心,想要夺权?”

“不会的,我大清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这个时候再起内乱,那就是没有一丝的机会了。”豪格说:“济尔哈哈朗就算要同某争权,也得等到以后再说。所谓此一时,彼一时。若是大清朝亡了,他就算赢了我豪格又如何?郑亲王不是那种不识大体的人,否则也不可能立下那么多赫赫战功。杜勒玛不是没事吗,否则,他应该将某的家眷都抓起来。”

遏必隆小心地是说:“王爷,当初多尔衮圈禁你的时候,不也没抓王妃?”

众将军纷纷点头。

“这个问题问得好,当初多尔衮不抓杜勒玛,那是因为她是他的小姨妹,怎么说也是一家人,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绝。如今,济尔哈朗和福晋非亲非故,没有放她一马的道理。”豪格好象也懒得同大家再说下去,他实在太疲劳了,终于将眼睛完全闭上,呢喃道:“某赢了这一仗,一旦解了京城之围,将这将倾的天宇挽回来,谁还能拦得住某的道路。谁拦了某的路,那就是挡了我建州复兴之路,必然被我八旗军民撕得粉碎。这就是民心,这就是大势。得民心者得大势,得大势者得天下。”

酣畅淋漓的酣畅声再次响起,说来也怪,听到这声音,众人翻腾的内心同时平静下来。

是啊,以咱们王爷,以正蓝旗如今的威望,济尔哈朗还挡得住吗?只要他到时候敢不放王爷进城,愤怒的建州人首先就会砍下他的脑袋。

说不定还真是误会济尔哈朗了,王爷说得对,有这个经验丰富的老将镇守北京,咱们在前边作战也安心许多。

豪格的鼾声就如同催眠曲,众人都觉得眼睛快要睁不开了,整个身心一松弛下来,就想快些回帐歇气。

这个时候,又有一人走进来,乃是豪格最最亲信的笔帖式。

他快步走到豪格身边,低下头去,在豪格耳朵边说了一句什么。

突然,豪格猛地坐了起来,咬牙切齿:“孙元……你竟然没逃,直娘贼!”

“什么!”众将轰一声叫起来,齐声问。

豪格一脸的铁青:“宁乡军没有退,孙元已经亲率主力骑兵来了,中军老营扎在白沟河边上。其他各营步兵正陆续前来,三日之内当完成集结,同我军决战。宁乡军这次出动了骑兵军四千五百,金雕军四千,元字营、威武营、伟字营、健锐营,炮营,总兵力达到三万,辅兵、民夫,加一起约五万之巨,咱们有大麻烦了。”

……

这何止是一场大麻烦,简直就是生死攸关。

节帐中的空气仿佛要凝滞了,所有人的瞌睡虫儿都被这一噩耗惊飞到九宵云外。

这次全歼镇海军固然是空前大捷,从此刻起,这支三万人的精锐部队烟消云散。但正蓝旗的损失也是不小,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冷兵器战争时期尤其如此。

镇海军虽然被马宝搞得士气低落,但毕竟是在大胜关顶住了阿济格的精锐,经过战火的锻炼之后,已是非常剽悍。这一点从他们在溃退的途中,依旧咬牙这且战且退上就能够看出来。

建州已经被敌人打到眼皮子底下,逼到悬崖边上,正蓝旗所有士卒都想着一旦战败,家中老小都将死在敌人屠刀之下,皆抱着敢死之决心上的战场。一但投入战斗,都是不顾死伤地朝前猛攻。

两天两夜的血战下来,七千不到的正蓝旗精锐是剩五千来人,那一千多人要么被埋进华北平原这冰冷的黄土之中,要么正躺在病榻上大声惨呼。

至于其他汉军旗和新附军,四万多人马,打到现在,能上马控弦,挥舞刀剑的也就两万余人。

活到现在的几乎人人身上带伤,疲劳得连一根手指都不想动。

消灭镇海军固然是一件大喜事,可这样的喜事再来一次,我大清朝的兵马还能剩多少?就算再次获胜,我大清的积累也将消耗干净,也将从一场胜利走向另外一场合胜利,最后在胜利中消耗干净,亡国灭种。

这就是小国寡民的悲哀,是的,建州虽然称雄天下几十年,但就算在最顶峰时期可用之兵也不过七八万人。如今,这七八万人只剩五千。

本以为靠着无边的杀戮,靠着一场大胜就能够震慑宁乡军,将孙元吓破胆吓回江北去。

如此,建州可得一段时期喘息之机。靠着豪格,靠着我们这位英明神武不逊于皇太极的一代英主,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未必不能让建州重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可是,这个孙元竟然不退,挟千万铁军恶狠狠扑来,连一口喘气的机会也不给我们。

这个时候,正蓝旗将士突然想起,宁乡军才是汉人真正的精锐,相比之下,镇海军根本就算不得什么。

这些年,死在孙元手下的建州军实在太多了,可以说,我建州是被孙元一人打败的。

宁乡军,就是汉人的天下第一军。

建州,我们的建州这是要去想何方啊?

豪格呆呆地看着帐篷外面的夕阳,看着青天白云:老天爷啊,你还是不愿意眷顾我豪格吗?

……

在帐外,一队士兵正步履艰难地在大营中巡逻。

破烂的旌旗在风中依旧猎猎飞扬,但大家却已经累得东倒西歪,再没有一丝力气了。

第1453章再立新功周仲英

密云。

周仲英心中非常不痛快。

心中嘀咕:我怎么碰上郝肖仁这个小人了,没得晦气。

事情是这样,作为军调处的三位长官之一,周仲英这一回也随着小公爷出征。

军调处个主要官员各司其职,兴泰负责建州兵的招降、分化、瓦解、安置工作,这一回因为曹国公身边缺人,就被提拔过去做了君侯的侍卫长。毕竟,兴泰这蛮子武艺实在太高强了,又立下大功,获得了国公爷的信任;俞亮负责军事,此番被调到了小公爷孙太经身边做侍卫。如此一来,整个军调处的工作都压在周仲英的肩膀上。

周仲英是一个勇于任事之人,这两年以来,因为经历过扬州大战,立下大功,整个人的胆气也变得壮起来。心中顿生豪气,或者说野心,有心在北京之战中有所作为。

正因为如此,他这阵子就在心中琢磨,看能不能再立些功劳。他已经看得明白,军调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对付建奴。如今建奴已经整个儿地被围困在京城里,那是秋后的蚱蜢蹦达不了几天。一旦建奴被彻底剿灭,军调处这个机构必然裁撤。

国公爷的心思周仲英看得明白,他老人家对于钱粮看得极紧,非常节约,每次议论扬州镇事务的时候,最喜欢说的一个词就是“精兵简政”,到如今,宁乡军也就三四万规模。如果换成其他军镇,有君侯这样的实力,只怕队伍早膨胀到十万之巨了。

建奴一旦被彻底剿灭,军调处也没有存在的价值,衙门里的相干人等也会分流。如此,自己将来何去何从就不得不让他忧虑了。

俞亮和兴泰自不用担心。俞亮乃是将门之后,武艺高强,又懂得带兵。一旦到了那时,绝对会成为人人争抢的香饽饽,在以前温健全就在君侯那里讨要过这个人。温老三说,他以前在边军的时候不过是一个普通军官,这些年部队规模大了,带起兵来渐渐有些吃力,请军镇派些得用的干部过去。孙元想了想,说现在马上就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决战,现在再做人事调动不太合适,一切都北伐之战之后再说。

兴泰更好办,收复北京之后,部队主力肯定会去打辽东,兴泰本是建州人,自然会跟着过去的。

可怜自己本是文职,说不好会离开部队到地方去做个州府的掌印官。

能够做个父母官本是一件好事,可扬州镇不同于明朝,有自己的规矩。文贵武轻这一套在孙元这里也行不通,如果自己到地方去,离开中枢决策机构,将来还有什么前程?

于是,周仲英就琢磨起来:自己将来如果要想有个好的结果,就得再立点功劳。

孙国公这人惟才是举,赏罚分明。

想当初自己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秀才,公务员考试之后进了扬州镇衙门,若不是在扬州大战的时候立下大功,也不会有今日的位高权重……恩,现在也算是有些权力,手中掌管着百十来号人马,军调处帐目上也有两千多元钱的经费单凭自己一支笔支应。

这人一旦风光过,就下不来了。再下地方上去做清得跟水一样的掌印官,就没什么滋味的。如今,整个河北已经被战火彻底打烂。军镇派出去的地方官穷得更叫花子一样,累得跟狗一样,哪里有呆在君侯身边来得滋润。

要立功,要呆在中枢,这一句反复在周仲英心中盘旋,让他寝食不宁。

显然,再呆在中军行辕是没有任何立功的可能的。打仗的事情自有其他人,骑兵军、金雕军、伟字营、威武营、健锐营、炮营,什么时候能够轮到自己?

他前一段时间尽同钱阁老、汤于文一群人混帐东西打交道,笑脸陪够,废话说够,自己都厌烦了。

在小公爷出征的时候,周仲英突然福至心灵,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个大好机会。首先,这一路大军迂回去密云,说不好会从北向南攻打北京,仗肯定是少不了的。如果自己运气好,说不定会弄点功劳。其次,小公爷身边也没什么人才,自己去了也有施展的余地。最要紧的时候。于是,他就跑到孙元身边请战,又说这次去密云,那边应该没有什么建奴,政治当优先于军事,军调处去那里当有用武之地。

孙元觉得周仲英说得有道理,就同意了。

果然,正如周仲英预料的那样,自己一到小公爷身边,倒是小立了一功。在孙天经拿下镇边城之后,军调处在安置那群降兵上派上了用场,得到了青主先生的嘉奖。

得到口头奖励之后,周仲英大为振奋,马不停蹄,又从俞亮那里借了五个军调处的士卒,骑了马朝密云开拨准备打探密云建奴守军的虚实,把斥候的活儿一并干了。

他就是这么个喜欢出风头的人,拿军中湖广籍士卒的话来说,就是一个“颤翎子”,意思是说他就好象是开屏的孔雀,还是一头老孔雀。

就在昨天晚上,周仲英恰好碰到了正在刘春麾下参赞军务的郝肖仁,两人大吵了一顿,闹得很不愉快。到现在,周仲英还是在心中将这厮恨得咬牙切齿。

事情是这样,昨天一大早,周仲英就带着士卒从镇边城出发向东。

他在走的时候只是叫人通报了小公爷和青主先生一声,也不等他们同意就开拔了。实际上,军调处直接对孙元负责,不归任何人统领。

出发的时候周仲英雄赳赳气昂昂,可都了半天,心中却有些畏惧。如果他直接向东,就要进入平原地区。东面除了密云,还有顺义和怀柔两县,这两地难保不会有建奴驻军。如果发现了自己,突然杀过来,那就麻烦了。

想了想,为了保险起见,周仲英就兜了个圈子,沿着长城向北,到晚间的时候,就到了孙元曾经驻过军的渤海所。据手头的情报得知,渤海所自君侯当年移镇扬州之后就废弃了。这地方毕竟不是要冲,在军事上的价值比不上居庸关和密云。况且,当初明朝的国家财政已经彻底崩溃,即便是北京附近的关卡和隘口的驻军也被大量裁撤。

后来,建奴入关之后,又恢复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