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逆流伐清- 第3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是建立一个国家,他已经基本做到了;但要建立一个足以傲视世界的强国大国,并尽可能地摆脱治乱轮回的周期律,那他只是走出了一小步而已。(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八章 王在法下

    1215年英王约翰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历史上第一次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权力,日后成为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之后又有1258年《牛津条例》的制定和1295年“模范议会”的召开,成为英国议会制度从起源到形成的界标。1325年后,无平民代表即可召开议会的时代最终结束了。英国议会经过一百多年的漫长岁月,终于走完萌芽、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而直到17世纪中期,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新兴阶层的出现,他们极力要求参与国家政事。他们以议会为阵地,反对王权,经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英国政治制度从君主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从只是保障封建贵族的政治独立与经济权益,到平民代表出席议会,到两院制的形成,英国奠定君主立宪制用了四百多年。朱永兴呢,他准备用多少年来形成类似的政治体制,结束一人决定天下福祉的封建帝制?

    五十年,至少要有个雏形,要有宪法性的文件,要有限制封建君权的条文,要形成集体决策的机制。这是朱永兴给自己定下的时间表,很紧,很紧。但他也有一个相当有利的条件,那便是在不昏头的情况下,这样的改革将由他推动,且将是他心甘情愿的。

    而英国的议会制,几经反复,几经斗争,英王是千方百计地加以破坏,是搅尽脑汁要收回自己的无上权力。在这种曲折的进程中,有流血,有牺牲,有战争,有阴谋诡计。总之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至于贵族议会这个阶段,在中国是不大可能存在的,也没必要存在。平民呢,在战争中壮大起来的商人集团,传统的士绅阶层,退役的功勋军人。工厂主,都可以算上。农民嘛,因为知识水平的限制,恐怕会是最后一个步入议会的社会阶层。

    不要求一开始便尽善尽美,这本来就应该是一个长期而不断改进的过程。朱永兴也不会一开始便放开过多的权力,并不是他舍不得,而是没有人会做得比他更好。

    自信,穿越者的特有品质。别说是现在的朱永兴了,哪怕是穿越成一个乞丐。也定要改天换地,得谁踩谁,美女成群……

    “任何大明公民,如未经国法裁定,皆不得被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者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法治国家的第一步吗?朱永兴仔细审看良久,缓缓拿起玉玺,郑重地盖了下去。

    总理处的主管查如龙张了张嘴,略有些无奈地苦笑了一下。躬身恭敬万分地接过了这旨诏书。

    十三世纪的英国法学先驱布莱克顿在大宪章确立数十年后就写道:“国王不能屈从于臣民,但必须服从上帝和法律:因为是法律制造了国王。”

    现在。朱永兴不必服从于上帝,但此纸诏书一下,则在书面上形成了“王在法下”的理论依据,使大明真正走向了“法治社会”。

    说到法治社会,便要严格它的定义。中国古老的法家学派的法治,是以君权为基础的。跟现代以人权为基础的法治,有很大不同。首先便是不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次则是君主和官府并非依照法律而是按照自身意志施行统治。

    另外,法治跟政治修明不可分,一旦政府官员颟顸**。法律反而产生毒素,成为迫害善良守法人民的一种残酷工具,结果形成暴政,官逼民反。

    所以,法治的本质在于政府守法,即为狭义法治。政府守法意在防止权力专断,能通过公开、稳定的规则为民众行为作出有效指引,进而提供生活的确定性和可预期性,使人们能合理安排和规划自己的生活,实现法律之下的自治。因此,在朱永兴看来,法治类似于诚实,政府不守法则类似于诱骗,违背了公民当初的守法预期。

    “不过是没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力,朕亦不是滥杀之人,倒也不必可惜。”朱永兴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指着旁边的板凳示意查如龙坐下,沉吟着说道:“国家法律愈发达,法治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越重要。这不仅有内在价值,还有外在功用。借助丰富的法律,有效地贯彻执行和依法裁断,会促进经济交往的稳定和繁荣,能化解大量的社会纠纷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基本的公平正义。”

    “万岁天纵聪明,学识卓越,目光远大……”

    “但朕并不精通法律条文。”朱永兴笑着摆了摆手,“躬亲断案吗?朕可不去丢丑。”说着,他的脸沉静下来,沉声说道:“从小处看,法治能维护社会稳定;从大处说,能推动国家的崛起和富强,甚至能保几百年不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动荡。”

    查如龙似懂非懂,虽然也知道自古以来所说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这不过是个说法,也真有什么特别的例子。至于法治所能起到的作用,他听着有点悬,不是有点悬,是不太相信会有这么大的作用。

    其实朱永兴说得并不过分,在大规模商业交换和工业制造的时代背景下,法治在英国的发展历程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借助以法治为核心的政治治理方式,英国几百年来没有出现过大规模政治动荡,更推动了英国的崛起。

    昭武元年,圣旨下,也许没有太多人会往“王在法下”这方面去想,而是认为这是在弥补前朝弊政,比如锦衣卫、东厂、西厂之类的枉法恶行;或者是在给来源复杂的大明官员将领宽心,让他们不必过于担心朝廷会算后账。

    认识的偏差不要紧,毕竟人们还停留在封建社会,还为国家中兴、君主贤明而欢欣鼓舞,谁也不会想得太远,更不会想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的事情。

    时间,也只有时间才能让人们深刻领会其中的深意,也只有真正的贯彻执行下去,才能让人们知道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九章 官员任用

    最近身体不好,状态也差,请大家多多谅解。

    ********************************************************************

    新年依始,昭武纪年作为了新王朝稳固并进取的标志,正式载入史册, “想当年哪……”、“那还是昭武年间的事情……”老百姓常用的口头语,便从此改变了。

    尽管恩科很快便要开了,但官员的任命和派遣一直没有停止,朱永兴实在是有些信不过靠科举选拔上来的文官。书院里毕业的,南方老光复区的,或者是受过专门培训的,或者是有实践经验的,不管你是不是科举正途,不管你是不是有功名在身,大量的官员都被派往北方任职。

    但无论怎么说,这些官员都是知识分子,这点是不用置疑的。而作为明代的知识分子,能够矢志不移,不受任何压力的驱使,始终如一者是凤毛麟角的。任何时代的知识分子,能够顶得住生与死考验者,就不同凡响了。然而,能够再顶得住高官厚禄、花翎顶戴,抑或恩情和相知的诱惑者,更是万里挑一了。知识分子最大的弱点就在于太想侍奉当朝者,如果当朝者给点颜色,他就会肝脑涂地。尤其是那些未入仕者,更是觅机会过一回官瘾。

    在这种思维状态下,无论是哪个朝廷,即便是清廷,也会吸引很多的读书人为其效力。而就朱永兴来说,这样的知识分子也是最容易收服的。

    既有风骨,又是干吏。这样的标准未免要求过高。而且,就现在而言,恢复重建已经与风骨无关,更考验的是官员的能力。那些屈膝于满清的,也被牵连治罪,再来一次战争考验。也完全没有必要。随着法律的完善,只要你实心任事,朱永兴便不会过于苛责,甚至会有相应的奖励廉政官员的措施。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话是不错的。朱永兴需要能理解并执行政策的官员,需要拥护并忠心自己的官员,但这与任人唯亲还是不一样。有些人风骨刚挺,但却迂腐固执,在朱永兴眼中。却不如那些热衷仕途、有些媚上的官员好用。

    要不怎么说人才的标准与时代不能脱节呢! 现在朝廷需要什么样的官员,不正是需要精于民政,能尽快使地方恢复以减轻财政压力的能吏吗?

    把满清集团驱赶出关后,尽管还没有犁庭扫穴,最后消灭,但主题却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沦于地方割据政权的满清,已经不必集举国之力与之战斗。换句话说,满清集团已是分崩离析、苟延残喘。只是一个局部威胁,依靠不顿加强的东北军区。再有北京军区的配合,足以克制。

    而另一个强敌漠西的准葛尔部正在崛起,已经兼并了和硕特部和杜尔伯特部,招土尔扈特部排挤到俄国伏尔加河流域一带,又把和硕特部的人赶到了青海、西藏。再过几年,准葛尔这个狼羔子将与沙俄勾结再起刀兵。迫使车臣、哈萨克等汗国归附于沙俄。

    打铁还须自身硬,朱永兴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现在是五分关注军事,五分关注民政。只有尽快使华夏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才能够积蓄起足够的力量。发动对大漠蒙古诸部的战略攻势。

    gdp还是什么别的名词,朱永兴在前世是比较反感用数据来衡量官员的政绩的,但现在,他无奈地发现,哪个地方的钱粮缴纳的多,哪个地方的官员便让他感到赞赏和欣喜。而湄、河总督宗守义,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将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发展成为粮食基地的设想,在不断地扩张垦殖中越来越变为了现实。这其中,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平原和鱼米之乡是名不虚传,但宗守义等人也确实是功不可没。如果没有湄、河两省越来越多的钱粮支持,提前发动北伐战役,朱永兴也没有那么大的信心和底气。

    “量才施用,不必过多计较什么功名高低。”朱永兴想简拔宗守义入阁拜相,可也知道这新晋的资格有些令人诟病,尽管他从来不认为这个类似于后世文凭的功名会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张卿,你虽是举人出身,可也不失为国家栋梁,入阁亦是名至实归。”

    没错,遍观现在的朝廷重臣,除了郭之奇进士出身外,连张煌言也不过是个举人。其余人等,则多是秀才出身,实在是有些可怜。但这些人都是随着朱永兴从逆境中走过来的,无论是体会他的意思和工作能力,还是对他的忠诚,都是无可指摘的。

    当然,如果宗守义只是入阁,虽然年轻,但有骄人的政绩,也不算过分。可要当次辅,却令众臣们有些反对。因为朱永兴不用宦官,内阁的权力本就很大,而首辅或次辅,不用再依赖于太监送达批红,职权便如同以往的丞相。宗守义才多大年纪,他有那种圆滑处世的手段,有纵观全局的眼光,有能够服众的威望和信心吗?

    “万岁以实际能力选拔能臣,本无可厚非。”张煌言自郭之奇北上之后,便是内阁中资格最老的重臣,也是最敢直谏的一人,“然宗总督虽政绩卓越,却只是地方大员,于垦殖、扩张富有经验,若统筹全局,恐力有未逮。”

    到底还是年轻,资历不够啊!朱永兴知道明代阁臣绝大多数是由进士而翰林,而拜命入阁。这样的阁臣大都是十年寒窗,久在翰林苑,舞文弄墨之士,并无实际的政治经验。一旦入阁,大都昏庸而无识见,阁臣为保官秩,大都庸庸碌碌,而很少勇于任事,敢作敢为。

    虽然现在朝廷的内阁官员基本上不属这种类型,但骤然有新晋凌驾于他们之上,依然是令人在心理上难以承受。

    或许可以缓一缓,先让宗守义入阁,融洽了与同僚的关系,熟悉了内阁工作,并且再做出些成绩后,就无人有异议了吧?

    朱永兴思索着,决定还是要提拔宗守义这样的新晋,以使内阁不落入政风因循的旧圈之中。循名责实,积极有为,于政事有创见和主张,这才是朱永兴所希望看到的官员。(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章 政府信用

    年节刚过初五,明军的大规模调动便开始了。山东的殄朔、伐朔两军南下,分驻于福建和广东,统归新成立的广州军区,军区总指挥为郑王刘体纯,副指挥为叙国公马惟兴。

    除了成建制的调动,北地的荡朔、征朔、灭朔、破朔、剿朔、除朔各军,也积极招募补充北地兵丁,而撤换下来的南方兵丁将并入西南军区,先增兵云南和安南占领区,待击败安南郑氏后再转向滇缅边境,准备进行下一次军事进攻。

    水师则一分为二,一部继续停留在渤海,配合打击满清的军事行动;另一部则南下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