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逆流伐清- 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模且猿斐丫觥!

    刘玄初当然知道吴三桂突然变得举棋不定的原因所在,便故意用很确定的口气说道:“龙世荣必是死间无疑,以沐忠显取信,引我军入死地,端的是歹毒无比。”

    只有这么说。才能解释绕袭部队遭到伏击的事情,而不是让吴三桂生出对手有莫测之能,对清军的行动了如指掌的担忧和害怕。

    吴三桂微微皱眉,并不太相信刘玄初所言。死间如果做到龙世荣这份上,那也太令人难以置信了。一个土官。他图的是什么?难道他也能象某些忠明之士那样,视死如归。

    “一个赘婿,岂能与亲子相比。”刘玄初继续煞有介事地分析道:“必是伪宗室许下了天大的好处,可令龙世荣甘愿以一死搏后世富贵。听闻伪宗室有输民授地等蛊惑之策,又滥封官爵,龙世荣想必能得无上之封赏。王爷若是还有疑虑,可派兵丁去抓捕其家人,估计已是人去楼空,逃之夭夭了。”

    吴三桂半信半疑地轻轻颌首,刘玄初的话多少减轻了他的疑惧,又有满洲将领的变相督促,他也只能继续挥师元江了。

    “伪宗室及伪王定国、文选率明军主力皆在滇西,是为实;元江那嵩聚众多土酋,声势不小,却是为虚。”刘玄初继续说道:“初时卑职判断有误,未辨出明军虚实之布置,未察其以虚惑实,以实击虚之策。然形势若此,却尚可转圜应变。楚雄聚兵坚守,可以虚拒实;元江我大军猛攻,便是以实击虚。”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吴三桂嘴角上翘,终于露出一丝笑容,“滇西敌军势强攻猛,正是行围魏救赵之计。本王偏不上当,先平元江,再回师迎战,形势或可逆转。若是就此退兵,岂不中了敌人诡计。”

    “王爷英明。”刘玄初顺势恭维了一句,又提醒道:“伪王定国诡诈多端,善用伏兵,王爷当修书一封,令楚雄守军切勿出战,只倚坚城拒敌即可。”

    “是啊!”吴三桂想起了磨盘山血战,依旧心有余悸,慨叹道:“伪王定国,实本王生平所见之大敌也。就依先生之言,再有方先生于楚雄谋划,当无忧也。”

    ……………

    以虚牵敌,以实击虚。虽然只有寥寥几个字,却是变化无常。战法已经不同,吴三桂等人显然还没有深入地认识到这一点。

    趁胜进击,本是正常的思路,但滇西明军却迅速由猛攻直取转为了佯势虚攻,而元江则将很快由牵制变为主战场。虚实转换之间,已经分薄了吴三桂大军的兵力。石屏的满军被调走三千,赶赴昆明;吴国贵所部被歼灭,王屏藩所部折损近半;又有先期何进忠的万余人马增援楚雄,征剿元江的清军现在还剩下了三万五六千战兵。

    而即便是手握这不到四万的战兵,吴三桂依旧很有信心。因为久经战阵,这些士兵的战力和经验。不是元江的土兵可以比拟的。当然,他不会想到元江的防守布置大大不同于传统,一种新的守城方式将大大抵消清军所长,清军面临的将是一场残酷而血腥的消耗战。

    ……………

    吴三桂的大军继续向元江挺进,朱永兴率领的兵马也南下进入了蒙化府。因为左星海的投效相助,沿途提供粮草和民伕。使明军在蒙化府的行进十分快速。

    穿过蒙化府辖地后,明军便进入了景东之地,土知府陶斗在明军过境攻击永昌时便请罪输诚,此番明军挟大胜之威,再次而来,陶氏招待照顾得自然是更加殷勤。

    由洱海卫出发时,明军是一万二千左右的战兵,在蒙化和景东又添四千土兵,再加上五千人的辎重兵。两万多人马停驻于景东的龙街和西舍路,暂作休整。在这之前,朱永兴已向元江和元阳通报了大致的合击部署以及联络的办法。抵达西舍路后,他又收到了元江的最新情报,这可能也是元江最后一次向外传送情报了。思虑再三后,朱永兴才做出了暂缓前进的决定。

    从时间上计算,清军可能刚刚抵达元江,尚未对元江城发起进攻。依照元江城的城防布置。再加上元阳的马宝出兵策应,元江城至少在半个月内可保无虞。坚守个把月也有相当把握。而顺元江而下,明军在六日内便可抵达,这就使朱永兴产生了最大限度打击清军的想法。

    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突袭目标,给予疲惫的清军以沉重一击。显然要比现在就直下元江,与兵锋正锐的清军展开厮杀。要明智,也要阴险许多。

    那么,攻打元江城的清军弱点在哪呢?哪里才是合适的突击目标呢?朱永兴在元江宣慰,巡视城防地形的时候,还只是个比较模糊的想法。而到了攻打龙尾关时。当看到以洱海为屏障的防卫布置后,他的想法便清晰起来。

    当初由元江溯流而上所用的船只和水手仍在西舍路等候接应,并得到了景东土府陶斗的看管和照顾。现在,朱永兴想的并不只是利用这些船只运兵,前去增援元江城,而是要以船为利器,重击在清军的要害之上。

    船少没有关系,清军根本没有水师,构不成太大的威胁;船小也无大碍,可以把多只船用木板钉在一起。除此之外,朱永兴还向蒙化府和景东府征集了一些船只,并制造了一些竹木排,算是凑足了数量。

    同时,朱永兴命令士兵多做飱饭,以储备十五天使用为限。这一路上,他又拿出金银,沿途搜购粮食、腊肉、鱼干、食盐等物资,再加上土府的支援报馈,便可为连续行军打仗做好后勤方面的准备。

    停军休整,并不是全军皆是如此。五日后,朱永兴便派出了先头部队,由陈盛率领五千人马,沿元江走陆路南下,慢慢向东南进发。

    而此时,围绕元江城的战斗进入了第三天,敌我双方厮杀不断,胜负难分。

    ……………

    伏击王屏藩所率的绕袭清军一部后,义军在大竹箐、老武山又阻击了吴三桂两天,便趁夜后撤,由浮桥过江,进入到元江城中。

    随后,经过一番重新整顿后,元江城中留下两万五千人防守,其余义军则分成两部。一部两千人向西进入孟弄,准备接应朱永兴所率的援军;一部四千人向东进发,准备与元阳马宝率领的人马会合,并接受马宝统辖。

    元江城中居民已经尽数迁离疏散,可以保证城内的存粮能够坚持很长时间。这些日子以来,义军除了继续巩固城防、屯积各种物资外,还得到沙坝兵工厂的源源供应。天威炮、轰天炮、各种弹药,不断由溯江而上的船只运来,存放进城内仓库。

    防御设施的不断完善,物资的日益充足,再加上歼灭吴国贵、伏击王屏藩、阻击清军的胜利鼓舞,以及实战锻炼,那嵩及小参谋部对坚守住元江城的信心也越来越大。

    序幕和铺垫已经结束,当清军出现在元江对岸,敌我双方围绕着江上的两座浮桥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标志着元江战役的大戏正式上演了。

    浮桥是故意留下的。看似给清军提供了方便,但却能大量地杀伤敌人。冲过浮桥的清军面对的是一道半月形的阻击阵地,将遭到三面的火力打击。而清军登岸之后的纵深却只有数百米,只能背靠江水,在狭小的地域内以有限的兵力尝试突破。

    吴三桂不是没看出对面阵地的易守难攻,但要攻打元江城。就肯定要过江,搭桥就是必然要做的工作,而这两座现成的浮桥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况且打仗哪有轻轻松松的事情,遇难就避可不是他的性格。

    于是,组建不久的“忠勇营”被派了上来,在江岸桥南与义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吴三桂的扩军计划中,将把投诚的明军降卒编为两大营,分别为“忠勇营”、“义勇营”。在这两大营中,各分设中、前、后、左、右五营。共计十营,每营设马步额兵一千两百名。这样编制以后,“忠勇”与“义勇”每大营马步兵便有六千名,两大营官兵便为一万两千人。

    由于朱永兴并没有给吴三桂时间来坐稳屁股、扩充实力,“忠勇营”虽然建立起来了,“义勇营”则只有两营之兵。

    而吴三桂对由降兵降将组成的“忠勇营”、“义勇营”还不是特别的信任,一直让这两大营官兵跟随大队,没敢让他们单独行动。现在。应该是考验这两大营官兵忠诚的时候了,更能减少吴三桂嫡系人马的伤亡。

    这就是降兵降将的悲哀和无奈。对此,吴三桂应该深有体会。降清之后,他何尝不是拼命卖力,用心征战,对敌狠辣无情,以此向清廷证明他的忠心。

    要取得信任。要成为吴三桂的嫡系,要成为吴三桂的心腹,便要有当炮灰的觉悟,有牺牲的决心,有向往日袍泽挥刀砍杀的绝决无情。

    “忠勇营”所属的五营主将分别是原南明歧山侯王会、杨武伯寥鱼、原白文选部将刘之复、塔新策。以及在永历入缅时纵兵抢掠的孙崇雅。投降之后,换了旗号,这些人摇身一变,又替新主子卖起命来。只是,这效忠的代价是鲜血和生命,是在火枪攒射下的伤亡累累。

    壕沟前布着竹签,壕沟内立着竹枪,并引入了江水,壕沟后约五六十米又是三道相距不过十米、呈阶梯状由低到高的胸墙战壕,每道胸墙战壕内的守军按照一名射击兵、一名盾牌手、一名装弹手的比例配置人员。

    战术总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变化,一名射击兵,五名装弹手,这样的配置虽然能使射速大大提高,但战壕就必须要加宽,或者把射击兵的间距拉大。这样做的缺点或者是火力密度减小,或者是抛射而来的弓箭给加宽的战壕内的士兵带来大的伤害。

    而现在这种多道阶梯状战壕的战术,则有效避免了上面所说的缺点。战壕不必挖得过宽,火力密度又可以得到保证,三道战壕内的火枪轮射,可以提供持续的火力,盾牌手又可以提供保护,算是相当合理,且有效率的配置。

    当然,这种依靠胸墙战壕的防守战术,还有多种的兵员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效果优劣,而进行灵活变化。

    沿着浮桥冲到岸上的清兵和辅兵首先试着清障填壕,但在壕沟前几十米便遭到了火枪的凶猛攒击。盾牌无法阻挡激射的铅弹,弓箭压制也收效不大,而且弓箭手很快便骨软筋疲。向南,向东,向西,三面的尝试都以累累伤亡而告终。尽管忠勇营的各营主将都亲自押阵,十分卖力,却依然无法取得进展。

    吴三桂鸣金收兵,虽然有把“忠勇营”当成炮灰的心思,但白白的死伤依然不是他所愿意的。炮灰也要好好使用,发挥更大的作用嘛!而且,吴三桂发现这种攻击方式无济于事,必须要进行改变。

    首先,清军携带的红夷大炮无法隔江轰击,通过浮桥运过去也很困难;其次,通过浮桥运兵有限,而且对岸的空间狭小,无法展开兵力;最后一点便是盔甲和盾牌的防护不足,而这一点是可以加以解决的。

    清军退过江去,暂时放弃了通过浮桥,在对岸形成突破,占据稳固桥头堡的计划。但这只是暂时的,大量辅兵被派去砍伐树木,打造器械,填装土袋,下一次的进攻无疑将会更加凶猛。

    “云梯,盾车……攻击器械不外如是。”陈国公吴子圣举着望远镜,望着对岸清军的动静,眼见其修筑营盘、立起望台,不禁微微颌首,说道:“倒也严整有序,吴逆屡经战阵,部下也多骁勇之将,此战却是要小心谨慎了。”

    “可惜我军的火炮太少。”许名臣有些遗憾地摇了摇头,对付盾车的有效武器是直射火炮,一颗实心炮弹打中了,便足以毁掉一辆盾车,并且飞溅的木刺还能对盾车后的敌人造成伤害。(未完待续。。)

第四十五章 元江接触战

    感谢无名先生之能人,萧澜如我,130814172259775, sunny…son,龙马123,xiaotang246,罪恶降临,djjowfy等书友的打赏和月票,祝朋友们万事如意。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元江城虽然有轰天炮,也有后期运至的天威炮,但直射炮却是不多。而通常的盾车能够抵御大多数火枪的铅弹,甚至还有更高级一些的,在形似轿厢的盾车上蒙上生牛皮,再铺上泥土和浸水棉被,防护力更加强大。

    “盾车推至壕边亦无大碍。”吴子圣放下望远镜,随手递给了许名臣,淡淡地说道:“我军炮火依然可杀伤盾车后的敌军,敌人想填壕就要从盾车后现身,便会遭到火枪射击。除非敌人用盾车填壕,或者直接在壕沟上搭云梯,可即便过了壕沟又如何,火枪攒射会更猛,更有威力。而且——”他指了指胸墙战壕与阻遏壕沟之间的空地,脸上露出了诡异的笑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