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逆流伐清- 第3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乎更加高明,更加稳妥,能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战果。

    “匿螉秋和匿螉嫩不是争位吗,那就都为王,咱们扶持那个势力较弱小的。”朱永兴还在叙述着自己的想法,“将真腊一分为二,扶槙一个傀儡政权,使当地民众的反抗情绪降到最低,然后慢慢消化。另外——”朱永兴想了想,微微一笑,“新控制的地区鼓励他们多种经济作物,比如甘蔗、棉花等等,那应该很赚钱。粮食呢,由占领区供应。”

    宗守义一下子没明白过来,很赚钱,为什么不自己种?但他看到朱永兴意味深长的笑意,仔细思索,立刻醒悟了。

    经济作物确实很赚钱,但钱能吃吗?在粮食需要从外供给的情况下,造反作乱会成功吗?

    为什么在土地肥沃的地方会闹饥荒?因为殖民者的贪婪,因为经济作物的大肆种植,因为粮食作物种得太少了。

    当然,这些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情,宗守义不知道,他只为圣上能有如此高明且隐蔽的见识而感到钦佩无比。

    “真腊内乱在即,隆华,你还要当上一两年的总督。”朱永兴想清楚了,耳提面命之下,宗守义会把湄、河两省的事情处理得更好,起码暂时是不好换人的,“明年便要北伐,成功之后,内阁还缺首辅、次辅,朕给你留着位置。”

    宗守义现在真是大吃一惊,赶紧跪下谦辞,“万岁,微臣才疏学浅,资历不足,万不敢存此奢望。还请万岁三思。”

    明代,以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为标志,皇权更加恶性膨胀,继而以翰林为主要选择的对象的大学士制度开始出现。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仁宗时,任用杨士奇、杨荣为华盖殿、谨身殿大学士,权力加重。明世宗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

    随着权力的不断增大,内阁成为一个重要的部门。于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内阁大学士开始由尚书担任,而这些尚书有的还担任太保、太傅、少保、少傅等,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官阶为正一品,于是六部尚书有事只好请示内阁大学士,这就使他们实际上成为内阁的下属,等于又恢复了中书省统率六部的旧制。后来内阁大学士又按地位高低顺序,分为首辅、次辅、群辅,首辅“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未完待续。。)

第九章 武圣定论,帝王痼疾

    正因为在明朝中后期的内阁有了宰相化的发展倾向,个别内阁辅臣的权力也象以前的丞相那么大了,曾相继出现了象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没有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权的“权相”。

    所以在朱永兴这样英明外露、勤奋俭朴的君主登基后,大多数人都认为朝廷虽有内阁,但却会象太祖时那样,不会设类似于宰相的首辅。

    再说到宗守义的资历,数年前不过是派往安南莫氏的一个使者,只有一个秀才的功名,如今作为封疆大吏,已经相当显眼,宗守义又岂敢再招人妒,作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什么资历,难道要磨平了棱角,成为因循守旧、八面玲珑的老朽,才配当首辅?”朱永兴一哂,斥道:“至于才略,更不是什么功名可代表的。所谓的状元之才,依朕看来,却是毫无实用之道。你且起来,听朕说完。”

    宗守义惴惴不安,只斜签着屁股落座。

    “我朝以制义举士,初时功令犹严,后来数十年间,大失祖宗设科本旨。主司以时文得官,典试以时文取士,竞标新艳,何取渊源?”朱永兴的声音在殿中回荡,直刺宗守义的耳膜,“父之训子,师之教弟,猎采词华,埋头哗哔,其名亦曰文章,其功亦穷年皓首,惟以剽窃为工,掇取青紫为志,谁复知读书之义哉!既而不知读书,则奔竞门开。廉耻道丧官以钱得,政以贿成,岂复识忠君爱国,出治临民!”

    “朕用的是实心任事之官,喜的是开拓进取之吏。湄、河初创时,汝能殚心竭虑,不辞劳苦,为我大明于海外得一疆土,功莫大焉!”朱永兴走下御座,边说边踱到宗守义面前。宗守义忙起身恭立。

    “封侯拜相。岂非汝所愿?”朱永兴注视着宗守义,温言说道:“你久在海外,不只是拓土安民,与西夷土番亦多打交道。眼界自比旁人要宽阔。朕要建立一个与史书上不一样的王朝。汝不愿襄助?朕看中的是汝进取之心。亦要为官员们树立一个榜样。”

    宗守义仔细思索着朱永兴话中的用意,终于咬了咬牙,沉声答道:“微臣唯陛下之命是从。愿助陛下成就万世不易之业。”

    “好。”朱永兴伸手拍了拍宗守义的肩膀,笑道:“朕没看错你。凡事要迎难而上,岂能忧谗畏讥?真腊的事情要办好,汝以实绩说话,又有朕力挺,谁敢说三道四?”

    宗守义跪伏于地,泣道:“陛下如此信重,微臣再无别话可说。”

    “起来。”朱永兴伸手搀扶,亲切地说道:“朕与你多年不见,你心里有些生疏,又有些拘谨,甚至是害怕,这亦是人之常理。今日召见,朕一来是给你交个底儿,二来是让你看看,朕虽是九五之尊,却也未变。”

    “是。万岁依然是英明神武,依然是仁德宽厚……”

    “呵呵。”朱永兴摆了摆手,苦笑道:“朕没变,可你们都变了。歌功颂德嘛,还是日后再说好了。你这两日且歇息,或在城内随意走走看看,然后随朕去杭州。嗯,朕在路上也好与你畅谈。”

    宗守义想开口询问,但到底还是知机地闭上了嘴。随驾出巡,那是多大的荣耀;伴驾畅谈,又是多大的恩宠。

    看着宗守义感恩戴德地告退而去,朱永兴这才转身离开,前往总理处询问出巡的准备工作。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景自不必说,但朱永兴出巡杭州却并不只是携妻儿公费旅游,而是有更深层次的政治原因。因为杭州不仅有美不胜收的西湖,还有“心昭日月”的岳王庙。

    历史上,中国的文圣是没有什么争议的,那是大圣先师孔子。而武圣则因朝代不同,以及政治倾向,而有变更。

    唐宋以前,姜太公被历代皇帝追封为武圣,唐肃宗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追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三国时期,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亦多有褒封。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小说《封神演义》,从此,姜太公由人变成了神,民间广为信奉。

    但朱永兴却觉得姜子牙和关公都不适合成为武圣,更准确地说,是不该得到如此尊崇的地位,或者说有一位民族英雄更应该被景仰,被万世推崇。那就是岳王,岳武穆。

    翻开围绕武圣这一称号的历史,可以看到,尚武力、重外敌的有为之君,无人尊重关羽,不仅是不尊重,反而是尽量降低关羽的地位。但当国家政权比较稳定,皇帝又是那种没什么志向,只重视自己享乐的,就会大肆吹捧关羽,越懒惰、越喜欢偏安一角的皇帝吹捧得就越凶。

    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是以重文轻武所著称,却尽量降低关羽的地位,将其画像从武圣庙中撤下,因为他认为关羽不配。明太祖朱元璋也是有名的不拿关羽当回事的皇帝,将其先前被追封的爵位全部拿掉,又回复到汉寿亭侯而已。

    而加封关羽最起劲的三个皇帝,一个是宋徽宗赵佶,一个是高宗赵构,另一个是明神宗赵翊钧。赵佶一手策划了靖康之耻,赵构为能偏安一隅而杀害了岳飞,朱翊钧呢,好象是和大臣们赌气,三十年不上朝。

    当然,这三个皇帝是无道,却不是糊涂,甚至可以说是聪明。他们做事虽即不利国也不利民,却常常利已,也就是说能满足他们的私欲。他们认识到抬高关羽地位对其统治的好处,而这一点,却不是糊涂人能看出来的。

    当一个人被驯化得认为一个一生只能靠匹夫之勇杀几个敌人大将,而指挥战斗则错误不断。最终兵败身死的人为“武圣”的时候,那么这个人也就没有什么智慧可言了,或者说其独立思考能力已经被禁锢住了,这样的人是极其容易统治的。

    由此看来,当统治者的统治重心为对付外敌时,就需要姜尚这种治世之能臣,岳飞这种骁勇将帅,整个社会都以能够培养发现这样的人才为国家的头等大事。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就是这样的时代。但当统治者认为外敌不足患,而将其统治重心转移到防范内部人民身上时,就不希望看到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者出现。皇帝希望保持强悍的民风。关羽就被贬;皇帝强化对内统治、弱化人民时就提高关羽的地位。

    等到了满清。因为岳王抗击的是女真人的侵略,而女真人又是满族人的祖先。所以,在清朝建立以后,有关岳飞的《说岳全传》等小说被全面禁毁。满清统治者开始全力拔高关羽的形象。以消除人民的反清意识。并在官方给了武圣以明确的定义。

    当然,对于姜子牙、关公、岳王,朱永兴都是景仰和钦佩的。但一个民族要提倡什么,要更尊崇什么样的英雄,他在心中自然有所取舍。同时,这也是向中外表明一种政治态度,那就是绝不偏安,绝不议和,定要直捣黄龙,光复河山。说到底,这也是从政治层面来加以考虑,与或尊崇姜子牙,与或尊崇关公,或尊崇岳王的那些皇帝差不多的目的。

    将岳庙升格为“武庙”,与文庙并列,斥资整修;封岳王为“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翊赞岳圣大帝”,并鼓励各地建岳庙,按时奉祀香火;下旨正式定岳王为武圣,给予官方的承认……

    然后——朱永兴皱起了眉头。没错,总理处否决了他的一个要求,或者说是暂时不同意。从总理处官员的角度来看,这是为了他好,但却令朱永兴感到不满意。

    皇上是不能受指责的,即便是恶德恶政不得人心,也通常会以“受到蒙蔽”、“奸邪小人作祟”等等理由而得到辩护。或者是推出替罪羊,以某某“大奸臣”作挡箭牌。

    冤杀岳王的是秦桧,但最大的主谋和凶手是谁?当然是要偏安一隅、屈辱求和的高宗赵构。没有他的首肯,秦桧没权杀岳飞。如果公平而论,秦桧不过是迎和了赵构的想法,是他铲除主战派的工具。

    既然秦桧都在岳王庙里跪着,按朱永兴的想法,把赵构也弄进去,算不得过分吧?什么,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屁话,老子不做昏庸之主,还怕身后也有此下场吗?如果真的昏庸了,那也是自作自受,活该如此。

    其实呢,总理处的官员否决朱永兴的决定,并不是认为赵构无辜,残害忠良的千古罪名就应该扣在秦桧等人的头上。在他们的思维里,还是被千百年来至高无上的皇权所桎梏。“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岳飞是冤枉,但赵构只能说是犯了错,被奸臣蒙蔽,岂能被加罪而跪臣?

    权利的崇拜和压迫啊,黑白可以颠倒,真理可以臣服于权利的脚下。奸臣贼子固然可恨,但昏君也不可饶恕。

    “赵构跪像必须立于岳王庙,你们不执行,朕自己花钱找人去做。”朱永兴面沉似水,少见地发了脾气,“朕日后若成了昏君,便与赵构一样,受人唾弃;若是明君,自然更不害怕有此先例。”

    “万岁——”查如龙迟疑了一下,无奈地说道:“万岁英明神武,自是一代明君。”

    “那你们还担心什么?”朱永兴用手指重重点着文件,“似这等昏君,置陷水火之万民于不顾,只贪图苟安作乐,还给他留什么颜面?亚圣有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为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难道不对吗?”

    “这个——”查如龙苦笑,这话要是从臣子口中说出,或者有情可原,可从帝王口中说出,历朝历代还没有过。

    “嗯,事情就这么定了。”朱永兴稍微缓和了下语气,停顿了一下。开口问道:“国安部送来的情报中,有没有山东的?”

    “回万岁,有。”查如龙赶忙转身从桌案上取过文件,“刚刚送到,尚未编成节略。”

    “没关系,朕先看看。”朱永兴伸手接过,展开阅看。

    从山东的形势来看,于七执行着参谋部的计划,虽然有很大的成果,但并未达到最高的要求。朱永兴知道这急不得。而且就目前来说。不必于七所部用军事行动来接应明军在胶东沿海登陆,只要在之后以地主之利能够给予明军协助便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