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逆流伐清- 第1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宣旨加封完毕,众人又向刘体纯祝贺,刘体纯连连谦谢,命手下准备酒肉,晚上要畅谈庆贺。

    喧嚣已毕,刘体纯和众人又重新落座,把昨晚商议的出击湖广的计划展示给黎维祚。他们选择了三个攻击的地方,分别为当阳、宜都、郧阳,以供黎维祚选择定夺。

    黎维祚对军事并不在行,只是朱永兴曾经仔细分析过夔东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发展的方向。湖广固然富庶,且楚军战斗力不强,但从整个抗清的大局来看,合力进取四川,才是正确的战略方向。

    因为清军虽占四川,但时日尚短,并未真正巩固。一来久经战乱的四川人口太少,供养不起太多的军队;二来,四川清军中有很多投降的明军明将,真临战阵时,未必会拼死作战,起义倒戈,也是很有可能的。这与朱永兴在滇省的行动有类似之处,就是不给清军巩固地方的时间。

    黎维祚思虑良久,也不好定夺。因为朱永兴曾告诉过他,尽量不要干预夔东十三家的军事行动,以免产生误会与隔阂。他便把朱永兴的战略谋划告之众人,请他们再行商议行动计划。

    “清军虽踞蜀地,但时日尚短,人口稀少,难以巩固。若不趁时攻取,则日后更难。且力合而强,分而弱,西南战场我军要联成一片,必攻取四川方可实现。”黎维祚一边回忆一边讲述,并且拿出了一张写满蝇头小字的纸,“岷殿下已增兵滇西,由永宁府进取川西南,且川省行将有变,望诸位做好准备,窥机进取川东。”

    “川省有变?”刘体纯疑惑地问道:“不知是何变故,黎大人能否明言。”

    黎维祚摇了摇头,说道:“殿下所料必中,但却极少事先透露。另外。岷殿下建议诸位建立一支联合部队,作为进取川东的主力。”

    联合部队,是如何章程?众人都露出不解神情。把目光移注到黎维祚身上。

    “每部量力而行,各抽出适当兵马,组成联合部队,驻扎巴县,可随时行动。”黎维祚详细解释道:“如此可大大减少联络各部,整军会合的时间。”

    王光兴张了张嘴,似乎有话要说。但却没有出口,稍低下头,象是在思索什么。其余众人也没有马上表态。都在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支联合部队的指挥权。

    尽管在名义上已经悉推刘体纯为首,听节制,但依然能威福自擅。之前相互之间并没有统一的指挥。更没有统一的组织机构。彼此间的联系多是自发的,没有任何的约束力。即便现在刘体纯得封郡王,但从原来松散的政治武装集团进行转变,显然还是需要时间的。

    刘体纯苦笑了一下,以目光示意黎维祚,希望他不要继续就此深说。大不了,他用自己的全部兵马进取川东好了。

    黎维祚心中暗自叹息,果然如岷殿下所料。人心难齐,多多少少都有割据自雄的心理。把军队当做安身立命的根本,哪肯轻易抽调。

    “岷殿下有言,联合部队既是各家所出,亦可成立一军事委员会进行协调。”黎维祚退而求其次,继续说道:“哪家出兵助饷,哪家便可派出一名代表位列军事委员会。勋阳王定出行止,由委员会表决,多数同意便可依令而行,多数反对则可再行商议。”

    众人都感诧异,仔细思索其中的关窍,分析其中的利弊,一时也难以决定。

    黎维祚见此,也不再催逼,宣布今日会毕,给众人留出时间来好好考虑。

    夔东十三家的首领可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其中大顺军余部九人:刘体纯、郝摇旗、袁宗第、李来亨、党守素、塔天宝、贺珍、马腾云、李本营;川中旧将四人:王光兴、谭文、谭诣、谭弘。而三谭中谭诣、谭弘暗杀谭文后,已经降清。川中旧将派便只剩下王光兴一人,势单力孤。

    散会之后,刘体纯和黎维祚细细商议了一番,便各自分开走动。刘体纯去向原大顺军一派进行解释劝说,黎维祚则去做王光兴的工作。

    分散驻扎成割据之势,自然不是朱永兴所希望的。成立联合部队,建立军事委员会只不过是打破这种局面的第一步,日后还有其他的手段,或者根据具体状况采取灵活的办法。

    成则有利,败亦无损。朱永兴并不急于把夔东十三家一下子便纳入自己规划好的体系之内,因为这是不太现实的,操之过急只能是适得其反。门户之见不是一日形成的,自然也不是短期能消除的。

    目前,朱永兴只能希望以大西军为主体的滇省明军,和以大顺军为主的十三家武装,不致重演历史上各自为战、为清军各个击破的悲剧。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时已四月,浙江、广东、福建数省的清军水师在泉州完成集结,统一交由安南将军达素指挥。而郑军的降将施琅、黄梧等人也被跟着调到了达素的手下。清朝押上了东南的全部水军力量,希望一举消灭以郑成功为首的抗清武装,永除后患。

    郑成功积极备战,下令撤回在舟山等地驻防的军队,并起用了一些在之前曾被撤职查办的将领,并委以重任。在郑成功的努力协调下,郑军上下逐渐恢复了团结,至少大家都明确了一点,即将到来的厦门之战,将会成为决定自己生死存亡的重要战役。

    东南战事一触即发,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却不包括朱永兴。对于清廷的自信和乐观,朱永兴嗤之以鼻。即便郑军在南京之役中损失不小,清军想要一举全歼郑氏,怕是还要练上十年。

    虽然不担心郑成功会战败,但朱永兴还是命令南海舰队派出以杨彦迪、陈上川为首的分舰队,以二十艘战船支援金、厦。

    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明白,但临机决断时,又有多少人能放下私心杂念,以大局为重。当然,支援郑成功并不是朱永兴唯一的目的。以实战锻炼水师,学习海战战术,并且尽量多杀伤清军,多摧毁其水师力量,也是朱永兴目光长远的想法。

    随着雨季的再一次临近,朱永兴已经把注意力转到了川南和广西。先期扩充的军队,分配给滇西战区的有七千,滇东四千,滇南则只有两千。这样的分配自然有极强的目的性,借着雨季可能使滇省战局陷入平稳对峙,着力向四川发展,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

    更何况,川省有变可并不是朱永兴的胡乱猜测,而是有所依据的。不光是川省,朱永兴正在布一个更大的局。现在,情报司的叶虎便正向朱永兴汇报相关的情况。

    “嗯,甚好,此情报归入绝密档。”朱永兴看过贵州方面的情况汇总,深为满意,点头称赞。

    “只是皮熊尚未寻到,投送假书信一事还要准备些时日。”叶虎脸色不变,躬身说道:“还请殿下勿怪。”

    朱永兴摆了摆手,表示不在意这点小缺陷,沉吟着说道:“谣言已经散布出去,贵州各土司对吴三桂的招兵之令心存疑虑,不作积极响应,这便缓解了目前滇省的形势。再过月余,便是雨季,我军便有了半年的休整之机。只是此消彼长,蜀地攻掠却须持续进行。还有夔东,除了陆路联络通道外,水路也要加紧建成。”

    “回殿下,卑职以为水路似更容易。”叶虎说出了自己的分析,“据情报司侦察,川省境内多是土地荒芜,人烟稀少,穿行十分不便。”

    “困难不可避免,但川南的情报刺探还是要加强。另外,要慢慢将川省各县镇的情况做一统计,以方便吾调兵移民。”朱永兴微微皱起了眉头,尽管知道四川受战乱影响极大,但到底是如何凄凉悲惨,他并不知道详情。

    实际上,四川的情况远比朱永兴估计的还要严重。成都“举城尽为瓦砾”,清廷成都无法驻守官员,只好移驻保宁(今阆中);重庆达泸洲,船行数日寂无人声,仅存空山远麓;重庆“为督臣驻节之地,哀鸿稍集,然不过数百家”;其他县镇也多是“民之存者不一人,若能完其家室者,千万不见也”。

    ……………(未完待续。。)

第七十九章 三鬼之忧,皮熊筹谋

    尽管朱永兴预计的有偏差,但他也知道,攻掠四川的重点将不是单纯的战争,而是移民和重建。在土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地方作战,越深入,粮草的供应越艰难,又不能就地征集,后勤运输的压力将会有多么巨大?

    所以,自滇西反攻得手,昌国公高文贵率三千明军由鹤庆府渗透进川西南永宁府(今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北部及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区)后,截止到目前也只是增兵到六千,并没有大举攻掠。但在永宁府,明军不断囤积粮草、物资,为进取四川做着准备。

    此次朱永兴把扩军的名额大部分给了滇西,便是要开始向四川正式进军了。五月份,滇南西双版纳等地区,以及暹罗的第一季稻米便能收获,正好能给进军四川的部队提供粮草。

    “雅州郝承裔那边不要过多联系,于七也是一样,以免出现意外,走漏风声。”朱永兴在没有准备好之前,便想控制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至少在时间上应该拖到五六月份,而这也是川中有变的依据。

    对朱永兴的选择和判断,叶虎已经不是钦佩那么简单,简直是奉若神明。凡是朱永兴所指出的的,十有**便能成功。滇省的土司就不用说了,现在又有雅州的郝承裔,胶东的于七,都已经有情报人员坐镇,建立起了秘密联系。

    “殿下放心,用密码联络,联络点又不直接指向郝、于,就连传送密信的也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叶虎赶忙回答道。

    “还是要继续扩展情报机构,江南,北方,都要有我们的耳目。”朱永兴点了点头。经常化的指点,使情报司的工作越来越专业,长期潜伏、伺机而动,又使具体事件的爆发更具破坏性。

    叶虎犹豫了一下,试探着问道:“延平王那里,还有夔东十三家呢。卑职觉得也可以派些人员,这样掌握的情况会更多。”

    “不行。”朱永兴断然否决,维持目前这样一个团结抗清的局面不容易,切不可因小失大,引起同盟军的猜忌。

    沉吟了一下,朱永兴也没有就此进行解释,而是开口询问内部的安保工作。战事以情报为先,如果能阻止清军刺探情报,无疑就争取到了缓冲的时间。并使作战处于有利的地位。

    “逃出清统区、前来投奔我们的百姓,都尽量安置到安南占领区,并编入保甲。各个村镇基本上都建立起巡防队,盘查过往人员。”分管内部防谍工作的顾锡畴拿出文件向朱永兴进行了汇报,“各地政府也依照殿下谕令,正在建立合作社,向百姓供应必需商品,以减少人员的流动。并对各种流动性强的行业。进行审查发证……”

    还是发动群众、群防群治的老路子,另外再加上路条制度。以及边界地区的严密控制,使得清军的间谍进来容易、出去难;又被安置在远离前线的地方,基本上打听不到明军的调动和兵力配备。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清军知己而不知彼,想必不敢轻举妄动吧!朱永兴对情报司的工作相当满意,夸赞了几句。又交代了些事情,才让两个人离开。

    ………………

    与高手下棋,往往使人产生束手束脚的感觉。你看一步,别人却领先两步、三步。而算计步步落空,更使人顿生无力之感。

    昆明西园建在滇池东北的一片浅渚荒丘之上。一面是青草湖,一面临滇池,沐氏筑长堤,建亭榭楼阁为别墅。

    其中,“水云乡”为一座三层楼阁,屹立于两堤相交处的一片沙丘草地之上。西面是浩渺的滇池,东南面是莲池,东北面是青草湖。堤上杨柳依依,荷池蓓蕾待放,天光云影,倒映水中。

    入目是一片美景,吴三桂本意也是消遣散心,但突然而来的一个消息,却让他心中一惊,眉头锁紧。

    从表面看,清在入关前,就实行“满汉一体”的政策,对满汉文臣武将一视同仁。其实不尽然。凡属征伐,满族贵族掌兵权,政府六部首脑,皆以满官为首。处于一般地位的汉官,朝廷还可放心,但身处显位又掌握军队的汉将就不同了。朝廷对他们更是放心不下的。

    既要用他们,还给予必要的监视和控制,体现了朝廷对汉官汉将政策的两重性。采取留子(或亲属)于京师的办法,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控制。汉官中权重位宠的,莫过于吴三桂及尚可喜、耿仲明等人。当他们长驱南下后,三桂把长子吴应熊、尚可喜把三子尚之隆、耿继茂(其父耿仲明已去世)先后把二子昭忠、三子聚忠送京师,入侍顺治。

    清廷明里给这些入侍的子弟以优厚的地位,甚至招为额驸,极示笼络之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